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时下,医生给患者看病时“说得少、问得少、听得少”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某些医生的形象是,左手是苦涩的药物,右手是冰冷的手术刀。他要么金口难开,要么一开口说死你。
5元和50元的区别
【主持人】 新年聚会时,单位邀请很多退休老同志参加,闲聊间一位老领导说起了“就医”话题,引起了大家共鸣和我的注意:这位老同志每月求诊一次,基本上开同样的药。他有三种选择:五元普通门诊号,全部可报销;十五元专家号,自已承担一部分;五十元特需专家号,全部自理。由于他病情已稳定,故完全可以只挂普通门诊号。但他每次都挂特需五十元的号。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五元钱的普通门诊号,医师说不让我说,也不和我说;十五元钱的专家号,医师听我说,却不与我说;五十元的号,医师让我说,听我说,也和我说……”
【何教授】医疗服务界现阶段是存在这类需要改进的问题。人人都有沟通的欲望和权利,忽略了这一点,亦属对患者权利的忽视,会引发一些负面的结果。而对于癌症患者,要求沟通的欲望也是十分强烈的。例如,北京有关机构对800多名癌症患者做过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癌症患者都有与别人交流沟通的意愿。其中,98%的癌症患者愿意与医生护士交流想法;78%的癌症患者愿意与亲戚、朋友谈论病情;更有96%的癌症患者表示愿意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这也属于他们的基本权利之一。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讲过一句名言,他说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
三句话说死病人
【主持人】 哦,真的呀?为什么这么说呢?
【何教授】 之所以把语言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在他看来,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这其实是暗示效应。良好的暗示产生非常好的作用,医生几句好话,病人马上眉开眼笑,精神就好,走路也轻快。
有这样一件真人真事:一个医生,三句话说死了一个病人。第一句:“你的病呀,来晚了。”病人一听就急了,赶紧求他:“大夫呀,我们大老远慕名而来,求您想想办法吧。”这时,大夫来了第二句:“你这个病呀,没治了。”病人又求他。大夫的第三句话是:“你早干吗去了?”病人听完这三句话,好像一盆凉水兜头浇下,心想完了!他眼皮耷拉着,头都抬不起来了。回到家,家人一看他这样子,忙问这是怎么了。病人说:“大夫说了,我来晚了,没治了,我早干吗去了。”他上午11点半离开诊室,下午4点嘴唇发紫,晚上8点进急诊室,第二天凌晨2点就去世了。
时下,医生给患者看病时“说得少、问得少、听得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某些医院和医生那里,只见药物和手术刀,而“三冬暖”的“良言”几乎成了绝对稀缺的资源。所以,这些医生需要改进的:第一,要重视病人,加强与患者的言语沟通;第二,沟通的秘诀是尊重和爱心。
适当尊重患者选择权
【主持人】 何教授,如果沟通中发现医生和患者的意见相左,怎么处理?
【何教授】 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可能会引起很多的争议。在此,我们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陈某是退休的高级工程师,肺癌患者,求治时65岁,稍通医学。2004年2月,他与儿女辗转找到我。我检查后,建议先行手术切除,看病理后再作中西医结合诊治。他反问道:“为什么所有的医师都要我开刀?我能不能不开刀?我有没有选择不开刀的权利呢?”我无言以对,只能说:“开刀也许对您来说,是最佳的选择。”
两天后,他被子女强行送进了一家专科医院,医师会诊后还是说要动手术。老人坚决反对。倔强的他,等医师一走,就独自逃回了家,并再次找到我,恳切地说:“我只选择中医药治疗,即使失败了,也与您无关,您放心地治疗吧。”类似的不愿接受手术、化放疗的患者,我们见得不少,但大多属文化层次不高者,而知识分子却很少很少。“病生在我身上,怎么治疗,关系到我的生命,难道我没有权利选择吗?!”以此方式诘问和捍卫自己的权利,我更是生平第一次碰到。由于治疗方式是患者自己选择的,所以他也非常配合,其结果十分喜人。以中医零毒抑瘤治疗一周后,咯血便止,9个月后,CT显示病灶明显缩小。目前已过了50多个月,快接近五年了。近两年来还经常郊游、垂钓、参加舞会等,一如常人,活得有滋有味。中药也已基本不吃了。
【何教授】 此案例给了我多项启示:其一:患者有没有选择治疗方法的权利?有的话,医师的科学推论(诊疗意见)与患者的自我选择之间有矛盾时,又应作怎样的协调平衡,如何取舍?这不仅是医学伦理问题,也涉及医学决策中的如何评估及有冲突时怎样权衡。对此,我个人认定:意识清晰、有一定文化水平且获悉了病之实情及各种治疗方案利弊的患者,应该有这么一个不容剥夺的权利。医师这时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他分析病情及各种疗法的利弊,以利于患者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其二:违拗了患者的意愿,强行施治,有好的动机一定就有好的治疗效果吗?对此,我们持基本否定态度。近来,我治疗一个瘦弱的72岁老妇人,亦被怀疑肺癌,但无特殊不适,老人反对手术,家属却特当回事,特地从北京请来医师主刀,结果,过了3个月,病妇瘦得更甚,又徒增胸痛、咳嗽等,天天埋怨子女,如此情绪,何从谈及康复?因此,在肿瘤治疗中,应认可患者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应在一定程度尊重患者的意愿,这才是人性化的医疗。
必要时患者可以参与决策
【何教授】 有些患者久病成医,或者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和求索精神,我们认为,这样的肿瘤患者在知晓了各种后果的前提下,可以参与医生选择治疗方案的决策过程。
【主持人】 这是患者对医生更高级的一种沟通权了吧。
【何教授】 是的,所以要有针对性的把握。
有一案例值得一提:杨某是哲学教授出身,后转任某重要领导。因长期疲劳、身体透支,确诊为晚期胰腺癌,已无手术指征。他第一时间知道了自己病情,然后收集各种相关资料。京城一流的中西医肿瘤专家拜访了十多位,放化疗效果不佳。通过有关部门,找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邀我赴京会诊。我一到北京,他用整个下午认真和我讨论了有关胰腺癌的几乎所有话题,从生理机制到病理机制,从哲学思路到伦理角度,足足谈了三四个小时。深入探讨后,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中医药零毒抑瘤治疗胰腺癌的“独木桥”。现两年有余,他早已恢复全职工作,同时每周打一次高尔夫球。若不提示,谁都不信他曾是个命悬一线的晚期胰腺癌患者。
作为哲学专家,思考严密,若不参与讨论决策,只是被动地接受治疗,也许疗效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强调:对这类患者让他们参与讨论治疗方案,也是对患者权利的一种维护。
5元和50元的区别
【主持人】 新年聚会时,单位邀请很多退休老同志参加,闲聊间一位老领导说起了“就医”话题,引起了大家共鸣和我的注意:这位老同志每月求诊一次,基本上开同样的药。他有三种选择:五元普通门诊号,全部可报销;十五元专家号,自已承担一部分;五十元特需专家号,全部自理。由于他病情已稳定,故完全可以只挂普通门诊号。但他每次都挂特需五十元的号。人们问他为什么?他回答:“五元钱的普通门诊号,医师说不让我说,也不和我说;十五元钱的专家号,医师听我说,却不与我说;五十元的号,医师让我说,听我说,也和我说……”
【何教授】医疗服务界现阶段是存在这类需要改进的问题。人人都有沟通的欲望和权利,忽略了这一点,亦属对患者权利的忽视,会引发一些负面的结果。而对于癌症患者,要求沟通的欲望也是十分强烈的。例如,北京有关机构对800多名癌症患者做过调查,表明:绝大多数癌症患者都有与别人交流沟通的意愿。其中,98%的癌症患者愿意与医生护士交流想法;78%的癌症患者愿意与亲戚、朋友谈论病情;更有96%的癌症患者表示愿意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这也属于他们的基本权利之一。
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曾经讲过一句名言,他说医生有三大法宝:第一是语言,第二是药物,第三是手术刀。
三句话说死病人
【主持人】 哦,真的呀?为什么这么说呢?
【何教授】 之所以把语言放在第一位,是因为在他看来,医生的语言可以救人,也可以杀人。这其实是暗示效应。良好的暗示产生非常好的作用,医生几句好话,病人马上眉开眼笑,精神就好,走路也轻快。
有这样一件真人真事:一个医生,三句话说死了一个病人。第一句:“你的病呀,来晚了。”病人一听就急了,赶紧求他:“大夫呀,我们大老远慕名而来,求您想想办法吧。”这时,大夫来了第二句:“你这个病呀,没治了。”病人又求他。大夫的第三句话是:“你早干吗去了?”病人听完这三句话,好像一盆凉水兜头浇下,心想完了!他眼皮耷拉着,头都抬不起来了。回到家,家人一看他这样子,忙问这是怎么了。病人说:“大夫说了,我来晚了,没治了,我早干吗去了。”他上午11点半离开诊室,下午4点嘴唇发紫,晚上8点进急诊室,第二天凌晨2点就去世了。
时下,医生给患者看病时“说得少、问得少、听得少”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某些医院和医生那里,只见药物和手术刀,而“三冬暖”的“良言”几乎成了绝对稀缺的资源。所以,这些医生需要改进的:第一,要重视病人,加强与患者的言语沟通;第二,沟通的秘诀是尊重和爱心。
适当尊重患者选择权
【主持人】 何教授,如果沟通中发现医生和患者的意见相左,怎么处理?
【何教授】 这是一个很敏感的话题,可能会引起很多的争议。在此,我们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陈某是退休的高级工程师,肺癌患者,求治时65岁,稍通医学。2004年2月,他与儿女辗转找到我。我检查后,建议先行手术切除,看病理后再作中西医结合诊治。他反问道:“为什么所有的医师都要我开刀?我能不能不开刀?我有没有选择不开刀的权利呢?”我无言以对,只能说:“开刀也许对您来说,是最佳的选择。”
两天后,他被子女强行送进了一家专科医院,医师会诊后还是说要动手术。老人坚决反对。倔强的他,等医师一走,就独自逃回了家,并再次找到我,恳切地说:“我只选择中医药治疗,即使失败了,也与您无关,您放心地治疗吧。”类似的不愿接受手术、化放疗的患者,我们见得不少,但大多属文化层次不高者,而知识分子却很少很少。“病生在我身上,怎么治疗,关系到我的生命,难道我没有权利选择吗?!”以此方式诘问和捍卫自己的权利,我更是生平第一次碰到。由于治疗方式是患者自己选择的,所以他也非常配合,其结果十分喜人。以中医零毒抑瘤治疗一周后,咯血便止,9个月后,CT显示病灶明显缩小。目前已过了50多个月,快接近五年了。近两年来还经常郊游、垂钓、参加舞会等,一如常人,活得有滋有味。中药也已基本不吃了。
【何教授】 此案例给了我多项启示:其一:患者有没有选择治疗方法的权利?有的话,医师的科学推论(诊疗意见)与患者的自我选择之间有矛盾时,又应作怎样的协调平衡,如何取舍?这不仅是医学伦理问题,也涉及医学决策中的如何评估及有冲突时怎样权衡。对此,我个人认定:意识清晰、有一定文化水平且获悉了病之实情及各种治疗方案利弊的患者,应该有这么一个不容剥夺的权利。医师这时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帮助他分析病情及各种疗法的利弊,以利于患者做出更理性的选择。
其二:违拗了患者的意愿,强行施治,有好的动机一定就有好的治疗效果吗?对此,我们持基本否定态度。近来,我治疗一个瘦弱的72岁老妇人,亦被怀疑肺癌,但无特殊不适,老人反对手术,家属却特当回事,特地从北京请来医师主刀,结果,过了3个月,病妇瘦得更甚,又徒增胸痛、咳嗽等,天天埋怨子女,如此情绪,何从谈及康复?因此,在肿瘤治疗中,应认可患者有自我选择的权利,应在一定程度尊重患者的意愿,这才是人性化的医疗。
必要时患者可以参与决策
【何教授】 有些患者久病成医,或者其本身就具有很高的专业素养和求索精神,我们认为,这样的肿瘤患者在知晓了各种后果的前提下,可以参与医生选择治疗方案的决策过程。
【主持人】 这是患者对医生更高级的一种沟通权了吧。
【何教授】 是的,所以要有针对性的把握。
有一案例值得一提:杨某是哲学教授出身,后转任某重要领导。因长期疲劳、身体透支,确诊为晚期胰腺癌,已无手术指征。他第一时间知道了自己病情,然后收集各种相关资料。京城一流的中西医肿瘤专家拜访了十多位,放化疗效果不佳。通过有关部门,找到上海中医药大学,邀我赴京会诊。我一到北京,他用整个下午认真和我讨论了有关胰腺癌的几乎所有话题,从生理机制到病理机制,从哲学思路到伦理角度,足足谈了三四个小时。深入探讨后,他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中医药零毒抑瘤治疗胰腺癌的“独木桥”。现两年有余,他早已恢复全职工作,同时每周打一次高尔夫球。若不提示,谁都不信他曾是个命悬一线的晚期胰腺癌患者。
作为哲学专家,思考严密,若不参与讨论决策,只是被动地接受治疗,也许疗效就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强调:对这类患者让他们参与讨论治疗方案,也是对患者权利的一种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