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建立健全高校舆论收集、监测、分析、研判、应急处置机制,监控高校突发事件的信息源及发生发展,发现高校师生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及时了解师生态度、情绪、行为,加强舆论引导,发挥积极宣传和教育引导,不断推进高校舆论建设工作深入开展,维护高校形象,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发展。
关键词:高校;舆论;引导机制
一、高校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社会的评价、对事件和人物表达的意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对社会或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它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表露,同时亦是实现社会调控的制约力量[1]。舆论的特点:多数人的意见、能传播、对事物产生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舆论在社会各个领域存在着并影响着社会生活。同样高校舆论也客观的存在于校园和师生群体中。可定义为:高校师生对校园内及社会中的现象、事件表现出的一种能传播和有影响力的某种倾向性的态度、意见、观点和情绪的总和。高校舆论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们与新媒体接触最为密切,是网络的忠实粉丝,时代的弄潮儿,对新时期的媒体有着天生的适应性和接受能力,思想激进不成熟,在舆论发展中容易受左右。结合定义总结高校舆论的特征:参与主体思想的活跃性、前沿性、持久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舆论引导
当今世界是信息的世界,信息的迅速传播使舆论的影响力更加广泛。社会热点出现势必会引起公众的情绪变化,进而引发思潮,这种思潮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两者交织在一起,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都会得到快速传播和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力,必须进行科学的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统治阶级进行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2]。高校舆论引导也是高校整体管理的一种手段,对高校舆论进行积极有效的正确引导,弘扬正向舆论,就可以有力的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促进学校有序向前发展。
随着现代新媒介在广大师生中的广泛应用,高校网络舆论的产生与演变越来越迅速和复杂,舆论的收集监测应急处置难度愈来愈大,对舆论的预警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因此高校校园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必须科学合理健全。
三、高校舆论引导机制建立
完善舆论引导机制要求有对突发事件收集信息快速的能力、介入事故调查的快速反应能力、第一时间发布和持续更新的能力、应对负面报道不实的能力,及早公布调研结果的能力。“谁能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谁就能吸引网民的注意力,就能获得网民的共鸣,谁在信息上占据了主动地位,谁就能在网络世界拥有话语权”[3],同样高校舆论也需要在第一时间引起师生的注意力,获得大家的共鸣,在信息上占据主动权。
(一)健全舆论收集、监测机制
高校建立健全舆情收集、监测机制,要进一步加大网络舆情收集、监测工作力度,密切关注学校内外及学生中间突发事件引起的舆情,及时敏锐捕捉外界对高校工作的疑虑、误解,甚至歪曲和谣言。要主动开展网络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及时查找事关高校师生利益、师生思想动态等方面信息,随时了解最新涉及高校思政网络舆情。在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重要敏感时期做到不间断的搜集和终点监测,全面及时关注舆论走向。监测的网站除了本省、本地、本校主要网站外,还包括全国的一些著名网站、论坛、博客等。例如人民网强国论坛、天涯论坛等,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汇总和归纳,认真筛选,分类处理。并及时上报与公布。
基于校园舆论的发生大多在老师和学生群体中产生与传播,监测机制还需设立两支队伍来实施监管:一支在教师队伍中,由高校宣传部、思政教育者、网络管理员组成的舆论监督队伍,另一支在学生中,由班级、专业、院系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组成的不同层级的舆论联络队。两支队伍有效沟通联络,建立起一套高校舆论监测体系。
(二)健全舆论分析、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中单个的信息如果得不到重视并妥善解决,容易使个体信息发展为群体信息;透过若干群体信息可以预见一定时期可能产生的群体思想动态。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可以增强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能力,预测发展趋势,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避免群体事件的发生。高校各部门应把从各个方面获得的零散、孤立的网络信息分门别类,提取有用的信息,分别加工处理,进行科学鉴别,根据舆论反映的对象是否可靠、线索是否真实,后果是否值得引起关注等方面确定出不同的级别,然后根据级别进行对症。将原始信息变成便于观察、分析、传输的形式。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处理的基础上,分类别、分对象、分轻重缓急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反馈,防止个体不良情绪发展为群体不良情绪,防止群体不良情绪演变为不可控事件。
高校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专家解读机制。高校出台重要政策法规后,各部门要及时组织专家通过多种方式做好科学解读,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知晓、理解政府、学校的发展政策和改革举措。有关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组建政策解读的专家队伍,提高政策解读的针对性、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听得懂”、“信得过”。有重大事件发生时,要及时加强分析解读,通过网上发布消息、组织教授专家解读、召开发布会、接受媒体专访等形式及时予以回应,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消除谣言。
(三)健全舆论引导应急处置机制
高校舆论舆情是师生情绪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师生对现实生活中热点、焦点及切身利益相关事情所持有的一种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观点和言论,往往会通过贴吧、论坛、微博、博客、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建立舆论引导应急处置机制能及早发现危机源头,分析危机走向,判断危机影响规模和范围,趁早通知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将危机苗头扼杀在摇篮内。
对于舆情事件,网友的心理预期,如果事件得到果断处理,就会有心理补偿。否则会找其他解释,这一过程可能带来负面情绪的升级。这就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应急性,也称为危机干预。危机干预的底线是将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4]。从高校来讲,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损失,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应急处置机制。由于高校网络危机侧重于高校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反映,这就需要高校构建快速出击的应急机制,搞好舆情处置。对于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负面舆论,在第一时间做出反映。及时公布事实真相,防止流言、谣言或妄言的传播,及时作出权威性的解释,舒缓师生情绪,平息事态,在快速、权威的反应中建立自己的网络威信,防止各种流言、谣言或妄言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甚至向网络审判、网络暴力演变。
首先,限时调查问题起因。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在最短的时间里到现场,开展细致调查,实事求实地挖掘真相。其次搞好舆论导向。在弄清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召开新闻发布会,用宣传工具客观公正地报告事件。再次,事件处理全过程公开。在舆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邀请新闻媒体进行跟踪报道,注意收集处理中的社会反应,有甄别地采纳公众的合理意见,处理结果在适当范围内通报。回应校内外公众要以事实说话,避免空洞说教,真正起到正面引导。高校主管部门要及时转请相关地方和部门关注、回应。最后搞好处理结果满意度调查。事件处理结束后,在相关的社会群体和人员中召开测评会,征求群众对处理结果的意见,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四、总结
经过舆论的收集、监测、分析、解读、应急处置机制,高校对舆论进行及时反馈,有效疏导舆论负面情绪,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化解存在的疑惑和矛盾,防止负面舆论向谣言和事实背面转化。防止网络自由被一些人滥用,不负责任地发布“网络通缉令”,有效推动网络表达远离暴力,净化网络环境。及时进行网络信息反馈,使学生得到受重视的满足感、与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直接对话的亲近感、意见和建议得到采纳的成就感和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互动中取得了最佳效果。
高校网络舆情是一种新的舆情形式,只有不断创新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让高校师生通过网络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将权力置于网络上,在阳光下运行,建立起学校与师生有效沟通的桥梁,防止权力滥用和暗箱操作,实现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参考文献】
[1]张福平.公众参与:新时期舆论引导的正确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2008,9(5)155.
[2]郭永红.论舆论引导[D].郑州:郑州大学,2000.
[3]谢金林.政府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J].理论探索,2010,(2).
[4]王怀民.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N].中国教育报,2009(02):09.
作者简介:李庆辉(1987- )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高校;舆论;引导机制
一、高校舆论
舆论是公众对社会的评价、对事件和人物表达的意见,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性和持续性,对社会或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它是某种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思潮的表露,同时亦是实现社会调控的制约力量[1]。舆论的特点:多数人的意见、能传播、对事物产生影响。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舆论在社会各个领域存在着并影响着社会生活。同样高校舆论也客观的存在于校园和师生群体中。可定义为:高校师生对校园内及社会中的现象、事件表现出的一种能传播和有影响力的某种倾向性的态度、意见、观点和情绪的总和。高校舆论的主体是大学生,大学生们与新媒体接触最为密切,是网络的忠实粉丝,时代的弄潮儿,对新时期的媒体有着天生的适应性和接受能力,思想激进不成熟,在舆论发展中容易受左右。结合定义总结高校舆论的特征:参与主体思想的活跃性、前沿性、持久影响力和感染力。
二、舆论引导
当今世界是信息的世界,信息的迅速传播使舆论的影响力更加广泛。社会热点出现势必会引起公众的情绪变化,进而引发思潮,这种思潮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两者交织在一起,在网络新媒体时代都会得到快速传播和产生不可预测的影响力,必须进行科学的舆论引导。舆论引导是统治阶级进行社会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新闻媒体的一项基本功能[2]。高校舆论引导也是高校整体管理的一种手段,对高校舆论进行积极有效的正确引导,弘扬正向舆论,就可以有力的维护高校的和谐稳定,促进学校有序向前发展。
随着现代新媒介在广大师生中的广泛应用,高校网络舆论的产生与演变越来越迅速和复杂,舆论的收集监测应急处置难度愈来愈大,对舆论的预警形成了强大的挑战。因此高校校园舆论引导工作机制必须科学合理健全。
三、高校舆论引导机制建立
完善舆论引导机制要求有对突发事件收集信息快速的能力、介入事故调查的快速反应能力、第一时间发布和持续更新的能力、应对负面报道不实的能力,及早公布调研结果的能力。“谁能在第一时间发布信息,谁就能吸引网民的注意力,就能获得网民的共鸣,谁在信息上占据了主动地位,谁就能在网络世界拥有话语权”[3],同样高校舆论也需要在第一时间引起师生的注意力,获得大家的共鸣,在信息上占据主动权。
(一)健全舆论收集、监测机制
高校建立健全舆情收集、监测机制,要进一步加大网络舆情收集、监测工作力度,密切关注学校内外及学生中间突发事件引起的舆情,及时敏锐捕捉外界对高校工作的疑虑、误解,甚至歪曲和谣言。要主动开展网络日常监测和突发事件监测,及时查找事关高校师生利益、师生思想动态等方面信息,随时了解最新涉及高校思政网络舆情。在发生重大突发性事件、重要敏感时期做到不间断的搜集和终点监测,全面及时关注舆论走向。监测的网站除了本省、本地、本校主要网站外,还包括全国的一些著名网站、论坛、博客等。例如人民网强国论坛、天涯论坛等,对监测中发现的问题,通过汇总和归纳,认真筛选,分类处理。并及时上报与公布。
基于校园舆论的发生大多在老师和学生群体中产生与传播,监测机制还需设立两支队伍来实施监管:一支在教师队伍中,由高校宣传部、思政教育者、网络管理员组成的舆论监督队伍,另一支在学生中,由班级、专业、院系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组成的不同层级的舆论联络队。两支队伍有效沟通联络,建立起一套高校舆论监测体系。
(二)健全舆论分析、研判机制
网络舆情汇集和分析,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学生中单个的信息如果得不到重视并妥善解决,容易使个体信息发展为群体信息;透过若干群体信息可以预见一定时期可能产生的群体思想动态。通过对网上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判断,可以增强准确把握师生思想动态的能力,预测发展趋势,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前瞻性,避免群体事件的发生。高校各部门应把从各个方面获得的零散、孤立的网络信息分门别类,提取有用的信息,分别加工处理,进行科学鉴别,根据舆论反映的对象是否可靠、线索是否真实,后果是否值得引起关注等方面确定出不同的级别,然后根据级别进行对症。将原始信息变成便于观察、分析、传输的形式。在对网络舆情进行科学处理的基础上,分类别、分对象、分轻重缓急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反馈,防止个体不良情绪发展为群体不良情绪,防止群体不良情绪演变为不可控事件。
高校各部门要建立健全专家解读机制。高校出台重要政策法规后,各部门要及时组织专家通过多种方式做好科学解读,让老师和学生更好地知晓、理解政府、学校的发展政策和改革举措。有关部门可根据工作需要,组建政策解读的专家队伍,提高政策解读的针对性、科学性、权威性和有效性,让学生“听得懂”、“信得过”。有重大事件发生时,要及时加强分析解读,通过网上发布消息、组织教授专家解读、召开发布会、接受媒体专访等形式及时予以回应,解疑释惑,澄清事实,消除谣言。
(三)健全舆论引导应急处置机制
高校舆论舆情是师生情绪态度的集中体现,也是师生对现实生活中热点、焦点及切身利益相关事情所持有的一种有较强影响力、倾向性的观点和言论,往往会通过贴吧、论坛、微博、博客、跟帖、转帖等实现并加以强化。建立舆论引导应急处置机制能及早发现危机源头,分析危机走向,判断危机影响规模和范围,趁早通知相关部门做好应急准备,将危机苗头扼杀在摇篮内。
对于舆情事件,网友的心理预期,如果事件得到果断处理,就会有心理补偿。否则会找其他解释,这一过程可能带来负面情绪的升级。这就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应急性,也称为危机干预。危机干预的底线是将危机带来的影响和损失降低到最小程度[4]。从高校来讲,要减少危机的发生,降低损失,提高应对危机的效率,必须建立系统的危机应急处置机制。由于高校网络危机侧重于高校内的重大突发事件在网络上的反映,这就需要高校构建快速出击的应急机制,搞好舆情处置。对于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负面舆论,在第一时间做出反映。及时公布事实真相,防止流言、谣言或妄言的传播,及时作出权威性的解释,舒缓师生情绪,平息事态,在快速、权威的反应中建立自己的网络威信,防止各种流言、谣言或妄言占领网络舆论阵地,甚至向网络审判、网络暴力演变。
首先,限时调查问题起因。舆情工作领导小组在最短的时间里到现场,开展细致调查,实事求实地挖掘真相。其次搞好舆论导向。在弄清基本事实的基础上,召开新闻发布会,用宣传工具客观公正地报告事件。再次,事件处理全过程公开。在舆论事件的处理过程中,邀请新闻媒体进行跟踪报道,注意收集处理中的社会反应,有甄别地采纳公众的合理意见,处理结果在适当范围内通报。回应校内外公众要以事实说话,避免空洞说教,真正起到正面引导。高校主管部门要及时转请相关地方和部门关注、回应。最后搞好处理结果满意度调查。事件处理结束后,在相关的社会群体和人员中召开测评会,征求群众对处理结果的意见,进行满意度测评,并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杜绝同类事件再次发生。
四、总结
经过舆论的收集、监测、分析、解读、应急处置机制,高校对舆论进行及时反馈,有效疏导舆论负面情绪,解决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化解存在的疑惑和矛盾,防止负面舆论向谣言和事实背面转化。防止网络自由被一些人滥用,不负责任地发布“网络通缉令”,有效推动网络表达远离暴力,净化网络环境。及时进行网络信息反馈,使学生得到受重视的满足感、与校领导或职能部门负责人直接对话的亲近感、意见和建议得到采纳的成就感和对学校工作的认同感,思想政治教育在这种互动中取得了最佳效果。
高校网络舆情是一种新的舆情形式,只有不断创新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高校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让高校师生通过网络更多地参与学校管理工作,将权力置于网络上,在阳光下运行,建立起学校与师生有效沟通的桥梁,防止权力滥用和暗箱操作,实现依法行政,从源头上预防腐败。
【参考文献】
[1]张福平.公众参与:新时期舆论引导的正确选择[J].郑州大学学报,2008,9(5)155.
[2]郭永红.论舆论引导[D].郑州:郑州大学,2000.
[3]谢金林.政府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J].理论探索,2010,(2).
[4]王怀民.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N].中国教育报,2009(02):09.
作者简介:李庆辉(1987- )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