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使在尘世欲哭无泪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i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洁被称为“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一直以来笔耕不辍,以一颗真诚的心、一种宗教般的永恒情结探索纯真的爱情与文明婚姻。由于她特殊的人生经历(十一个月时,母子两人被父亲抛弃;中年离异;后再婚,然而感情又不合),使得她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女性在情感方面的看法。
  《爱,是不能忘记的》。文笔优雅,娓娓地向人们讲述着一则温柔而伤感的爱情故事,从中看到了张洁对无爱婚姻的质疑,并透过这种生死相依“不能忘记的爱”,听到了她对爱的真诚呼唤,和对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的歌颂。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在《方舟》中,张洁一语道破天机一“你将格外不幸,因为你是女人”,从外在环境与人物自身思想两个思维层面同时寻找,对那些现实生活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意识、男权文化、弥漫于空气中的漠视女性人格、庸俗低级的社会风气,张洁喷射出了炙烈的怒火。在《祖母绿》中,曾令儿偏执与盲目地为心爱的人作无私奉献,遭到了张洁冷静、理智的批判,开始了从“无穷恩爱”到爱的转变:一个人一生中,可能会有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然而它不一定是生活中最伟大最永恒的感情,歌颂了女人的“母性美”,对男性深深的失望,弥漫于字里行间。显示了作者已从充满浪漫、幻想的期盼中抽身走向了现实。《红蘑菇》的发表,预示着张洁对理想婚姻即灵魂相契合的婚姻的实现表示了深深的失望:文明家庭掩盖下的“心智”较量,面带微笑的亲情关系下的仇恨,相互间演戏般的生活能把人逼得心发狂。随着爱的理想之花一点点在尘世凋落,张洁小说叙述开始转为刚强而富有才情的女子与孱弱、猥琐男子的较量,到了《上火》、《她吸的是带薄荷味儿的烟》等小说,更是掩饰不住“上了男人的当”(王蒙语),作品中张洁对男人的失望、鄙薄与愤慨之情一览无余,与其早期作品对“真正男人”的倾心推祟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这种爱之深、恨之刻骨、期望越高、失落越烈的描写,一步步解构男权中心文化的秩序,起到了一定的社会批判作用,同时也加快了女性自我审视的脚步。
  英国女作家伍尔芙说过,女小说家只有在勇敢地承认了女性的局限后,才能去追求至善至美。张洁正是这样一个有着强烈自省意识,不断追求完美的作家,长篇小说《无字》这部饱含了张洁一生心血,耗时十二载的三卷本长篇小说众望所归荣获了第六届茅盾文学奖。《无字》从女作家吴为婚姻破裂写起,叙写了一家三代女人的爱情悲剧,重点描述了女主人公吴为与胡秉宸长达二十多年的情爱纠葛。它几乎可以看作是张洁对自己以往情感思索的大盘点:依旧是老夫少妻的旧版本;浓郁的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氛围;独身女人身心的疲惫与酸苦,但思考却更为理性与深刻,作者敏锐地把对女性在情感同题的矛头由外部世界转向到了女性自身的深层意识中,用辩证的方法深刻剖析了女性的情感生活源头,作品充满了女性自我反省和批判意识,犹如一把无形的利剑,将尘世间的男女之爱、山盟海誓,一点点挑破了。十二年的笔墨耕耘,张洁通过“吴为”建构了一个美丽而虚幻的真爱理想世界,又含着泪,忍着心被撕裂的痛解构了它,可以看出,这一过程的完成是一种痛苦蜕变的完成。如果说爱情话语原是男性中心文化中女性寄身的方式,那么女作家们对于这一话语的探索、发现、建构、解构就是对于女性自身存在真相的思考。解读《无字》应该先从分析写法人手,卡尔维诺在《未来千年文学备忘录》中将“繁复”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维度来预测未来的文学,在他看来,文学需要织造出一种多层次。多面性的世界景观。《无字》就是具有“繁复”品质的小说。它仿佛一座没有梁柱的建筑,时间与空间、人物与事分成小块,打乱了秩序,精心安排在各个场景中。作者把叙述、追述、描述、评述结合起来,将不同人物命运组合起来,不断插叙、倒叙,使故事在“繁复”的基础上更全面地反映了在女性家族链条中的吴为无爱而又无奈的一生。吴为美好的爱情理想之所以被无情解构,所受的苦难是那样的深,一切的一切都源于“爱”。《无字》中吴为不惜为了她与胡秉宸的爱作了二十多年的挣扎,忍受了多少非议与凌辱,从建构他们的爱到解构,我们清晰地看到女性的潜意识——“父爱情结”在吴为情爱道路中的凸显,也看到了《无字》对性文学做出的重大贡献。
  
  一、建构真爱
  
  在一个深受男权文化统治的历史语境中,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为男女不平等打下了生理基础。而根深蒂固的男权意识则打下了牢固的心理基础,女人是男人的肋骨,永远处于“第二性”的位置。吴为的情感生活之所以以悲凉作为感情基调,一方面与所爱对象有很大关系,但另一方面自己却是这个悲剧的制造者,也是责任的最大承担者,可吴为的所作所为却是源于潜意识情感的无意识流露——“父爱情结”的影响。
  父亲顾秋水是个兵痞,没有责任感,他让妻女饱尝了生存的痛苦,使年幼的吴为得不到应有的父爱呵护,这在一个小女孩的心灵中留下了一个巨大的阴影。更残忍的是,母亲叶莲子对父亲执着的爱恋换来的却是父亲对她们母女俩从肉体到灵魂尊严的撕扯与践踏。当身无分文、手无缚鸡之力的叶莲子带着女儿吴为去举目无亲的香港寻找丈夫顾秋水,正做着一家团圆的美梦时,命运却向她们露出了残忍的一面,自己苦苦盼望的丈夫正和佣人阿苏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呢!为了逼走妻女,他竟不顾廉耻当着她们的面与阿苏疯狂做爱,善良的叶莲子受不了如此惨无人道的折磨,刚做出反抗却遭到顾秋水的毒打,张洁愤怒地写道:“他赤身裸体,从床上一跃而起,一把拉起睡梦中的叶莲子,劈头盖脸就打。他睡帽上的小绒球,他两胯间那个刚才还昂扬挺立现在却因暴怒而疲软,说红不红,说紫不紫的鸡巴,也随着他的跳来跳去,拳打脚踢滴溜当啷,荡来荡去”这一幕成了吴为一生致命的伤口,“吴为的感情、神经、尊严……已不是被生命中的第一个男人抽打,而是把她的神经一根根被无情地从血肉的包裹中剥离出来。让它们没有一点掩护地暴露在鞭子底下,这种时候让吴为品味那一根根神经,在抽打中如何痉挛、伸缩,这是怎样的痛苦啊!……”从此,那个乖巧地拿着笔给她父亲写信的小女孩不见了,吴为的人生开始断裂,新生的吴为从此永远地失去了父亲,失去了一份一个人一生都不可缺的父爱。随着年龄的增大,这团代表着她对男性卑劣一面认识的阴影最终将吴为吞噬了。父亲是女儿人生中第一个亲密的男人,吴为越是得不到,越是在潜意识里憧憬着父爱,呼唤着父爱,幻化着父爱,但现实的苦难又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她,使得她对男人有了审视、防御与抵触而又深切的渴望这一矛盾心理。因而她的人生悲剧不再只是做为一个有“私生子”的女人在男权中心文化中生存的悲剧,如“破鞋”、“乱女人”、“婊子”……为她的人生追求与精神解放带上的“十字架”,而是与“父亲”这一特殊的男性有着剪不断的悲剧丝线,其实质就是“父爱情结”的影响。
  上个世纪初,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在精神病学的研究中,在对大量的亲友之死的梦进行分析后,得出 了小孩最原始的情感冲动是始于2—6岁的结论,即女儿最早的感情对象是父亲,而男孩的对象则是母亲。另外,从双亲方面来看,在很早的时候产生了同样的情感选择,即父亲袒护女儿,母亲溺爱儿子。弗洛伊德继而分析了古希腊作家索弗克勒斯的《俄底浦斯王》,俄底浦斯王无论怎样回避也逃脱不了杀父娶母的下场(实为童年时期愿望的满足),于是,弗洛伊德用“俄底浦斯情结”命名男孩对母亲的依恋。人的本质是相通的,所以女孩子们身上多少也存在着对母亲的矛盾态度和对父亲的渴望与爱慕。弗洛伊德的学生,瑞典心理医生荣格把希腊神话中阿伽门农之女厄勒克特拉杀母报父仇的原型定义为伊赖克辍情结,以此与俄底浦斯情结相对。当这种“情结”在女孩内心形成强大的心理能量时,她便自觉不自觉地在现实中寻求释放形式。在这种内驱力的促动下,移情现象出现了,细读《无字》就会发现作品中笼罩着“父爱情结”。
  其父顾秋水为人夫为人父的失职为吴为留下了一生的失望。孩子总是渴求父母的呵护与爱怜,在某些方面越缺乏,她的期望也越多,这是一种逆向的补偿心理,得不到父爱的吴为永远不原谅自己的父亲,对他蔑视,对他冷漠,这正是“父爱情结”的变异形式罢了。吴为试图在寻找一个男子汉,建构起一个美丽的爱情理想,希冀它能抹去父亲留下的阴影。弥补她缺失了的父爱。她不停地编织着一个美好的梦,为自己幻化出一个正直、睿智、慈祥、和善、有能力、有教养又疼爱自己的“父亲”,所有关于好男人的形象都与这个带着圣洁、光环的“好,父亲”的形象重合,成为她心中标准的男子,有了这种渴求,自然对胡秉宸的出现失去了客观的判断。当“胡秉宸这个俊朗又不失英雄气概,懂得品位又不失纨绔,大雅大俗,有型有款,永远的新潮又永远的怀旧,要什么情调有什么情调,一点、一味、一丝、一毫地品味生活的这样一个全方位的男人”出现在吴为的生命里,为她编一些让人脸红的小曲,送给她一个仿佛等了半个世纪的吻,吴为怎能不为争取这个“完美”的男人的爱情而奋勇搏击,不惜抛弃名誉地位,忍受非议、责难,心甘情愿地承受这个男人带给她的苦难,但当两人排除万难终于将爱情进行到底成了一对夫妻时,却发现彼此早已换了“模样”,一场轰轰烈烈的马拉松之恋就这样夭折了。应该说,吴为是一个沉溺于自己虚构的情结中走不脱的女人,于是不得不被别人伤害,也被自己伤害,但她是张洁心中爱的“天使”,那样绝决地追求着自己的爱情,甘愿为所爱的那个人忍受折磨与委屈,在她身上张洁建构一个美丽虚幻的爱情理想,寄托了对美好情爱的真诚祈盼,可梦到好处成乌有。“天使”为爱伤痕累累不堪重负,在滚滚红尘中欲哭无泪,为爱咯尽最后一滴血。吴为痛心地看到自己亲手建构起的这份爱情理想,在现实生活中不堪一击,她要做的事情就是对这个自己苦心经营的爱情理想进行无情的解构。在《无字》三卷本中,吴为一步步解构了自己虚设的爱情之局,直至王子形象轰然坍塌,真爱最后无言,“爱”的天使在无声哭泣。
  
  二、解构真爱
  
  吴为追求的是自然和谐又具有审美意义的爱情人生,她天性浪漫,无拘无束,努力追求两性和谐相处、逍遥自在、飘逸潇洒的道家境界。但面对现实,她却无法做到真正的“无为”,而是采取儒家“修实”的方式,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硬着头皮为了自己的爱情不惜让含辛茹苦独身养育她的苦命母亲老泪纵横,跪下来求她停止与胡秉宸的爱情;不惜让年幼的女儿蝉月从小生活在自己那一场惨烈的情爱中,拥有了一个孩子本不该有的对爱情的理性认识,虽说这种认识对她以后的婚姻有很大的帮助,却不得不承认她是以对这个为爱痴狂的母亲含了多少委屈的泪水作为代价的。总之,吴为的爱情道路不只有她数不尽的心酸泪滴,更有至爱亲人疼惜的苦楚。但作者让吴为即使把自己搭进去也在所不惜,因为爱情至上。和谐愉悦的两性关系从来都是张洁不愿放弃的理想,吴为始终是在仰慕一个男性的神话,这是悲剧的根源。她以理想为自己的生命常态,并为平庸的生活涂上理想的光辉,把一生的两情相悦之情都在这一次燃烧光了,耗费了吴为二十七年人生的情感与精气。可在世纪末的世俗化年代,这似乎只能是海市蜃楼,吴为不能如张洁所愿达到真正的“无为”:性爱和谐,淡泊致远,因而她的爱情之花只能隐在世纪末的缤纷落英中,轰轰烈烈之后凄然凋零。
  这场幻化的爱情最终是要幻灭的,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是行不通的,庸俗、自私、虚伪的男人如何承载只有精神没有性欲的爱?更何况吴为的“爱”早已不再是“爱”,而是把潜意识中对父爱的渴求负荷在胡秉宸身上,让爱怎堪重负。在《爱,是不能忘记的》中,张洁歌颂了一种柏拉图式的精神之恋,那种爱恰恰是革命理想和英雄主义的产物,张洁在《无字》中对它作了注解:“青少年时代的吴为,向往革命生涯,崇拜各种英雄,惋惜自己不曾有过献身革命的机遇”,“她后来对胡秉宸的迷恋。和胡秉宸光辉的革命经历有很大关系”,综观她一生所选择的男人,差不多都和这种爱屋及乌的情结有关。导致了吴为为这份爱吃够了苦头却仍然没有否定自己对浪漫爱情的追求。可吴为豁了命爱的又是怎样一个男人呢?当吴为与胡秉宸相爱时,胡秉宸只比吴为的母亲叶莲子小四岁,全身的肌肤已经下垂,使他看上去像个非常老迈的女人,这里不能不注意到张洁笔下的婚姻模式依然是老夫少妻的旧版本,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的父亲年龄相仿不能不说张洁受“父爱情结”的影响。可吴为不在乎,他的身体不重要,她要的是这个人的“爱”,对于吴为而言,“爱”其实是个空洞的“能指”,她希冀能在胡秉宸身上把那份缺失的父爱找回来,于是把一切她生命中最宝贵的都给了胡秉宸的“爱”,拜伦说过,男人,的爱情是男人生命的一部分,女人的爱情却是女^生命的整个存在。正如黑格尔在《美学》一书中所说,爱情在女子身上显得特别美,因为女子把全部的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都集中在爱情里,推广为爱情,她只有在爱情里才能找到生命的支撑力。
  父爱的缺失使吴为憎恨父亲,又在潜意识里呼唤父亲。渴求一份迟来的父爱,并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在所爱之人身上制造着父爱。长时间沉迷在幻想中的吴为,把自己所爱的对象幻化为偶像,赋予它理想和童话般梦境的光芒,而当偶像离她愈远,她就觉得愈神秘、愈完满,对他的崇拜就愈深,这正契合了“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正常心理。对于吴为来说,胡秉宸有着不平凡的革命绎历,昔日的荣耀,经过岁月的洗礼使得他在吴为眼中更像是一部传奇,更何况还有胡秉宸身上弥散着的革命气息和绅士涵养相结合的迷人气息呢,吴为对此心动不已,爱上胡秉宸便是天经地义的,可吴为忘记了这不过是“距离”产生的“美”,笼罩在胡秉宸身上的光环只适宜远距离地欣赏,一旦走近,光晕消失,美也开始变形了:“太近了,太近了,胡秉宸再不是远看时的样子”。此时的吴为正陶醉在对自己幻想的理想爱人的崇拜中,沉醉在追求的快感中不可自拔,透过这份有着宗教式的狂 热与痴迷,我们仿佛听到了张洁心中对久违的父爱热烈的呼唤,爱不再是爱,它是那样神秘和无以企及的渺远,同时又因背负了太多的意义而厚重不堪——理想、尊严、追求、信仰、人格……都被吴为用来填补父爱的空缺,最后使爱不堪重负,胡秉宸说:“我从没有得到你的心”。的确如此,吴为对他的爱是一种可以交出性命,却无法交出完整的心的爱,这个生活在梦幻中的天使连自己都不知道她的心在哪儿,你让她如何在滚滚红尘中交与呢?对男人,对婚姻,吴为是过于苛刻了,她打不破“完美主义”的梦魇,面对胡秉宸一次次在她面前露出虚伪自私的一面时,吴为的失望可以说是一股透心的凉。当初至情至性,只会傻傻地爱的吴为与胡秉宸相处时,才发觉他与一般的男人没有什么两样,他把他那个圈子里的众叛亲离和所有不顺心不如意的恶气都撒向了吴为:“都说我和你结婚是上了你的当”,而且这个名声不好的“烂女人”并不懂风月,让他不能理解并颇感失望。恨与爱,在时间的磨砺下,竟然转得那么快,或者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分币的两面。有多少爱就有多少恨。胡秉宸当初给吴为写让人脸红的小曲,可成为吴为丈夫后,他从不肯为他们的新家做什么贡献,一分钱都舍不得出,却心安理得享受吴为作为一名名作家带来的好处,因而使得吴为不得不产生一种错觉,老觉得自己是个男儿身,不是嫁给了胡秉宸而是娶了胡秉宸,于是理所当然把自己辛苦赚来的稿费花在自己心爱的“女人”身上。但尽管昊为陪尽小心,看尽脸色,竭力讨好他周围的朋友,小心翼翼地处理与胡秉宸女儿芙蓉的关系,可一不小心就遭到了芙蓉无言的指责,但吴为却不能对此有怨言,因为胡秉宸对吴为说过:“你得好好待芙蓉。芙蓉对我们的婚姻帮助有多大啊!”这口气仿佛是说他们的婚姻是芙蓉赐予的,实质上,胡秉宸对女儿的爱超过了他对任何一个女人的爱,吴为虽然是胡秉宸的妻子,但从未享受胡秉宸对她的照顾与体贴,更不用期望他对吴为的母亲和女儿又会有怎样的尊重和体恤了。革命年代那个英武的胡秉宸脱掉英雄的外衣进入现实生活后是一个怎样自私的俗人啊!他在和吴为的无望婚姻前景下,仔细斟酌其利害得失,决定和前妻白帆重修旧好,但却不愿承担离婚的责任,设着套儿让吴为钻进去,只有文学头脑的吴为在政治家胡秉宸的手里,就像一团可以随便揉捏的橡皮泥,文学家多的是情感与幻想,而政治家却更多的是冷酷的手腕,胡秉宸自私地认为吴为比自己年轻。在国内国外有名气。有足够的力量承受住离婚的舆论压力。便厚颜无耻地让吴为独个儿扛下,甚至自私到在离婚时还不忘物尽其用让吴为用电脑把他的书稿打印出来带到国外,再以吴为洋女婿的名义去发表,处处表现出政治家的精明与狡猾,这让吴为对他满脸的鄙夷和不屑,在张洁的这一自白中,吴为“终于醒了”:“很多年来,我寻找,像那个所谓的笨蛋一样,不断地,徒劳无益地……而我终于明白,人是不可能将自己的臂膊变成天鹅翅膀的”,胡秉宸对吴为自尊的践踏摧毁了吴为辛苦建构的爱情美梦,认清胡秉宸丑恶嘴脸的吴为撕毁了罩在这场“苦恋”上的那层虚假的面纱,失望的同时她开始解构了自己的真爱理想。 吴为开始反抗了,“一上飞机,将软盘掰碎,扔进了纸箱,有一种解放了的感觉”。这是吴为摆脱“终身的英雄”带给她最真切的感受。她已经承受不了一个出色的男人,她已经山穷水尽,为享有一个出色的男人亏空不起了。吴为原以为他们的爱情有什么不同,但却发现胡秉宸对她和任何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心态别无二致。她蓦然回首才发现,爱情只是瞬间的行为,瞬间的美好,在胡秉宸的眼里,自己是一匹供他骑耍的马,一个不折不扣的奴隶,是他欲望的化身,是平衡他英雄落寞的一剂良药,这对于有自己强烈的人格尊严的吴为来说是怎样的一种伤害啊!当胡秉宸带着吴为看心理医生与《雷雨》中周朴园逼繁漪喝中药的情节比照,两者何其相似,和繁漪相比,张洁笔下的反抗是现代版本,是黑色幽默,当胡秉宸对吴为说:“现在你至少是半疯”时,她淡淡地说:“我最喜欢的是半疯,这比任何一种状态都让我喜欢”。不是张洁故意和男人过不去,只是吴为二十多年的情感落了一场空,心中的那团爱情之火早已泯灭后,只剩下一副被爱灼伤的皮囊罢了。爱情是男女两个人的事,吴为对这场爱情失望透顶,胡秉宸又何尝不是呢?他原以为能娶到一名作家当老婆,会给他抹去仕途失意、英雄落寂的孤独,说到底,男人是用来征服世界的。事业才是男人一生的最爱,女人不过是他口褐后一杯清凉的茶,劳累后干净舒适的一张床而已。但是当他发现,他失去的反而比得到的多得多时,这个斤斤计较的老男人怎能不恼羞成怒?因为吴为,跟了他那么多年的秘书和他不相往来,更可恨的是先前对他言听计从,为他抛头颅洒热血也在所不惜的吴为不再崇拜他了,于是,胡秉宸忽然有了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他悔不该和一个敏感的女人谈恋爱,胡秉宸是个多情的人,五岁时就迷恋小姑姑,后来对春宫画发生了深厚的兴趣,对女人产生大爱,并有过与表姐绿云灵与肉结合得最为完美的情爱,当他看了小说《呼啸山庄》后,就怀上了这样一个梦想:这辈子一定要轰轰烈烈地爱一场。他一生都不甘地等待着这场恋爱,吴为的到来可能是他的命中注定,这个永远像大学二年级女生的吴为激发了他作为男性的救美扶弱的英雄气慨。吴为的文学气质和经历深深地吸引着他,那是一种精神的美,在这种美的感召下,胡秉宸对自古以来的家庭功能生出许多不满的情绪,当他被强大的世俗力量团团围住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让他后来非常后悔的决定:放弃模范家庭而和被社会不齿的“坏女人”吴为走在了一起。但作为政治家的他在这场“桃花劫”中并没有收获到他想要的一切,于是很快就权衡起利弊来,通过女儿和原来的家庭接上了线。结果是,吴为为追求理想爱情,付出了一切,牺牲了一切,只收获了一场空虚的飞天梦,但胡秉宸除了享受玫瑰的温馨什么也没有失去,这难道不是很明白地展示了人类婚姻的一个秘密吗?——女人,在爱情与婚姻的赌博游戏中只能是永远的输家。鲁迅曾语,人生最痛苦的乃是梦醒了无路可走。当吴为从自己那场美丽的“爱之梦”中醒来,她也就疯了。二十多年的辛苦构建的真爱大厦轰然坍塌,废墟中,依稀可见吴为绝望的身影,如寻爱的天使在尘世找不到爱的归宿。张洁在解构吴为爱情理想的同时,通过吴为、叶莲子、墨荷的婚姻悲剧,不断地反省女性自身,控诉着男性甚至是这个社会,基于这一点,《无字》对女性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引起研究女性文学的学者们的高度重视。
  
  三、对女性文学的贡献
  
  《无字》是一部女性史,一部关于女性身体和心灵的史诗。张洁以她强烈的女性情绪书写了三代女性的不幸的爱情悲剧,用自觉的女性意识观照作品中三位女性的悲剧人生,尖锐地指出了根深蒂固的男权中心文化压抑着女性,磨损着女性,使女性在生命的消磨中认同并循环了悲剧的命运。《无字》中的几个女人都有着爱的能力相爱的渴望,无论是墨荷还是叶莲子与吴为,她们一 生都在等待爱情、等待理解、等待尊重。可谁又真正品尝过爱情的滋味呢?事实上,从外祖母墨荷开始,她们便承受着爱与婚姻的木幸。墨荷从始到终都无可选择,她不爱甚至蔑视自己的丈夫叶志清,她孤寂地坚守着一份对爱情的梦幻憧憬,同时也走向情感的虚无,她把在她身上准确投篮,让她每年生养一个不能成活的孩子的男人叫丈夫,却不是她心中的“丈夫”,她面肤红润,剥着榛子,一粒又一粒堆在那儿等着她心中的“丈夫”来吃,以至于她看不到因吃榛子而上火的叶志清那副痛苦的表情,一脸的无动于衷,因为那些寄寓了她真爱的“榛子”只属于她心中的丈夫,连女儿也只能吃不太好的几颗。这是一个根本无法选择也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女性,她顺从着强加给她的苦难生活,从来不曾试图“解放自己”,用中国传统的女性观牢牢困住了自己,中国传统的女性观是建立在儒家学说基础上的“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思想,紧紧束缚着女性的思想和行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使女子成为纯粹的生育工具,完全从属于男人。
  较之母亲墨荷,叶莲子在择偶方面有了一定的婚姻自由的意识,这是因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提出“女人也是人”,打破了不合理的妇女观念。她不顾父亲叶志清的反对执意嫁给了顾秋水,主动选择追求有爱的婚姻,然而她也未能获得幸福。丈夫顾秋水是一个没有责任感的兵痞,置妻女于战火纷飞的乱世于不顾,当受尽生活磨难的叶莲子带着年幼的女儿千里寻夫时,却是痛苦地面对自己的丈夫与阿苏疯狂做爱逼走她们,残酷无情地为女儿“吴为”的人生铺上了一层悲凉的底色。虽然,五四时期新文化、新道德打破了女人对男人的人身依附,但精神上对男性的依赖依然残留了下来。善良的叶莲子仍然坚持着“一家之主非男人莫属”的观念,甚至确认和顾秋水婚后那两年多的日子是她最幸福的日子并在余生反复回味咀嚼着。如果说一个女性没有建立起自我意识,即便获得经济独立和社会地位也是不会取得人身真正的独立,无法获得幸福的人生。
  但更惨痛的是,即使有了十分独立的人格意识,也有追求幸福的愿望和行动,女性也常常在“爱”中迷失了自己。比如说吴为全身心投入到爱情中,她与自己欣赏、爱慕乃至奉献了一切的胡秉宸整整纠缠了二十多年,却处处感到“无为”,最后发现所谓的真爱,只是她自己费尽心思的一场幻想。即使她争取到了社会的价值认同,但在两性关系中依然没有享受到平等、真挚、和谐的爱情:最后陷入疯狂,这其中浸透着张洁对真挚爱情难以自制的热切期待和对理想爱情破灭的痛苦无助。
  张洁似乎对女性的婚恋表现出深深的无奈和悲观,对女性悲苦的命运含着一种强烈的宿命意识。《无字》开篇提到吴为在一九四八年秋天的早上决定为叶莲子写这部书是这样开头:“在一个阴霾的早晨,那女人坐在窗前向路上望着……”“这个无言期待的姿态以及丹阳观后的老歪槐在吴为旧地重游之后立刻遭了雷殛,只剩下一具从正中劈裂的躯干,如一张对着天空呐喊的嘴,在声嘶立竭中,突然地凝固着。它为什么遭雷殛,难道是因为它的等待?”可算是全书的“点睛之笔”,也是女性命运悲剧的启示。老歪槐坚守了几十年,不过是为了再见她一面,对她有个交待,而蒲圻镇城隍街上马永和客栈的倒塌——“那栋二层小楼,更是从叶莲子在那里等侯第二天的婚礼开始,就等待着吴为的到来,她耐心地等了半个多世纪,在和吴为见过__一面、有个交待之后,才安心的去了”,老槐树、马永和客栈与吴为之间有什么契约,它们与她重逢说了什么,这一切“无人知晓”,这或许是偶然,或许是必然,但“两个偶然或必然应在一个人的身上”,便成为一种“命运”,一种神秘和不可知。张洁借吴为的感悟,以“谶语”、“命定”的方式,表达了她站在新世纪门槛前的困惑与彷徨:吴为被一条隧道紧紧地挟裹着。拥挤着……她都没有退路地往那些艰险狡诈,想死也死不了,偏偏让她熬够该受的一切,才饶她一死的地界走去。于是吴为终于悟到了:“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每一转折不过是面对抽签无法回避的踌躇和选择。而所谓人生,也不过就是按着签上的谶语一步步地走下去”,张洁就这样以悲剧意识表达了对女性悲剧人生的一种难以自拔的宗教宿命观点。《无字》也成为20世纪中国女性灵魂痛苦的挣扎与反叛以至分裂的一座视角独特的艺术建筑。
  虽然张洁用尖刻的笔真情地建构又无情地解构了真爱理想,可我们不能否认这样一个铁的事实:这个世界是男人和女人构成的双性世界,他们之间并不存在着什么孰优孰劣的性别差距,他们应该象太极八卦图中阴阳两极一样相互依存,他们应该是像“人”字的结构似的相互支撑、相互扶持。就连她自己在1986年接受德国记者的谈话中也一再宣称:“我不认为世界仅属于男性,也不认为它仅属于女性,世界是属于大家的”,她对女性自身有自己清醒的认识,“在妇女中有那么一类人,在她们看来,男人离开了,世界就完了。要是男人不爱她了。她会丢掉自己的尊严,千方百计地围住他,不让他走。也有的女性对自己能力缺乏信心,她们不懂得只有锲而不舍地为之斗争,并投身于实践,自己的价值也能得到社会的承认。她们不把自己看成是人,而把自己看成是性对象,只要见到男人,她们连说话的声音也变了……”波伏娃认为,“只要女人还挣扎着去蜕变为一个与男人平等的人,她就不能成为一个创造者”。女人要成为自己的创造者必须三省吾身,忽视性别或强化性别都不是长久之计。既要用自身的智慧去描绘女性幸福生活的蓝图,又不丢弃女人正常的情感愉悦,在爱情、婚姻中享受生命的交融,这才是女性不仅作为人而且作为女性的正确姿态。作者在蝉月身上,寄托了自己对摆脱藩篱窠臼,追求自由幸福人生的理想。吴为的女儿蝉月是幸运而潇洒的。她拒绝祖辈的情感模式、婚姻模式,她有一句惊天动地的话:“姥姥。妈妈,瞧瞧你们爱的都是什么人,咱们家的这个咒,到我这儿非翻过来不可!”她从来不相信爱情在给吴为的唐中说:“……世界上没有什么真正伟大的爱,那是‘天方夜谭’、是幻想,人活着多半是相互利用……爱情是什么,是每个人一生中必不可免要出的那场麻疹。”可从来不相信爱情的她竟然依靠自己的聪明与智慧获得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总算告慰了几代家族女性。
  《无字》是献给一个时代结束的书,又是一个时代开始的书,“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在它凄楚的爱情绝唱中,我们看到一个爱的天使在尘世欲哭无泪,哽咽无语,听到了祭奠过去,祈求未来的声音。
其他文献
《人生》发表在《收获》1982年第2、3期,自刊登后,成为文学界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广播播出,拍成电影上演,文学界评论文章更是接踵而至。其原因就在于小说把握住了时代的脉动和变迁,以及变化下的人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状态,写出了乡下青年进城的寻梦之旅,渴望、愤怒、绝望的精神体验以及失败的宿命结局。城乡巨大差异是造成乡下人进城强烈的驱动力,在对农村的排斥恐惧的推力和城市优势资源的吸引诱惑的拉
期刊
最近有幸拜读了刘耀儒先生的大作《鱼晾坝》,读罢,一缕缕清新、淡雅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一幅幅自然、平和、淳朴的生活画面跃动在眼前。小说中营造的安宁、和谐的情境让我们深深体悟到“生存不过是一片大和谐”(莱布尼兹语)。刘先生在作品中用心构建了真正和谐的世界:依青山、环绿水的静谧、宜人的自然环境,冲和平淡、亲切美好的人际关系,纯真质朴、出乎自然的生存状态。他还艺术地阐释了和谐美的真正蕴涵:生存世界里多重关
期刊
男女两性的平等与和谐,是人类生存状态和谐的一个重要标志。这不仅是人类学、哲学领域探讨的一大命题,也是以“人学”为其根本核心的文学所密切关注的一个话题。当代女作家王安忆不仅通过女性生存状况、生存体验的书写,开启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而且还以迥异于男权、女权话语的全新性别话语姿态,充分理解男性,试图构建一种男女平等、两性和谐的理想生存状态。    一、人物设置偏爱女性,理性坚持审美标准    王安忆的小
期刊
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罗先明先生经过十年的苦心经营,推出了他长达225万字的巨著《远东大战纪事》,获得好评如潮。论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部大气魄、大气象、全景式、立体式、史诗性的作品。在时间跨度上,从1927年日本内阁的“东方会议”确定以侵占中国为国策起,到1948年东京审判后日本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等被执行绞刑止,长达二十余年,大开大阖,大起大落,囊括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远东战场所发生的一切
期刊
一     在张爱玲的小说原著《色·戒》中,对于“性”的描写不过是间接性的闲闲一笔,而且作者写“性”的用意恰恰在于否定“性”的重要性。  那是在王佳芝回首检点、评估自己与汉奸易先生之间关系的本质时方才涉及“性”事:“有这句谚语:‘到男人心里去的路通过胃。’是说男人好吃,碰上会做菜款待他们的女人,容易上钩。于是就有人说:‘到女人心里的路通过阴道。’据说是民国初年精通英文的那位名学者(辜鸿铭——引者注
期刊
电影的每一次发展,都必然伴随着科技的革命。在这一点上可以说,电影技术是与时俱进的。电影技术从画面的时代走向声音的时代,到现在又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简单画面和声音的数字化时代。在数字技术的刺激下,电影不仅在制作手法、传播方式、反映题材、审美接受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也悄然引领着当下文化潮流、艺术形态、人文观念等方面的变革。如张歌东所言,“电影数字化是对传统手法、技巧与工艺的一种促进,而数字电影
期刊
贾平凹历时3年修改5次的新作《高兴》在《当代》2007年第5期发表了。小说叙述了一群破烂王迫于家庭贫困,离开家乡农村,去城市谋生,但只能穿行于小街小巷险垃圾的艰难生存的人生经历,从一个方面揭示了当代社会底层的生存状态。如众多论者所说,小说坚持了贾平凹对农民的一贯关注,书写流落城市的拾荒者的命运,书写进城农民的命运,可以当作底层文学或农民工文学来解读。但如果联系贾平凹以往的诸多小说的创作,我们不难发
期刊
王安忆对于民族问题的思考,在其小说中体现为从对民族个体存在的思考,到对本土民族传统文化的思考,再到对全球化背景下的不同民族问题的思考,呈现出一个逐步开阔的过程。本文要分析的是王安忆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不同民族问题思考,这里所说的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问题思考,意指对于世界不同国家民族相互接触之间产生的有关问题的思考。具体来讲,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至21世纪初,王安忆小说中体现出对于世界不同民族相互之间
期刊
一、什么是韵味儿    韵味儿是中国美学园地的一朵奇葩,也是人生中足以滋养身心的“仙丹”。韵味儿是人生品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每个人的生活和生命品质,因此,不宜小觑,更不可无视它的存在。  韵味儿有多层含义。第一层是就京剧唱腔而言,韵味儿是声音、乐曲、唱腔等表现的富有艺术个性的情致或风味,即专指唱腔韵味儿。它既是演唱者对于剧本、唱词、唱腔和人物情感等文化内涵的独特领悟与诠释,也是剧本(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从事舞蹈编导、创作的职业人,或多或少都摄取过现代舞观念与现代舞技术的“补给”,现代舞,如同“盗来的火种”,在遮遮掩掩中,点燃了中国舞坛开创“新舞蹈”的激情,促进了各类舞种的“固有形态”朝着“现代性”发展。与此同时,现代舞在中国“本土化”的燎原与实现中,终究难以突围不同历史时期制度的圈定与意识形态范畴的制约,每每“首当其冲”的“中国现代舞”及其现代舞者,面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