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张扬着生命力的教材

来源 :地理教育·当代幼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kang19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方卫平教授所著、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教程》,作为全国学前教育专业(新课程标准)“十二五”规划教材,于近年出版后引起很大反响。以往已有不少学者从该教材的经典性、系统性、创新性、实践性等方面阐述了它的独到之处。本文将焦点集中在该教材体现的“生命力”上,以期从这一个小窗口,看到另外一片风景。
  一、富有生命力的教材论述语言
  教材的叙述语言往往是十分讲究的,如果过于严肃,则不免让读者觉得艰深,如果过于松驰,又不免显得随意。方卫平教授撰著的《儿童文学教程》(以下简称方著)的论述语言在严肃与轻松之间收放自如,表现出了一种富有生命力的论述风格。
  其一,教材论述语言的生命力在于诸多语句齐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方著中有大量的对偶语句,例如作者在介绍问答歌时说:“它的提问是朴素的,它的回答是亲切的”。如此一来,在舌尖弹动之间,读者对问答歌的特点了解得更为清晰,也更有利于记忆。语言形式上的生命力为语言内部的生命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其二,教材论述语言的生命力在于与读者的亲切互动。当一本教材的知识性过强时,读者会产生一种压迫感。在这种情况下,知识的获取往往是被动而又乏味的。但是,方著在论述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份亲切之感,同时不乏学理的严谨与绵密。
  一方面,他将自己的教学经验融入教材中,在论述中常常结合实际发问。这令读者感到置身于课堂的亲切,而又有深入的思考体验。比如在分析张玉清的儿童小说《地下室里的猫》时,作者认为小姑娘从一开始的为猫忧虑到后来的冷漠是让人心寒的。于是他发问:“谁该为这样的情感退化负责呢?”在阅读完小说后看到这样一句直击心灵的拷问,我们不觉开始凝视我们所在的社会,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人性的淡漠,竟让这种生命温情的消退蔓延到了儿童身上,这无疑是时代的悲哀。这篇小说最具震撼力的地方和最令读者沉默和沉思的地方,被方卫平教授的一个问题指出,可以说是“点睛之笔”了。
  另一方面,他试图将自己的体验与读者的体验达成共鸣,通过“我们”这个称呼,拉近与读者的距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有一位良师在耳边细语、教诲,颇有“随风潜入夜,潤物细无声”之感。例如在谈及儿童小说时,作者写道:“如果仔细观察和回味,我们会发现,童年的成长往往伴随着这样的顿悟瞬间,而这些瞬间也是我们回想童年时最难忘却的记忆”,寥寥几句,就让读者的思绪回到从前,慢慢思考自己的童年是何种模样,继而又在接下来的故事中产生共鸣,亲切之至。
  其三,教材论述语言的生命力在于灵活运用各学科知识。知识的组合是死板又机械的,读者往往不容易接受,而将各类知识融会贯通达到聚合的状态是更为高明的。方卫平教授知识渊博,涉猎学科广泛,古今中外的诸多领域均有涉足。但是,他并没有用艰涩的语言把各个抽象的概念一齐抛给读者,而是将各类知识通过自己通俗易懂的语言加工后呈现给读者。例如,在谈及韵律感时,方卫平按照科学的分析将它与所有的生命现象类比,就像“四季轮转、昼夜更替、草木枯荣、候鸟迁移,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物似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某种节奏规律,我们人类正是置身于这样一个巨大而无形的节律场之中”。方卫平将生命与概念巧妙地联系起来,在这样优美、神秘又易懂的解释中,我们仿佛更加清晰地感受到了自己心跳的韵律。也因此,“韵律感”这一个冰冷的理性概念,在他的解释下变成了一种生命存在的表现形式,令人震撼不已。
  可以说,方著《儿童文学教程》既做到了“把自己的论断建立在比较可靠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基础之上”(见陈虹发表在《出版发行研究》2004(09)上的文章《评介儿童文学教材》),又做到了有趣易懂,富有活力。
  二、富有生命力的儿童文学观
  宗白华先生曾指出:“艺术为生命的表现,艺术家用以来表现生命,而给予欣赏家以生命的印象。”(见宗白华的讲演《艺术学》安徽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文学作为艺术的一部分是有生命的,毋庸置疑,儿童文学也是有生命力的。方卫平教授在教材中反复强调儿童文学中的“生命”、“生命力”,这与他的儿童文学观密切相关。
  在儿童文学发生发展论方面,方卫平认为童年是儿童文学的出发点。他指出,“童年蕴含着丰富的生命现象、生命意义和重要的社会意义,正是它促成了儿童文学的发生与发展,为儿童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内容,使得人们在儿童文学作品中或回顾或享受童年,在与童年的交流中品味生命,享受生命。”(见王亚玲发表在《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0(10)上的《守望儿童文学的艺术疆土——论方卫平的儿童文学理论研究》)这实则也是对童年时期张扬的生命力的肯定。方卫平在谈论儿童文学的艺术特征时也常常能与生命力相联系。在提及幽默时,他说:“幽默的精神中包含了某种与生命自由有关的价值,它以外在的笑声和内在的自信反抗生活的压迫,张扬生命本我的精神”。除了幽默,在探讨荒诞精神这种艺术方式时,方卫平同样也将它与“生命”联系起来。他认为:儿童文学的荒诞是对生命力的张扬而不是对生命的压迫。因此,在荒诞中,人们往往能感受到一种如同游戏般的满足和快乐。
  在儿童文学创作论方面,方卫平认为优秀的儿童文学应该“‘具有普遍意义和永恒生命力的价值和美学’,表现出‘对于童年和个体生命的尊重’、‘关切人间和万物的情怀’、‘展现属于童年的美学和艺术智慧’等精神和审美内涵”(见钱淑英发表在《中华读书报》2013(11)上的文章《最佳中国儿童文学读本》)。也就是说,“生命”、“生命力”是方卫平判断儿童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而这一观点,也反映在他对于教材论述作品的选择上。例如在向读者介绍富于节奏的叙事韵律时,他提到了意大利作家大卫德·卡利编文、法国插画家塞吉·布罗什插图的图画书《我等待》。全诗都以“我等待”为线索,贯穿了一个人的终身,在那些简单的瞬间构成的生命等待中,我们已然感受到了生命的厚度,而方卫平的评述常常是点睛之笔,他说:“跟随着图画书令我们沉醉其中的故事的韵律,也正是我们自己生命韵律的一种体现。”于是,那些生命中交织的欢乐与伤感涌上心头,那是生命的洪流在激荡着我们。这种激荡,让我们更深地体悟到他所言的“节律场”,也体悟到了独属于我们自己的生命节律。   三、富有生命力的教材的价值
  方卫平在《儿童文学教程》之前也曾与友人合作,主编出版了两部儿童文学教材。与以前的教材不同的是,该书由方卫平独立撰写,“体现了本人的学术趣味、课堂经验、知识积累和写作习惯。”(见陈香.方卫平发表在《中华读书报》2015(4)上的文章重写《儿童文学教程》)因此,挖掘这本富有生命力的教材的价值显得十分关键。
  首先,教材提供了一种可借鉴的对待儿童的态度,即将儿童看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最为经典的例子是他在谈及幽默时说到的:“只有当人们不但意识到儿童作为独立个体的尊严和价值,而且认识到儿童生活世界独特的美感,一种真正以童年为核心的幽默美学才有可能发展起来。这一阶段的儿童文学创作中,幽默不再被视为一种消极的力量,而是充满了对童年生活和生命的积极认同和肯定”。在这里,童年的生活与儿童的生命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在这里,一个儿童文学研究者对儿童生命力的关怀熠熠生辉。
  其次,教材反映方卫平非常注重从儿童接受角度来关注儿童文学本身的观念。在这部40余万字的教材中,他始终从儿童出发探讨,最后又回到儿童中去。他关注儿童的心理,关心儿童的成长。例如,他指出“荒诞文学作为一种面向儿童的文学‘胡说’,迎合并满足了儿童的游戏心理,也使儿童在越出常规理性的想象中,体验到了一种审美解放和宣泄的快乐”。可见,他对儿童生命力释放的肯定,也是对儿童文学使自己成为童年生命力的另一种保存和展示的渠道的肯定。
  再次,方著也傳递出作者的一种生命态度。在上文中已经提到,方卫平教授在解读过程中反复提及“生命”、“生命力”这类词。例如,他在提到童年生命在要落泪之际还保持一种欢乐向上的精神时指出:“这种欢乐不是肤浅的玩闹,而是生命力的提升,它代表了一种深刻的生命态度。”在要落泪的时刻还保持一种欢乐向上的精神,这是儿童的生命态度,又何尝不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个成人的生命态度呢?纵使在再光明的地方也终将有黑暗的角落,儿童的坚韧的精神和高层次的欢乐,给了我们成人以指引——我们要用欢乐向上的精神给自己以救赎。
  最后,作者也不忘给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例如,方卫平教授指出:“童年的想象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而儿童文学的一大艺术职责,即是关注和守护这种童年的精神,书写童年生命如游戏般自由的审美存在状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不仅关注儿童文学背后的生命力,还有强烈的守护这种生命力与童年精神的责任感。这是每一个读者应该意识到的,更是每一个创作者所应该践行的。
  方卫平教授多年深入探索儿童文学的生命意蕴,孜孜不倦。总的来说,方卫平所著《儿童文学教程》是一本语言精准流畅,内涵丰饶厚重的精品教材。它融汇了哲学、史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美学等多学科知识,其中渗透的一位学者多年的儿童文学学术洞见和教学智慧,让该书读起来引人入胜,是一部理想的儿童文学入门教材。
其他文献
有幸在此次赴台学习中接触到情绪主题课程《我的心探险》,课程的深入与持续推进给我们的学习团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嘉义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的课程有别样的风采,在那里,时光慢了下来,在那里,课程活了起来。在那里,老师的工作节奏慢,心态很平和,工作思路有条理,课程稳步推进;在那里,孩子们的学习步调慢,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得到放大,深度学习随时在发生。  一、教师有针对性开拓课程资源,课程内容丰富  1.课程紧扣健
期刊
幼儿园的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艺术,跟着本栏目系列台湾研学的共享,无论是观摩老师的观察解读,还是执教老师的操作思考,都体现着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尤其是创造性的结合的精彩。所有期待提高幼儿园教学的艺术水平的幼教工作者,也一定会从中受益。  2018年12月,为进一步推动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步伐,我们一行7人赴台湾嘉义大学附属小学幼儿园研学,同时还参观了3所不同类型、不同文化理念的幼儿园,有崇尚生命教育的基
期刊
台湾嘉义大学附属幼儿园(嘉大附幼)一个小小的掩映在绿意中的孩子天地。我们学习之旅也就是从这里开始,如果把学习当做一场旅行,当我们的视野从一个“画面”扩展到一个“片段”,再到整个“风景”,建构班级主题课程的智与趣也就呈现在眼前。  一、一个画面:环境中有孩子的痕迹  走进幼儿园,我们就被教室外挂着的各种各样的“布”吸引了:有手套、食品袋、袜子,甚至还有内衣等等。一个袋子上写着“装东西的布”,这不是包
期刊
“我喜欢坐得好的小朋友。”“我喜欢举手发言的小朋友。”“我喜欢和我一样动作轻的小朋友。”“我喜欢……”  忽然间发现,“我喜欢……”成了我们幼儿园教师高频出现的口头禅。一节集体活动下来,老师的这句话成了不说不快的提示语,成了活动环节间的串接词,成了整理课堂秩序的“惯用招数”。  “我喜欢……”脱口而出说出这句的时候,老师们的体态、眼神、表情里都有了暗示,声音里有了顿音、加重音,延长音,言下之意、言
期刊
你有遇到过“熊孩子”吗?他们的出现是否总让你措手不及、尴尬频出?无法无天的他们时常让人哭笑不得,却又无能为力。如果你只是偶尔遇到,那还算幸运,在幼儿园里,可是有一堆“熊孩子”,每天和“熊孩子”们打交道,让老师们头疼不已,可当把一个个“熊孩子”培养成为乖巧懂事的小可爱,过程中的成就感也是无法言喻的。  我曾經遇到一个非常聪明的小朋友,他叫洋洋,我和幼儿园的老师们都特别喜欢他,但他却非常不让人“省心”
期刊
自信是火,点亮梦想的火炬;  自信是火炬,照亮通往成功的道路;  自信是路,指引走向成功的大门。  《指南》中指出:良好的社会性发展对幼儿身心健康和其他各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人与人的沟通必然离不开交往能力,这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文中在观察分析交往障碍的基础上,分析幼儿性格产生的原因,用递进式策略,针对不同的情景,寻找匹配的方式,改变家庭的教养方式和观念,通过同伴及教师等多方途径,提高
期刊
情绪,是伴随着认知和意识过程产生的对外界事物态度的体验,是人脑对客观外界事物与主体需求之间关系的反应,是以个体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情绪是我们每个人的天生本能,包含了身体的变化、意识的体验和认知的成分。3--6岁幼儿的道德感、理智感和审美感逐渐发展起来,其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开始出现,并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加强,会使用一些身体动作来辨别情绪,对情绪产生的外部原因和结果的理解进一步提高。由于3-6
期刊
创造性戏剧就是把戏剧的方法和元素,以及戏剧的表演形式,运用到儿童教育实践活动中的一种教学形式。它能够帮助儿童形象地、夸张地表现出绘本所传达的信息,以形象、生动、有趣的方式来完成绘本的教学,从而达到快乐学习和有效学习的目的,因此获得了越来越多幼教人士的关注。  一、创造性戏剧在绘本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1.明确创造性戏剧与绘本的关系  绘本是故事的载体,而戏剧是故事的表现手段;绘本为戏剧表演提供素材和
期刊
习总书记指出,作为一名好老师应当具备四大特质,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习总书记对广大教师寄予厚望,希望大家“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在教书育人的工作中不断创造新业绩。”习总书记对教师寄予厚望,使我们每位教师深受鼓舞,我们也更感受到“好老师”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今年我带小班,小班幼儿牛牛比较调皮,而且自控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很差,经常做出一些“出格行为”。中秋节的
期刊
普惠性幼儿园教育质量关系着全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也关系着亿万儿童的终身发展。教育督导是保障和提升普惠性幼儿园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是普惠园实现内生发展的关键。本研究调查重庆市S区不同办园体制下普惠性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现状,并提出了提升质量督导的发展思路。  研究参照相关研究成果编制了《重庆市普惠性幼儿园教育质量督导调查问卷》,正式问卷的Alpha 系数超过0.8,符合信度要求。问卷由三个部分构成: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