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就像是脚下那块坚实的土地,因为没有土地,其他学科就没有办法在此基础上生存与发展,培养学生就像是在坚实的土地上种树,而创新思维能力就像是树的树枝,越创新,树枝就伸张得越远。在初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理顺教材思路,寻找创新思维的突破口。创新课堂教学方法,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从而改变语文教学的现状,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情,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让语文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想能力的平台。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创设课堂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想要把一门学科学好,到达的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坚持,而是你要爱它,只要你爱它就没有什么学不好的,这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热爱的情感让你对这个学科感兴趣。而兴趣恰恰好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情境中唤醒学生的情感,在情感中让学生爱上语文。
在教学当中,我通过挖掘语文课本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看,听,说,演,做,画。强烈的渲染热烈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思维活动中。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的时候,制作精美的ppt精美课件让学生配解说词;在教授童话《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教《羚羊木雕》时,要求学生把课本改编为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教《核舟记》时,让学生依照课文的描述,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核舟。
通过这种方式,语文传授给学生的并不是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并且重复累赘的一个东西。而是像爱因斯坦所说的,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取,而不是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承担。因此,教师抓住初中生处于成长阶段本能的好奇心这个心理特点,巧妙的穿针引线设置不同的情境,使用不同的方法。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突破思维定势,引发创新行为
古人云:“跳出常规的惯性,触类便可旁通。”作为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要有一种敢于突破常规,敢于怀疑,不因循守旧,摆脱束缚学生思维的“权威答案”,激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提出多种不同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教师就应该即使表扬并且鼓励学生。但是也不可以偏离主题太远。例如在学习《杨修之死》这篇课文过后,学生都了解到了曹操是一个忌才多疑,聪明却狡诈的人。此时,我就把鲁迅先生曾经说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问学生是否赞成这一说法,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自己的思维,而且使学生养成了一个喜欢思考的好习惯。不管学生的回答是怎么样的,言之有理即可,但是这样却使得学生有了自己的主见。
在作为的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有利于记叙文的审题立意,打破学生突破性思维的惯性,立意写作文的创新新视角。从而更深层次的了解文章的文意,写出赋予学生自己个性的优秀文章。如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风”为话题进行作文立意的练习,要求学生以“我想到了....”为句式写两三句话,有学生写到:我想到风吹雨打,经历风雨,才会有成功。正如歌里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有的学生写到:我想到了火烧赤壁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条件都是自己去创造的,没有自己的创造,就不会有成功。
有的学生写到:我想到了追星之风。追星可以让我们的平淡生活显得更加丰富,扩大我们的视野,还可以从明星成长的道路励志我们自己的成长,收到成长的启发。但是也要意识到追星要适度,还有的写到:我还想到自然界之风,从自然之风,想到沙尘暴,再联想到世界的环境问题。
学生从多个角度角度进行思维训练,激发大脑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使自己的立意与别人截然不同,别开生面。那一篇篇不一样的文章,就是学生自主创新的表现。
三、激励学生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心灵的窗口,心灵在想象中得到升华。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用一些独特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欣赏和写作的能力,还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在阅读的教学中,利用课文的描述,与教师的引导,打开学生学生想象的大门,让同学进行自由的驰骋想象,最后用写作练笔来加以强化。
有些课文的可读性与故事性抢,情节起伏跌宕,可以引导学生猜想故事的结局。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可以先请语文课代表朗读,在每一个新的开头让语文课代表不急于往下读,让学生们去想象接下来的情节,让学生想象“开了两个骗子,那么那两个骗子会怎么样去行骗呢?”“第二天早上,游行大点就要开始举行了。”宫内宫外看着光着身子的皇帝将会有什么反应呢?结局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有的课文结尾的时候言犹未尽,深刻含蓄,可以让学生续想故事接下来会怎么样去发展与延伸。如,《喂,出来》这篇科幻的小说,结尾的时候,从天上掉下来了那块他扔下去的石头。那么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就可以让学生续写下去,从学生的作文中就可以窥见学生的想象力是否有了很大的提升。
有的课文中的人物、情节或内容略写了,可以引导学生加以扩展充实。学习《孔乙己》一文,文中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然后问学生你们说说孔乙己会死在什么地方?死了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并以《孔乙己之死》为题写一篇文章。
我们还可以利用有的课文的特殊性,在不改原意的前提下,变换表达手法。如学习《石壕吏》一文后,让学生把它改写成散文。《智取生辰纲》可以让学生以“晁盖”等多视角来改写。这样读写结合,学生的奇思妙想就能展示出来。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创新思维的渠道
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实验,以教材为基础,挖掘教材中可以用来创新的因素,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办班刊、读书交流会、开辩论会、小记者活动、影视欣赏等,并鼓励学生走向街头小巷,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从单调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增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低社会的关注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样做有机的将课本和社会生活实践联系在了一起,以课文为核心向外辐射,从不同的程度,角度,促进语文的学习,促进语文的提高。这些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拓宽创新思维的道路,促进想象能力的发展,满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艳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铜仁学院学报.2013(02)
[2]王雅.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下).2012(01)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创新;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创设课堂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想要把一门学科学好,到达的最好的方法并不是坚持,而是你要爱它,只要你爱它就没有什么学不好的,这是一种强烈的情感,热爱的情感让你对这个学科感兴趣。而兴趣恰恰好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在情境中唤醒学生的情感,在情感中让学生爱上语文。
在教学当中,我通过挖掘语文课本中的情感因素,让学生看,听,说,演,做,画。强烈的渲染热烈学习的氛围,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思维活动中。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春》的时候,制作精美的ppt精美课件让学生配解说词;在教授童话《皇帝的新装》时,让学生分角色演一演这个故事,教《羚羊木雕》时,要求学生把课本改编为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教《核舟记》时,让学生依照课文的描述,想象画出自己心中的核舟。
通过这种方式,语文传授给学生的并不是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并且重复累赘的一个东西。而是像爱因斯坦所说的,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取,而不是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承担。因此,教师抓住初中生处于成长阶段本能的好奇心这个心理特点,巧妙的穿针引线设置不同的情境,使用不同的方法。激活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二、突破思维定势,引发创新行为
古人云:“跳出常规的惯性,触类便可旁通。”作为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要有一种敢于突破常规,敢于怀疑,不因循守旧,摆脱束缚学生思维的“权威答案”,激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系统的看问题,提出多种不同的答案。只要学生言之有理,持之有据,教师就应该即使表扬并且鼓励学生。但是也不可以偏离主题太远。例如在学习《杨修之死》这篇课文过后,学生都了解到了曹操是一个忌才多疑,聪明却狡诈的人。此时,我就把鲁迅先生曾经说的: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问学生是否赞成这一说法,这样不仅开拓了学生自己的思维,而且使学生养成了一个喜欢思考的好习惯。不管学生的回答是怎么样的,言之有理即可,但是这样却使得学生有了自己的主见。
在作为的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思维训练有利于记叙文的审题立意,打破学生突破性思维的惯性,立意写作文的创新新视角。从而更深层次的了解文章的文意,写出赋予学生自己个性的优秀文章。如有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以“风”为话题进行作文立意的练习,要求学生以“我想到了....”为句式写两三句话,有学生写到:我想到风吹雨打,经历风雨,才会有成功。正如歌里唱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有的学生写到:我想到了火烧赤壁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成功的条件都是自己去创造的,没有自己的创造,就不会有成功。
有的学生写到:我想到了追星之风。追星可以让我们的平淡生活显得更加丰富,扩大我们的视野,还可以从明星成长的道路励志我们自己的成长,收到成长的启发。但是也要意识到追星要适度,还有的写到:我还想到自然界之风,从自然之风,想到沙尘暴,再联想到世界的环境问题。
学生从多个角度角度进行思维训练,激发大脑的创新潜能。让学生凭借自己的阅读积累展开丰富的联想。使自己的立意与别人截然不同,别开生面。那一篇篇不一样的文章,就是学生自主创新的表现。
三、激励学生想象,发展创新思维
想象是心灵的窗口,心灵在想象中得到升华。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用一些独特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阅读欣赏和写作的能力,还可以促进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
在阅读的教学中,利用课文的描述,与教师的引导,打开学生学生想象的大门,让同学进行自由的驰骋想象,最后用写作练笔来加以强化。
有些课文的可读性与故事性抢,情节起伏跌宕,可以引导学生猜想故事的结局。如在教授《皇帝的新装》一文时,可以先请语文课代表朗读,在每一个新的开头让语文课代表不急于往下读,让学生们去想象接下来的情节,让学生想象“开了两个骗子,那么那两个骗子会怎么样去行骗呢?”“第二天早上,游行大点就要开始举行了。”宫内宫外看着光着身子的皇帝将会有什么反应呢?结局又会是什么样的呢?有的课文结尾的时候言犹未尽,深刻含蓄,可以让学生续想故事接下来会怎么样去发展与延伸。如,《喂,出来》这篇科幻的小说,结尾的时候,从天上掉下来了那块他扔下去的石头。那么接下来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就可以让学生续写下去,从学生的作文中就可以窥见学生的想象力是否有了很大的提升。
有的课文中的人物、情节或内容略写了,可以引导学生加以扩展充实。学习《孔乙己》一文,文中说:“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然后问学生你们说说孔乙己会死在什么地方?死了之后会是什么样子……并以《孔乙己之死》为题写一篇文章。
我们还可以利用有的课文的特殊性,在不改原意的前提下,变换表达手法。如学习《石壕吏》一文后,让学生把它改写成散文。《智取生辰纲》可以让学生以“晁盖”等多视角来改写。这样读写结合,学生的奇思妙想就能展示出来。
四、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拓宽创新思维的渠道
语文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该着重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实验,以教材为基础,挖掘教材中可以用来创新的因素,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如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办班刊、读书交流会、开辩论会、小记者活动、影视欣赏等,并鼓励学生走向街头小巷,关注社会生活,让学生从单调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增加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思考,低社会的关注和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这样做有机的将课本和社会生活实践联系在了一起,以课文为核心向外辐射,从不同的程度,角度,促进语文的学习,促进语文的提高。这些方法也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拓宽创新思维的道路,促进想象能力的发展,满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杜艳凌.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铜仁学院学报.2013(02)
[2]王雅.初中语文课堂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实践研究[J].新课程(下).20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