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中的观看之道和理论视角

来源 :山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hu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互联网络的高速发展,人们已经习惯了每天从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各类电子屏幕中获取海量的信息,但是个体对于世界的经验却没能在异度空间的交织中呈现出复杂和多样,反而愈加单一和雷同。正如王澍所言:在今天,变得不同是最大的难题,我们正在用前所未有的速度变得相似。在捍卫主体的多样性方面,我们或许可以再次反思绘画的价值。观念或意义的种子就藏在画面之中,一旦将其植入观者的意识土壤之中,在不同的经验方式与期待视野的作用下,这些种子将在每一个主体那里开出形色各异的花朵。观看不只是一种生理性的视觉过程,模式化、标准化的经验概括,而是一种对存在本身的感知与体悟,是主体和世界的深度交流方式。
  作为一种对世界的个性观察与独特言说,艺术家通过其创作,在整体性的一致音调之中,发出差异化的声音,构成了世界或叙述世界方式的另一面。个体经验得以走向大众视野,在当代由文化工业所主导构建的娱乐矩阵中,试图寻找一条有关主体回归的道路。
  在何唯娜的画中,除了那些富于图像学意义的形象之外,带有强烈的传统意味的水墨形式也成为其标志性的语言方式。水墨的偶发性效果,在图画中得到了或隐或现的表达。对于艺术家而言,材料本身不仅是实现意图、构建形象的途径,更是一种直接的表达方式。水墨的意义不仅是阐明艺术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位置,同时也具有了对现代文化工业反思的维度。偶发性、书写性的水墨线条带有前工业时代的特殊气味,那就是“不可预测”与“不可复制”。如果将何唯娜对偶发性的这种推崇,放到当代艺术在商业浪潮和体制压力中被不断符号化的背景里来审视,这种偶发性就显示出一种反抗的力量——偶然性代表着艺术家在创作时的特定时空状态——个体生命的独特感受与表达。何唯娜对她所描绘的对象,没有精确的“设计”,或是预设的“意图”,而是体现出一种“此时此刻”的时间性,在时间的自然流淌中,生命经验得以展现为物理画面,世界经过一个独特的、鲜活的存在个体,得以形成独一无二的图像,而非一种熟练的、在消费市场中易于识别的“图形模式”或“视觉符号”。所以何唯娜笔下的各种形象,通过共同的水墨形式语言,在接续传统的同时,表达出了个体在当下的经验过程,用一种非标准、难复制的传统意味,质疑着以模式化、标准化为特征的现代文化工业体系。
  陈蕾画中那种光滑平坦的丙烯涂绘方式和何唯娜的偶然性水墨效果大异其趣,但整体画面的模式化,如同批量复制的人物表情,无情绪的、冰冷的凝视,营造出一种“非人格”的陌生世界。在这看似熟悉的陌生世界中,人的异化生存状态得到一种图像表达。漂浮在画面空间中的形象显示出人和大地的分离,一种无根感贯穿在陈蕾的作品之中,充满一种现代性的焦虑。在她的画里有着一种藉里柯式的紧张与忧虑,广袤空阔的世界,人的孤独被无限放大,诗意的栖居已经成为永恒的怀念,无根的漂浮、面具化的情感才是属于当下的情境。陈蕾笔下的女子虽然有着精致的妆容,并伴有美丽的蝴蝶、梦幻般的旋转木马,但她只能在观众缺席的世界中面对虚空。没有人能再回归到原初状态,分离和疏远不可避免,个体的情绪和情感都只能成为被复制、被展示、被消费的浅表符号,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玄冥状态永不再现。所以,陈蕾画中那些看似重复的人物,不是对标准的歌颂,而是对重复的声讨,她用一种现代的语言方式去反击现代的复制性、标准性、模式化的存在狀态本身。
  如果我们继续从图像学出发,那么在陈蕾的画中,那些蝴蝶、黑猫、团扇、妆镜,都可以被阐释出不同的意义,闪现其中的传统山水风景以及现代城市景观,也会成为我们理解作品的一个基点。或许我们可以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她们的作品,何唯娜画中那些张力十足的线条、独特的色彩,二人画中极具个人色彩的女性人物形象,以及其描绘方式,都能成为使潜意识显形的线索,把我们从这个秩序明确的现实带向秘密的、欲望的内在。当然,从性别角度来讨论她们的作品也许是最有效的方式,在女性主义的视线中,两位艺术家的性别身份成为了构建其绘画意义的关键条件,在男性中心主义的压制下,女性经历的压抑、自我身份认同的异化、身体快乐的回归、异于男性世界的感知能力等,都能从女性主义的解读角度得以呈现。女性的形象及其生活状态,成为陈蕾和何唯娜画面形象的交叉点,她们作品中的女性似乎脱离了男性“物化眼光”的注视,拥有了某种独立的自在。此外,她们的作品也能把放到物质文化和消费主义的背景中进行考查,女性自身及其情感的消费主义转换,主体的符号化,以及身处多重时代压力之下艺术家身体与精神的双重存在状态等,都可以在这种考查中显形。
  众说纷纭之中,我们究竟看到了什么?诸多的分析角度和批评理论,是否都只是精英主义叙事模式的自言自语呢?如果说当代绘画深深根植于理论场域,那么这些理论的意义何在?差异化的批评视角价值何在?
  当代艺术的核心追求之一就是反叛大众文化工业的标准化与模式化,尤其努力抗拒和反击由文化工业体系所引导而形成的大众普遍的庸俗趣味——就是那种认为绘画“就应该是这样”或表现“美好生活”、“绝对价值”的先入成见。这种成见本身就是一种典型的“惯常”——现代生活的核心。在这种颠覆中,被无处不在的文化工业造就的娱乐表象所覆盖的生命本质和生存状态,才有机会向着观众显现,在一种惊愕、震撼、困惑、感叹的体验中,个体的生命本身开始挣脱现代工业体系带给人们的模式化的经验方式、概念化的经验类型,使我们有机会从一种统一性的同一语言模式中退场,听到乃至尝试发出个别的声音,感知个体的独特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个体生命的本真性通过艺术化的方式得以展现。
  面对当代艺术,批评的价值之一在于使观者有一个角度来超越可见的、唯美的、形式的表象,进入到一种有深度的主体体验之中,促成与现实规则不同的异质性观看。通过观看,艺术得以介入生活和社会,成就一种不同的经验和语言,成为一种对现实的不同描述。如同陈蕾画中的女性形象,表情单调冷漠且形态相似,这种难以让人愉悦的变异形象,与大众的经验或想象中的女性形象截然不同,这是由工业化时代所造就的“单维人”的一种具体写照,陈蕾这种看似重复的语言方式,可以被视为一种对单维生活与思想的敞露。   消费社会中的资本力量,凭借大众文化工业完成了对人的全面操控,当代艺术的反叛性价值同样孕育其间。大众文化工业设定出这个看似“无限丰富”的世界,但所有的、无限的体验不再是源自个体与世界的真实对话,而是一种预先的、有目的、被控制的“设计”。文化工业自其诞生之日起,一直试图用模式化、批量化、虚拟性、可控制的体验来替代个体所寻求的生命存在感,在激烈的、戏剧化的、刻意安排的各种形式背后,艺术原初所具有的不可言说的灵韵其实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则是由高度发达的文化工业所塑造的一个奇观世界。在这个依靠震撼感官、刺激欲望而获得合法性与存在意义的奇观世界中,仅仅通过形式上的不断重复与经验上的高度相似,文化工业体系造就了一个“被认为可以交流”或是“具有深度感知”的虚拟世界。主体在这种工业化模式中被彻底分裂并异化,真实的交流能力被遗忘并放弃,分散而孤独的个体在“以为能相互交流”的替代性滿足中,被资本规训成为消费社会中的唯一元素——“生产者/消费者”的合体,用一种重复、机械、模式的节奏,最终构建出高度标准化的生活样式。
  高度发达的互联网络,正成为这种标准化生活的有力支撑。从技术的角度而言,互联网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使得我们能在有限的时间中与更多的人相互沟通交流;但从生命个体之间的交流程度以及交流方式的丰富性而言,互联网在扩展交流宽度的同时,牺牲了交流的深度。那些难以言说的、微妙而细腻的经验,被简化成为标准的、单一的、夸张的表情包或是单一的符号,主体之间交流的丰富内容被简化为标记出一个赞或是踩。我们通过网络技术无限的接近这个世界的多样,但同时又无限远离所有的“在场”——主体正通过无限“出场”的方式而最终远离任何的“现场”。当文化工业和日渐更新的传媒技术紧密结合后,个体体验世界、表达世界的多样可能性被进一步压缩在看似无限的“观看”之中,独特丰富的经验被简化为视觉的物质性占有。
  文化工业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视觉方式——从“看见”转变为“看过”。眼睛疯狂地搜索一切可视对象,快速地为它们打上“已经看过”的印记,完成视觉对世界的不断占有,这种占有的意愿无法阻挡更不可能被彻底满足,因为主体要通过这种占有来证明或深化其存在意义。在这个过程中,心将不堪重负而被迫退场,留下眼的单调、机械地看。模式化的经验方式带来的是困倦和疲乏。身处消费时代之中,人们所关心的,不可能再是内在的心灵或是精神的深度,而只能且必须是一种外化的、可衡量的、可比较的数据式的价值。当艺术家用个体的、差异的、非流行的方式来描述这个世界时;又或是描述出一个非共性、不同样的世界时,为文化工业所笼罩的这个完美的、模式化、标准化的世界就可能会露出缝隙,一个不同的视角让我们有机会感知一个不同的世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日常生活及其经验通过一种艺术化表达,成为了艺术,而不再是日常生活与经验本身。艺术不必蕴含某种超越的、永恒的宏大叙事,但差异化、个人性、独特的言语,是构成当代艺术生态景观的核心,尤其是将这种差异的声音放到整个文化工业的整体语境中时,艺术的意义可以再次被思考。长期被文化工业、消费主义和虚拟经验所遮蔽的个体世界,才得以借机显现,并对我们言说世界本身。
  虽然当代艺术的批判性和反思能力正不断被宏大的整体叙事所压迫、被无所不能的文化工业所消解,但真正的艺术只是从大众的眼中退却,却从未曾离开。当我们把疲惫的目光从光怪陆离的电子屏包围圈中抬起,或许能感知到鲜活的、原初的生命并没有离我们远去,依然游荡在我们身边。总有一声声低吟的诗句,从文化工业的宏大矩阵中穿透而出,提醒听者,世界还有背面,生命原本多样。
其他文献
创作心理学的理论认为,一个作家的写作始终为自己的童年经历所注定。美国作家福克纳说,“我的像邮票大小的故乡是值得好好描写的,而且,即使写一辈子,我也写不尽那里的人和事。”  无论出生在农村还是来自城市,只要看到“故乡”这两个字,你肯定首先想到自己童年生活的场景。因为我们的记忆始于童年,童年无疑是作家的出发地。既然出发了,我们的记忆积累也开始了。  我们始于童年的记忆积累,既具有长度也具有宽度,久而久
期刊
2013年5月陈卫闽受邀参加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中国独立艺术展”,总策展人王林将他的作品放在“村落”这一部分展出。其展出作品《大昌镇鞋厂》 《皮鞋城》 《小学》《修理厂》等被视为四川美院“乡土写实”画风的延续。  陈卫闽是川美七七、七八级的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正是川美“乡土写实”绘画开始崭露头角的阶段。尤其是1982年1月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四川美术学院油画作品展”取得的
期刊
昨天晚上我跟同学出去吃饭,快要吃完的时候,老板和老板娘打起来了。我们说,那我们买单走人吧。老板说,我是老板!你们不用买单了!  我看完这一条,点了一个赞,然后发了自己的朋友圈。  我想快点老死。无图。  我马上就收到一条信息,你怎么了?  发信人我不认识,但我想了一下,真不认识的也不会在你的联系人里面,你又不是卖面膜的。我就又想了一下,哦,初恋。初恋上一次找我好像是三四年前,我没回,没回的原因肯定
期刊
我们老实街居民从不恐惧。有句老话,既非芈老先生也非左老先生,而是孔夫子说的。子曰,君子坦荡荡。老实街人生来坦荡,所以不恐惧。可是那段时间,我们很害怕。  真的,我们很怕在街上遇到邰靖棻的儿子小邰浩。他在公安上当排爆警察,跟炸药打交道,但他不会把炸药带回老实街。不长不短,整三年,我们很怕看到他的眼睛。在我们每个老实街人面前,他的眼睛里时刻都要流出泪来。不要说我们心软,我们很害怕他流泪。  小邰丧魂失
期刊
“文学史”这个词从西方传入中国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的事。清末民初,国人所撰的中国文学史以论述诗词文赋居多,几乎没怎么提到小说,这与孔子说的“君子弗为”的观念恐怕不无关系。正人君子喜欢读小说与正人君子不谈小说,这两种态度在那个年代是可以并行不悖的。钱基博以降,钱穆与台静农所作的《中国文学史》虽然都是侧重古代文学史书写,但方法论上已与前人有别。钱穆谈小说流变时,有一个观点非常重要,他认为:可以进入文学史的
期刊
森朗家的二小子还俗了。这消息一传出,就惹得村里好些人骂。“这个头开的不好呀,保管以后村里的其他年轻人也会学他。”“也不知,森朗是怎样教自家孩子的,他家老大的事还没降温,又出这么件事。”  说起森朗家的老大,村里人更是感到惋惜:多好的年轻人呀,怎么会做出这等丑事来。怎么?他干了什么?外村人问起这件事,村里人多半会摆谱,如不倒一碗热茶给他,而且要奶茶,他是不会白白动用自己这副好嘴唇的。所谓上嘴唇一碰下
期刊
梅里尔·斯特里普入门  以青春为堤岸,寂静的晨雾  摩挲湿滑的斜坡,直到它狠狠插进  人生的寓言。羞涩的异端啊,  经历了苏菲的选择后,每个漩涡  都奉献过不止一个警句。  迷失在爱河中,至少能让你看清  对岸有没有法国中尉的情人。  另一处,特效来自紫苑草,  盲目的崇拜未必就不能过滤  猎鹿人也曾在黑暗中哭泣。  我几乎爱过在她背后出现的  所有幻象:在核电厂上班的  嗅觉灵敏的女工,撒在廊桥
期刊
算起来,我写小说竟三年了,有时会有一种错觉,觉得自己已经写了很久了,甚至有一种感觉,觉得自己已经活了好长时间了,这种感觉有点怪,我想这种感觉可能来自于我写小说之前一直有写日记的习惯,记录,哪怕是烂笔头的记录,让我觉得时间好像延长了。我发现对于我而言,写小说和写日记在某一点是相似的,就是在下笔的时候,觉得这些东西只是写给我自己的。  我喜欢在小说里用“我”第一人称,这可能源于写日记的习惯,但我也不确
期刊
从题目一观便知,“三个时代”这是第一个关键词,“现代性”是第二个关键词,“诗歌”是第三个关键词。说到“三个时代”,我解释一下:实际上所有的有关时代的划分都是为了论述的方便,因此,并不是说我的这个划分就是绝对的,就是真理性的。记住:这个划分只是为了论述的方便。我界定的三个时代是:五四时代以及五四时代诗歌所表现出的现代性,我把它叫做“五四现代性”;五四之后,我想,应该就是毛泽东时代,换句话讲,就是“毛
期刊
一、必也正名  我取诗人为木心的第一身份。  木心曾说:“自由诗比格律诗更难写,所以我写自由诗。”在艺术的难与易的这两头,自谓择难。对五四以来所谓“自由诗”的命名,木心心里很不以为然,有他一贯的自己的看法。《琼美卡随想录》有篇标题《某些》的文章,正好拿自由诗开刀:“自由诗,这个称谓好不害臊。”大概“诗”字前的“自由”一词触动了他的心情,擅长即兴判断的俏皮话随之就甩了出来。的确,对于一名心气和抱负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