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不忘初心”一词的首次提出,是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阐述了“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把握的八方面要求。次年,在十九大报告中主题中,同样提到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此后,该词便迅速席卷了海内外各媒体,也成为百姓口中、笔下的热词。本文总结在关联理论下不同语境时各媒体的英译,探究“不忘初心”一词的最佳英译。
关键词:关联理论;“不忘初心”;英译;分析
1、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由斯珀伯和威尔逊提出的,以关联性概念与关联原则为基础,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话语理论。当言语交际的内容值得人们加工处理时,该内容就有了关联性。而该理论认为,交际过程为明示,即包括明说和暗示,根据该理论,在同样的情况下,处理交际内容时所需的推理、加工处理越多,关联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复旦大学熊学亮教授认为,语境是被人们概念化或图示化的、与语言使用相关的知识结构状态。
2、原本意义
初心原本的意义是指意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初衷、最初的原因。“不忘初心”一词最早出现在古汉语中,是唐朝白居易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中写下的这样一句话:“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之后还有晋朝干宝的《搜神记》中的“既不契於初心,生死永诀”等。笔者认为这里的初心是指最初的约定。而在宋朝的王明清、苏舜钦等文章中也常常提到“初心”一词,释义也与现代汉语所表达的意思相近,即初衷、最初的原因。
3、变化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不忘初心”,随后又十次提到了该词。之后,2017年元旦讲话、政府工作报告、八一建军节阅兵仪式讲话中,该词也被频频提到,并在十九大报告中多达六次提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因此“不忘初心”上榜《咬文嚼字》评选出的2017年十大流行语也实至名归。
4、不同语境下的英译
“不忘初心”在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是其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官方对于“不忘初心”采取了”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这种翻译,确实将这四个字原原本本地翻译了下来,但若将aspiration译为“强烈的愿望”则略显不妥,笔者认为这里更强调最初的梦想,应理解为抱负或志向。而《中国日报》在翻译时采取了该翻译,我们可以看到,The Straits Times(《海峡时报》)在报道十九大时,同样将主题中的该词译为了”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可见,这种翻译方式也是比较受到外国媒体的欢迎在其他的语境下则有不同翻译方式。
那么什么是语境呢?语境即使用语言的环境,说话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同样在十九大报告中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官方翻译为”Never forget why you started”,即“别忘了为什么启程”,与下一句的“方得始终”更能契合。较上一种译法来说,更侧重“最初的原因”一意,也很好的符合了“初心”一词的释义,强有力却又不失文学气息的表达了党、政府和人民逐梦路上不忘自己当初选择出发的原因;而上一种译法则更加直截了当,关联性更强。
而在报告后面的内容中,由于这个词已经重复提到了多次,翻译中便用”founding aspiration”代替,更直接的指出了这个“初心”是指党成立初期时的宏伟目标和坚定决心。笔者认为”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最能简明扼要的切中主旨,并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同时又简短却不失韵味,也更适合这样郑重的场合,不失为一个译文的好选择。
而在禪宗中,也有着“初心”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更为大众广泛接受的翻译则是”beginner’s mind”.
现如今“不忘初心”“初心不改”等词已经不仅仅是在这样正式的报告中使用,更是频频出现在寻常百姓家,也成为了网络上流行的热词;在各种文章、电视节目、人物传记或访谈中,人们常用该词表达自己最初的、最纯真的期望和梦想,从而又延申出了人性最本真的想法,或近似于“返璞归真”的意思。
这里引用电影The Post中格雷厄姆夫人的一句话”We don’t always get it right, we are not always perfect, but I figure we just keep on it. ”
也有网友提出了“愿你眼眸清澈如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更有语言魅力的句子来阐释“初心”。
随着“不忘初心”一词的流行和普遍,它的含义也越来越饱满和丰富。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语境不同人物所做的理解和翻译也各有千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方面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笔者仅以个人看法结合各媒体的翻译浅谈了对该词英译的分析,望帮助读者理解研究,还有许多不恰当之处,敬请斧正。
参考文献:
[1]陆建非. 从英译视角解读“不忘初心”[N]. 社会科学报,2018-03-15(005).
[2]郭亚东,郑建新,GUO Ya-dong,ZHENG jian-xin-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9期
关键词:关联理论;“不忘初心”;英译;分析
1、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由斯珀伯和威尔逊提出的,以关联性概念与关联原则为基础,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话语理论。当言语交际的内容值得人们加工处理时,该内容就有了关联性。而该理论认为,交际过程为明示,即包括明说和暗示,根据该理论,在同样的情况下,处理交际内容时所需的推理、加工处理越多,关联性就越强,反之则越弱。复旦大学熊学亮教授认为,语境是被人们概念化或图示化的、与语言使用相关的知识结构状态。
2、原本意义
初心原本的意义是指意指做某件事的最初的初衷、最初的原因。“不忘初心”一词最早出现在古汉语中,是唐朝白居易在《画弥勒上生帧记》中写下的这样一句话:“所以表不忘初心,而必果本愿也。”之后还有晋朝干宝的《搜神记》中的“既不契於初心,生死永诀”等。笔者认为这里的初心是指最初的约定。而在宋朝的王明清、苏舜钦等文章中也常常提到“初心”一词,释义也与现代汉语所表达的意思相近,即初衷、最初的原因。
3、变化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不忘初心”,随后又十次提到了该词。之后,2017年元旦讲话、政府工作报告、八一建军节阅兵仪式讲话中,该词也被频频提到,并在十九大报告中多达六次提到“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因此“不忘初心”上榜《咬文嚼字》评选出的2017年十大流行语也实至名归。
4、不同语境下的英译
“不忘初心”在十九大报告中第一次出现是其主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官方对于“不忘初心”采取了”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这种翻译,确实将这四个字原原本本地翻译了下来,但若将aspiration译为“强烈的愿望”则略显不妥,笔者认为这里更强调最初的梦想,应理解为抱负或志向。而《中国日报》在翻译时采取了该翻译,我们可以看到,The Straits Times(《海峡时报》)在报道十九大时,同样将主题中的该词译为了”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可见,这种翻译方式也是比较受到外国媒体的欢迎在其他的语境下则有不同翻译方式。
那么什么是语境呢?语境即使用语言的环境,说话人所处的状况和状态。同样在十九大报告中的“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官方翻译为”Never forget why you started”,即“别忘了为什么启程”,与下一句的“方得始终”更能契合。较上一种译法来说,更侧重“最初的原因”一意,也很好的符合了“初心”一词的释义,强有力却又不失文学气息的表达了党、政府和人民逐梦路上不忘自己当初选择出发的原因;而上一种译法则更加直截了当,关联性更强。
而在报告后面的内容中,由于这个词已经重复提到了多次,翻译中便用”founding aspiration”代替,更直接的指出了这个“初心”是指党成立初期时的宏伟目标和坚定决心。笔者认为”Remain true to our original aspiration”最能简明扼要的切中主旨,并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同时又简短却不失韵味,也更适合这样郑重的场合,不失为一个译文的好选择。
而在禪宗中,也有着“初心”的理念,在这种情况下,更为大众广泛接受的翻译则是”beginner’s mind”.
现如今“不忘初心”“初心不改”等词已经不仅仅是在这样正式的报告中使用,更是频频出现在寻常百姓家,也成为了网络上流行的热词;在各种文章、电视节目、人物传记或访谈中,人们常用该词表达自己最初的、最纯真的期望和梦想,从而又延申出了人性最本真的想法,或近似于“返璞归真”的意思。
这里引用电影The Post中格雷厄姆夫人的一句话”We don’t always get it right, we are not always perfect, but I figure we just keep on it. ”
也有网友提出了“愿你眼眸清澈如初,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更有语言魅力的句子来阐释“初心”。
随着“不忘初心”一词的流行和普遍,它的含义也越来越饱满和丰富。正如“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语境不同人物所做的理解和翻译也各有千秋,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方面必将有更广阔的发展。笔者仅以个人看法结合各媒体的翻译浅谈了对该词英译的分析,望帮助读者理解研究,还有许多不恰当之处,敬请斧正。
参考文献:
[1]陆建非. 从英译视角解读“不忘初心”[N]. 社会科学报,2018-03-15(005).
[2]郭亚东,郑建新,GUO Ya-dong,ZHENG jian-xin-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