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毛泽东号” 旧机车

来源 :北京纪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99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看到“毛泽东号”机车,是我16岁那年(1949年),当时我在北京铁路公安段警卫通信班做警卫工作,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保卫专、包列车的绝对安全。
  说来也很有趣,我参加革命工作的时间是1949年2月1日,刚工作了一个月,“毛泽东号”机车就从东北随解放军进关了。
  当时,不论我们在哪里执行任务,只要一看到“毛泽东号”机车来了,就十分兴奋,立时感到重任在肩!
  “毛泽东号”机车诞生于1946年的哈尔滨机务段,同年10月30日被光荣地批准用领袖的名字命名,1949年3月随军入关。从诞生开始,“毛泽东号”机车就投入到了革命战争中,解放大军打到哪里就开到哪里,冒着枪林弹雨支援前线,运送军备物资,屡建功勋!
  这台英勇无畏的火车头啊,我多么希望能近距离地看到你,抚模一下你巨大的摇杆和动轮。如果能和光荣、英雄的乘务员们握握手、说几句话,该有多好啊!


 “毛泽东号”机车老照片

  1956年,社会秩序基本安定了,大批公安人员转去业务部门工作。我被调到张家口铁路分局宣化站担任接发车外勤值班员。从此,两年多再没看到过“毛泽东号”机车了。

再见“毛泽东号”机车


  1958年的一天,一列货车开进我站东运转场,我突然发现那台机车正是光荣的“毛泽东号”机车!而且在我站还有甩挂车作业。立时,我高兴得像看到了一位久别的战友!
  那天参与甩挂作业的调车组小伙子们,一回到运转室就感慨地说:“‘毛泽东号’就是棒!联劳协作规定:本务机车只能甩一钩、挂一钩。今天咱们没把待挂车辆准备好,让人家多干了好几钩活,但司机二话设说,马上就干起活来,动作又快又稳,就是不一样!”
  那天这趟列车作业完后,又让了两趟车,在我们站等待了40多分钟。如果是别的机车,乘务员不会再注意后面的信号。发车时,需要值班员跑到机车前告诉他们准备发车才行。那天我去发车时,走在列车中部,离机车足有20多辆车。我突然想起都说“毛泽东号”机车无论在哪个车站作业,等待时间多长,始终都有人瞭望后方的信号,我决定试试,向机车方向发出“试风”(试闸)信号。果然,机车立即鸣笛一短声,“唰”的一下,所有车辆的“钩臂”都伸了出来,所有闸瓦都紧紧抱住车轮。这时,车长马上下了守车,向前力显示“回风”(缓解)信号,机车立即鸣笛两短声,“唰”的一下缓解良好。当车长向机车显示发车信号时,他那展开的绿旗刚转动了两圈,机车就一声长鸣,列车起动了,真痛快!
  这就是执行规章制度一丝不苟的“毛泽东号”啊,你不服不行!

与“毛泽东号”的亲密接触


  不过,我当年盼望能更近距离地接近这台英雄机车的愿望很难实现,因为《毛泽东号》很少到塞外来。然而,6年后,惊喜从天而降。
  1964年6月11日的早晨,我去车站食堂吃早点,正在用餐的车站政委张斗鸣同志对我说:“小周,你做好准备吧,路局决定筹办一个‘毛泽东号’机车先进事迹展览,从全局各地抽调20名美工人员去北京,电报上的名单里有你的名字。考虑到你的小女儿刚一岁多,车间人员又很紧,我们跟上级要求能不能不去,结果路局很坚决,让服从大局。你跟小张(指我爱人张爱珍,客运售票员)安排一下最好去吧。”
  妻子知道后说:“这不是你多年的愿望吗?你又那么爱画画,这是多么难得的学习机会啊!你就放心地去吧,我能带好小女儿并克服困难的。”就这样,第三天我就去路局报到了。
  所有美工人员、讲解人员都被安排住在路局礼士路招待所,我高兴地见到了许多早在报纸上就熟悉但却从没见过面的画友。
  最让我激动的是,美工人员到齐后,我们第一天的活动安排就是去丰台机务段给正在洗炉的“毛泽东号”机车画速写!更让我们兴奋的是,不久后,我们竟见到了“毛泽东号”最早的几位老司机长:李永、郭樹德、岳尚武、蔡连兴、郭映福……这几位老英雄都已走上了不同的领导岗位,但他们依然怀念着他们的老机车,都来看我们画的画,热情地和我们亲切交谈,一点架子也没有。
  当时,学习“毛泽东号”机车组先进事迹的活动,已从铁路内部走向社会、走向全国。从1964年7月10日开始,北京各广播电台一天3次宣传“毛泽东号”机车组的先进事迹。7月15日,铁道部在二七剧场隆重召开了向“毛泽东号”机车组授旗大会。我们全体展览筹备人员有幸参加了这次大会。
  我们的担子更重了,领导要求我们画的画一定要达到“出版”水平!我们白天画画,晚上练基本功……经过反复修改之后,全部画稿终于定了下来。为了风格的尽量统一,领导确定由来自西山疗养院的罗增涛、来自天津机务段的张喜田、曹尔万和我4个人负责勾线。8月18日下午经部、局领导审查后正式通过。
  离京前,“毛泽东号”送给我们每人一件最珍贵的礼物——让我们每人登上“毛泽东号”机车,坐在司机的座位上拍照留念!

告别“毛泽东号”旧机车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经过了十年浩劫之后,到了 1976年的秋天。路局决定再次筹办“毛泽东号”机车组先进事迹展览,再次发出了抽调全局美工人员的电报,电报的名单上再次出现了我的名字……
  那是我最后一次参与“毛泽东号”蒸汽机车先进事迹展览的筹备工作了。地点在丰台铁路文化宫。正当我们在紧张工作时,9日清晨,低沉的哀乐响彻在中华大地上……我们敬爱的毛主席逝世了……
  那次完成任务后,得知劳苦功高的“毛泽东号”蒸汽机车将要退役进入纪念馆了,新的“毛泽东号”将由一台内燃机车接替。我们美术组的全体同志和部分编写、以及一位陪同我们的“毛泽东号”乘务员,怀着极其悲痛和依依不舍的心情,在披着黑纱的“毛泽东号”机车前合影留念。机车上站着的孩子是我7岁的小儿子铁麟,一身小军装,胸前也佩戴着毛主席像章,左臂上戴着黑纱。这幅老照片忠实地留下了那个年代的衣着风貌:我们全体成员每人都是一身布料衣裤,连正值花季的女孩也是一身旧军衣。
  如今,在我的许多画友当中,有的人已经“走了”,尚在的也大都老了、病了,我局的业余美工人员正如“毛泽东号”机车和她的乘务员一样,更换了一代又一代……但我们新型的“毛泽东号”机车,依然意气风发地奋战在祖国的钢铁运输线上,永不衰老、永不停息!
其他文献
我要说的既不是北京3000年的历史,也不是王府井700多年的变迁,我只说新中国成立后,由北平更名北京的王府井大街的市容风貌,与现在王府井商业步行街相比,从中唤起人们对国家进步和发展的追忆——  50年代初期,刚成立不久的我华北军区空军司令部,就驻扎在北京市王府井南口台基厂一座大红门里(北京市委斜对面),当时我知道司令部除司令员住在校尉营24间房胡同外,还有军务处和训练处处长两家住煤渣胡同14号,那
期刊
偶尔会想起以前住平房的日子,那种人间烟火的气息让我沉醉其中。尤其是每近黄昏,各家各户的小厨房里,飘出饭菜的香,勤劳的主妇忙活了开来,操持起一家人的晚饭。  一个大号的陶瓷盆,一半标准粉一半富强粉,一碗凉水,一根擀面杖、一把菜刀,最终会将干燥的面粉变幻成粗细均匀软硬适中的面条。浇什么卤儿,拌什么酱,全凭各家喜好。面条一路走来,支撑着北京人的饭桌,历久不衰。  最过瘾的吃法,还要数那些蹲在门口台阶上的
期刊
“咸同斯福——天龍山石窟国宝回归暨数字复原特展”展览现场  2021年2月11日晚,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佛首,作为2020年回归祖国的第100件流失文物,亮相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节联欢晚会“国宝回家”特别展示环节,与全国人民共庆团圆。大年初一上午10时,“咸同斯福——天龙山石窟国宝回归暨数字复原特展”在北京鲁迅博物馆开展。由于春晚的播出,佛首展览成为了京城最热门的展览之一。与回归佛首同时展
期刊
当人们端起雪白、香甜的米饭时,可曾知道,旧时稻谷成熟后是怎样变成白米的呢?我们把时光倒回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那时人们为稻谷去皮用的是一种叫做“砻”的农具。东汉建武年间,张堪任渔阳太守,从南方引来稻种种稻,至今已1900多年,用砻碾米,至少也得有千年的历史。这种农具在顺义北小营一带种稻的村子里,“文革”前仍在使用,只是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才逐渐退出农具的行列,但仍留在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的记忆里。
期刊
1996年前后,正值中央乐团改组为中国交响乐团,我在艺术策划部帮忙做点事。那个时候国外交响乐团来访还是件稀罕事,邀请外国指挥也不太容易。记得国交第一个音乐季邀请的头一位客座指挥家就是俄罗斯的罗日杰斯特文斯基。不用说,是李大爷(人们对李德伦的爱称)从中“做的媒”。  说起来老罗的父亲阿诺索夫上个世纪60年代初期曾经来过中国,并且和当时的中央乐团有过成功的合作。等到罗日杰自己想来中国的时候却是阴差阳错
期刊
汪曾祺在《人间草木》里说:“四方食事,不过一碗人间烟火。”  人生在世,吃喝二字占了最重要的一部分。  北京的夏天,天气酷热,所以一般人都“苦夏”——吃不下,睡不好。为了解决吃不好的问题,北京人就在吃上下了“功夫”。麻酱面  咱北京人爱吃面,“炸酱面”已经成了北京的招牌美食。其实它在咱北京人的眼里就是一种普通的面食。另外,许多人不知芝麻酱才是老北京夏天里最主要的美食。  记得在我小时候,每人每月二
期刊
久居北京的人,差不多都熟悉“京味斋”餐馆,京味美食可以满足人们对“吃”的物质需求。而要提到能满足人们对“听”的精神需求之艺术形式,我的耳畔不禁回荡起几段颇具北京风格的旋律和歌詞来。今天,就来谈谈我记忆中的几首“京味歌”。《前门情思大碗茶》  要问我哪首歌最能体现北京风味,我脱口而出的回答一定是《前门情思大碗茶》。这是一首京味儿十足的戏歌,歌曲吸收了北京曲艺音乐的素材,将我国的传统戏曲元素巧妙地融入
期刊
我今年近60岁了,现在每天还要喝二两酒.rn经常去翠花胡同附近喝酒.那里有个悦宾餐馆,现在很多人一说起改革开放,就提他家,因为据说它是改革开放以来北京最早的个体餐馆.那天
期刊
一  1896年,契诃夫写成四幕剧《万尼亚舅舅》。此后百十年里,这个剧本向世界缓慢地绽放着跨越时代的价值。然而从此剧的首位导演开始,一代代人都試图从理性上去破解它,而不是用心去感受它。  剧本既非契诃夫与接受者思想交流的媒介,也非作者思想的转码器,而是契诃夫制造的某种“工具”。问题的关键不是它是何种材料制成,而在于它是什么“形状”。因此,不必把剧中人所言全盘视为契诃夫对生活看法的凝结,因为实际情况
期刊
专栏韵白  张永和,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原《新剧本》杂志社副主编,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著作:戏曲《烟壶》《龙须沟》《大清药王》(合作),电视连续剧《大清药王》《天下第一丑》(合作)《同光十三絕合传》《马连良传》《京剧的魅力与时尚》等。作者说  我从4岁看京剧,看了快80年,我爱她的高雅隽永、我爱她的京腔京韵,因此我参加京剧团、北京曲剧团、新剧本杂志,弄剧本、写文章、出著作,一个目的,为了让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