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历史材料题以提供新材料、营造新情境、提出新问题为基本特征,考查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概念的牢固程度,同时也考查学生处理历史材料、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来观察历史现象,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因此高中历史的材料教学适应了这一时代要求。高中历史的材料教学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达到目的。
一、加强新授课中的材料教学
针对历史内容适当穿插历史材料即兴分析,使学生将历史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如分析殖民主义的影响时,可穿插马克思的“英国在印度完成的双重使命,一是破坏性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基础。”通过这一材料可以使学生对殖民主义有更清晰的认识。在讲授二战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可结合日本天皇停战诏书的部分内容“帝国所以向英美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这些材料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当时日本接受联合公告是被迫的,日本天皇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上颠倒黑白,将自己扮成“人类文明”、为了“民族”、“亿兆赤子”而被迫让步的受害者。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日本政府对自己的侵略罪行没有进行任何反省和自责,千方百计为侵略行为辩护。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讲授“变化中的男女服饰”中“中山装”时可增加“中山装”的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三民主义,上衣四个袋子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统一。增加的材料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巩固了三民主义的知识,特别是从中山装服饰可以看出孙中山毕生追求的目标。在讲授英国打造“世界工厂”时,可运用教材中的三个饼形图中(人民版必修一教材),工业比重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得出英国成为工业国,最早实现了工业化。讲述红军长征的重要背景——“毛泽东被剥夺了对中央苏区红军的指挥权”时,可让学生观看了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的开头部分,并要求找出剧中毛泽东与其他红军领导人的不同之处。在伟人的魅力感召之下,很快就有人发现了有效信息“毛泽东的军帽上面没有五角星。” 于是,学生明白了发下两点信息:一是“五角星是红军的标志”;二是“毛泽东没有五角星,说明他离开了军队,被排斥在军事指挥权之外”。这样学生就很好理解“毛泽东为什么被排斥在军事指挥权之外”这个问题。
二、增强学生阅读材料的兴趣
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有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图片材料、图表材料、数据材料、音频材料,视频材料,部分实物材料等等。高中历史以人民版为例,每一节内容几乎均有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地图材料,还有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等,这些均是进行材料教学的重要资源。以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为例,本节有9幅图片材料、5段文字材料、2个学习思考。然而,高中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但是知识储备不足,历史思维能力不够强,在阅读理解、分析判断、逻辑思维、综合归纳等方面能力仍不足,学习这些原始材料,有一定的学习困难。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选择的利用材料,要适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一年级学生对文言文、欧化语言感悟不深,教师应当选择简单的材料,如讲“井田制”时,可运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说明井田制是最大的私有制。以后逐步加深,同时加大文字阅读量。史料的选择要精,要典型,尽量减少文字阅读障碍。注意对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材料进才比较分析,对同一事件不同人的不同评价,如讲“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时”时,可运用陈独秀、毛泽东、孙中山等人对它的不同看法,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材料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兴趣,排除学生对材料解析的畏难情绪。
三、加强试题中的材料教学
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包括材料本身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提示性文字能够提供有效信息。如“下面反映同一朝代的四段材料”,这里的“同一朝代”;“阅读下列有关美日经济竞争的材料”中的“美日”“经济竞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信息。材料的出处也很重要,它能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阅读完全部信息后,要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然后围绕中心,回忆确认材料的内容涉及到教材上那些的知识内容。其次指导学生认真研究提问,正确理解命题者的意图。再次带着问题,再阅读材料,开始加工整理所获得的有效信息,形成语言准确,文字精炼,论点全面的答案。
四、充分运用网络等手段,增加学生的材料阅读量
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材料阅读量有密切关系。而根据中学教学实际不可能专门开设阅读课。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课件等手段,在新授课中增加学生材料阅读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分析历史材料的特定历史背景、历史影响,把材料放到历史演变的大过程中去分析评价,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得出正确的结论。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可以让学生欣赏《国际歌》,理解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美。在讲解祖国统一大业时,可让学生欣赏《七子之歌》,在哭泣的童音中理解对祖国分裂的撕心裂肺之痛。要让学生了解孙中山对于辛亥革命的贡献,截取纪录片《北上北上》《最后的遗言》几个片段。在讲解新中国的成立时,可让学生听毛泽东等人在天安门城楼的原声录音,作为历史教学题材则既真实又富有历史鲜活感。历史教师还可以展示部分历史实物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如讲述文化大革命对法制的破坏,给学生看看当时出版的《毛泽东语录》和一些毛泽东像章,增强历史触摸感。在教学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在当地博物馆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实物,让历史与教学真正实现无缝对接。
材料解析题具有全面能力的测试功能,历史高考、学业水平测试试题中材料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题目。全国高考考纲、各省的历史考纲、历史教学要求均将历史材料放到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在加强材料教学,有意识在培养对材料知识的运用,并把它加以扩展、递进、转化,从中不断吸取新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并大胆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加强新授课中的材料教学
针对历史内容适当穿插历史材料即兴分析,使学生将历史与教材内容有机结合。如分析殖民主义的影响时,可穿插马克思的“英国在印度完成的双重使命,一是破坏性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基础。”通过这一材料可以使学生对殖民主义有更清晰的认识。在讲授二战日本帝国主义投降时,可结合日本天皇停战诏书的部分内容“帝国所以向英美两国宣战,实亦为希求帝国自存与东亚之安定而出此,至如排斥他国主权侵犯其领土,固非朕之本志。”“仍继续交战则不仅导致我民族之灭亡,并将破坏人类之文明。”“如此则朕将何以保全亿兆之赤子。”这些材料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当时日本接受联合公告是被迫的,日本天皇站在侵略者的立场上颠倒黑白,将自己扮成“人类文明”、为了“民族”、“亿兆赤子”而被迫让步的受害者。进一步分析可以得出日本政府对自己的侵略罪行没有进行任何反省和自责,千方百计为侵略行为辩护。这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绝好教材。讲授“变化中的男女服饰”中“中山装”时可增加“中山装”的五个扣代表中国五大民族,袖口三个扣代表三民主义,上衣四个袋子代表东南西北全国统一。增加的材料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也巩固了三民主义的知识,特别是从中山装服饰可以看出孙中山毕生追求的目标。在讲授英国打造“世界工厂”时,可运用教材中的三个饼形图中(人民版必修一教材),工业比重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增加,得出英国成为工业国,最早实现了工业化。讲述红军长征的重要背景——“毛泽东被剥夺了对中央苏区红军的指挥权”时,可让学生观看了电视剧《长征》第一集的开头部分,并要求找出剧中毛泽东与其他红军领导人的不同之处。在伟人的魅力感召之下,很快就有人发现了有效信息“毛泽东的军帽上面没有五角星。” 于是,学生明白了发下两点信息:一是“五角星是红军的标志”;二是“毛泽东没有五角星,说明他离开了军队,被排斥在军事指挥权之外”。这样学生就很好理解“毛泽东为什么被排斥在军事指挥权之外”这个问题。
二、增强学生阅读材料的兴趣
历史材料浩如烟海。有文字材料、表格材料、图片材料、图表材料、数据材料、音频材料,视频材料,部分实物材料等等。高中历史以人民版为例,每一节内容几乎均有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地图材料,还有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等,这些均是进行材料教学的重要资源。以必修二《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为例,本节有9幅图片材料、5段文字材料、2个学习思考。然而,高中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和思维能力,但是知识储备不足,历史思维能力不够强,在阅读理解、分析判断、逻辑思维、综合归纳等方面能力仍不足,学习这些原始材料,有一定的学习困难。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有选择的利用材料,要适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一年级学生对文言文、欧化语言感悟不深,教师应当选择简单的材料,如讲“井田制”时,可运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说明井田制是最大的私有制。以后逐步加深,同时加大文字阅读量。史料的选择要精,要典型,尽量减少文字阅读障碍。注意对反映同一历史时期的不同材料进才比较分析,对同一事件不同人的不同评价,如讲“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时”时,可运用陈独秀、毛泽东、孙中山等人对它的不同看法,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材料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兴趣,排除学生对材料解析的畏难情绪。
三、加强试题中的材料教学
先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材料,包括材料本身提示性文字和材料出处。提示性文字能够提供有效信息。如“下面反映同一朝代的四段材料”,这里的“同一朝代”;“阅读下列有关美日经济竞争的材料”中的“美日”“经济竞争”等。这些都是重要的信息。材料的出处也很重要,它能提供材料的时间、国别、作者等信息。阅读完全部信息后,要找出材料的内在联系,然后围绕中心,回忆确认材料的内容涉及到教材上那些的知识内容。其次指导学生认真研究提问,正确理解命题者的意图。再次带着问题,再阅读材料,开始加工整理所获得的有效信息,形成语言准确,文字精炼,论点全面的答案。
四、充分运用网络等手段,增加学生的材料阅读量
学生的材料阅读能力的提高,同材料阅读量有密切关系。而根据中学教学实际不可能专门开设阅读课。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充分利用网络、课件等手段,在新授课中增加学生材料阅读量,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分析历史材料的特定历史背景、历史影响,把材料放到历史演变的大过程中去分析评价,这样就能提高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得出正确的结论。讲解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时,可以让学生欣赏《国际歌》,理解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美。在讲解祖国统一大业时,可让学生欣赏《七子之歌》,在哭泣的童音中理解对祖国分裂的撕心裂肺之痛。要让学生了解孙中山对于辛亥革命的贡献,截取纪录片《北上北上》《最后的遗言》几个片段。在讲解新中国的成立时,可让学生听毛泽东等人在天安门城楼的原声录音,作为历史教学题材则既真实又富有历史鲜活感。历史教师还可以展示部分历史实物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如讲述文化大革命对法制的破坏,给学生看看当时出版的《毛泽东语录》和一些毛泽东像章,增强历史触摸感。在教学条件允许情况下,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在当地博物馆观看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实物,让历史与教学真正实现无缝对接。
材料解析题具有全面能力的测试功能,历史高考、学业水平测试试题中材料几乎覆盖了所有的题目。全国高考考纲、各省的历史考纲、历史教学要求均将历史材料放到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因此,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在加强材料教学,有意识在培养对材料知识的运用,并把它加以扩展、递进、转化,从中不断吸取新的知识,这样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维视野,使学生养成独立思考问题并大胆发表个人见解的良好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