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模式” 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ng8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讨论这一教学模式应该起到的作用——使以往教学中单一的认知心理活动变为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的全面的心理活动;使以往教师教,学生听变为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讨论交流,认真交换看法,及时沟通,这样就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中师生间,生生间情感上不能沟通,难以融合,不易接触的情感阻隔,使学生在一个充满自信,相互尊重,民主和谐,相互帮助,乐学向上的教学环境中专心致志地学习,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发展。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运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可以使教学效果明显,事半功倍。那么,在历史课教学中,怎样才能恰当地运用讨论式教学法进行教学呢?
  一、设置讨论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必须要紧扣教材、抓住重点、把握难点。提出的问题,既要凸现基础知识,又要刺激思维,开发智力,培养探究能力。
  问题可以分为“导入性问题”、“基础性问题”和“开拓性问题”三类。“导入性问题”通过对相关历史事件和知识的回忆,或具体的情景展示,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基础性问题”目的在于指导学生掌握双基;“开拓性问题”是要求学生经过一阶段学习,在知识储备基础上,去解决有一定开放性、综合性、有思考价值和探索余地的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一个需要探究解决的特定问题展开“主题研究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性问题”最能够体现历史研究的特点。
  教师应该逐步的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尤其是要求学生注重在历史事件的结论式评价中去发现问题。通过好的问题,可以激发师生课堂共同探究的主动性,可以使讨论气氛热烈,思维活跃,促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保持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讨论和收获相结合的良好氛围。
  二、讨论前积极充分的准备
  充分,细致地进行课前准备是讨论课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课前准备笔者认为一般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补充资料。补充的资料应该与讨论问题有关的原始资料,史学界的研究成果(有关的史学著作的书目,节录,某些具有代表性的论点及主要相关论文目录,论文摘抄)补充资料中的一部分可由教师提供,但主要是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获取。补充的资料要有客观性,可信度;形式应该多样,可以有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资料还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资料。
  第二步:辅导。对学生怎么准备讨论,怎样进行讨论在方法上给与辅导,包括如何拟定讨论提纲,如何做到论点准确,论据充分,论丛史出,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用简洁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等。
  第三步:拟写提纲。学生搜集总材料后拟定发言提纲。
  例如,高一年级学生在学习“法兰西第一帝国”时,可以围绕拿破仑上台的偶然性,必然性,拿破仑战争的性质以及对拿破仑的个人评价等一系列的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以在学习课本知识基础上,研读历史材料,图片,观看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提供的活动地图,形成对法国这一时期的历史特点及对拿破仑的个人整体印象,继而进行讨论。
  三、讨论过程要合理
  首先,准备工作要到位。教师在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备好教材和学生,设计好课堂讨论的题目。还要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自学课本知识,通过网络等途径搜集和整理与学习相关的历史资料,对不懂的知识或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并提出问题。
  其次,课堂教学要有条不紊、环环紧扣,讨论氛围良好,讨论要热烈。
  (1)导入。可以别具一格,不具一格,不管怎么样要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研究的热情。一般是设计一两个与本课有关的议题,在大家的发言与讨论中步入新授内容。
  (2)新授。步入新授内容后,教师就可以把设计的问题,循序渐进的一一提出,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讨论。对历史教材和资料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学生会形成对研究问题对象的初步认识。然后,全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研究阶段的成果进行交流和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在对知识整合的基础上,完成对历史知识的认知。
  (3)知识小结。可以让同学们自己来讨论完成。最后老师总结这节课,布置作业。
  讨论法是由学生独立参与探究的学习活动,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多向信息传递、获得创造性认识的过程,而非学生单方面接受教师提供的知识。它具有以下优点。
  首先,以学生活动为主,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课前准备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科书,查阅参考书,可养成他们从小读书的习惯和查找、搜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学会如何获得知识远比教给学生知识重要,而且能使学生从被动地回答问题发展为主动提出问题。
  其次,课上师生间群体性的、自由的交谈讨论,可促进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寻求交流,既是学生的本能,又是现代生活的必然要求。 第三,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能大大提高学习效果。根据心理学原则,学生自愿参与的学习过程,会进展迅速且学习内容保持率高。而且以学生活动为主,方法灵活多变,使其大脑皮层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不易疲劳,学习效果好。因此记忆将不再是问题,也不再成为负担,反过来为能力培养提供源泉。
  可见,讨论法不但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对学生智力、思想品德、个性心理特征的培养和形成发挥很大作用。从实践角度讲,这也是可行的。
其他文献
一、问题的提出  二十一世纪是高科技的新世纪,世界各国科技和教育水平不断发展,科技化、信息化成为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趋势,当今世界正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折,这种深刻的变革和变化,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挑战;二十一世纪的公民要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只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的公民,才能成为新世纪的主人。  全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主阵地在教育,幼儿教育是现代教育的起点,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科技教育应从幼儿开
期刊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素质教育,优化课堂教学,这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个紧迫课题,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长期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宝贵经验总结和概括。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在农村中小学课堂教育教学中,如何提高一节课的质量和效率,是我们每个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现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几点体会。  一、树立良好的教师角色形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
期刊
教学是一项双边性的活动,语文教学更是如此,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扮演好自己的角色,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使教学相长。然而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越俎代疱,代替学生思考或代替作者言论,这不是语文教师应扮演的角色。所谓角色,就是在语文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发生的作用。我就此谈如下看法:  一、关注学生实际,注重教材利用  教材是语文知识的载体,学生是获取语文知识的主体,教师的任务是如何让
期刊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多数学生学不好语文的关键在于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具体表现为:课堂上管不住自己,课后又不懂得及时复习巩固;有了成绩沾沾自喜,稍遇挫折便偃旗息鼓;课余时间不懂得如何提高自己等等。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初中生自身特点如爱玩、自控力差等,另一方面在于初中语文教育长期“唯书本、唯课堂、唯分数”,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导致多数学生在学习中的态度被动多于主动、消极多于积极,以致语文素养低下
期刊
【摘 要】初中英语阅读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期新教育,新课改环境下做好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把握正确的阅读教学的方法不仅对于学生英文阅读能力培养很重要,而且在中考中也有很突出的体现。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英语; 阅读理解教学;  英语阅读是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各种考试的必考部分,同时也是提高学生个人文化素质的必经阶段。英语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不仅仅需要靠
期刊
著名的个性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曾对个性下了定义:决定了人的独特的行为和思想的个人内部的身心系统和动力组织。个性别无优劣之分,但存在着成熟、完整、自由等程度上的差别如何在体育课上发挥学生的个性呢?  一、体育课发展个性的一般原则  1.要认真识别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要培养发展个性,第一步要发现辨认他们的个性。青少年个性常常隐藏在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背后。体育教师应该善于从那些优点和缺点背后识别出学生的不同个
期刊
从小打下良好的写作基础,对现代小学生来说十分必要。因为作文是人生一大事,孩子们升级、升学要作文,毕业、就业也要作文。在求学阶段,不断提高孩子们的表达能力,也有着其重要意义。  由于小学生处在初学写作阶段,识字不多,阅历浅,还未具备较强的观察力,加上读书少,写作经验不足,所以,写起作文来,一般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  为了帮助小学生提高作文水平,我长期以来重视引导学生多阅读——留心观察——认真学
期刊
体育课的德育渗透,就是要“以学生为本”,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健康,把德育本身的目标与体育课所含的德育因素,自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德育内容在施教过程中,潜移默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素养。  一、德育渗透的途径与方法:  1.提升魅力指数,做好言传身教。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为了对学生给予道德上的影响,教师本人必须是有高尚道德的人。”“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立教,为人师表是体育教师最基本的道德规范
期刊
启发诱导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理论画卷中璀璨的一页。自孔子最早提出启发诱导教育思想之后,我国许多教育思想家都对其进行了继承与发展。在我国现代教育改革中,启发诱导教育思想已发展成为一套较为完整的指导教学实践的重要理论体系,在现代课堂教学中被广泛倡导和使用。  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也就是说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的同时,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及教学
期刊
对于一些数学问题,当我们就整个问题而言不易发现其结论时,可以先考查问题的一些个别特殊情形,根据这些个别特殊情形的结论去归纳猜想出问题的一般性结论再行证明;或者根据这些个别特殊情形的解证方法去寻找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  例1:是否存在常数a、b、c使得等式:  对于一切正整数n成立?证明你的结论。(89年高考题)  分析:本题一要回答常数a、b、c是否存在,二要证明回答。假如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