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对美术创作的影响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6951300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彦涵是中国版画艺术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在新木刻运动之初,就为中国留下了许多优秀版画作品。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彦涵的艺术创作相应地做出了调整。题材上从描绘前线战斗场面和群众积极参与斗争保家卫国转变成了以刻画解放区的新形势新面貌和农民翻身当主人的题材为主。艺术手法上从表现主义手法向民间化、民俗化转变。
  关键词:延安时期;木刻版画;彦涵
  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20世纪30年代,广大人民饱受国内战争和外敌入侵之苦,许多胸怀理想渴望救国的热血青年弃笔从戎,但依然有不少知识分子和艺术家选择坚持创作,用他们的一片赤诚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学和艺术作品。
  一、毛泽东《在延安文藝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彦涵作品的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
  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发展过程中,版画一直是和社会发展关系最紧密的艺术形式。抗日战争时期,文艺工作者最主要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和广大战士。图画这种通俗易懂的形式成为了共产党向人民宣传武装救国思想,鼓舞广大群众和士兵志气的最佳选择。在当时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的延安,随手可得的梨木、枣木成了最经济适用的创作材料,而且木刻与其他画种相比画面效果更强,还可以不断地复制,因而成为了延安美术家们最常用的创作材料。
  彦涵是中国版画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为延安解放区版画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为中国版画发展奠定了基础。他一生艺术创作风格多变,是一位乐于探索和勇于创新的艺术家。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彦涵先是参加了学潮运动支援抗日救国,之后又在1938年赶去延安,投身革命事业。鲁迅艺术学院给彦涵的艺术创作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在这里他深受新木刻运动的影响从而走上了版画之路。作为亲自参加过斗争并且长期处在一线的艺术家,彦涵创作出了众多关于革命题材和描写农村日常生活的作品。他将西方表现主义手法和中国传统木刻结合起来,经过加工融合,创造出了很多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作品。
  1938年至1942年,彦涵到了延安后,又去了太行山参加战斗。彦涵有着真实的战争经历,他参与过火线任务,亲眼见过战友牺牲,经历了扫荡与反扫荡的艰难时期,这些经历让他在创作时自然流露出真情实感,使作品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一时期,彦涵在艺术技巧上用娴熟的刀法塑造人物形象,表现形式上仍以西方明暗关系为主,以阴刻线造型,用阴影表现画面,明暗对比强烈,画面立体,表现感强。其木刻作品受珂勒惠支作品的影响,以黑色为主基调,通过明暗的对比表现人物的面部,画面比较暗。
  彦涵在1943年抗日战争期间创作的《当敌人搜山时》这幅作品,是他早期一幅比较成熟的作品。画面描绘了军民联合起来共同抵抗外敌的动人场面。在战壕里,一名士兵上半身伏在战壕边对着敌人扫射,另外两名老妇跪在地上用力地用双手拖着士兵,防止这位没有站稳的战士摔落。在他们身边,一位老大爷正在扭头认真观察着周围的动向,好像准备随时顶替他们进入战斗。紧挨他们身边的是两位民兵,他们其中一个手中紧握着刺刀,身体向上探查着战况,另一个半趴在地上手里拿着一枚手榴弹,作防备状。两组人物被精妙地联系到一起,使整个画面情节生动。整个画面黑白处理得当适宜,刀功娴熟,线条酣畅淋漓,可以明显看出作品中对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的传承。全画形成了一个金字塔式构图,整个画面给人以一种非常稳固的造型感,烘托了革命的浪漫主义气质。
  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彦涵版画的艺术形式与表现语言的变化
  全面抗战开始后,艺术家们深入前线进行宣传。这一时期提倡将艺术与政治相融合,创作题材和内容要从生活中来挖掘,要能贴近广大人民群众。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的讲话对艺术界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的影响。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明确指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强调“文艺工作者必须到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熟悉工农兵,转变立足点,为革命事业作出积极贡献”。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之后,彦涵艺术创作有了一系列变化。从题材上来看,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前,内容以描绘前线战斗场面和群众积极参与斗争保家卫国为主。之后以刻画解放区的新形势新面貌和农民翻身当主人的题材为主。艺术手法上从表现主义手法向民间化、民俗化转变。
  为了使自己的绘画作品能够符合广大群众的审美,实现其艺术价值,彦涵改变了“左翼”时期的写实和现代化风格,将我国民间年画和剪纸的传统艺术形式融入到作品中,削弱了画面明暗对比度。较少使用阴刻,以阳刻作为主要造型手段,不再使用阴影来表达画面立体感,而采用百姓都能理解并且接受的留白处理方法,让人物的面部更加简洁干净,黑白的强烈对比增强了画面的整体效果。人物塑造得朴实生动,着重展现了农民特征和人物性格以及神情动态,使画面充满了情节性和故事性。
  彦涵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是在“解放区木刻”时期,这一时期的作品多描绘战争场面与土改运动中旳人民运动,主要是歌颂斗争的胜利,反映人们的民主生活、生产建设、土地改造等,这类作品在彦涵的创作中占了很大比例。《豆选》是彦涵“解放区木刻”中最经典的一幅作品,生动地反映了解放后劳动人民当家做主,具有了反封建、积极参与民主的意识。题材来源于农村的土改运动,豆选是为了适应当时环境而产生的一种独特的选举方式。在解放初期,农民因早前受各种压迫,没有接受过什么教育,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在选举人民代表时,多数人都不会写字,于是就在候选人身后放一个空碗,谁选了他,就把豆子放到他身后的碗中,最后谁豆子多,谁就当选,这种选举方式即豆选。场景设置在一个开阔的农村场院,人物的表情刻画得生动传神,有的人低头细想,有的人在相互交头讨论。画面充满了人们对新农村生活的热情以及对自己投票权利的重视。构图饱满,黑白处理得当,人物表情刻画细腻生动,整个场面严肃而热烈。在今天来看,这件作品依然是我们学习的楷模。艺术家从生活细节着手,以一个充满时代气息的细节为题材,刻画出了社会变革中的普通老百姓随之变化的生活,让人感到贴近生活的真实感。   彦涵的艺术创作在鲁迅美术思想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共同影响下,从单一地模仿西方版画的造型手法、创作技巧转变为面向生活,面向大众,吸收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精华的创作模式,创作出了一大批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木刻作品。作品内容上以宣传解放区的革命运动和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为主,真实反映了时代风貌和人民英勇抗战场面,形式上继承了“左翼”木刻的战斗性和刚健质朴的风格,进一步体现了民族化、大众化的民族特色。通过木刻版画对百姓展开文化教育及艺术熏陶,提高老百姓的艺术鉴赏能力。彦涵的作品内容和形式相辅相成、和谐统一,充分反映了时代精神,顺应了美术大众化的时代要求并为政治宣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对当代版画的发展影响巨大。
  三、彦涵版画的现实意义以及在当代艺术文化中的价值
  彦涵作为新木刻的领军人物,其版画作品中借鉴了珂勒惠支、麦绥莱勒等西方版画家的手法,还吸收了中国传统民间版画艺术的精髓,并且敢于将中西方艺术的长处相结合,创造出更具有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对中国版画艺术的发展和成熟,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也给我们今天的艺术学习之路提供了启发。
  第一,艺术创作要紧随时代的发展。彦涵的艺术在当时为宣传抗战思想、鼓舞广大战士和群众起到了积极影响,并且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二,创作时不要局限于单一的形式,但凡是好的艺术都可以拿来借鉴,去粗取精相互融合。第三,真正打动人心的好的作品不在于作品作者的艺术技巧有多高,而是作品给人带来的精神上的震撼和感动有多深。我们在研究艺术的时候,除了研究艺术的形式语言外,更应该去探究艺术形式背后的触动人心的内涵,以及创作者个人精神境界层面的东西。
  20世纪40年代的美术和审美方式发生了巨大的變化,这与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有很大关系。彦涵等艺术家的创作从单纯模仿西方艺术手法转变为重视本民族文化特性,而且这次讲话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美术的发展。延安时期的木刻版画家们,响应时代号召,在继承民族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深入了解社会需要和群众需要,充分向人民群众学习,形成了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民族艺术风格。而群众对他们作品的接受和喜爱,又反馈和鼓舞了美术工作者,推动了延安木刻版画创作朝着人民群众所接受的、具有民族特征的方向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又一次给艺术的发展方向和道路作出了明确的指示和引导。习近平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我们的艺术是广大群众的艺术,是人民的艺术,要紧跟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好和需求来创作。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的讲话又一次肯定了文艺发展应该坚持为了人民,坚持为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面对当今时代纷繁复杂的各种怪象和乱象,我们应该守护初心,牢记艺术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多贴近生活深入生活,创造出更多更好的令人民满意的作品。
  参考文献:
  [1]吕澎.20世纪中国艺术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李桦,李树生,马克.中国新兴版画运动五十年1931-1981[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1982.
  [3]张望.鲁迅先生与中国新兴木刻运动[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1985.
  [4]李允经.中国现代版画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
  [5]黑崎彰,张珂,杜松儒.世界版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摘 要:《龟兹古韵》是新疆著名音乐学家、作曲家周吉的代表作,是周吉将木卡姆音乐交响化的大胆尝试,这部作品采用了“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逆向比较研究的创作手法,得到了业界的认可。文章以《龟兹古韵》的创作手法为例,试图分析周吉在音乐创作方面的艺术内理。  关键词:龟兹古韵;艺术内理;龟兹乐;周古  注: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疆当代艺术作品及特点研究——以音乐学家周吉先生音乐创作作品为
期刊
摘 要:在西方艺术史发展历程中,追求作品真实性成为一种现象。在绘画领域,具象绘画通常被艺术家赋予主观感受,通过对客观世界的表现与描述,阐述艺术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将情感传递给外部世界。艺术家在发现自我与外界的关系中,不断增强自己独特的艺术创作感受以及对作品的阐释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艺术家个人经历的变化,不同时期的艺术家在处理这一问题时,探索了不同的艺术形式。文章通过分析比较现
期刊
摘 要:趣味是时尚运作的核心要素。在一定意义上,时尚的发展逻辑决定了它对于趣味的更替与调适最为敏感,也最容易体现出与审美因素相关的诸多改变。同时,“趣味”这一概念既涉及个体的审美诉求,也关系到集体的审美选择。而时尚正是将这两种相反的力量结合起来的社会形态,它一方面基于对个人品味的私人主观偏好,另一方面又形成了具有社会约束力的行为标准。此外,晚期资本主义的社会竞争模式导致了品味的不断提炼以及分类的持
期刊
摘 要:悬念是很多影视作品中必不可少的创作元素,它能增加作品情节的生动性,引导观众遨游于作品情节的峰回路转之中并保持极高兴致。好的悬念设置更有利于刻画人物和突出主题。文章通过悬念与震惊、神秘的对比等,探析影视作品中悬念的应用。  关键词:悬念;《隐秘的角落》;影视作品  悬念这个词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尤其体现在小说和影视作品中。我们都能体会到悬念所带来的艺术效果,但是真正给悬念下个完整且完美的定义
期刊
摘 要:马丁·帕尔就如同时代的许多摄影师一样,使用35mm和6×7中画幅照相机来观看这个世界。不一样的是,他似乎不是在“正视”它,而也许仅仅是为了讽刺嘲笑它,也或许不是以艺术的名义在批判。文章就馬丁·帕尔摄影的幽默化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词:马丁·帕尔;摄影家;讽刺性;幽默性  马丁·帕尔就如同时代的许多摄影师一样,使用35mm和6×7中画幅照相机来观看这个世界。不一样的是,他似乎不是在“正视”它
期刊
摘 要:舞蹈鉴赏是目前高校美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对非舞蹈学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艺术课程,旨在通过对芭蕾舞、古典舞、民族民间舞及黄河三角洲本土化民间舞蹈的赏析,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提升学生感受美、体验美的能力。  关键词:舞蹈鉴赏;美育;审美艺术素养  蔡元培将美育定义为:“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蔡元培认为,美的教育,应该以美学的理论应用
期刊
摘 要: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的传承与沉淀,孕育了灿烂的诗歌文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在诗词中书写着自我,传颂着人生。被后世所传颂的经典之作《诗经》,延续了泱泱大国的中华文明,为世人呈现出一场诗词盛宴。在《诗经》中领略古人的豪情壮志、气吞山河,诗词鉴赏因此也应运而生,成为世人感悟和理解《诗经》的重要渠道之一,在传颂经典中学会“举三归一”。对此,文章主要针对《诗经》研究诗词鉴赏,从
期刊
摘 要:美术平面作品对油画的创作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文章以达达主义美术平面作品为例进行分析,从美术平面作品角度分析达达主义中蒙太奇与拼贴、版式自由等对传统意义上的油画创作的作用与影响,希望为今后的油画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美术平面作品;油画创作;蒙太奇  一、前言  油画创作是每一个从事油画事业的人在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油画创作包括许多方面,如创作的来源、立意、题材,画面构成、
期刊
摘 要:文章主要记述了金一德先生的绘画经历以及他对于油画的认识,通过拜访金一德先生,作者结合自身在油画学习上遇到的问题,与金一德先生围绕油画作品的发展进行交流与学习,进一步探讨在学习油画过程中的困惑。金一德先生根据他的亲身经历解答我们在油画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且以他的油画作品为例教导我们在油画选材上要谨慎,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艺术的道路上,成为一个独行者。  关键词:油画;艺术风格;金一德  金
期刊
摘 要:音乐是一种艺术,从古至今,富含文化内涵与历史底蕴的经典音乐,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跟随着历史文化发展的脚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地发展进步,满足着人们的精神需求。大学音乐教育是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对人深层素质的培养与开发,是其他任何教育都无法替代的。因此,音乐教学以及艺术欣赏的教学策略对于教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正确运用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们的音乐艺术涵养得到真正的提升。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