瓯瓷韵致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zhongli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瓯江的水,源出于丽水的百山祖。八百里苍龙脉动,千回百转,奔腾到东海,如同伟大母亲甘甜的乳汁,无私地孕育了大河两岸的万千生灵,铸就了无边的氤氲气象、勃勃生机,谱写了诗画山水人文厚重的乐章。江之首有龙泉的宝剑、青瓷;浪到中流,呈现给人世的是奇珍青田冻石;当最后深情地扑向大海的瞬间,一个龙回头,它把百工的纤巧技艺永久地留给那片土地,于是星斗般洒落了瓯绣、瓯塑、瓯柑……当然,还有那些美轮美奂的瓯窑的瓶瓶罐罐。
  每每亲手抚挲着那些冷寂的瓶瓶罐罐,仿佛欲言还休。于是,萌生一种企图:有别于博物馆藏品、标本的生硬无趣的职业记录,让凝重的瓯窑包装在轻松的文字下,尝试飞的快感。
  
  “发福”的虎形灯座
  
  老虎如果发福了,那形象也是非常的憨厚可爱,在东晋瓯窑的一件作品里,一件虎形的灯座(图1),就很难让人感觉百兽之王的威严与强悍,倒像是北方的布老虎。这虎是跪卧?没听说啊,刚开始一看我还以为是一只羊,羊是有跪乳之礼的,也只听说有藏龙卧虎,很少有说跪虎吧,这有失动物界老大的威严。但是这个虎形灯座的确是跪着的,从露到外面的跪蹄来看,分明就是马、羊、牛、猪等偶蹄类动物的足啊。而那柄留在丰硕屁股顶上那一小圈的尾,怎么看都不像是孔武有力的虎尾,更像是一只打圈圈卡通猪尾巴。从身体的线条来看,也是福贵有余,而力道却不足,倒是有一点曲线美。唯一能证明它是一只老虎的,就是那个小虎头吧,两个灯泡一样的小眼睛,昂首瞪视,目中是没有什么人的,那朝天鼻就是一个写意的胡萝卜,张着一张河马嘴,嘴线咧到耳跟上,暴露几粒小虎牙。嘴唇上几撇虎须子,很是张扬,勉强地警示:我是老虎,我怕谁?
  尽管我一直认为,这只虎形灯座是虎头羊身的动物,但是既然已命名为是虎形,从外形是不必深究,何况也是没有错,毕竟头是虎头啊,那才是动物的主要特征,仔细想想当时的窑工塑造形象也是抓着老虎的主题的,后人认为是虎形灯座也是没有离题的。瓯窑的窑工们是有智慧的,他们善于抓着主旋律,而汉代最喜欢的动物就是老虎,后来就一直流行到今天,虽然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常有虎形,但汉代则是真正开始崇拜老虎了。但话又说回来,中国人对老虎的崇拜是带有矛盾心理,那就是既爱慕又憎恨,既崇尚又畏惧。这大虫会伤人,却又可镇着百兽不可犯事。门上挂张画,可辟邪;军队里高级将领出兵打仗不对暗号,要对虎符;家里放一张虎爪小凳,可保孩子平安;杀人越货山寨大王坐在虎皮椅上对手下的喽罗们吆喝,那可自信很多。如此种种,都在告诉一个事实,老虎虽凶、会吃人,但达官贵人、草莽百姓都喜欢得要命,有种痛并快乐的感觉。
  这只虎形的灯座,是在老虎的背上立一根弦纹的圆柱形的直管,整个虎形灯座有30厘米高,这一个高挑“烟囱”就占了三分之二高度。顶部放着油灯,在一瞎灯黑火的暗夜这一豆灯火,放在高台上不正是家中一座不灭的“灯塔”?老虎的底座又让油灯的主人徒然增添了不少心理上的安全感,而这羊身,谐音“祥”,吉祥与辟邪合二为一,这给暗夜里的人将带来多少心灵上的抚慰啊。
  瓯窑真正的发祥地就在永嘉瓯江下游北岸永嘉东岸一带,时间是东汉中晚期。到了两晋、南朝时间,烧窑的地方就更广泛了。这件虎形灯座是从永嘉县一个叫礁下山的地方出土的。虽然器身有点破损,但基本是完好的。在南方这种多雨潮湿的泥土下,这样一个修长易碎的产品埋了一千六七百年还能保留下来,也着实是不容易的。
  
  曲流壶的意象
  
  这是五代瓯窑的曲流壶(图2),介于唐代与宋代之间,两个中国最具有创意、最令后人神往的时代。壶不大,高也就11厘米,但它最吸人眼球的就在那曲得惟妙惟肖的壶流。壶在中国出现很早,新石器时代就有泥质陶壶,商周战国时期的青铜壶作为很广泛的酒器,有的刻长短不一的铭文,有的在装饰上狠下功夫,能想到的当时一般都尽可能镂到了壶面上去。到了魏晋时代,士大夫们闲适得很,除了清谈,就是喝酒、讲女人、吃五石散,还有就是积极参与投壶活动,就像现在的领导打高尔夫球,那是相当有品味的。但不知你有没有注意到,前面讲过的种种与青铜或是陶瓷有关的各类壶,除了有耳,很少会在壶边开一个小嘴的。如果你留意一下,西晋以前的壶一般是不开嘴的。现在,我们一提到壶,肯定想到会有一个壶嘴,没有倒还真不适应。这是习惯与风俗。比如唐之前,没有椅凳,席地而坐,因此日常器物显得大,有了桌,人的视线升高,那案上的摆设就变得越来越小。这样就不难理解“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应是胡床,就是小椅子。器物的变迁虽是一点一滴,却往往可以折射出时代大特征来的。壶嘴的变迁大致也是这般。
  那么,壶开口是什么时候,按现在考古意义上讲是西晋,西晋到南朝这个时间段,最著名的壶,当是鸡头壶,又叫天鸡壶。两晋南朝时的人,对鸡很崇拜,认为鸡可驱鬼邪,所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这种壶取鸡的外型,鸡头做小嘴,鸡尾做执手,鸡身就是一个壶,这种鸡头壶就只出现于这个时期。早期的鸡头上不开嘴,到东晋、南朝时嘴就升高并开口,唐代后就被另一种叫凤首壶的所代,成为贵族上层社会的专用品了。当然,到了宋代以后,壶在人的印象里都是身子高挑,壶嘴长而细的,并有一个外放的小弧度,也慢慢走进寻常百姓人家里去。但五代时出现这样一把极为另类的壶,倒很令人怜爱。它没有承前,也不会继往开来,就这么一把孤品。出土地就在今天温州的锦山上,是瓯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
  你瞧这壶,斗笠形的盖,腹部是八个瓣的瓜形圆球状,一侧的长流极为夸张地穿过一个腹部的扣眼,流几乎高过盖顶,内空可倒酒水。另一侧的扳手,堆塑一伏蝉,如饥似渴地饮着清露,底部的圈足收腰,正好与顶盖形成上下的对应。视觉上流的外形,与壶身刚好形成两个“S”型的曲线,具有黄金分割的美学旨趣。而这个瓯窑小壶通体施青灰中泛黄色的釉,器身上施釉厚薄均匀,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会有不同的光泽呈现眼前,加之那婀娜的曲线和别具一格的造型,还是不得不折服瓯人的先辈们那敢想敢做的个性。要知道,器型越是复杂,放进窑炉里烧越是容易变形,成功烧成的概率也就越低。正因有了大胆尝试,方才有今日这把好壶传世啊。
  如今,这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曲流小执壶,成为瓯窑历史上一个值得把玩品味的细节。在已发现的数以万计的瓯窑产品里,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样一种造型的器物?难道是某个窑工在制作过程中突发奇想偶然为之?抑或是一种新开发产品尚未推向市场又马上下岗下架?如同错版的邮票?当然,以后会不会还有新的出土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即便有那也是凤毛麟角吧!
  
  牛形灯,很牛很养眼
  
  瓯窑的产品里这只东晋青釉褐彩牛形灯(图3)无疑具备很高的出镜率。1956年它从瑞安丽岙的一座东晋升平三年(359年)的墓里出土,后来被浙江省博物馆收藏。作为一件被定为一级文物的瓯窑瓷器,半个多世纪以来,它的身影常常出现在国内的各大重要展览上,被印制成各类精美的画册广而宣传。在讲到瓯窑瓷器造型,讲到中国取火照明用具的历史,这牛形灯总是无法缺位。
  国内最早出土的实物灯具是战国时期的陶灯和铜灯。但早期灯具,用料比较考究,用途也往往局限于上流社会,如大家熟知的长信宫灯一类,虽精美至极,但却非平凡之物。之外,汉代灯具中虽然种类比前代丰富,如人形灯、牛灯、雁鱼灯、凤灯、羊灯、多枝灯、豆形灯等,不过均非寻常百姓所可普及使用。到了东汉以后,民间瓷窑在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冒出,瓷器产品的物美价廉被社会各阶层广泛接受。不同的社会需求又促进了当时制瓷的发展。瓯窑便在这种节骨眼上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瓯江下游沿岸有丰富的原料、燃料及水运资源,再结合北方的南迁避难的技术工人,在内因与外因的双重作用下,瓯窑诞生了。从目前出土的瓯窑产品来看,以茶酒具、文具、灯具、日常用具等为大宗。用当代的眼光来看,窑工们是认真贯彻“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生产主旋律精神的。时代需要什么,百姓对什么喜闻乐见,什么样的造型最能吸引市场的销售,窑工们非常清楚。同时从器物的造型上看,他们没有过多的约束。加上当时东瓯政治上的边缘化,让这里的窑工们开动机器、解放思想、自由率真,保留了旺盛的文化创造力,牛形灯便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炉了。
  瓷器作为不易朽坏的日常用品,与民生息息相关,与时代价值取向紧密结合。这具牛形灯,之所以常常被后人津津乐道,是因为工匠们天真而带稚意的构思,天然去雕饰的技法,以及简约地把新兴的点彩工艺革新技术恰到好处地运用于生产实践中去。你瞧,这灯的主体为一牛形,瓶状体上端塑一牛首,双眼和嘴施褐色点彩,瞪目俯视,炯炯有神。后端有一由盘口往上渐收和弯曲的执手,高于瓶口而延伸到内沿。牛身顶端和末端后壁开方孔,用来插灯芯,下端有盛油用的侈口浅腹盘。细看这牛,好像没有多少被约束,倒像是一个人一样站立,前肢与后肢悠然闲适地连环相接,右左对称,上肢犹如是人双手叉腰,后腿作骑马蹲裆式,表达出的是拟人化的牛身上一种我自岿然不动的憨厚和自信。
  一千六百多年过去了,这牛人合一的灯盏,那种用褐彩点缀的牛眼与牛鼻,仿佛有着一种与时俱进的鲜活,予与今人的依旧是解读里的欢畅与快感。
  
  从残缺里流出的美
  
  关于残缺美最为熟知的典范是西洋雕塑断臂维纳斯。它牵动视线的力量不是因为失去的手臂,而是全身无所不在的那种美的馨香,物理学上应当叫气场。这种气场如果用中国古董商们的眼光来看,就是包浆,造假的古董贩子通过现在科学仪器能高仿各种古董,但最无奈的就是要做包浆。有人用化学的成份来分析说因时间久远而氧化后附着器表的那层物质就是包浆,其实真正意义上的包浆,对于内行的鉴赏家来说,那是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悟,与物来说是时空的淘炼而成,与鉴赏家来说那是一种类似于从器物内里散发出的缕缕气息。因此,今天的仿真水平对维纳斯的断臂的复原并不难,但是那只新装上的手臂永远不会有希腊时代留下的包浆,那么,它的新手臂上的气场也无法与旧躯干气场融为一体。所以,在凝固的时空里,保持一种残缺的姿态,意味着美的原生态。
  其实,用罗丹的话来演绎,对我们的眼睛来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时代有时代的审美情趣,个人有审美取向的差异。因此,当代很多文物的修复上,总让人感到假,不感到美,原因就是把今天人的审美思想强加给古人,加之浮躁以及功利的因素掺杂到其中。那么,原来残缺里的原生态物质全部被格式化,组装后的仅有的是当代人眼光里的“文物”。
  当今很多人喜欢收藏瓷片,我的理解是其中除去个人的喜好外,本质上也是对残缺美的认同,当完整器你无法得到时,把玩着这些刻花、贴塑、镂空的,或是残缺的盘口、器身、底足,抑或是龙泉窑的梅子青瓷片,瓯窑带铭文的碗底,磁州窑带诗文的瓷枕残件,仅存半边的建窑兔毫茶盏,富抵万贯的一片钧瓷……虽然,拥有的只是一个器物的残件,难道不可以认为心中拥有的却是完整的美吗?
  当我凝视着眼前这两件唐代瓯窑青釉凤首壶残件时(图4),我的感受也是如此。面对这两件仅存的凤首时,也许有人会问,它出土何地何个窑址,我倒是觉得并不重要,之所以被收藏,是因为其中的造型、釉色太富有审美的意味了。尽管壶的主体部分不存在了,但是当你用手去托着时,想象中它曾驻足于唐代某名人的桌案上,或把握于丰腴巧盼的美人纤手中,然后,一注月光色的琼浆玉液,从那开口嬉笑的凤嘴缓缓流进五彩玛瑙杯里,与琴娘扫弦的琵琶声一道送走了一个又一个金玉良宵。或在欢声笑语里、杯筹交错中,大彻大悟间把人生的失意一片一片地抖落。是的,这两把壶也完全可能还没从窑膛出来就因意外残破了,因而无意地被弃之于窑旁的水泽草地,经历千年风雨,最终有幸被收藏起来。但是可以肯定,瓯江两岸许多的瓯窑里,无数的凤首壶,曾经跨过千山万水,走进“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长安,掩映于“花团簇拥的锦官城”,落脚在杏花春雨时节的江南扬州……遗憾的是,它们都如尘埃一样消失在历史的天幕上。
  不过,因为残缺,它们又完整地留了下来。
   (责编:雨岚)
其他文献
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词云:“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词中描述了一位渔父在鹭白桃红的江南水乡垂钓,恬静淡泊,清逸闲适,飘潇自如。张志和自号“烟波钓徒”,由于厌弃功名利禄,隐居江湖,沉浸于山光水色中,超脱于利欲熏心的官场纷争,返璞归真,追求豁达与飘逸。诗人借渔父的形象表达其与世无争、安于淡泊的处世态度。由于渔翁的特定环境和隐士们的心境相吻合,在中国历史上
期刊
吴湖帆是现代绘画大师,著名书法家、收藏家、鉴赏家。早年与溥儒被称为“南吴北溥”,后与吴待秋、吴子深、冯超然,在画坛有“三吴一冯”之称。吴湖帆集书画、鉴赏、收藏于一身,其成就是多方面的。在书画创作方面,吴湖帆与其他画家诸如张大千等一道构筑了20世纪中国画坛的辉煌。  由于吴湖帆在民国时期画坛上享有很高的声望,成为画坛公认的领袖人物,跟其学画的人众多,桃李满天下,当代著名书画家王季迁、徐邦达、陆抑非、
期刊
西安博物院藏有大批明清书画,分为人物、花鸟、山水画,可称之书画宝库。对这批书画的了解,为我们进一步认识这时期的书画艺术风格特征与发展提供了实物资料。现介绍六幅山水画与读者共赏:    蒋嵩(崧)《高山松木图》(图1)  《高山松木图》纵l37厘米,宽46厘米。蒋嵩(崧),生卒年不详,字三松,号徂来山人,三松居士,江宁(今江苏南京)人。善山水、人物,宗吴伟,用焦笔枯墨最入时人之眼,然行笔粗莽,多越矩
期刊
许四海这名字不知是谁起的,但对拥有这个名字的人来说,那真是贴切准确、实至名归。书画界常讲“书如其人,画如其人”,许四海就是名如其人并壶如其人了。  许四海来到这个世界,似乎就是为壶而生、为壶而来的。  他玩壶较早,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部队时就已经喜欢了。他爱壶、买壶、藏壶进而亲手制壶,四十多年奋斗以壶而闻名于世。他纵横四海,四海纵横,过手的紫砂壶超过两万,收藏老壶一千多把。在那个年代,他做着每个人都
期刊
由中国泥人博物馆、《收藏界》杂志社、《鉴宝》杂志社、汉隆文化机构传统文化保护中心共同发起,联合国内活跃的收藏界、古泉园地、翰龙雅集收藏、复兴致远收藏、新开元收藏、草原文化收藏社区、鉴宝联谊会、钱币纵横等二十多家收藏网进行藏品征集活动,揭开了传统博物馆与民间收藏结合征集藏品的模式。  位于无锡惠山古镇的中国泥人博物馆即将落成开馆。中国泥人博物馆占地面积11163平米,整体建筑呈青瓦覆盖,斜面大屋顶形
期刊
陈毅谦于上世纪70年代生于天津,原名陈锡平。锡平的父亲陈邦杰是我中学时的同窗好友,由于同在学生会负责宣传工作,常在一起设计壁报,画画是我们共同的爱好,因此来往交厚。后来我有缘进入“泥人张”彩塑工作室从事彩塑艺术。由于上世纪60年代在报刊上常发表了一些作品,在社会上和同学心目中有些影响,于是邦杰荐独生子锡平拜我为师学彩塑。  学艺首先是得踏实,且有耐心。锡平年轻时沉默寡言不善言谈,喜爱美术,正是学艺
期刊
作为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之一和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第一座省级综合性地志博物馆,伴随着近代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山东博物馆悄然度过了百年华诞。  山东博物馆前身是清朝末年设立于山东省图书馆内的“山东金石保管所”是国内省级地方政府创办的第一所博物馆性质的机构,坐落在济南风光秀丽的大明湖西南角的遐园。1953年10月,山东省文管会的陈列、文物保管部分与省自然博物馆筹备处合并,正式成立博物馆筹备处,1954年8月
期刊
财神供奉的起源颇难考据,虽有所谓“文财神”比干、“武财神”关圣帝君、“正财神”赵公明等,但所供奉的神明因时因地而有所不同。  青年艺术家陈毅谦,系泥人张彩塑的第六代传人。适值当今和谐盛世,故虔塑各路财神,盼能传颂其仁义忠信、公正无私之美德,更愿彰显所谓“财帛无心,有德斯昌”之意趣。  在笔者看来,以传承久远的彩塑艺术来表现华人心目中的财神是再适合不过的了。    一、彩塑艺术的传承    我国的彩
期刊
怀着几分仰慕、几分欣赏和十分的钦佩,我反复审视着几十幅张淑君女士的绘画作品。这些画中有山水,有花鸟;有六尺见长的大幅作品,也有巴掌大小的精致小画。无论何种题材,何种尺幅,每一幅均生动优美,别有韵致。这些都是淑君女士近八十高龄时的作品,细审画作,却看不出丝毫年龄的痕迹……山水清雅秀润,荷花出水亭亭。更令人感动的是,一些画中还不时流露出些许童趣,并透着令人舒适的宁静和安详,这是一位受尽人世磨难的老人笔
期刊
艺术的发展如江河后浪推前浪那样,不断地推进叠加着能量,继而一泻千里地融汇流淌于海的无尽天际。彩塑艺术,正如江河那样,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从质朴醇厚的原始艺术,至雄健富于装饰美的殷商之风,到魏晋南北朝的超脱飘逸,隋唐的细腻饱满,宋元明清以探求生活中人的形象,赋予典雅的装饰之风,在其渐进流变中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彩塑艺术风格,并日臻精炼与成熟。“泥人张”彩塑艺术就是在这五千年文化的长河以及特定地域文化的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