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朗读引领语文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kynum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阅读能使人获得古今中外涉及各门学科、各种领域的知识、信息,开拓视野;阅读能启迪人生、使人受到美的熏陶;阅读能提高人的写作、会话能力,开发智力。因此,阅读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终身教育的提出,对人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朗读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朗读。
  朗读,就是用清新明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传情达意的一种语言艺术。通过朗读,学生能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能力,陶冶情操,提升自信,开发潜力,增强记忆;突破性格障碍,掌握语言技巧,掌握有效沟通,巧妙表达的口才,在大庭广众中,轻松体现你的睿智高雅,轻松走上成功之路。鉴于此,上课的时候,我着重于读的训练,但那种“南郭先生吹竽”式的读是没有什么效果的。从方式方法上来说,我把读分为个人读、小组读、带读、抢读、竞赛读,其中学生最喜欢的就是竞赛读: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以组为单位,然后进行朗读比赛。一个组在读的时候,其他组就听,等到这组读完后,其他组就指出这组在读的过程中读错的字,错一个扣10分,然后把这组的最后得分记下,每月讲评一次,学期末对优胜者进行奖励。由于有这么一个强有力的竞争机制,学生上课的参与热情相当高,他们大多能把别人读错的字找出来,并且轮到自己读的时候也相当认真。事实证明,这种读的效果是不错的。
  
  一
  
  诵读能力如何培养呢?朱自清先生提出的诵读方法是:“先由教师范读,后由学生跟着读,再由学生自己练习着读,有时还得背诵。”这种训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一)课前预习时要读,这里姑且称为“预读”,要求“声出口,笔在手”。但值得提及的是,诵读课文不是简单的开口就念,而要与认、辨、疏的功夫相结合。认、辨、疏即注音、辨字、疏句,方法是拼音注在字头上;辨字与释词统一在一种常规格式里;疏通课文中有关句子,做到文章的意思能大致理解。当然,在预读阶段,需要“发疑”,这是绝大多数语文教师的一致看法。高明的语文教师,都把“导读”当作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环,让学生在课文的貌似无疑之处生疑、发疑。因为只有生“疑”,才能有“悟”,朱熹云:“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可见发疑在预读中的重要性。
  (二)课上要读,可采用朱自清先生的诵读方法: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读或默读,跟上教师的节奏、要领,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解决有关问题。教师范读,可主读全篇或课文中的某一部分,甚至一个自然段,其余的则要学生根据范读自己去读,体会文章的思想。
  (三)课文讲解之后,依然需要诵读,学生独立进行,这是理解基础上的诵读,这对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方式有很大帮助。通过诵读,对于声音、章句、层次、中心、义理、感情、神韵、训诂,学生容易融会贯通而达到进一步的理解。
  (四)课后还要鼓励学生去多读、反复读,从而让学生对文章进行理论化和感情化、艺术性与表演性的处理。课后读的对象可以是课上的讲练课文,也可以是课外的阅读材料,教师要争取做到把精彩的时文和中外名著有的放矢地介绍给学生读,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真正为说话和写作服务。
  
  二
  
  要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教师就要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练习的平台,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主动地读,专注地读,兴致勃勃地读。学生的自主性越强,积极性越高,其所获就越多。教师根据教学需要,运用科学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如:(1)每节语文课开始,让同学朗读《每周一诗》养成阅读习惯;(2)分组竞赛比高低,增强竞争意识;(3)提出疑问设悬念,培养思维习惯;(4)演讲故事练口才,培养口头表达能力;(5)精要分析明主旨,在朗读中受到感染和教育等。配合教学要求,教师选用恰当的阅读形式进行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我训练学生朗读的方式如下:
  (一)范读。教师示范朗读。在教学诗歌、散文、文言文时,通过朗读磁带和使用正确的语调,教师丰富的感情,节奏的抑扬顿挫,速度的快慢,都能给学生树立一个朗读的榜样,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领读。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时阅读往往会遇到障碍,不得要领。教师通过领读让学生感知规律和技巧,可让学生消除阅读文言文的恐惧心理。
  (三)个别朗读。学生的个别朗读可以检测学生阅读情况,反馈一定的信息,还可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我们要求学生对重要课文自己认真准备,阅读后制成磁带,交给老师评价指点,对读得特别好的,教师把磁带在课堂上放给全体同学听,这对全班学生的阅读具有启发辅导作用。
  (四)齐读。对于短小的课文和气势较强的段落,让学生齐读,这样可以使学生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它既可调节课堂的气氛,又可增强后进生的阅读兴趣。
  (五)默读。即让学生只用眼,不出声,不动唇进行阅读。它是一种主要的读书方法,不受阅读速度的限制和周围环境的影响,有利于学生思考,从而体会文章的深刻内涵。这种方法既能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又能为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打下基础。
  (六)速读与跳读。小说类的课文篇幅长,教学时间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教师应指导学生掌握速读与跳读的技巧,提高效率找中心,抓重点,掌握文章的大意。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课内学习效率,而且可以提高课外阅读的速度,增加阅读量,扩大知识面,快速而有效地获得各种有价值的社会信息。
  经过多层面的朗读训练,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而且主动要求扩大阅读量,令人欣喜之至。教师要牢牢把握“读”的环节,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其他文献
中共中央宣传部在1989年2号文件中指出:要加强各级党委宣传部门和宣传文化单位的领导班子建设。省、市、县党委宣传部长一般应由同级党委常委担任,地委宣传部长应由地委委员
摘要: 本文主要分析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对语言测试发展过程、测试类型、作用、测试目的和反拨效应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语言教学和语言测试是密切相关的。语言测试是一门囊括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没有语言测试,语言教学就会停滞不前,语言测试的发展促进语言教学的发展。由于语言教学的发展,语言测试将更重视以测试过程为中心,并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  关键词: 语言教学语言测试反拨效应   
本文作者从对意境的理解入手分析了文学作品中意境的创作和文学翻译中意境的传达,并结合自己的经验和体会指出:为了成功地再现意境,译者不仅要有一定的翻译理论知识,丰富的想
该文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理论探讨:回顾了中西医学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认识过程、病因和病机、临床表现、各种实验室检查、治疗进展等.尽管目前临
摘要: 中西方新闻传播既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又在变化与发展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与特征。这种共同性与差异性,正体现在中西新闻的报道及写作理念之上。本文就中西方新闻传播的差异进行了比较。  关键词: 中西方新闻传播差异成因分析    纵观古今中外的新闻史,新闻学作为一门研究新闻传播活动及规律的科学,中国和西方的新闻传播既遵循着共同的规律,又在变化与发展中具有各自不同的形态与特征。这种共同性与差异性,正体
摘要: 可能补语及其否定式是留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本文作者从误加、误代、错序三个方面对留学生在使用可能补语否定式时产生的偏误进行分析,旨在揭示这些偏误类型及成因,进而为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提出自己的一点参考意见。  关键词: 可能补语留学生否定式偏误类型解决对策    一、可能补语简述    可能补语是一种组合式述补结构,说明由动词谓语表达的动作行为产生某种结果的可能性。关于可能补语的类型,过去学者之
摘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将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却出现了情感教育的误区,致使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很好的激发,影响了教育的效果。要走出误区,就要走进学生的世界,触摸学生真实的心灵,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培养学生多元化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 情感误区真实心灵    一    《语文课程标准》确定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首次
诗词曲赋,多有留白之处.留白的解释,不在于鞭辟人里,而是能够依据学生的特点与个性,按照他们的理解习惯唤醒情感声音,填补诗歌文本的意义.诗歌文本作为一种客观的符号存在,本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是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灵魂、美化人们生活的德育。在现代化教育中,以美去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审美意识,并使之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已成为造就一代新人的重要手段。学校美育,除了发挥音乐、体育、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外,还应通过各种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美是客观存
摘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中职生中,存在着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加强感恩教育刻不容缓。语文是人文学科,在感恩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要善于把感恩教育寓于各种情境之中,要积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关键词: 感恩教育语文教学心存感激    “感恩”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传统美德。然而当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