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0米海拔上的藏族牧民环保微信群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hi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主题为环境治理的147人的微信群,即使是在内地、在大城市里的环保爱好者中也是属于人数很大的群。这是一群生活在海拔4200米的藏族村里的牧民们自发建立起环境治理群,群里的147人全部是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呷依村的牧民,为了消除高原上的垃圾危害,他们利用最新的社交手段来自发地保护家园。
  


  呷依村的垃圾噩运
  2015年4月13日,早上5点钟的天还黑黢黢的,四周一片旷古的宁静。
  其美拉姆像往常一样早起,去给牦牛挤奶。拉姆一家养着二十头牦牛,放牧牦牛是她家的主要生计之一。
  步出帐篷,地上覆着一层薄薄的白色,昨夜下雪了。拉姆所在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呷依村位于海拔4200米的青藏高原,群山环绕四周,扎须河和雅克河围绕着村边流过。这里被称为离太阳最近的地方,却总是和雪花、和寒冷纠缠不清。呷依的年平均温度只有0~5度。即使全年最热的夏季,晴天时白天高气温也不过20~25度,夜间就骤然回落到0度上下。
  打开圈门,拉姆发现其中一头叫做嘎瓦(藏语:白色的脸)的牦牛倒在地上,一动不动。她赶紧回帐篷叫醒丈夫索南旦增,两人检查后,确定嘎瓦已经死了。
  不等到天亮,索南旦增就赶紧把牦牛收拾了,去皮,再把几个大部位的肉割下来留做干牛肉。内脏也准备收拾干净了给两个孩子做一顿新鲜好吃的。但当他剖开牛的胃时,发现牦牛的瘤胃里全是已经绞成一团的塑料袋……
  呷依村紧邻三江源头,只是青藏高原上千百个藏族牧区之一,因遥远不在公众的视线范围内。但是城市人饮用的自来水,源头就在像呷依这样的村子所在的青藏高原。
  高寒的地理环境,虽然使得这里的物质极度匮乏,却也造就了这块世界上最纯净的土地。春天的呷依是五颜六色的,草甸绿茵如毯,野花遍地绽放,黑色的牦牛星星点点点缀其间。冬天的呷依是白色的,阳光洒在雪山起伏的曲线上,天地间一片苍茫。
  千百年来,藏族牧民传承着祖先的游牧生活,他们吃牦牛肉,喝牦牛奶,烧牦牛粪,穿牦牛皮制的衣服,牦牛提供给他们生活的来源和生产工具。没有污染,没有垃圾,纯天然的生物链,使得所有生活和生产的代谢物都能被高原贫瘠的土地消化和吸收。
  随着现代文明的入侵,打破了传统的生活方式,高原上的生态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塑料包装、玻璃瓶、金属罐头、化纤衣物等等开始不可避免地进入了藏族的牧区,也不可避免地来到了呷依。牧民在使用过后,就把这些垃圾随意丢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呷依周围的山上、草场上随处可见各种塑料袋、玻璃瓶、旧衣旧鞋等垃圾……
  旦增一顿恼火,跑回帐篷,拿出手机拍下一段牦牛被塑料袋“杀死”的视频,发到了呷依的环保治理群上。他在群里发言:“又有一头牦牛死于误食了塑料袋。”这已经是他们家今年死于塑料袋的第二头牦牛了。“希望要加紧捡拾垃圾,尤其是害人的塑料袋!”他又补充。
  群里的其他成员纷纷响应,七嘴八舌,一阵热烈的讨论。
  这个独一无二的微信群只使用藏语,到目前为止一共147个群成员,他们都是生活在海拔4200米以上的藏族牧民,而微信群的主题就是高原藏区的环境治理。
  高原上的第一个环保微信群
  说起微信群的建立,不能不说到呷依寺的讲师荣智巴。
  荣智巴的汉语流利,但是语速很慢,也带着浓重的口音。
  荣智巴出生在呷依村,16岁即在村里的呷依寺出家,20岁到色拉寺学习佛法16年,36岁时他又辗转回到呷依寺做了寺里的讲师。见多识广、知识广博的他在村子和牧区广受尊敬,村里的大小事人们都愿意来请教他的想法。
  


  冰川水融汇的河水不再纯净,有牧民喝了后得病;牧草地里埋藏的塑料袋,使羊和牦牛误食后痛苦死去,“垃圾”这个名词开始进入牧民的生活。“其实在微信群建立的几年前,我就发现了藏族牧区的环保问题。我经常会跟其他的寺庙交流研习佛法,走的村子也比较多,很多的村子里垃圾成堆,甚至发出恶臭,但是都没有引起牧民的重视,主要是牧民没有这个意识。”
  眼看着生活环境越来越恶化,呷依村的几位长者心急如焚来找荣智巴商量对策。但是村子离寺院有一段非常远的距离,交通也不方便,商量一件事情的时间用不了多久,倒有大半天浪费在来回的路上。
  很多牧民的手机里都装了微信,大家平时也运用微信来联络。因此,荣智巴建议建立一个关于怎样处理遗留垃圾的微信群,以方便大家随时沟通。就这样,第一个藏族的牧区的环保微信群建立起来了。
  现在环保群里的每一个人都知道塑料制品在土壤里降解所需的时间是100~200年、易拉罐是80~100年,所以他们最恨的就是这二样东西。刚开始,这个群的成员只是几个骨干,现在发展到了147人,村里凡是使用智能手机的人都加入了这个群,并且还在逐渐扩大……
  藏民自发的“垃圾”清理
  呷依村地理位置偏僻,距离最近的县城虽然只有几十公里,但是道路条件差,即使开车也要走上几个小时。由于海拔高,村民们以放牧为生,生活贫困。在这样一个连日常基本生活物资的补给,以及就学、就医都成问题的地方,想要治理环境,困难重重。
  “垃圾”问题虽然已经对牧区生态造成非常大的破坏,但是并不是每个牧民都有生态保护的意识,在他们的认识里,高原上的一切都是纯净的。拉姆除了给牦牛挤奶、打酥油、做饭,捡拾牛粪也是她的工作之一。和其他牧区的妇女一样,拉姆直接用手捡拾牛粪,然后,她回到家中再做家务事的时候,也照例不会好好洗手。
  


  

 


  为了让更多的村民知道“垃圾”的危害,从而自觉保护环境。荣智巴与微信群的几位领头人反复商量,然后又挨家挨户,到村里每一家去做工作,给村民宣讲这些垃圾对环境的破坏、对牲畜、人和水源的危害,养成垃圾不乱扔的习惯。荣智巴他们还动员全体村民参加捡拾垃圾的活动。村民们都积极响应,不但每天轮流派工,还与呷依寺的出家人共同集资购买了一批橡胶手套、铁锹、耙子、推车。
  然而,干了几天以后,问题又来了。捡拾、收集垃圾可能相对还算是容易的事,集中以后的处理就是一个大难题。集中到一起的垃圾该怎么处理?
  把集中后的垃圾运出高原?这对贫困、生病都舍不得看大夫的呷依村民来说,简直痴人说梦。
  就地填埋?海拔4200多米的土质层都是冻土,只有夏季7月和8月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表层不到40公分的土层会化冻,40公分以下仍旧是硬邦邦的冻土,没有大型的施工机械,靠人力根本无法挖动。而填埋所需要的防渗土工膜也花费巨大,村里根本无法靠集资筹得款项。
  最后的解决办法是先简单分类,然后就地焚烧。这虽然不是最好的办法,但也是退而求其次的一个有效途径,塑料以及一些不易降解的材料通过燃烧可以大幅缩短降解所需的时间,对环境的破坏力也大幅减低。于是,大家又集资购买汽油……
  “环保行动目前虽然只是集中在呷依村,但是我每次去到其他的寺庙或者其他的村子,也总讲给更多的人听。我希望能通过我的行动,让更多的善心人士行动起来,还青山绿水给我们的家园。”荣智巴说。
其他文献
郑小琼:女,四川南充人,2001年南下广东打工,同年开始写诗。出版诗集《黄麻岭》《郑小琼诗选》《人行天桥》《纯种植物》《女工记》等。作品多次获奖。有诗歌译成德、日、法、英、韩、西班牙等语言。现居广东。  2001年,我决定离开南充,选择南下广东。我手中握着一个地址,一个同村伙伴的地址:东莞大朗镇。我将这个地址紧紧放在我的衣服口袋里,捏着,生怕它丢失了。在陌生的南方,它像一束微光照亮着我这趟未知的旅
期刊
政治名片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位于溧阳市前马水西村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是为反映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革命纪念馆。纪念馆现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有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旧址、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展览馆、陈毅元帅诗词将军书法碑廊、新四军廉洁思想教育馆、毛泽东像章陈列馆和纪念广场组成。1939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水西村成立,陈毅、粟裕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认真贯彻党中央“向
期刊
很多人不知道:黄河是中国西北及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了全国15%的耕地,支撑了全国约14%的国内生产总值。  从古至今,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处于重要地位,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随着当代中国西部开发步伐的加快,利用黄河流域丰富的矿产资源,在黄河流域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能源基地,供养全国的同时,给我们的母亲河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期刊
封志纯,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附属八一儿童医院院长,北京军区儿科研究所所长。从事危重新生儿救治和小儿生命支持技术工作,率先成功开创危重儿转运网络。  东四十条,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的二楼,封志纯坐在沙发上接待《中国周刊》的记者。房间的墙壁上挂满了曾获得的各种荣誉,以及前不久总理到医院视察时的照片。  每个沙发之间的桌子上都摆放着瓶装矿泉水,这是整个医院唯一一处稍微脚步不太匆忙的场所。他是
期刊
2014年6月6日,江苏南通留韵古金丝楠木艺术馆的馆长陆斌站在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的领奖台上。作为金丝楠木传承全国第一人,陆斌不无骄傲:“千年金丝楠木在我眼里,不是木材,而是文化。”  古时,中国人用楠木制造宫殿、庙宇、家具等。中国礼制严格规定,只有皇家才有权使用楠木,楠木又有“皇木”之称。历代历年的大量伐用,导致金丝楠木“一木难求”,至清乾隆年间,已无材可用。这使得金丝楠木未
期刊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水能资源,其水量和水能资源占世界第三位。几十年来,除长江干流上已耸立起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三峡工程外,其支流上还有近百座大中型水坝。一座座气吞山河的大坝,一览高峡平湖、湖光山色的壮观,在源源不断提供绿色能源、防洪抗旱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自然环境,有着大地难以承载的忧患,长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2012年6月27日,这一天对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的白鹤滩水电站而言
期刊
“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但据统计,2013年全国各地发生医患冲突7000多起,致伤、致死医务人员1万多人,医患冲突日益加剧。”曾雄华,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的学生告诉记者。  2014年7月27日,他和其他五位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的在校学生组成的一支队伍,冒着酷暑,在桂林市内医院及卫生机关开展了为期近半个月的实地调研。  一直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协调
期刊
黄宏,1946年生,1962年入伍,少将军衔、教授、著名理论家。从任军宣传处长时就开始收藏,他的收藏人生已有三十多年。三十多年来,他坚持自己的收藏理念,坚决不卖藏品,现已有上万件藏品,类别丰富多彩,已整理出的藏品多达17个系列。退休后,黄宏提依托自己的收藏规模来传播中华文化,现已举办、开展过一系列展览和讲座。  走进黄宏将军的家里,各种藏品扑面而来,到处都是文物,连沙发上也堆满了他收藏的书籍。他是
期刊
职业陶艺雕塑家  1964年出生  毕业于山东轻工美术学校  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研究所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雕塑协会会员  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原色生活画廊里陈列着一组组生活气息浓厚、风格质朴清新的作品,这些都是出自从山东淄博走出来的陶艺家郑玉奎之手。    这些作品或表现传统的中国情韵,或表现生活中的点滴温暖,又或者表现憨厚、善良的山娃,无论哪个题材都给人以轻松的审美享受。一件名为《和谐》的雕
期刊
2003 年至2013 年是中国红木家具所谓的“黄金十年”,仅2005 年至2007 年短短两年内,红木价格飙涨近10倍。对红木资源的畸形需求引发全世界范围内毁灭性的盗伐,导致森林减少,水土流失、山体滑坡、生物灭绝甚至地区性气候恶化。在人性丑陋的贪婪下,中国特有的绝世高雅艺术被乌烟瘴气所笼罩,东方文化和自然性灵也被空前拜金浪潮玷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