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想做师范生时的情景,印象最深的莫过于为改变难看的字体而吃尽了苦头的事,在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以后,我总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少走弯路,从小练就一手漂亮的字体。于是从自己所带的学生读小学一年级开始便开始对他们的书写技能进行训练和研究。如今学生练习楷书已有四个年头,硬笔楷书书法已有了一定的基础。由于小学高年段和初中学生所学科目多,有大量的作业和课堂笔记,使得学生的书写速度加快,而此时的学生没有练习过行书,每个笔画全连一起,字写得比较潦草,使人难以辨认。
如何让学生既能写得一手漂亮的字体,又能书写快捷呢?首选应该是行楷书,它是在楷书的笔画、字形基础上,适当加上连笔,让字书写得连贯、快捷、美观,且容易认识,它是人们在学习、工作中最常用的字体,由此看来在学校推广硬笔行楷书教育势在必行。
怎样让学生从楷书顺利地过渡到行楷书书写技法,写好硬笔行楷书呢?我把它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行楷书的积极性。“孩子们,你们想长大成人吗?你们想拥有大人们那样一气呵成的字体吗?”其实,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查,我发现孩子们早已认识到行楷书相比楷书而言,速度上快了不少,作业中,考试时无意识地地把笔画连接在一起了,只是没有掌握行楷书书写技法,苦于不知该如何连笔,经常想当然的把笔画连在一起,即使是楷书写得漂亮的孩子也常常把字体练写,让人难以辨认。也许是学生对学习行楷书的向往,一听到这个消息,个个喜出望外,皆露跃跃欲试之感。“从自己的姓名开始,每个同学对着字帖开始临摹自己的姓名,谁能把自己的姓名写成漂亮的行楷书,以后就可使用行楷书来写自己的大名。”于是学生的积极性便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不厌其烦地练了一次又一次,学习的最佳动力莫过于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孩子们均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紧接着我又宣布:以后谁觉得自己的行楷书练得不错了,可以向老师提出申请,经老师批准后便可以用行楷书完成所有的语文作业。然后顺理成章地发下了第一张行楷书的字体,这样学生的学习劲头更高,。
第二步便是把行楷字“化整为零,化难为易”。长期从事书法教学的郑玉权老师提出通过练好行书的零件——笔画,既点横竖撇捺钩挑等,然后组成偏旁,采用把连笔和偏旁写熟后,再练习其他汉字的行楷体书写。这种由零件组成字的练习方法较为容易掌握,而且可以举一反三,练字的效果也比较明显,让学生们感觉行楷书练习不是很难。降低了难度,而我发下的第一张字帖便是行楷书的笔画,如:横连横、竖连竖、撇连撇、点连点、撇连竖、撇连横、撇连捺、横连竖、竖连横、勾连撇捺、捺连捺等笔画,学生带着兴趣去尝试,而不是望而生畏。
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采用行楷书来板书,旨在一能让学生熟悉行楷字体,二能不断地激发孩子习字的积极性。在每周一堂的习字课上,能使学生在掌握楷书书写技法的基础上,更感兴趣地练习楷行书中四大连笔练写笔法:连笔(牵丝),勾挑,转笔(圆笔),回锋,指导学生临帖(在半透明的玻璃纸描,再临,比对,然后再描,再临),感受行楷书中由楷书变化而来的横、点、反捺和横折等笔画,区别楷书和行楷书的异同;当笔画熟练地被掌握后,便发下行楷书偏旁((如:撇连竖即单人旁,撇连捺即人字头,点连点即两点头和两点底,横连撇即厂字部,撇连撇连竖即双人旁),和简单的行楷书汉字字帖,引导学生运用连笔、勾挑、转笔、回锋这四种连笔书写笔法,将各类汉字笔画搭配连笔组合写好硬笔行楷字。
第三步,要想学好行楷书还得动脑,善于思考。每个学生因为个性差异,家庭教育的不同,因而入门的快慢各不相同。刚开始练习行楷书连笔时常常无法让“牵丝”的感觉出来,也就是说不能做到“牵丝”轻得像丝一样带过,因此我提醒学生不宜写得太快,要主次分明,主笔写重些,连笔写轻些,当这些偏旁已经全部写熟,再适当加快速度,多次练习将连笔书写方法牢牢记住。如:1.书写时应注重流畅性:写笔画时不能断断续续,不能拖泥带水。就象做文章一样,文思泉涌之时,切忌中断;2书写时应注重笔画的活泼性:写笔画时,不能呆板。如写一横不能写成筷子样,而要一波三折。一横不能写成平平淡淡的一横,一竖也不能写成平平淡淡的竖。所以古代有位书家干脆总结为“欲横先竖,欲竖先横,一波三折……”;书写时应有一定的力度。笔画既要写得活泼流畅,也要写得凝重有力,没有力度的字,就像没有涵养的人,会给人一种轻浮的感觉;书写时还应分轻重。有些学生细心度不够,写字时笔画握笔太紧,用笔时使力太重,使笔尖深深地划在纸上。殊不知,这样写出的字好象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了,实际上很呆板、生硬。真正的好字应有轻有重,有力地方与无力地方相结合。因为有力的地方是通过无力的地方衬托出来的,正如真善美必须通过假恶丑作对比才能显现出来一样。用笔有轻有重才能体现出力度;书写时更应注重节奏性:音乐有节奏,行楷书书写更应该有节奏,通过用笔的轻重提按获得写字的节奏感后,不仅能把字写得流畅活泼有力度,而且写字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在一个学期的习字学习中,学生每节课通过练习8——10个偏旁部件,再将这些偏旁部件组合起来练习四五个行楷组合汉字,连笔和偏旁练习写好100个左右归纳行楷范字,等掌握行书书写方法,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练习书写与所练习的偏旁相关生字、词组,然后将学会的行楷书写技法运用到课堂笔记和作业中去,反复练习使用。如今班级中已有两三个孩子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学生,在语文作业中运用行楷书完成作业,这无形中又在激发其他学生的“斗志”,习字的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起来。
这期间,一部分细心度不够的学生,书写技能的进步并不明显,显然是习字时未动脑的缘故 。 俗话说:“字一半是看会的”一点儿不假。盲目练字而不加思考是行不通的。所以思考同摹帖一样重要,千万不可忽视。如何能让他们做到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呢?苦口婆心地说大道理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于是在每堂习字课上我抽取三四分钟时间给学生讲我国历代的书法家的故事,讲他们的习字心得,如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初学字不必多费楮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坚而追之,似乎不了了于心,再学再思,再思再学,使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自此纵书以扩其量。”习字应注重质量,只有在习字过程中不断观察,不停思考,方可不断进步。
用真实的事例告诉学生习字也应该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仅如此,还要静下心来练习,如果练习书写时,心猿意马,只知狂怪,不明规矩,提笔便是龙飞凤舞的缺点。只有勤学苦练、善于动脑,才可写好书法。而勤于观察, 打开眼界,细心琢磨,才能兼取诸长。
第四步,光练不行,还应学会欣赏,以达到“融会”。
天底下没有一张相同的叶子,字体也是如此,在习字练习时还应带领学生去欣赏不同风格的名家行楷书作品。如欧(欧阳询)体,《皇甫诞碑》的秀挺,《化度寺碑》的凝重,《虞恭公碑》的洗炼,《姚辩墓志》的古厚,和较为成熟的《醴泉铭》;而颜真卿的字流传较广,字帖较多,但碑碑不同,帖帖不一;再如《十七帖》的简约洗炼,,流动纵逸;《兰亭序》清朗流美,《祭侄稿》奔放连绵。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一旦临摹的行楷书字体有了一定的基础,就可以让学生去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
如何让学生既能写得一手漂亮的字体,又能书写快捷呢?首选应该是行楷书,它是在楷书的笔画、字形基础上,适当加上连笔,让字书写得连贯、快捷、美观,且容易认识,它是人们在学习、工作中最常用的字体,由此看来在学校推广硬笔行楷书教育势在必行。
怎样让学生从楷书顺利地过渡到行楷书书写技法,写好硬笔行楷书呢?我把它分为四个步骤。
第一步应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行楷书的积极性。“孩子们,你们想长大成人吗?你们想拥有大人们那样一气呵成的字体吗?”其实,经过一个学期的调查,我发现孩子们早已认识到行楷书相比楷书而言,速度上快了不少,作业中,考试时无意识地地把笔画连接在一起了,只是没有掌握行楷书书写技法,苦于不知该如何连笔,经常想当然的把笔画连在一起,即使是楷书写得漂亮的孩子也常常把字体练写,让人难以辨认。也许是学生对学习行楷书的向往,一听到这个消息,个个喜出望外,皆露跃跃欲试之感。“从自己的姓名开始,每个同学对着字帖开始临摹自己的姓名,谁能把自己的姓名写成漂亮的行楷书,以后就可使用行楷书来写自己的大名。”于是学生的积极性便得到了最大限度的调动,孩子们不厌其烦地练了一次又一次,学习的最佳动力莫过于学生发自内心的喜欢,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孩子们均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紧接着我又宣布:以后谁觉得自己的行楷书练得不错了,可以向老师提出申请,经老师批准后便可以用行楷书完成所有的语文作业。然后顺理成章地发下了第一张行楷书的字体,这样学生的学习劲头更高,。
第二步便是把行楷字“化整为零,化难为易”。长期从事书法教学的郑玉权老师提出通过练好行书的零件——笔画,既点横竖撇捺钩挑等,然后组成偏旁,采用把连笔和偏旁写熟后,再练习其他汉字的行楷体书写。这种由零件组成字的练习方法较为容易掌握,而且可以举一反三,练字的效果也比较明显,让学生们感觉行楷书练习不是很难。降低了难度,而我发下的第一张字帖便是行楷书的笔画,如:横连横、竖连竖、撇连撇、点连点、撇连竖、撇连横、撇连捺、横连竖、竖连横、勾连撇捺、捺连捺等笔画,学生带着兴趣去尝试,而不是望而生畏。
从四年级下学期开始,在语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采用行楷书来板书,旨在一能让学生熟悉行楷字体,二能不断地激发孩子习字的积极性。在每周一堂的习字课上,能使学生在掌握楷书书写技法的基础上,更感兴趣地练习楷行书中四大连笔练写笔法:连笔(牵丝),勾挑,转笔(圆笔),回锋,指导学生临帖(在半透明的玻璃纸描,再临,比对,然后再描,再临),感受行楷书中由楷书变化而来的横、点、反捺和横折等笔画,区别楷书和行楷书的异同;当笔画熟练地被掌握后,便发下行楷书偏旁((如:撇连竖即单人旁,撇连捺即人字头,点连点即两点头和两点底,横连撇即厂字部,撇连撇连竖即双人旁),和简单的行楷书汉字字帖,引导学生运用连笔、勾挑、转笔、回锋这四种连笔书写笔法,将各类汉字笔画搭配连笔组合写好硬笔行楷字。
第三步,要想学好行楷书还得动脑,善于思考。每个学生因为个性差异,家庭教育的不同,因而入门的快慢各不相同。刚开始练习行楷书连笔时常常无法让“牵丝”的感觉出来,也就是说不能做到“牵丝”轻得像丝一样带过,因此我提醒学生不宜写得太快,要主次分明,主笔写重些,连笔写轻些,当这些偏旁已经全部写熟,再适当加快速度,多次练习将连笔书写方法牢牢记住。如:1.书写时应注重流畅性:写笔画时不能断断续续,不能拖泥带水。就象做文章一样,文思泉涌之时,切忌中断;2书写时应注重笔画的活泼性:写笔画时,不能呆板。如写一横不能写成筷子样,而要一波三折。一横不能写成平平淡淡的一横,一竖也不能写成平平淡淡的竖。所以古代有位书家干脆总结为“欲横先竖,欲竖先横,一波三折……”;书写时应有一定的力度。笔画既要写得活泼流畅,也要写得凝重有力,没有力度的字,就像没有涵养的人,会给人一种轻浮的感觉;书写时还应分轻重。有些学生细心度不够,写字时笔画握笔太紧,用笔时使力太重,使笔尖深深地划在纸上。殊不知,这样写出的字好象是“力透纸背”,“入木三分”了,实际上很呆板、生硬。真正的好字应有轻有重,有力地方与无力地方相结合。因为有力的地方是通过无力的地方衬托出来的,正如真善美必须通过假恶丑作对比才能显现出来一样。用笔有轻有重才能体现出力度;书写时更应注重节奏性:音乐有节奏,行楷书书写更应该有节奏,通过用笔的轻重提按获得写字的节奏感后,不仅能把字写得流畅活泼有力度,而且写字的兴趣也会大大提高。
在一个学期的习字学习中,学生每节课通过练习8——10个偏旁部件,再将这些偏旁部件组合起来练习四五个行楷组合汉字,连笔和偏旁练习写好100个左右归纳行楷范字,等掌握行书书写方法,再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练习书写与所练习的偏旁相关生字、词组,然后将学会的行楷书写技法运用到课堂笔记和作业中去,反复练习使用。如今班级中已有两三个孩子成为第一批“吃螃蟹”的学生,在语文作业中运用行楷书完成作业,这无形中又在激发其他学生的“斗志”,习字的积极性再一次被调动起来。
这期间,一部分细心度不够的学生,书写技能的进步并不明显,显然是习字时未动脑的缘故 。 俗话说:“字一半是看会的”一点儿不假。盲目练字而不加思考是行不通的。所以思考同摹帖一样重要,千万不可忽视。如何能让他们做到善于观察,勤于动脑呢?苦口婆心地说大道理是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于是在每堂习字课上我抽取三四分钟时间给学生讲我国历代的书法家的故事,讲他们的习字心得,如宋曹在《书法约言》中说:“初学字不必多费楮墨。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观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坚而追之,似乎不了了于心,再学再思,再思再学,使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自此纵书以扩其量。”习字应注重质量,只有在习字过程中不断观察,不停思考,方可不断进步。
用真实的事例告诉学生习字也应该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不仅如此,还要静下心来练习,如果练习书写时,心猿意马,只知狂怪,不明规矩,提笔便是龙飞凤舞的缺点。只有勤学苦练、善于动脑,才可写好书法。而勤于观察, 打开眼界,细心琢磨,才能兼取诸长。
第四步,光练不行,还应学会欣赏,以达到“融会”。
天底下没有一张相同的叶子,字体也是如此,在习字练习时还应带领学生去欣赏不同风格的名家行楷书作品。如欧(欧阳询)体,《皇甫诞碑》的秀挺,《化度寺碑》的凝重,《虞恭公碑》的洗炼,《姚辩墓志》的古厚,和较为成熟的《醴泉铭》;而颜真卿的字流传较广,字帖较多,但碑碑不同,帖帖不一;再如《十七帖》的简约洗炼,,流动纵逸;《兰亭序》清朗流美,《祭侄稿》奔放连绵。让学生用心去感受,一旦临摹的行楷书字体有了一定的基础,就可以让学生去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