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万物生

来源 :百花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3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庚子年的春日阳光明媚,春光正好。张庄村一夜无梦的张大娘起了个大早去后岭上掐香椿,捎带着也看看香椿树下沉睡多年的老伴儿。旷野上静悄悄的,脚下的土地蓬松柔软,带着春日苏醒的泥土的芳香和弹性。从远处来的风轻轻地抚着老伴儿坟头上蒲公英的小黄花。
  张大娘看了两眼,就开始去掐新发出的香椿芽。掐完香椿累得慌,张大娘便在坟头上坐下来看那一朵一朵好看的蒲公英,看坟头上那些去年焦枯的草又刚刚发出新的芽。看来看去其实也没啥可看的,张大娘就站起身子拍拍尘土对老伴儿说:“怪好,这地方也怪好,你好好睡着吧,安心睡着吧!我回去炒个香椿熬小米粥去,一大早起来水米没打牙,肚子空落落地响。”
  庚子年春日阳光和煦,桃花遍野,桃花林送过来一阵阵撩人的香气,惹得张庄村正蹲在溪流边淘洗香椿的张大娘猝不及防地接连打了好几个大喷嚏。喷嚏打完,张大娘眯起眼睛望了望头顶上晴朗朗的天,又极目远眺岭上那一片迷迷蒙蒙的旷野和自己刚刚从岭上走下来的那条蜿蜒曲折的路。身后的村庄鸡鸣狗吠的,张大娘却觉得眼前一切熟悉的事物都变得那么遥远。她想起一个人,很突然地想去李庄看看她。
  张大娘想起的那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她的仇人李大娘,李小花。
  主意拿定,张大娘顿时不觉得饿了,香椿也不淘洗了,颤颤悠悠站起来的身体顿时好像长满了无穷尽的力气。她挎着篮子急匆匆地朝回赶,回家去也不过是脱掉身上的蓝褂子换上一件新的蓝褂子。张大娘仔仔细细扑拉大褂上的折痕,然后站在当院东墙那面镜子前,拿篦子蘸了温水一遍遍梳理原本就被她梳理齐整的头发。年纪大了发量逐年渐稀,原本引以为傲的大发髻变成了现在手心儿的盈盈一握。当年李小花还羡慕张大娘有一头好头发,每次给她梳头都不住声地赞叹。对,李小花给张大娘梳过头,不止一次。当然,张大娘也给李大娘李小花编过麻花辫子。
  说起来她俩并无多大的仇恨,如果真要论起来,说张大娘是李小花的恩人也不为过。李小花掉进河里那次,是张大娘家的男人张大爷路过救了她的命。当然,那时候的张大爷还不是张大爷,顶多算是个年纪轻轻的小张。眉清目秀的小张遇到了年轻漂亮的李小花,这在那个时候的农村没有事也得给整出事啊!何况小张那天真的脱了褂子光着膀子把浑身湿透的李小花给抱上了岸。抱上岸后的抢救细节传过好几个版本,反正乡下人除过去农忙就是闲,总是要给无趣的生活找些乐趣。也就是在那件事情之后,先前原本相交甚好的两姐妹生了嫌隙,慢慢开始相互之间再不搭理。后来,即便是在赶集的路上遇见,也是各自身子一扭,不看对方,等对方远去还要盯着远去的背影吐一两口唾沫去晦气。
  去什么晦气也说不清,反正那时候都那样做,张大娘这么做,李大娘也这么做。
  庚子年的春日,去往李庄的小道上急匆匆地走着一个小老太太。她臂弯里挎着的小包袱里包着一包薄荷糖、一把小野蒜、一把香椿芽,还有一条叠得方方正正只要打开就能看见春天和花朵的花头巾。花头巾是张大娘年内赶集时一眼就相中买了的,买回来后却一直藏在箱底。也就在今天拿出来时张大娘才明白,原来是自己早在内心有了打算。
  桃花林远了,油菜地近了,李庄越来越近,那栋住着李小花的老房子越來越近。张大娘眼眶里蓄的泪水越来越多。待到在李小花老宅大门前站定,张大娘已经是泪如雨下,惹得门内出来的年轻人诧异不已连连追问:“娘娘,你这是找谁啊?你这是怎么了?”
  待后来坐在李小花李大娘的炕前,待后来给李小花光秃秃的脑壳包上那条好看的花头巾,待后来瞅着瘦瘦弱弱蜷缩在炕上的李小花安安静静地望着自己,张大娘不哭了。她只是握住李小花的手温温柔柔地笑,羞赧地笑,一脸慈爱地笑。李小花也是。她俩就那样一直一直地笑,笑着笑着都笑出了眼泪,还是笑。
  两只苍老的手紧紧地攥在一起,轻轻地颤抖,轻轻地摇晃,两人只是泪眼蒙眬地凝望着对方,没有说更多的话。说什么呢?什么也不需要说了,她们今年一个七十九,一个八十三。
  [责任编辑 吴万夫]
其他文献
酒是粮食精,酒是害人精……  小陶感慨万千,浅浅抿了口,咝啦一声。  小炕桌上摆着几碟小菜,有荤有素,都是淑芳给弄的。经常,淑芳出门忙活,家里就剩小陶自己,他会从中午磨叽到傍晚。淑芳回来,见他没有撤桌的意思,还会重新给他弄俩菜,接着喝。  有人看不过眼,说:“你就惯着他吧!”淑芳回道:“自家爷们,爱喝就喝点儿呗,他也不好别的,也喝不了多少……”  也有人私底下叫小陶“秧子”,淑芳知道了,杀到人家大
期刊
不管是多长或多短的虚构作品,我都称它们为“故事”,长篇也好,短篇也好,只要是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相互影响,最终构成了有深意的叙事。我发现大多数人就算坐下来动笔写故事也不一定知道故事是什么。他们会发现他们画了张配有简要说明的速写,或者写了篇配有速写画的随笔,或者写了碰巧里边有个人物的社论,又或写了意在说明某个大道理的案例,再或其他什么大杂烩。等他们意识到自己没有在写故事的时候,他们觉得最好的补救方式就是
期刊
那年,在西南一座城市里,我认识了老段。  老段并不过于老,1975年出生,但长相比实际岁数往前赶了十多年,像是1957年出生的。在那座城市里,我们都是异乡人,偶尔朋友带朋友,赶一个并不重要的饭局,认识了,就成了重要朋友。  其实,我与老段一年也没约过几次饭,可能四次吧,但第一次吃饭,连了两场。  第一次见老段,是一年初夏,在一个叫黄泥岭的中餐厅。我坐在一张13个人的大桌边,记得是贴着左手边,来了一
期刊
题目绕口,也一目了然,可见我对“说”的偏爱。  从小就喜欢听故事却不会讲故事,哪怕是把刚刚听过的再复述一遍。有个小伙伴堪称“故事大王”,有几年用唾沫星子罩着我,让我死心塌地做了他小弟。放学路上,常因追随他而过家门不入,直至将故事听完再折返。而故事是讲不完也听不完的,每次他都草草收尾,我也一步三回头,怅然若失。回头想想,他更像是“吹牛大王”,表情浮夸,肢体语言丰富,一开口……根本就停不下来!这是本领
期刊
那会儿,剡剧界也像武林一样,门派林立。王素琴、张雅卿挂头牌的雅琴剡剧社,为一时翘楚,她们改编演出的《雷雨》,算是这个剧种第一次与新文艺的结合,媒体记者闻风而动,煞是热闹;以白秀文为头牌的水云社,虽说经常换小生,但是她的《虞美人》却红遍了十里洋场;还有兰心剧团……大家各有各的摊子,各有各的人脉。  柳凤娟本来是跟老生杨瑞凤搭的,这种老少配,倒也是剡剧界少有的。少有有少有的好处,小生花旦不演的戏,她们
期刊
刑警大李在QQ上跟网警“侠骨柔情”说:“一个叫‘肉包’的3岁男孩失踪两天,你帮发个桃源警讯。”说完,扔来一文档,消失。  “又这样。”侠骨柔情哼唧,十指噼啪敲打键盘说,“你好歹给我点儿籽儿啊,不然怎么种菜?”那头儿半天仍无动静,侠骨柔情忍不住骂骂咧咧,说:“总把老子当偏房。”  还好,除小肉包失踪的基本情况,文档中尚有一张人见人爱的肉包脸部照片。何不先贴照片博喜爱,再博同情?该同情吧?一个没爹、妈
期刊
丁大头卖了一只羊。  从屠户家回来,丁大头南一阵北一阵乱窜,像一只吃饱了的羊羔子。到了村头,丁大头就开始数票子,一直到家门口,丁大头还在数票子,哗哗啦啦,动静儿很大。  邻居小葱看见了,瞪大了眼睛。  丁大头说:“看你以后还敢说我是贫困户不,贫困户的票子都唰唰的。”说话的时候,丁大头还把手中的票子朝小葱眼前甩了甩,让小葱看清楚票子是真的还是假的。  小葱张大了嘴巴。  丁大头把票子装进口袋,打了一
期刊
乌云已经堆叠起来了,夜黑得愈加浓密。  二环高架上空荡得很,公交车便开得很快。盡管耳朵里塞着耳机,陈米已经歪在椅子上昏昏欲睡了——她向来睡得很早的。下午与朋友约在玉林吃饭,食物不太令人满意,又换了家慢慢吃了甜品,等到上公交时,已经快十点半了。而到家,还有四十分钟的车程。迷糊中,脑子里交织上演着今天下午的种种:水煮牛肉辣得不行,歌手唱了《月半小夜曲》,赵青说她新买了橘色口红……  车窗啪嗒啪嗒地响,
期刊
内容提要:《果蝠》是海量抗疫文学中很具思想意义的文本,一篇典型的科学启蒙小说。它有意避开疫情文学的纪实性与时效性的惯常框架,而以应对疫情的科学思想与艺术思考而开拓出灾难叙事的另一种可能性。小说内容形式完美结合,既揭示了生态与人类生活的隐秘内在关联,揭示了现代知识分子的生命、生存和科学焦虑,又以其高超的叙事艺术传达了生态平衡与科学发展观的时代精神,显示了抗疫文学独有的个性风采,是当代短篇小说难得的经
期刊
待到胡琴咿咿呀呀地响起,鬼戏,毫无预兆地拉开了大幕。  鬼戏,顾名思义,就是唱给鬼听、演给鬼看的戏。  此时,生、旦、净、末、丑,不管大角儿还是小学徒,只要上了戏台,个个都严肃认真,绝不敢荒腔走板;胡琴师、板子手,也一丝不苟,不敢差半个音,少半个板。  班主刘半音,带着戏班,在这十万大山里转悠了大半辈子,深知这大山里,如星星或是萤火虫般散落着的小山村,都有一千年不变的规矩,那就是戏班在正式演出的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