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了高中化学课程的基本理念: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所以新的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在知识、学法、人文等诸方面得到发展”。
一、“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正是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化学众多教学模式中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具有概括性强、应用广泛的特点,是诸多模式中构建和谐化学课堂最具优势和最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模式,也是新教材的要求。苏教版新教材[活动与探究]栏目也确切告诫我们,该功能栏目的编写理念是:引领同学们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二、“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
如何构建和谐的实验探究课堂?以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目标——和谐的基础
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是指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能力目标是指学生提出问题、选择和明确课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不善于提出问题和捕捉问题的人,就无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目标是指实验的操作技能。传统教学主要关注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而忽略了能力目标,这与教师观念中知识、技能等同于能力目标有关。实验探究目标,就是要把以上三个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思考、分析的空间,让学生在“做实验”、“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在这里,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比如,苏教版《氯水的性质和成分》的“活动与探究”中, Cl2分子、H2O分子、H+离子Cl- 离子存在与否的基本原理,看似简单却大有学问:
如何提出问题——氯气溶于水形成氯水的过程,是简单的物理过程吗?会有怎样的反应发生?
如何提出假设——(1)假设Cl2不和水反应,只是溶于水,那么溶液中只存在Cl2分子和H2O分子,这时溶液应该是中性的;(2)假设Cl2和水反应,那么溶液中除存在Cl2分子、H2O分子外,还可能会含有Cl-,溶液不一定是中性。
次氯酸的存在又如何排除?
新问题——氯水中哪一种成分具有漂白性?
教师如能因势利导,和谐课堂就能顺利开展,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将得到提高,课程目标也就顺理成章地得到落实。
2、过程——和谐的核心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一般按“实验、问题、讨论、结论”或“问题、讨论、实验、结论”的程序进行。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苏教版新课程教材在“活动与探究”中研究《碳酸钠的性质》,采用的就是前一种过程;而《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采用的则主要是后一种过程。
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两种方式究竟哪一种更合适,要根据具体问题来确定。如,上述《氯水的性质和成分》的探究可依据上述问题和假设,依次指导学生进行如下:
探究1,氯水中有无Cl-
方案1,氯水与硝酸银(酸化)溶液反应
现象1,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1,氯水中有 Cl- ,假设二成立;
探究2,氯水中有 无H+
方案2,氯水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
现象2,溶液无变红
结论2,氯水中没有H+ ,假设二不成立。
评价,是猜想不正确? 是操作不规范?是方案不合理?再探究 :
方案3,在石蕊试液中加氯水
现象3,先变红后褪色
结论3,氯水中有一种成分具有漂白性,假设二成立,氯水中有H+存在。
事实上,探究的目的越简约,限制越少,学生越会提出不同的实验设想,有的方案甚至超出教师的预料,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标新立异。学生的设想有对有错、有简有繁,但那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即使是错误的,也有其不同寻常的意义。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象“淘金者”那样耐心细致地去披沙拣金,珍惜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只要可行就应充分肯定。——注意这些“火花”正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难得素材。创设问题情景,诱思导学,坚持学生是主体,是能动的学习者,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潜能,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有意义。过程才是和谐课堂的核心,才是新理念下学生观的真谛。
3、角色转换——和谐的关键
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反映到实验探究中来,是多数教师认为:教师是实验探究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管好了纪律,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课前和课上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设计本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步骤、顺序,使学生成了教师教鞭下的“陀螺”,从而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意识不足。教育就是为受教育者服务的行业, “教”要服从于“学”,“教”要为“学”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化学教学的根本宗旨。这一理念必然要求教师要从“权威”、“主宰”的神坛走下来,要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已的行为,找到自己的位置。根据新课程精神,教师在实验探究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放手让学生参与,认真听取学生的分析、建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真正把教师由探究教学的管理者、监督者变成实验探究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促进者,教师要不断提供信息、点拨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疑难或疏漏之处,始终起着指导、促进的作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学生能自主完成的,教师决不越俎代庖,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实验方案,只要能达到实验目的,都应该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即使是错误的,也要帮助其分析错误原因,以免挫伤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倡导体验性,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阐述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们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要切实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观,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所在。
4、安全——和谐的保障
化学实验与其它实验的最大不同在于:实验时,实验者接触到的大多是有毒、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的化学药品和易裂、易碎的玻璃仪器,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仪器破损,轻者影响实验顺利进行,重者会造成实验人员的人身伤害,所以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要强化安全意识,采取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想方设法
三、结语
“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体现了“实验——探究”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养成科学习惯、掌握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完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建构和谐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应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总结教学方法,真正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的和谐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个性健全的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遵化一中)
一、“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提出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正是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在化学众多教学模式中的“实验──探究”教学模式具有概括性强、应用广泛的特点,是诸多模式中构建和谐化学课堂最具优势和最有典型意义的教学模式,也是新教材的要求。苏教版新教材[活动与探究]栏目也确切告诫我们,该功能栏目的编写理念是:引领同学们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
二、“实验──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
如何构建和谐的实验探究课堂?以我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出以下几点:
1、目标——和谐的基础
按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目标应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技能目标。知识目标是指学生今后继续学习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能力目标是指学生提出问题、选择和明确课题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个不善于提出问题和捕捉问题的人,就无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技能目标是指实验的操作技能。传统教学主要关注知识目标、技能目标,而忽略了能力目标,这与教师观念中知识、技能等同于能力目标有关。实验探究目标,就是要把以上三个目标有机结合起来,给学生提供思考、分析的空间,让学生在“做实验”、“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法。在这里,教师的引导至关重要。
比如,苏教版《氯水的性质和成分》的“活动与探究”中, Cl2分子、H2O分子、H+离子Cl- 离子存在与否的基本原理,看似简单却大有学问:
如何提出问题——氯气溶于水形成氯水的过程,是简单的物理过程吗?会有怎样的反应发生?
如何提出假设——(1)假设Cl2不和水反应,只是溶于水,那么溶液中只存在Cl2分子和H2O分子,这时溶液应该是中性的;(2)假设Cl2和水反应,那么溶液中除存在Cl2分子、H2O分子外,还可能会含有Cl-,溶液不一定是中性。
次氯酸的存在又如何排除?
新问题——氯水中哪一种成分具有漂白性?
教师如能因势利导,和谐课堂就能顺利开展,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将得到提高,课程目标也就顺理成章地得到落实。
2、过程——和谐的核心
新课程理念下的化学实验探究过程一般按“实验、问题、讨论、结论”或“问题、讨论、实验、结论”的程序进行。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如:苏教版新课程教材在“活动与探究”中研究《碳酸钠的性质》,采用的就是前一种过程;而《区别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实验》采用的则主要是后一种过程。
当然,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两种方式究竟哪一种更合适,要根据具体问题来确定。如,上述《氯水的性质和成分》的探究可依据上述问题和假设,依次指导学生进行如下:
探究1,氯水中有无Cl-
方案1,氯水与硝酸银(酸化)溶液反应
现象1,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1,氯水中有 Cl- ,假设二成立;
探究2,氯水中有 无H+
方案2,氯水中滴加几滴石蕊试液
现象2,溶液无变红
结论2,氯水中没有H+ ,假设二不成立。
评价,是猜想不正确? 是操作不规范?是方案不合理?再探究 :
方案3,在石蕊试液中加氯水
现象3,先变红后褪色
结论3,氯水中有一种成分具有漂白性,假设二成立,氯水中有H+存在。
事实上,探究的目的越简约,限制越少,学生越会提出不同的实验设想,有的方案甚至超出教师的预料,此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标新立异。学生的设想有对有错、有简有繁,但那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即使是错误的,也有其不同寻常的意义。所以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象“淘金者”那样耐心细致地去披沙拣金,珍惜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只要可行就应充分肯定。——注意这些“火花”正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难得素材。创设问题情景,诱思导学,坚持学生是主体,是能动的学习者,相信学生具有无限的学习潜能和创造潜能,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往往比结果更有意义。过程才是和谐课堂的核心,才是新理念下学生观的真谛。
3、角色转换——和谐的关键
传统的“教师中心论”反映到实验探究中来,是多数教师认为:教师是实验探究的组织者和管理者,管好了纪律,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因此教师在课前和课上不惜花费大量时间,设计本该让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步骤、顺序,使学生成了教师教鞭下的“陀螺”,从而束缚扼杀了学生的尝试欲望,使得学生服从意识有余,创新意识不足。教育就是为受教育者服务的行业, “教”要服从于“学”,“教”要为“学”服务,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化学教学的根本宗旨。这一理念必然要求教师要从“权威”、“主宰”的神坛走下来,要从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全面发展的角度重新审视自已的行为,找到自己的位置。根据新课程精神,教师在实验探究中要努力营造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放手让学生参与,认真听取学生的分析、建议,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以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真正把教师由探究教学的管理者、监督者变成实验探究的引导者和参与者、促进者,教师要不断提供信息、点拨方法,帮助学生解决活动中疑难或疏漏之处,始终起着指导、促进的作用。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学生能自主完成的,教师决不越俎代庖,对学生的不同见解,不同实验方案,只要能达到实验目的,都应该给予充分鼓励和肯定,即使是错误的,也要帮助其分析错误原因,以免挫伤学生的主动性。教师要倡导体验性,调动学生实验的积极性,正如《学会生存》一书中阐述的:“教师的职责现在已越来越少的传授知识,而越来越多的激励思考,除了他们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要切实为学生服务的教师观,才是构建和谐课堂的关键所在。
4、安全——和谐的保障
化学实验与其它实验的最大不同在于:实验时,实验者接触到的大多是有毒、有腐蚀性、易燃易爆的化学药品和易裂、易碎的玻璃仪器,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仪器破损,轻者影响实验顺利进行,重者会造成实验人员的人身伤害,所以在化学实验探究教学中,要强化安全意识,采取各种手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想方设法
三、结语
“实验——探究”教学活动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作用。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和教材)充分体现了“实验——探究”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养成科学习惯、掌握科学方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从教学实践来看,化学“实验——探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完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过程、建构和谐课堂、提高教学质量。教学中应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总结教学方法,真正实施“以学生发展为本,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的和谐教学活动,才能培养出更多具有创造能力、创新精神,个性健全的人才。
(作者单位:河北遵化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