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土中的原色生活

来源 :中国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iji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职业陶艺雕塑家
  1964年出生
  毕业于山东轻工美术学校
  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艺术研究所中国工艺美术协会雕塑协会会员
  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原色生活画廊里陈列着一组组生活气息浓厚、风格质朴清新的作品,这些都是出自从山东淄博走出来的陶艺家郑玉奎之手。
  


  这些作品或表现传统的中国情韵,或表现生活中的点滴温暖,又或者表现憨厚、善良的山娃,无论哪个题材都给人以轻松的审美享受。 一件名为《和谐》的雕塑作品中,四个开怀大笑的男娃一个摞一个,竖成柱子状,最底下的男娃仰面与上面三人相呼应,在重复的形象和动作中又有细节的不同。笑眼弯弯的小娃,咧嘴大笑的畅快神情,牙齿的多寡与参差,这些都表现出朴素的童真,又形成了造型上的细微变化,让每个经过的观众都忍不住会心一笑。
  烧陶的物质变化是人类最古老的发现,早在一万年前,中国人的祖先就发明并广泛使用陶器。几千年来形成了多个驰名世界的瓷都,山东淄博就是其中之一。千年瓷都的厚重历史滋养着一批批陶瓷艺术家。
  出生于1964年的郑玉奎,从小就与陶结缘,他的父亲就是一位以制陶为生的老陶匠,郑玉奎从小就在民间陶艺芳香的熏陶中成长。长大后很自然地考入山东轻工美校陶瓷专业,并于1985年毕业。1989年淄川陶瓷厂选送郑玉奎到北京学习,师从著名雕塑家张得蒂。在那儿虽然时间不长,但他在造型能力的提高上获益良多,对后来创作人物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回淄博后,凭着在中央美术学院的收获和勤奋,他在淄博的一个陶瓷研究所当上了一个小领导,并在创作上获得了很多奖项。到了1999年,出于对传统民间陶艺的深层思考和冲动,他觉得还是应该出去闯闯,于是便“破釜沉舟”带着家人来到北京。起初的几年,除了在创作上的摸索还要维持生存,日子相当艰苦,但在他的作品里我们从来没有感受到一丝迷茫或不悦,他创作的人物永远都是脸庞圆润、慈眉善目、笑意盈盈,这或许与郑玉奎豁达的性格有关系,用他自己的话说,是把“自己最本性的‘内在’大白于天下”。
  我国现代陶瓷从存在的面貌上看,主要是器皿性陶瓷和雕塑性陶瓷,而郑玉奎的作品就属于后者。其实这种分类并不恰当,因为雕塑与陶瓷在渊源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人类第一次加工石块、摆弄泥土使之成为符合人的意愿的造型时,就是雕塑的开始,也就是说造物本身就是一种雕塑。只不过,当一件作品的形态完成就意味着一件雕塑作品的完成,而对于陶瓷来说还有高温淬炼下的华丽转身。
  


  中国雕塑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写意的传统和样式,以独特的审美形式区别于西方传统写实雕塑。在造型上,郑玉奎的作品根植于这一传统之上,其作品通常利用人物身体特征的放大或缩小来增强形体对比,神态表情也经常是夸张的。这种造型风格从感觉和理解出发塑造人物,用夸张变形来强调人的神韵,呈现出儿童般的明朗、质朴,反映了人类艺术生命初始形态的活力。
  其作品具有的异常感染力还源于其灵感常常来自于他最熟悉的生活—妻子、女儿、自己。“每个看见我的作品《乔乔》的人都会说,‘太像你女儿了。’我有两个女儿,加上我的妻子,生活在这三个女人中间,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郑玉奎说:“其实没有必要刻意寻找灵感,泥土的状态本就是未经雕琢的、原生态的。仔细想想,当我决定用泥土来塑造一个我熟悉的人时,实际是一个充满感情的过程。”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一直偏爱创作人物题材的作品,因为这是凭最纯粹的感受做最简单的创作,这是泥土赋予它的直觉。
  


  郑玉奎对生活充满热情,对乡土人情熟悉、热爱,在他的作品中还有其它几个主要题材:山娃、戏曲、军人等,而这些都与他个人的成长经历有关。
  “从记事起就开始跟着大人割草、喂猪。那时候也没有太多的想法,只知道喂猪喂大了可以换钱,过年可以买爆竹,每天等着父亲带回一个馒头。我对那时的记忆很深刻。”在他的《童年》《丰收真好》《打渔归来的男孩》等作品中,我们看到他对农村娃娃形象的烂熟的记忆,《我小的时候》这件作品仿佛就是那个郑玉奎口中儿童年代的自己。最终,这个从泥土里来的农村娃成功蜕变为一名陶艺家,并凭借对雕塑艺术的热爱,继续用手中的泥巴塑造着自己的人生。
  “我的父母年轻时是方圆几十里的京剧名角。听大人讲母亲在台上唱戏,奶奶抱着我在后台等着喂奶,结果看见母亲的装扮,奶没吃上却吓得我大哭一场。稍大一点我就翻看大人收藏的戏曲图片,觉得照片上的人太美了。”在他的《京剧人物》《票友》系列作品中,无论局部塑造,手上姿态或是身段表现,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那时的郑玉奎对戏曲的懵懂之爱,感受到正在成为一种记忆的戏曲在彼时的乡村市井是何等的鲜活。
  “我喜欢打靶,喜欢看拳击比赛。很想参军,因为家庭成分不好未能如愿。媳妇验过兵,因为扁平足也被刷下来了。我想,当兵是件很快乐的事。”头戴五角星军帽的“军人”题材是郑玉奎创作中的另一个常见题材,对于军人的崇拜情结全都融入其中。
  


  在这些题材中,他敏锐地把握了时尚社会的审美心理,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加入了现代的雕塑语言。在以前创作的戏曲人物中,他把原本复杂的人物造型提炼为圆柱、圆球并加以组合,用卡通手法塑造的面部表情,生动可爱,使每一件作品都像能发出声音一样。2013年在国家大剧院的《艺蕴陶然》展览上展出的作品,创作理念更多是注入人物情感,让观众一看到作品就能感觉到它在跟人们心灵交流。受到父母的影响,现在的郑玉奎也算是一名票友,对京剧的了解,赋予了这一系列作品以深度和内涵。   郑玉奎的陶艺作品大多以铁红色为主色调,朴实、简洁、明快,借助烧制过程中色调生成的微妙冷暖变化,使作品的色彩简约而不死板。然后在即“土”又雅的灰色调中,抹上寥寥几笔白色,构成一副新颖又和谐的画面。他还巧妙地使用陶艺中的裂纹大胆地装饰戏剧人物的服装。材料是作品的载体,情感是作品的灵魂。近年来他也尝试用木质、青铜等新的材料进行创作,《艺蕴陶然》展览上的作品《李香君》就用了玻璃钢着色的处理手法,之所以用银色作为主题色,是想突出京剧水袖的舒展效果和人物的内心世界。
  郑玉奎的妻子宋晓玲也是一位陶艺家,用著名雕塑家田世信的话说“晓玲是一个聪明贤惠,对事情有很强感知能力的人。她的作品艺术性很强且很有装饰性,虽然作品不多,但件件都是精品,充满女性特有的智慧。”她的作品与其丈夫的一样,显示了一种对泥土的梦想。
  


  现代陶艺正处于一个学习传统与探索现代并存的阶段,每一位艺术家都可能在陶艺创作造型上千变万化,烧制方法上也可千差万别。只有把情感注入作品才会有生命的绽放。年富力强、聪慧勤奋的郑玉奎与宋晓玲在“火与土的艺术”里耕耘不辍,他们是与父辈完全一样又完全不同的陶人,对于泥土他们有自己的理解:“泥土从来不会敌视或嘲讽你的创意,它就那样安静地被人摆弄,不过有一点,你不可以动摇它的‘气质’,不可以强加那些不属于它的浮华与造作。”
  陶瓷,这种融艺术与生活于一体的艺术形式既古老又现代,不仅是由于陶瓷的起源与发展在世界范围来看都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更由于构成陶瓷的三元素土、水、火也是人类赖以存活的东西,其与人文精神浑然天成的交融,构成并创造了陶瓷的神奇魅力。郑玉奎夫妇的创作仿佛就是最好的印证,他们的作品在国外买家眼里毫无国别和语言的障碍。凭着对艺术的坚持不懈,如今他们的陶艺作品,得到越来越多国内外收藏家的喜爱。自1999年与中央美院雕塑研究所合作建立陶艺工作室至今,郑玉奎一直都在用陶——这种拥有最平实亲切质感的材质来述说现代人的理想、情感、和审美价值。在陶,这种自然创造的过程中,面对最朴素的土、水、火,所有智慧、概念都回到最初始纯净的状态。他们用这种古老而又真实的方式体悟众生平凡,这就是他最原色的生活 。
其他文献
陈蔚文,女,1974年7月生。籍贯浙江金华。200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女友》杂志上海发稿中心主任、首席编辑,现供职文学刊物。  发表小说及散文随笔数百万字。作品见于《人民文学》《十月》《天涯》《小说月报》《大家》《钟山》等报刊,被收录多种年度选本。获“人民文学新人奖”等奖项。  出版小说集《雨水正白》(长江文艺出版社)、散文随笔集《见字如晤》(人民文学出版社)、《又得浮生一日凉》(江苏凤凰
期刊
2014年12月27日,北京团城湖明渠广场上的南水北调路线图吸引了大批市民。当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终点团城湖明渠开闸放水,北京市南水北调工程正式通水。集结了几代领导人心愿的大工程终于落下了帷幕,当然也为整个南水北调工程开启了新的篇章。历经沧桑巨变一水横越中国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各项建设事业都百废待举的时候,毛泽东已经开始思考“南水北调”这个问题。  1958年8月29日,中共中央在《关
期刊
郑小琼:女,四川南充人,2001年南下广东打工,同年开始写诗。出版诗集《黄麻岭》《郑小琼诗选》《人行天桥》《纯种植物》《女工记》等。作品多次获奖。有诗歌译成德、日、法、英、韩、西班牙等语言。现居广东。  2001年,我决定离开南充,选择南下广东。我手中握着一个地址,一个同村伙伴的地址:东莞大朗镇。我将这个地址紧紧放在我的衣服口袋里,捏着,生怕它丢失了。在陌生的南方,它像一束微光照亮着我这趟未知的旅
期刊
政治名片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  位于溧阳市前马水西村的新四军江南指挥部纪念馆,是为反映新四军江南指挥部这一重大历史事件而建立的革命纪念馆。纪念馆现占地面积40000平方米,有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司令部旧址、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展览馆、陈毅元帅诗词将军书法碑廊、新四军廉洁思想教育馆、毛泽东像章陈列馆和纪念广场组成。1939年11月,新四军江南指挥部在水西村成立,陈毅、粟裕两位无产阶级革命家认真贯彻党中央“向
期刊
很多人不知道:黄河是中国西北及华北地区的重要水源,以占全国2%的河川径流,养育了全国12%的人口,灌溉了全国15%的耕地,支撑了全国约14%的国内生产总值。  从古至今,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进程中,黄河流域处于重要地位,孕育了古老的中华文明。  随着当代中国西部开发步伐的加快,利用黄河流域丰富的矿产资源,在黄河流域建起了一个又一个的能源基地,供养全国的同时,给我们的母亲河带来了严重的伤害。
期刊
封志纯,北京军区总医院副院长兼附属八一儿童医院院长,北京军区儿科研究所所长。从事危重新生儿救治和小儿生命支持技术工作,率先成功开创危重儿转运网络。  东四十条,北京军区总医院附属八一儿童医院的二楼,封志纯坐在沙发上接待《中国周刊》的记者。房间的墙壁上挂满了曾获得的各种荣誉,以及前不久总理到医院视察时的照片。  每个沙发之间的桌子上都摆放着瓶装矿泉水,这是整个医院唯一一处稍微脚步不太匆忙的场所。他是
期刊
2014年6月6日,江苏南通留韵古金丝楠木艺术馆的馆长陆斌站在第三届“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薪传奖”的领奖台上。作为金丝楠木传承全国第一人,陆斌不无骄傲:“千年金丝楠木在我眼里,不是木材,而是文化。”  古时,中国人用楠木制造宫殿、庙宇、家具等。中国礼制严格规定,只有皇家才有权使用楠木,楠木又有“皇木”之称。历代历年的大量伐用,导致金丝楠木“一木难求”,至清乾隆年间,已无材可用。这使得金丝楠木未
期刊
长江是我国最大的水能资源,其水量和水能资源占世界第三位。几十年来,除长江干流上已耸立起的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和三峡工程外,其支流上还有近百座大中型水坝。一座座气吞山河的大坝,一览高峡平湖、湖光山色的壮观,在源源不断提供绿色能源、防洪抗旱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在悄然改变着自然环境,有着大地难以承载的忧患,长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危机……  2012年6月27日,这一天对位于四川省凉山州宁南县的白鹤滩水电站而言
期刊
“医患关系是医疗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但据统计,2013年全国各地发生医患冲突7000多起,致伤、致死医务人员1万多人,医患冲突日益加剧。”曾雄华,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的学生告诉记者。  2014年7月27日,他和其他五位来自广西师范大学的在校学生组成的一支队伍,冒着酷暑,在桂林市内医院及卫生机关开展了为期近半个月的实地调研。  一直以来,我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协调
期刊
黄宏,1946年生,1962年入伍,少将军衔、教授、著名理论家。从任军宣传处长时就开始收藏,他的收藏人生已有三十多年。三十多年来,他坚持自己的收藏理念,坚决不卖藏品,现已有上万件藏品,类别丰富多彩,已整理出的藏品多达17个系列。退休后,黄宏提依托自己的收藏规模来传播中华文化,现已举办、开展过一系列展览和讲座。  走进黄宏将军的家里,各种藏品扑面而来,到处都是文物,连沙发上也堆满了他收藏的书籍。他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