朦胧的虹影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imiandiad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记得是在1978年或1979年,那时我刚到人民文学出版社工作不久。有一天,院墙外面,忽然贴了一长溜墨笔书写的诗稿,在最前边的位置上,冠有"今天"两个大字,大约就是这些作品的刊头了。
  是哪个诗歌社团,把他们的诗刊,办到这里来了呢?我觉得这些作者很有勇气。下班以后,我就站在那里,一首一首地读了起来。一位老编辑,也满怀兴味地在一旁观看。我当即请教:这些诗,写得如何?她并不看我,只摇一摇头说:和二三十年代,李金发、戴望舒他们的诗,基本上没什么两样……
  这就是我最初所读到的"朦胧诗"。
  读惯了五六十年代那些明白晓畅的田园牧歌,乍一接触这些主要通过象征与暗示来表达情思,主题模糊、诗意朦胧的作品,还真有些不太适应。然而,我还是被这些诗作中那急速跳跃的节奏、那些意象的叠加、通感的运用,以及复杂而丰富的内涵所吸引。我隐约感到,这些诗虽然不似一杯清水那般清亮透明,它所蕴含的内容却更为丰富,也更贴近生活的真实。假如生活如一杯清水般一览无余,恐怕我们早就厌倦了生活。
  后来,我读了我国二三十年代,象征派和现代派诗人的作品,这才从李金发、戴望舒他们那里,了解到了运用一种象征的形象和意境,来表现复杂微妙的内心世界,以及对社会和自然现象的印象与感受;采取一种暗示和隐喻的方式,间接地表现诗人的内心情思等写作手法。我才知道了,那位编辑为什么说,"朦胧诗"基本上与这些诗"没什么两样"。
  然而"朦胧诗"在艺术特征方面,尽管与李金发、戴望舒他们的作品,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但是,我们却不可将两者等量齐观。"朦胧诗"所常常表现出来的迷惘与感伤,是它的作者们在深深的失落之后,所萌生的追求与寻觅,因为,在这种迷惘与感伤里,是充满了渴求新生的力量的。"朦胧诗"正是十年浩劫刚刚结束之后,那个特定的时代的产物。
  "朦胧诗"崛起于十年文革动乱之后,它的作者们:食指、北岛、舒婷、芒克、江河、多多等,这些共和国的同龄人,以他们诗人的敏锐与良知,以他们的赤诚与忠勇,对十年浩劫和现存的一些社会现象,进行反思与诘问,写出一大批震撼人心的优秀诗篇,从而开启了20世纪中国诗歌的一个最为活跃的新时期。
  而今,"朦胧诗",这枝绚丽的花,在上个世纪的后25年中,已经历史地占有了它不可替代的一个位置;已然成为中国新诗发展链条上重要的和耀眼的一环。因而,将其作为一个诗歌现象,进行一番梳理和总结,无论对于"朦胧诗"本身来说,还是从中国新诗在21世纪的发展着眼,显然都不是没有意义的。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新近出版的四卷本《朦胧诗二十五年》,正是对"朦胧诗"这一世纪末的旋律的一次比较完整的总结和对于其作者们的一次比较科学的定位;而在每一首作品之后,选编者的解读,或析艺术,或论题旨,或阐释语境,对于读者阅读这些重象征、重暗示,以含蓄委婉为特征的诗篇,无疑具有很大的帮助。
  "朦胧诗"的作者,除了食指、北岛、舒婷等一批共和国同龄人之外,尚有50年代出生的梁小斌、顾城、王家新、于坚、柏桦、杨克、翟永明等为代表的一群。他们以和北岛、舒婷等人同样的勇气与探索精神,将自己的目光和触须伸入到生活与艺术的更为广阔的领域。他们的诗歌创作,使"朦胧诗"显示出了更为丰富和绚丽多姿的生命力。
  然而,在梁小斌、顾城他们之后,一个更为庞大的诗人群体,也加入到了"朦胧诗"创作的队伍中来。他们是西川、黑大春、海子、骆一禾、树才、臧棣、西渡、陈东东、孟浪、郁郁、默默、刘漫流、陆忆敏 、徐芳、吉狄马加、李亚伟、万夏、韩东、小海、车前子、黄灿然、吕德安、北野、沈苇、梁晓明、巴音博罗、秦巴子、丁当、郑单衣、唐亚平、蓝蓝、任悟,以及旅居海外的杨小滨、张枣、张真、虹影等人。他们被习惯地称为"第三代诗人";他们的作品,则被称为"后朦胧诗"。这样的称谓,与其说是为了使之和前两个诗人群体有所区别,毋宁说是由于他们诗作的风格已经有所变化。至于紧随其后出现的伊沙、徐江、宋晓贤、叶匡政等,大家称之为"第四代诗人"的一群,他们的诗歌创作,正如其群体称谓所示,不过是"第三代诗人"的延续与发展。
  正是基于这几个诗歌群体的诗作者们,年龄比较接近,诗作的基本特征大体相似,而又都活跃于20世纪的最后一个25年,这样一个特点,《朦胧诗二十五年》的选编者,把"朦胧诗"、"后朦胧持"、"第四代"等诗人诗作,编辑在一起,把这支靓丽动人、多姿多彩的"世纪末的旋律",集中地为我们演奏了一场,对于一名诗歌爱好者或研究者来说,这都是一件值得庆贺与欢迎的好事情。
  这套书的编选者孙琴安先生,是上海社科院文学所的研究员、研究生导师。他不仅出版了不少中国古典文学研究方面的论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也卓越有建树,向为学界所推崇。他精心选编的这套书,把最具朦胧诗特色的作品,按题材分为沉思、追寻、恋情、漂泊等四卷,而于每首诗之后,又加以言简意赅的解读,此乃大手笔,写小文章,我们从那寥寥数语之中,所获得的,除了诗本身给予的之外,自然还会有更大的惊喜的。
  《朦胧诗二十五年》 (共4册) 孙琴安编选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2.6 每册定价:18.00元
  
其他文献
《国史唯疑》是一部流传不广的明代珍贵史料。著者黄景昉,字太稚,号东崖,福建泉州人。他是明天启五年(1625)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等职。一生著述甚丰,据他自称有《湘隐堂文集》四十卷、《湘隐堂诗集》三十卷、《古史唯疑》十六卷、《国史唯疑》十二卷、《制词 》十卷、《六朝诗话》二卷、《唐诗话》十卷、《宋诗话》八卷、《古今明堂记》六卷、《宦游录》四卷等,共
期刊
炎炎夏日,读到了一本风格清新、介于论文与散文小品之间的小书——《易堂寻踪》,似有一阵清风徐来的感觉。  堂是明清之际诞生于赣南宁都的一个士人群体的称谓。这个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疏密不等,甚至志趣不尽一致。群体代表者魏禧、彭士望,是哲学家王阳明的崇拜者,易堂九子的活动使王学得到了继承和光大。作者赵园在书中阐述的则是易堂诸子的心灵轨迹和学术贡献。  要阐述易堂这一学术群体的历史功绩,最常见的是纵览浩瀚书海
期刊
2001年的年初以色列人常常被一幅醒目的广告所吸引:天蓝色背景下,画有以色列国徽的深蓝色大门敞开着,广告词称,以色列情报局(简称摩萨德)的大门向你打开:发挥你的潜力,开发你的能力,前面是广阔的未来和崇高的贡献。  这是号称世界四大间谍组织之一的摩萨德首次公开刊登招聘广告。习惯于对国家安全和机密守口如瓶的老一辈犹太人,对于他们引为自豪的最隐秘的间谍机构居然公开露面,大做广告,实在难以接受。摩萨德前局
期刊
刘光溪博士新著《碰撞·融合·发展——亲历13年复关入世谈判的思索》集中了作者直接参加13年复关入世谈判的亲身体会和思考。书中就当前社会各界对加入世贸组织提出的质疑和忧虑作了详尽的阐述与回答,具有发人深思独特的见解,如:入世不是终点,不是结束,不是目的,而是起点、开局和手段;入世不是被动,不是消极,不是勉强,而是主动、积极和自愿;入世不是全能,不是救世主,不是万事大吉,而是务实、自我发展和百事待兴;
期刊
出国留学是许多人向往的事情,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留学意味着成才,意味着一个光明的未来,近年出版的有关如何成功培养孩子出国留学的书籍也备受瞩目。然而,本书作者却以“另一种”声音告诉那些准备出国留学的十几岁的少年和他们的父母们:“少年留学,三思而行”。这可能是一种不合流的声音,但却是我们需要倾听的声音。  本书作者曾在加拿大留学多年,他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分析了中国人出国留学的最佳年龄应为23~27
期刊
如果问一位爸爸:你爱自己的孩子吗?这肯定是个相当愚蠢的问题。但如果问:你会爱自己的孩子吗?很多人就不一定能回答了。  《能爸爸,懒爸爸?》一书却很好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这本书告诉人们如何才能做一个好爸爸、一个教子有方并受孩子欢迎的爸爸。同时,这本书揭示了家庭教育观念和实践中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表达了对家庭教育的忧思:一些爸爸看似很有本事,处处为孩子想得周到、做得周全,无微不至,但最终结果却是孩子依
期刊
“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圣杜甫,将唐诗的成就推向无限风光的巅峰。杜学(杜诗学)已成为与“诗学”、“红学”等并驾齐驱的显学,是少数几个以“学”命名的专门学问之一。  杜诗研究方面,可以说,各个不同时代有不同的研究风格,宋代偏重辑佚和编年,元明重于选隽解律,清代重在集注批点,近代则重在论述分析。而到了20世纪下半叶,则进入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杜甫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真是一种无限美好的、诱人的意
期刊
如今在喀布尔,几乎人人声讨塔利班,对于它的清规戒律深恶痛绝。许多人表示,塔利班的那一套极端宗教统治千万不能重演。  塔利班组织属伊斯兰逊尼派,信奉原教旨主义,视《古兰经》为法律,致力于建立“世界上最纯粹的伊斯兰国家”。因此,塔利班自1996年9月夺取政权后,便在控制区内全面推行伊斯兰法,实行极端的宗教统治。  首先,塔利班颁布法令禁止电影电视,严控娱乐活动。一时间,喀布尔除了偶尔的枪声外变得死一般
期刊
在红尘滚滚的人世间,最能让人动心,最能使人魂牵梦萦的莫过于爱情。打开爱情这扇窗子,我们可以透视一个个鲜活的灵魂,看到一个个异彩纷呈的人生。《梦里情人林青霞》一书就为我们讲述了林青霞生命中那些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它像一部充满了悬念的电影,引导我们走进这位台湾明星浪漫的感情世界。  故事从林青霞18岁那年初恋开始,娓娓地叙述了她与歌手勾峰、旅美华人赵宁、印尼富商陈子兴之间微妙的感情碰撞。情窦初开的林青
期刊
2001年4月至2002年6月,在世纪初年的400多天时间内,作者苏恩泽在军事出版社相继出版了《天军横空》、《武备探秘》、《e战追踪》、《系统论兵》四部著作,完成了他的理论与科普四重奏。平均100天一部书稿问世,无论是知识覆盖的宽度,还是交叉创新的跨度、专题研究的深度,抑或是著作撰写的速度,均不多见,论及的内容,几乎涉及军队建设的方方面面。所谈所指,涉及军事科技的林林总总。  作为全军知名度很高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