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情,关注课堂

来源 :语数外学习·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fdf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综合发展,只有以学生学情为基础,才能优化课前预设,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其主动获取知识。同时,课堂是动态变化的,教师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调整、变动预设,而不是一味执行预设。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若要实现有效教学,教师既需要关注学情,弹性预设,还需要关注课堂,动态生成。
  一、关注学情,弹性预设
  在教学过程中,备课是必要环节,包括备教材、备学生。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教案往往是备教材与知识点,对学情分析较少,即便分析了学情,也是线性预设,设置了条条框框。同时,为赶进度,不少教师常常照搬教案,让学生的灵感与智慧湮没在线性教案中,影响教学效果。实际上,多花点时间备学生,通常比备教材更有价值。因为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教学活动设计需要以学生为出发点,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与经验,了解学生能力水平,这样才能优化预设。同时,提前“备学生”,关注学生,了解学情,可防微杜渐,做到胸有成竹,灵活应对,走入学生心田,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备课观,关注学生学情,注意弹性预设,为无痕教育打好基础,给学生自我建构与生成做好铺垫。
  如教学《十三岁的际遇》时,教师需要认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主体,需要考虑他们的已有基础与现有困难,有的放矢。首先由学情看,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有待提高,也未养成正确的自学习惯。其次,从已有基础看,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接触了几篇散文佳作,对散文有一定认识。另外,教师需要关注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不同需求,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给每位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基于上述认识,在本课教学过程中,以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自学与讨论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主动探索与研究。同时,在文本解读时,不需面面俱到,而是层层递进,引导学生慢慢感悟,逐步理解。此外,教师还应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反应,预设多种应对策略。比如:当学生陷入思维障碍时,应如何启发与引导;当学生都清楚明白时,该如何深入;当课堂出现争论时,应怎样调控等。这样,通过充分考虑学情,教师能够更机智地组织教学,打造更生动灵活的课堂。当然,除预设“已知”之外,教师还应该预设同学们学习中的“未知”,预留弹性空间,设想教学过程,诱导同学们参与课堂学习活动。比如提问后,同学们会如何作答,又会提出怎样的问题,我们该怎样引导、启发与点拨,这就需要教师多多模拟教学情境,多多思考问题,确定更有广度与深度的预设。这样,当遭遇始料不及的情况时,因弹性预设与未知预设的有机结合,教师便能游刃有余,运筹帷幄,促进自然生成。
  二、关注课堂,动态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教案毕竟是死的,而课堂是动态变化的,即便再优秀的教师也不能完全预测教学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课堂变化,灵活调整,因地制宜,追求学习过程的生动。正所谓:“大课无痕,好课无案。”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未融入教学交流时,课堂是能够线性预设的。然而,当学生进入到课堂交流时,他们的思维往往是非线性跳跃的。所以,“无案而课”可让课堂变成常态。因为“有案”时,教师往往会想到执行,更甚者照搬,教学就会有痕。当然,此处的“无案”,主要指教案需要随着变化的课堂、变化的学生而相应变动,打破设定的条条框框,结合同学们的思索,实现师生互动交流,碰撞思维,捕捉生成资源,演绎动态生成,而并非放弃备课。
  第一,根据学生的课堂反应,灵活调整教案。如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当预设问题对学生而言太过浅易时,教师可适当追加问题,增加一定难度,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而如果预设问题对学生而言太难,则可适当补充或者变换角度,逐步启发与引导,达到预期目标。
  第二,正确对待学生提问,随机应变。在课堂教学中,一些突如其来的发问,常常会打乱教学秩序,阻碍教学步伐,这就需要教师善于判断,捕捉教学资源,灵活调整,变换预设,虽然可能延后教学任务,但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反之,如果教师一味执行预设,忽视学生提问,就会影响学生的提问积极性,影响教学效果。如教学《范进中举》时,各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倘若“主题分析”这最后环节不出意外,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小说主题分析环节,某教师提出问题:是谁让范进遭受奚落,是谁让他最后平步青云,受人尊敬?学生思考后,有同学举手回答:我认为是封建科举制度使范进的地位有如此变化。不少学生赞同其看法,还补充道:其他百姓也受到科举制度的毒害。(这正好是小说主题所在)此时,有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认为是范进本人,范进历经了诸多考试,但都以失败告终,但他并未放弃,最后终于考上了。(这一意外与预设的目的是相反的)于是同学们纷纷争论起来,打乱了课堂秩序,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教师便打断了该同学的发言。虽然根据预设完成了教学任务,却湮灭了学生的突发灵感与思维。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需结合学生具体情况与实际需求,灵活判断,随时调整预设,延后教学任务也无妨。
其他文献
关注英语课堂教学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自由愉悦的学习情境中主动表达和积极交流,不仅能够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更能够使得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按照情境愉悦和谐、合作探究自由快乐和总结评价形成激励原则来统筹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体味课程独特的文化氛围和和谐学习情境,激活他们英语学习的内驱动力和学习潜能;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语言学习情境中大胆
期刊
新课程改革给初中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模式,提出的新的要求,对教师的综合能力确定了更高的标准,对英语课堂教学效益有了更为严格的规范。有效性教学就是要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在有限的时间内,针对新时期特点,遵循教学规律,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 影响初中英语课堂有效性教学的制约因素  从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而言,影响其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样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
期刊
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构建要素之一,是整个课堂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师有效教学的“重心”。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展现学生主体特性,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学生主体特性的培养是新课改下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活动开展的根本要求。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处于教学活动的“主宰”地位,“高高在上”,学生处在被动应付的“从属”地位,“唯唯诺诺”。教师“居高临下”,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训导”。学生主体特性受到压制,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形成性评价方式来总结课程教学过程和方法,不仅能够激活学生英语学习的潜能,更能够使得学生在学习中主动学习和积极探究,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综合运用能力。由此可见,关注课堂教学过程的评价,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形成自我总结和反思的良好习惯,帮助他们在梳理知识结构的过程中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激情;另一方面,运用激励评价来肯定学生的进步和闪光点,更能调动他
期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不是背书,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不能使学生参与是教师的最大过失”。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在课前预习时,学生往往好像什么都已经懂了,发现不了问题,找不到有疑问的地方,而当课堂上老师要他回答问题时又答不上来。  更让人苦恼的是课堂上学生提出的大部分问题过于分散、零碎、肤浅,甚至毫无探究价值。例如一次我在教学《核舟记》一课时,安排一节自习课时
期刊
《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到,关注文本阅读的引导示范作用,注重拓宽和延伸理解感知思维,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能力,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学习感知思维。文本阅读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自主阅读过程,更是一个融入任务的探究过程,它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思考感知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及综合运用能力。  一、猜读文章题目,拓宽感知思维  英语文本阅读的前提是了解题目,在这个前提下,教
期刊
现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耗时最多、收效最差的就是阅读教学。它几乎占据了语文课时的三分之二,但教学效果却不甚理想。所谓细读文本,即在整体感知文本主题思想与文章结构的基础上,从语言、修辞、音韵、文体等角度进行细腻、深入、真切的感知与分析,进而体会到文本表象之下的生命意识、生活感悟、人物形象、精神内涵。在有效唤起学生个性的同时,构建起高效的初中语文课堂。  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所学教育理
期刊
数学课堂教学作为师生活动的中心环节和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生获取数学知识、锻炼数学能力和提高数学技能的主要途径。因此,如何构建优质、高效的课堂是每位初中数学教师应当思考、探索的主要课题。在初中数学教学中, 只有转变教学理念, 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与学生互助、合作、交流,建立民主、 平等的师生关系,用心与学生沟通、用爱去和学生交流,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和热爱,才能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中,激发学生的求
期刊
《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都是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学生历来有所畏惧,老师也是头痛不已,文言文教学中教师逐句翻译、串讲的做法已饱受诟病。那么该如何破除“言”之障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如何教?学生如何学呢?怎样做才能逐层逐级地把课程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呢?如何确保学生选修有所收获,让选修课确实收到实效呢?我的做法就是读一读,议一议。  一、读一读,朗读贯穿始终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对于
期刊
新学期,我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开学第一课让学生谈谈如何学好语文 。其中一个女孩的话引起了我的思索,“老师,在阅读理解中,我总是与老师的答题思路有一些不同的看法,这既让我庆幸又让我苦恼,毕竟在考试中按着老师的答题思路回答比较容易得高分,而我却执着于自己的想法,因此在解题时常常被多扣分。我在犹豫:新学期是否该放弃过多自我的思想,是否该学着像其他同学一样按部就班的思考问题,不再执著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