猕猴桃是怎么变成奇异果的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tsk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①
  2000多万年前的地球,处于被称为“中新世”的时代早期,中华大地的面貌与今天差别很大,南方多有巨大湖泊分布,气候潮湿炎热,植物茂盛,其中便有一种猕猴桃的先祖存在,其化石已被植物学家发现,地点在今天的广西境内。故而猕猴桃起源于中国。
  从起源地看,猕猴桃似为一种热带水果,但其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远在荔枝等物之上,除了新疆、青海、内蒙古等地之外,中华大地从南到北都有猕猴桃生长,只不过在南方山林与秦岭一带分布较为集中。
  与许多要经过驯化、改良才能吃的水果不同,猕猴桃天生美味,无须人类做多少技术上的努力便能食用。但如此优良的特性倒起了反作用——既然原生态的它已经很好吃了,那么就没有驯化、改良的必要了。
  于是,猕猴桃在历史上长期以野果的身份存在。
  先秦时期的《诗经》中有一种名为“苌楚”的野果,这是关于猕猴桃最早的文献记载。此后2000余年,猕猴桃先后得了多个异名:铫弋、鬼桃、羊桃、阳桃……而“猕猴桃”这个称呼则出现于唐代,诗人岑参曾在诗句中用了这三个字,“中庭井阑上,一架猕猴桃”,意为在庭院中种有猕猴桃。
  猕猴桃被引种到庭院里面,与人类的距离很近了,但这对改变它的野果身份并无什么帮助,因为人类引种它的原因并不在其果,而在于其树叶与花颇具观赏性。
  直到宋朝时,猕猴桃的果才引起了些许重视,但这种重视还是离不开一个“野”字,猕猴桃的名字多出现在一些中草药典籍中。
  如北宋寇宗奭所编的《本草衍义》中,就将猕猴桃当作一种野生中药材来对待,称其“食之解实热”,还对猕猴桃为什么叫这个名字做了一番解释:“深山则多为猴所食。”
  到了明清时期,猕猴桃还是被当作一种野生中药材。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对猕猴桃有这样的描述:“酸、甘、寒、无毒……止渴,解烦热,下淋石,调中下气。”另一种比较奇怪的用途,则是将猕猴桃的果皮拿来造纸。
  种在庭院里面当观赏植物,当中草药,果皮被用来做纸……总而言之,就是不将猕猴桃当作一种有利可图的水果来进行大规模的驯化、改良和种植。
  清朝时期,国门被西洋列强轰开,许多西洋人来到中国,采掘各种中国独有的植物资源,猕猴桃也因此迎来了其命运的剧变。
  ②
  1845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一名名叫罗伯特·富沁的英国植物学家带着窃取中国茶种的任务,到了南方的宁波,在那里发现了猕猴桃,但并未引起他的注意。
  十余年之后,由于中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失利,西洋列强的势力沿着长江,深入中国内地。
  宜昌位于长江上游与中游的交界处,当时的轮船开到这里,便再也无法前行,只能换乘小船。于是,许多西洋人便带着种种目的,坐着轮船来到宜昌,在那里建立起传教、经商、科学探索、间谍活动、贩卖鸦片的基地。
  其中不乏罗伯特·富沁的同行。
  有一名名叫查尔斯·马瑞斯的英国植物学家,在1879年来到宜昌,采掘植物资源。他并非是带着学术目的而来的,而是作为一家英国园艺公司的特派员,到宜昌去采掘一些有商业价值的植物品种。
  他有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名为奥古斯丁·亨利,此人采掘了大量中国植物资源,其中就包括猕猴桃。奥古斯丁·亨利是清朝海关聘用的一名洋职员,他认为中国的植物资源具有惊人的商业潜力。于是,他多次将其采掘过程编著成书,鼓动英国当局掠夺中国的植物资源,以实现产业化种植。
  在他以及一些后来者的“ 努力”下,1899 年,第一次移植猕猴桃的尝试出现在了欧洲。奇怪的是,初次尝试并不是在英国,而是在法国——一名名叫莫里斯·德·维尔莫林的植物学家尝试移植其从四川采掘来的猕猴桃树,但未能成功。
  数年之后,那家英国公司开始在伦敦出售猕猴桃种子,猕猴桃也由此开始在英国进行移植。这种移植并未成功,或者说并未取得全面的成功——活是活下来了,但是没有结果。
  为什么?因为最初弄过去的种子都是“公”的。
  雌雄不分,这是猕猴桃种植术上的一大难题,直到今天,还有果农因此损失惨重。百余年前的英国人也犯了这个错误,直到1911年,才引入“母”种,实现了产果。
  ③
  那个时候,另一个国家新西兰早已成功移植了猕猴桃,不仅开花,而且结果了。
  将猕猴桃传入新西兰的人,乃是一位名叫玛丽·伊莎贝尔·芙拉泽的女性教育工作者,曾任新西兰一所女子学院的院长,因操劳过度被“强制休假”。她选择到东方去看一看,先去了日本,后到了中国。
  1903 年年底,芙拉泽到了宜昌。她之所以会去宜昌,与她的一个妹妹在那里做传教士有关。
  当时,英国植物学家欧内斯特·亨利·威尔逊正在宜昌采掘植物资源。此人在这件事上获得了惊人的“成功”,前前后后采掘了近5000种植物,其中就有猕猴桃。
  他将一些采掘来的猕猴桃和猕猴桃种子,分送给其在宜昌的友人,其中就有芙拉泽。
  酸甜可口的猕猴桃引起了芙拉泽的注意,她大约因此动了将此物移植到新西兰的心思。只不过她不懂园艺种植之术,在1904年回國之后,便将这些猕猴桃种子交给了一名名叫托马斯·艾力森的从事园艺工作的朋友。后者似乎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又找来园艺水平更高的兄弟亚历山大·艾力森,希望其能尝试移植这种东方植物。
  经过亚历山大·艾力森几年的精心培育,猕猴桃树终于在1910年成功结果。
  这是中国之外的地方第一次长出猕猴桃,而且还很可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人工培育出猕猴桃。
  但长出猕猴桃和形成产业化不是一回事,这之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与许多工业主导的西洋国家不同,新西兰是以农立国,其不到3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超过七成都是丘陵和山地,看上去不适宜于农业,但因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种水稻、小麦虽然没有优势,但种一些经济作物却很出彩。因此其以农立国,但粮食不能自给,倒是盛产水果,水果之中,最重要的就是猕猴桃。
  从最初培育结果到形成产业化,进而大量对外出口,享誉全球,离不开大量与亚历山大·艾力森一样的园艺师不断改良,更离不开新西兰政府对这种东方物种的高度重视。为了发展猕猴桃产业,新西兰政府甚至成立了专门的猕猴桃管理局,还颁布了相关的法令制度。新西兰的高校和科研机构也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用于研究猕猴桃的培育和改良。
  至于猕猴桃的异名“奇异果”,那也是新西兰人的发明。
  最初,猕猴桃被新西兰人称为“中国醋栗”,后又在对外出口时改称“鹅莓”。1959年,新西兰水果出口的主要对象英国对凡是名字里带有“莓”的进口水果征收高额关税,这就迫使新西兰人再度给猕猴桃改名。
  这一次,他们想到了新西兰的“国鸟”——几维鸟(Kiwi),便用其名来称可算是新西兰“国果”的猕猴桃——Kiwifruit,翻译成中文就是“奇异果”。
  猕猴桃的故乡中国则在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对猕猴桃进行人工种植和培育改良,那个时候,奇异果已经行销全球好多年,这方面的技术,也是由新西兰人执牛耳,故而中国的猕猴桃研究者们,还要跑到新西兰去取经。
  思来想去,总觉得此事有些奇异……
  (岐岐摘自《读者·原创版》2019年第8期)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FBI特工,当我正要飞往某处享受盼望已久的假期时,总是担心会接到命令,要求我对付某个不守规矩的乘客,或是处理一场危机。好吧,这件事发生在早上6点飞往洛杉矶的航班上。  我已经登机,安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这时一名空姐过来说,飞机后部有一名醉酒的乘客,机长想把他赶下飞机。我四下打量,果然有一名乘客在通道里晃来晃去,另一名空姐正在大声对他说:“请你快下飞机!”  想平息此事没那么容易。站在我旁
期刊
亲爱的朋友们:  不要放弃,希望永远都在。从我6岁起,父亲就教我如何用脚趾往电脑里输入文字。如今,我每分钟已经可以打43个字母了。我的母亲告诉我,在任何环境下都要微笑,这个世界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虽然我天生没有胳膊和双腿,但是上帝绝不会带走我美丽的眼睛。  我父母教我不要因没有的生气,反而要为已有的感恩,我没有手脚,但我很感恩还有这只“小鸡腿”(左脚掌及相连的两个趾头),我家的小狗曾误以为是鸡腿差
期刊
丹尼尔5点下班回到家,刚踏进家门,妻子朱迪斯就冲着他抱怨:“進屋前,你为什么不擦一擦鞋底?我原以为你会像你说过的那样,今天午饭时回家的。我叫你下班回家的路上买的东西在哪里?早上你又忘记把马桶坐垫掀上去了!难道你没有想到买束花给我,以往你可是从来不会忘了在节日买花给我的……”  妻子就这样一个劲地唠叨、抱怨、指责,差不多有两个小时,在她眼里,丹尼尔所说的一切、所做的一切,没有一句、没有一样是正确的,
期刊
参差荇菜  《诗经》开篇第一首,就是一幅荇菜采收图,为我们描摹了恬静和谐的田园风光,足可见先人对荇菜的厚爱。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反复吟哦,竟不感到繁琐。  荇菜,儿时我是见过的,就在门前清澈的河沟里,如一只只绿碟子漂在水面上,身姿轻盈。整个水面铺排的全是玲珑可爱的绿碟子啊,叶与叶之间,零星地开着淡黄的小花,五瓣,仰起小小的脑袋,调皮地四处张望,望湛蓝的天,望
期刊
一艘战舰,在大雾天气中连续航行數日,瞭望员忽然报告:“左舷位置有灯光。”  舰长问光线的移动方向,他回答:“正逼近我们。”这意味着可能相撞,后果不堪设想。  舰长命令信号兵通知对方:“我们正迎面驶来,建议你转向20度。”  对方说:“建议你转向20度。”  舰长说:“告诉他我是上校,命令他转向20度。”  对方回答:“我是二等水手,你最好转向20度。”  舰长勃然大怒,大叫道:“告诉他,这是战舰,
期刊
每年的第一顿黄鳝是父亲开灰塘所得。三月初,开灰塘,一般的做法是在陈年灰塘的旧址开挖。老塘填塞时,泥土松散,方便黄鳝向纵深打洞,藏匿在老塘过冬。父亲的运气好,开灰塘总能挖到冬眠的黄鳝,三五条不等。那酣睡的黄鳝,有的被活捉,有的被铁铲铲断,血淋淋的,可怜它们还没见到春天的阳光,稀里糊涂就成了餐桌上的佳肴。  四月的江南,草长莺飞。天气渐暖,河里、沟渠水温回暖。那些猴急的黄鳝,欣欣然,伺机出洞觅食。这个
期刊
以贤德闻名的拉比·休麦卢凯受邀到一个小镇去做指导者。  他到达这个小镇,进入自己的房间之后,就一直把自己关在里面,过了几个小时都没出来。欢迎会的时间快到了,还有一些事情要和他商量,镇代表很担心地去了他的房间。  代表站在门前,可以窥视到拉比在房间里踱来踱去,嘴里大声地说着什么。仔细一听,他正在对自己说:“休麦卢凯,你真是了不起啊!”“拉比啊,你是个天才。”“你是人生的指导者。”  听了十几分钟之后
期刊
雨滴耐心地穿过深秋。  雨滴从红瓦的阶梯慢慢滴下来,落在美人蕉的叶子上,流入开累了的花心里,汇成一眼泉。  雨滴跳在石板上,分身无数,为寂静留下一声“啪”。  雨滴比时钟更有耐心,尽管没发条,走步的声音比钟表的针更温柔,在屋檐下、窗台上,在被雨水冲激出水洞的青砖上留下水音的脚步声。时间在雨滴里没有表针,只有滴答。清脆的声音之间,时间被雨滴融化了一小节。被融化的时间永远不能复原,就像雨滴不能转过身回
期刊
北宋诗人梅尧臣写过一首《啄木》诗,以及一篇《灵乌赋》,他把这两首(篇)奇怪的诗文寄给了范仲淹。此时大约是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刚刚被贬饶州。在《啄木》诗中,他劝范仲淹不要像啄木鸟一样,啄了林中虫,却招来杀身之祸,面对贪官污吏不要过于耿直。在《灵乌赋》中,寓意范仲淹在朝中屡次直言,都被当作乌鸦不祥的叫声,劝他应学报喜之鸟,不要多事。范仲淹很快回了一篇同题的《灵乌赋》给梅尧臣,在赋中,他斩
期刊
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在世界文坛上异军突起,先是普希金为俄国开辟了现实主义的道路,尔后屠格涅夫让欧洲了解了俄国文学,而真正让整个世界都为俄国文学惊呼的,是150年前出版的一部作品——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  ①  《战争与和平》最早于1865年在《俄国导报》上发表了一部分,当时的标题是《1805年》,1868年出版了小说的前三部分,次年又出版了小说的后两部分。1869年,这部历时六年创作完成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