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音乐课程作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有着与一般学科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从感性入手,采用体验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感动人,重视教育的潛效应.师生之间和谐的情感交流是音乐教学优化审美功效的重要标志,建立教学双方平等关系的关键就在于音乐教师能否创造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因此建立师生双向的互动教学模式成了进行音乐教学方法的首选。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互、交流,音乐课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当然,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每位从教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夏威夷檀香山东西方中心的理查德•维亚(Richard A.Via)教授在他的论著中写道:“我顺便要说一个词儿,虽说我不知道你是否在你的师范培训中心听我说过这个词儿,我想这可能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词儿,这个词儿就是“爱”。作为教师,你必须爱你的学生,或者爱你正在教的科目。倘若能两者都爱,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除非你爱二者之一,否则你不可能把教学工作做好。黎巴嫩贝鲁特英语学校进修班的桑德拉•伊诺斯(Sondra Enos)教授曾任意挑选出100个学生,这些学生年龄在14岁到32之间,平均年龄为17岁。然后对他们理想中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品格作了一番调查,结果显示,同早期冰冷无情的师生关系相比,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受学生的欢迎。随后,桑德拉伊诺斯把学生的意见记录下来加上她自有见解的评论:1.一个好老师应年轻活泼,或者心态年轻活泼。2.他必须喜欢我们。要知道,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他喜欢还是不喜欢教书。3.他不应言行高傲,不要像命令仆人似地命令我们。4.一个好老师知道的东西应比书上的内容多得多。
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师生关系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学生经常表示希望有位有同情心的老师,这个老师应记得“自己当学生时什么样儿”,最后,出人意料地有些学生竟提到了老师的外表,“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整节课地瞧着她我没有反感,她尽力使自己显得喜人。” 教育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德的灵魂是爱,教师的职责更具有神圣的使命。顾明远教授形象地比喻说:“自然界很多动植物为了养育下一代,可以牺牲自己。”如果我们把培养学生当作整个人生命的延续,就会去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做到 “师爱胜于母爱”。有时,老师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个目光,都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师爱,就要用博大的爱去关怀学生,感化学生,指引学生走上成长的道路。
二、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尊重个性
音乐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是“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让每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是我们音乐教师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也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真谛。
音乐学习是体验性的学科,只有学生主体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音乐教育的方式,最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抒发和个性的张扬,良好的音乐教学课堂应是学生个性解放、情感交融、想象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位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一位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音乐学习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是伴随人格完善的历程,每位学生生长的环境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感悟音乐的乐趣不同;表达音乐的方式不同,教师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三、创设情景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能否用心去倾听音乐,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其次,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给孩子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员参与互动。
1.如果说,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那么音乐教育中,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总是试图诠释音乐,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就,那是什么,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我们知道,音乐是人类交往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音乐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以音乐为媒介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对造就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合奏、合唱、音乐表演、舞蹈、竞赛、话剧编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之融入群体,淡化自我,养成个体服从群体,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因此,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并开发一切可以营造音乐活动的形式,在《音乐鉴赏》的《民乐篇》这节课中可以利用鼓、锣、镲这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几个学生演奏一组打击乐小合奏;在《戏曲篇》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们表演《智斗》中的几个典型人物并能够演唱几句典型的唱段;在《器乐篇》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随鼓乐的节奏作简单的舞蹈动作。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活动不仅创造性的渗透了音乐将各种旋律融入课堂,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的良好习惯,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情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所以,想像是创造的先导,想像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而音乐又是想象和联想的源泉,因为,音乐以她特有的属性赋予了右脑无穷的想象。(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度重视左脑的逻辑思维推理的发展,而忽视右脑作用的开发。)音乐具有音乐形象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模糊性”,反倒为创作者和欣赏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想象空间。音乐的语言分描绘性和象征性两种,描绘性语言岁能够通过模仿、联想等手段达到写景状物的目的,但以声音作为物质材料的音乐更多地决定了语义表达上的抽象性,更何况无标题音乐在乐义的理解上是存有很大的空间的。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听赏并鼓励他们多多发表意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的游丝,让艺术想象在审美的天空自由翱翔,从而化乐音的间接性为无限性变不确定性为艺术的再创造,把有限的音响变作自由的心境。
作为一名教育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来说,教学已不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一堂没有交往互动模式的学习过程,没有可以调动学生那颗对音乐怀有炽热情结的新鲜的音乐元素,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学生应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应当成为自己的主人,来真正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并互敬互爱,把音乐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把音乐课外活动变成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更新理念、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扭转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师生的新型师生关系,让我们的音乐课大放异彩。
一、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学是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过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师生关系三个教学因素中,如果缺乏师生的情感交互、交流,音乐课教学就会是内容贫乏,色彩苍白的花架子,是没有灵魂的空壳子,既站不起来,又深入不下去。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育理念,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当然,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每位从教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夏威夷檀香山东西方中心的理查德•维亚(Richard A.Via)教授在他的论著中写道:“我顺便要说一个词儿,虽说我不知道你是否在你的师范培训中心听我说过这个词儿,我想这可能是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词儿,这个词儿就是“爱”。作为教师,你必须爱你的学生,或者爱你正在教的科目。倘若能两者都爱,那是最好不过的了。但是,除非你爱二者之一,否则你不可能把教学工作做好。黎巴嫩贝鲁特英语学校进修班的桑德拉•伊诺斯(Sondra Enos)教授曾任意挑选出100个学生,这些学生年龄在14岁到32之间,平均年龄为17岁。然后对他们理想中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品格作了一番调查,结果显示,同早期冰冷无情的师生关系相比,和谐的师生关系更受学生的欢迎。随后,桑德拉伊诺斯把学生的意见记录下来加上她自有见解的评论:1.一个好老师应年轻活泼,或者心态年轻活泼。2.他必须喜欢我们。要知道,我们一眼就能看出来他喜欢还是不喜欢教书。3.他不应言行高傲,不要像命令仆人似地命令我们。4.一个好老师知道的东西应比书上的内容多得多。
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师生关系也都有自己的看法,学生经常表示希望有位有同情心的老师,这个老师应记得“自己当学生时什么样儿”,最后,出人意料地有些学生竟提到了老师的外表,“她长得并不漂亮,但整节课地瞧着她我没有反感,她尽力使自己显得喜人。” 教育界老前辈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师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师德的灵魂是爱,教师的职责更具有神圣的使命。顾明远教授形象地比喻说:“自然界很多动植物为了养育下一代,可以牺牲自己。”如果我们把培养学生当作整个人生命的延续,就会去关心学生,热爱学生。做到 “师爱胜于母爱”。有时,老师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个目光,都会激起学生心中的涟漪。师爱,就要用博大的爱去关怀学生,感化学生,指引学生走上成长的道路。
二、以学生为本,面向全体,尊重个性
音乐教师的基本责任和义务是“使每一位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得到提高并使他们终生喜爱音乐”。让每位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体验成功,享受快乐,是我们音乐教师关注的焦点和努力的方向,也体现了当今素质教育的真谛。
音乐学习是体验性的学科,只有学生主体参与和自主体验才能感受学习的快乐并积累学习的成果。音乐教育的方式,最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抒发和个性的张扬,良好的音乐教学课堂应是学生个性解放、情感交融、想象与创造力驰骋的场所。在音乐教育中,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珍贵的生命,每一位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每一位学生都是一幅精彩的画卷,每一位学生都是一篇生动的乐章。音乐学习是一个“内心的旅程”,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是伴随人格完善的历程,每位学生生长的环境不同、学习方式不同、感悟音乐的乐趣不同;表达音乐的方式不同,教师要把全体学生的普遍参与与发展个性的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三、创设情景教学、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
在音乐课堂上学生能否用心去倾听音乐,能否积极地合作交流,能否在合作交流中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甚至争论,直接影响到合作交流的质量和效果。首先,教师要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交流,特别要鼓励学习稍有困难的学生也参与合作交流;其次,教师要为合作交流创设平等,融洽,开放的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无拘无束,生动活泼地合作交流。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给孩子带来快乐,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全员参与互动。
1.如果说,现代教育是两代人之间的相互影响,那么音乐教育中,学生不喜欢音乐课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教师总是试图诠释音乐,告诉学生这是什么就,那是什么,而忽略了学生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感悟。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以音乐为媒介,加强与他人的合作与交流,增强协作能力和团队意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我们知道,音乐是人类交往和情感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音乐的教学与实践活动,以音乐为媒介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和相互尊重的合作精神,对造就一代新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比如,在音乐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合奏、合唱、音乐表演、舞蹈、竞赛、话剧编演等不同形式的活动,使之融入群体,淡化自我,养成个体服从群体,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因此,音乐教师可以利用并开发一切可以营造音乐活动的形式,在《音乐鉴赏》的《民乐篇》这节课中可以利用鼓、锣、镲这些简单的打击乐器让几个学生演奏一组打击乐小合奏;在《戏曲篇》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们表演《智斗》中的几个典型人物并能够演唱几句典型的唱段;在《器乐篇》这节课中可以让学生随鼓乐的节奏作简单的舞蹈动作。因此,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情景活动不仅创造性的渗透了音乐将各种旋律融入课堂,而且可以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交流、沟通、合作的良好习惯,体验与人合作的愉快情感,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思想,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2.亚里士多德说:“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所以,想像是创造的先导,想像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而音乐又是想象和联想的源泉,因为,音乐以她特有的属性赋予了右脑无穷的想象。(可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过度重视左脑的逻辑思维推理的发展,而忽视右脑作用的开发。)音乐具有音乐形象的间接性和不确定性,正是这种“模糊性”,反倒为创作者和欣赏者提供更为广阔的自由想象空间。音乐的语言分描绘性和象征性两种,描绘性语言岁能够通过模仿、联想等手段达到写景状物的目的,但以声音作为物质材料的音乐更多地决定了语义表达上的抽象性,更何况无标题音乐在乐义的理解上是存有很大的空间的。为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听赏并鼓励他们多多发表意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放飞思维的游丝,让艺术想象在审美的天空自由翱翔,从而化乐音的间接性为无限性变不确定性为艺术的再创造,把有限的音响变作自由的心境。
作为一名教育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来说,教学已不是原来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过程,一堂没有交往互动模式的学习过程,没有可以调动学生那颗对音乐怀有炽热情结的新鲜的音乐元素,显然已不能适应现代高速发展的社会;学生应当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应当成为自己的主人,来真正展现自己的人格魅力,因此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当做到的就是要把学生当作一个主体的人来看待,师生在人格上完全平等并互敬互爱,把音乐课堂学习变成学生学习的乐园,使学生想学、乐学、爱学,把音乐课外活动变成他们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更新理念、放眼世界、展望未来,扭转陈旧的教育教学观念,树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走向师生的新型师生关系,让我们的音乐课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