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妒的小欣

来源 :班主任之友·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ia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个案经验
  没有人生来便是做贼的。学生毕竟心智尚未成熟,他们的可塑性还很强,只要方法得当,适当引导,彻底矫正他们的偷窃行为不是没有可能。然而,学生的心灵又是纯洁脆弱的,任何过激的言辞、举措都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因此,在矫正他们的偷窃行为时,除了查找原因,对症下药,还必须因人而异,讲究策略和方法。
  初三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质量调研考试之后,班级中经常有女生的文具离奇失踪,而过两天,有的会在小欣的文具袋或手中发现。小欣总辩解说自己的东西和别人的一样。没办法,我就让班干部观察她放学后的行为。结果发现,小欣老是先走出教室,然后,又绕道回来,大约五分钟后才又走出教室回家。第二天,总会有人报告说文具又被偷了。甚至有一次,小欣正在一个女生的文具袋里翻腾着什么被同学当场撞见。小欣的做法已经不是一时之为了,为什么只偷女生的文具呢?她在以前班级表现怎么样呢?带着这些疑问,我分别约见了小欣去年的班主任陈老师和小欣的家长。
  陈老师谈到了一个现象:老师表扬同学,全班热烈鼓掌时,独有她老是朝桌子上一趴,拿着文具玩。
  小欣妈妈是小学老师。她谈到,小欣从小在赞美声中长大,“到了初一,脸上长了许多小痘痘,自己天天对着镜子唉声叹气,没有心思学习,劝也没有用。成绩下滑了,老说自己没有用,总提不起精神。最近,总喜欢带回各种各样的文具,在我和她爸爸再三追问之下,才说是拿同学的,这不,我们也正准备来找老师交流交流呢,您说这孩子怎么办是好呢?”
  我找来小欣。看到妈妈来了,又听到这样的话,小欣激动地说:“谁让她们比我优秀,脸上比我光滑啊,还看不起人,还老是对我指指点点的,我就是看她们不爽!”说完夺门而走。据她妈妈当天电话里说,小欣晚上在家哭了很久。
  的确,被偷女生都比小欣优秀,且从长相上看,脸蛋都比小欣漂亮。但事实上没有人看不起小欣,更没人对她指指点点。
  显然小欣的偷窃行为,属于一种嫉妒心理的外在表现,其因主要是认知出现了偏差。
  一是因自身生理和心理因素产生的认知偏差。初中阶段正值青春期,青春期发育被称为“危机期”或“困难期”,这意味着这个时期的学生会遇到许多压力、矛盾和危机,因此也容易被情绪所左右,从而出现认知上的偏差。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自我认知的偏差。小欣脸上有青春痘,就认为自己比别人丑;自己的成绩没有一部分女生优秀,就认为自己学不好了,没有用了。这显然是属于过分概括化的错误认知,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不合理的思维方式。这种片面的自我否定往往会导致自责自罪、自卑自弃的心理,而一旦将这种评价转向他人,就会一味地责备别人,并产生愤怒和敌对情绪,实际上就是妒忌别人,对自我失去了信心。如果把情绪转向别人,那就是出现了第二类的偏差,即对他人认识出现偏差。别人脸蛋比自己漂亮,别人在某个方面比自己优秀,就认为别人是成心与自己比,就瞧不起自己,就指指点点。这种坏情绪只要有合适的契机,它就会爆发,因为它使小欣抑郁、焦虑,犹如定时炸弹,也就是说,小欣妈妈如果不来学校,小欣的爆发迟早也会发生。没爆发时,小欣就用偷走她们文具的方式来让她们也如自己一样痛苦,从而满足自己内心的平衡,其实,她偷的不是文具,不是嫉妒,而是自信了。
  二是受成长环境与成长经历影响产生的认知偏差。小欣小时候可谓多才多艺,钢琴过十级,成绩一直名列前茅,长得漂亮可爱,可以说没有受到任何挫折,而她的周围每天都是赞美声一片。这是一个在甜水中长大的孩子,这就在她的意识中形成一种概念:我必须是优秀的,我是可爱漂亮的,如果我不这样了,就没人在意我了,就是失败了,我就要被人瞧不起了。所以自己必须成为人们赞美的人物。一旦没有人赞美了,她就认为自己差了,没有用了。这正是一种不合理的信念,即绝对化的要求,就是要求一切以自己意愿为出发点,我必须优秀,必须受到别人赞美,如果没有,就难以接受,从而陷入情绪困扰当中。其实人不可能事事都顺心,事事都成功。这样的成长经历和生长环境是小欣遇到问题就有挫折感,就低沉沮丧的重要因素。
  要改变小欣的偷窃行为,需从改变其认知入手。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辅导。
  一、宣泄心中不良情绪
  通过预设的问题促使小欣宣泄心中不良的情绪。我与小欣在第二天的下午进行了第一次谈话。这是一次倾诉性的谈话:
  我:老师理解你现在的心情很不好受,她们在某个方面比你优秀,你觉得很难过,是吗?
  小欣:是的。
  我:你觉得,在你看来她们比你可爱,你也很不是滋味,是吗?
  小欣:是的。
  我:她们受到老师表扬,而你没有,你听了,觉得自己好没用,是吗?
  小欣:(哽咽)我觉得自己太差了,什么都没人好,我当然难过了。
  我:我理解你内心的感受,那就痛快地说说吧!
  小欣尽情地宣泄内心感受,我只是认真地听着,适时地点头,以表示我的理解,表明我在分担她的感受,为和她的进一步交流、取得她的信任打下基础。
  二、改变不合理的认知
  通过引导,使小欣认识到引起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的人或事件,而是自己对别人或事的看法、态度、评价等认知内容,使小欣明白,要想改变情绪不是致力于改变别人或事,而是应该改变自己的不合理的认知。
  我:我们班有没有同学在各方面表现和你差不多,甚至还没有你优秀?
  小欣:嗯……有,有许多呢。
  我:那他们有没有说你瞧不起他们?说自己什么都不行了吗?
  我:那他们有没有说你瞧不起他们?说自己什么都不行了吗?
  小欣:好像——也没有。
  我:你说她们瞧不起你,她们有对你说什么或做什么吗?
  小欣:也没有。
  我:你认为你的看法是否带有自己的主观性呢?
  小欣:……
  我:拿了别人的文具,更难受的是不是还是我们自己?
  小欣:也是啊。
  小欣转入对自己的较为理性、全面的思考。她的情绪也开始轻松起来,脸上也舒展开了。
  三、重新认同自己
  首先,我在班级展开了面对挫折的讨论,让同学们说说如何面对挫折,播放了许多面对挫折的视频,特别聘请小欣做讨论会的主持人。
  接着,我筹备了名为“走出自我阴霾,放飞青春风采”的主题班会,效果非常好。她的脸上洋溢着从未有过的光彩。
  现在,小欣能够和大家开朗地交谈了,回到家,话也多了,慢慢变得自信了。
  (江苏连云港灌云实验中学李洪德)
  知识链接:
  认知疗法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某件事或某对象的认知和看法,对自己的看法,对人的想法,对环境的认识和对事的见解等等。由于文化、知识水平及周围环境背景的差异,人们对问题往往有不同的理解和认知。认知疗法是根据认知过程影响情感和行为的理论假设,通过认知和行为技术来改变患者的不良认知的一类心理治疗方法的总称。该疗法主要的着眼点放在患者非功能性的认知问题上,试图通过改变患者对己、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所呈现的心理问题。
其他文献
9月9日,教师节前一天,适逢每周一次例行班会时间。抓住教师节机遇,怎样开好“感恩老师”这个主题班会,我一整天都在琢磨着,班委及团委的几员爱将找到了我,申请能否由他们主持班会,我询问内容及形式,他们却笑着告诉我“暂时保密”。按捺着好奇和一丝不放心,我等待着班会的到来。  伴随着铃声的响起,老师们踏进了教室,“老师,您辛苦了”,整齐响亮的问候中,映入眼帘的是多媒体展示出的一幅幅鲜花、蜡烛、笑脸、每日生
期刊
正常孩子的偷窃  孩子的偷窃行为有两种:正常孩子的偷窃和病态孩子的偷窃,两者不可混为一谈。  一个自然发展的正常孩子会偷窃。他只不过是要满足自己拥有东西的需要,或者和他朋友一起做,因为他喜欢冒险。他还分不清楚我的和你的,许多夏山的孩子直到某个年龄才会停止这种偷窃,但我们让他们自由地度过这段时期。  我和一些外校老师谈到他们的果园,他们告诉我,学生几乎把他们所有的水果都偷摘了。我们夏山有个大果园,但
期刊
知道不,在我们班,没有谁敢撒谎,为什么?我们郭老师有一双“神眼”,当她用眼光扫你一眼,就知道你是不是在撒谎;看你第二眼,就知道你心里想的什么。班里发生的一切都逃不过她的“法眼”。嗨,她是“神探”呀……  不用看,又是我们班的学生在向别班学生吹嘘我呢。  事件一  晚自习课上,学生静静地在自习,我在教室里巡视,指点有疑问的学生。转到张甜妹跟前,我总感觉她有点不对劲,问她怎么了,她说没事。第二次转回来
期刊
我们希望孩子们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有时被理解成了平均发展——学生平均地给各个学科分配精力,希望各个学科能够获得相似的成绩。就算是有些科目总分不一样,我们也习惯换算成“百分制”,于是乎哪科相对弱些就把精力重点往这科上倾斜,这就是我们的全面发展。因为我们的升学制度是看总分,一科太弱肯定会对升学就业造成影响,所以我们为学生偏科忧虑。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东西,也都有自己不擅长的东西,学习上也一样
期刊
随着学习的深入,很多学生越来越意识到弱科对自己总分的牵制,于是迫不及待地想补上这个大窟窿,但往往是盲目求成,缺少策略和方法,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拆了东墙补西墙”,或是“两败俱伤”。  小孙在期中反思中写道:“化学和生物是自己的传统弱科,为了提高这两门功课的成绩自己用了很多心思,花费了很多精力,结果也是如愿以偿,这两门进步非常大,但郁闷的是总成绩退步了。”  我详细分析了小孙的成绩:  首先算“进出账
期刊
工作的重心还是应在学生身上  班主任其实不必把做工作的重心放到学生父母身上,而应着重关心学生。比如,让学生能够当面诉说自己的委屈和担心,做学生的忠实听众,让学生觉得除了父母外,还有老师关心自己。比如,让学生把心情记在日记本上,如果学生愿意拿给老师看,老师就和学生笔谈,以此安慰和鼓励学生渡过生活的难关。还可以给学生推荐一些有益的书籍让学生阅读,使学生从阅读中获得启示,以增强生活的信心……做这些,至少
期刊
很多学生的攻击行为之所以发生,是因为他们的愤怒情绪更容易被唤醒而无法自控和调节。这样,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愤怒应对训练,教会他们在被激怒的过程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冷静解决问题,避免发生攻击行为。  有类孩子因童年的不幸经历,养成了用打架保护自己的习惯。他们迷信拳头,善于“武斗”,不善于“文斗”,相信“只有武力能解决问题”。他们常常因为一句话,一件小事,就对自己身边的人——甚至朋友、同学动手
期刊
学生年级越高,学习的台阶越高,也就越吃力。小的时候,孩子们不那么好面子,受到批评容易忘,遇到困难,他们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更敏感了,遇到挫折,心里先慌了,挫折多了,很容易逃避,造成偏科。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盲目地让学生独立承担挫折,不及时帮助,学生束手无策,困难越来越多,最后则选择逃避。此时,老师要给他们更多的帮助,让他们从挫折的阴影中走出来。  方法1 制订计划跟上
期刊
这个学生,我的初步印象,用东北话说就是“有点二”,率性而为,头脑简单,一副“纯天然”的样子,还有点虚荣心。林老师采用的教育方法,一个是哄,一个是批,开始是一味地哄,发现不行,于是开始批,批中带哄,哄中有批,软硬兼施,像揉面团一样,揉得他逐渐有所进步。  我觉得这个孩子恐怕算不上问题生,即使算,也是轻度的行为习惯性问题生。林老师的教育有效果,方法也可以,但如果我们用高一点的标准来要求,就会发现我们对
期刊
在谈到对厌学生的转化时,苏霍姆林斯基曾谆谆教导自己的同事:“我们要像害怕火灾一样害怕学生的智力劳动一无所获!对于一个学生来说,只要有那么两三个月看不到自己智力劳动的效果,他就会失去学习的愿望。”如此,那么两年,五年呢?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少厌学生从小学低年级开始就饱受学业挫折,第一次考不好可以告诉自己下次努力还有机会;第二次考不好可以归咎于这次考题太难了,可第三次、第四次……甚至第十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