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静待花开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yu20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班级文化氛围建设
  关于班级文化氛围建设,学校给了各个班级一定的自主空间和选择。为了突出班级特色,同时又具有时效性。我班的家教协会就这一个项目召开了专题会议。会上会员们献计献策,积极谋划,提出了许多可行性的建设意见:学习园地、文化宣传角、班级实事纪实园地,生活广角,共青团支部之声等。
  最终,立足于时效性,经济实用性(教室每年轮换一次),不干扰学生注意力,保持教室作为学习文化知识场所的简洁气息。决定一:班级出资制作一块展板,用于及时反映班级实事,如表扬与处分;每月月考检测成绩;班务公开栏;班级重要纪事等。决定二:发挥和利用教室板报的文化宣传作用:一是配合每月学校的主题德育活动;二是结合班级实际,联系现实生活;三是突出人文特点;如冬春季节常见疾病的防治;天气变化突然,提醒同学们及时增减衣物;班级建设意见征集等。
  我班教室墙壁上的名言警句书法条幅,一度激励同学们磨砺意志,坚定自信心,脚踏实地,努力实践青春与梦想;展板一直是同学们关注的中心:每天都留心观察,用心体会交流得与失,进步或失败;快乐与失意……班级黑板报犹如班级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板报组的同学们,精心策划,集创意与时效于一体,集思想文化教育与审美陶冶性情于一体,每期板报都在期盼与希冀中与同学们谋面……
  二、班级“问题”学生的处理
  相信每位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突发事件方面都有同感:头痛。其实PTA在这个方面可以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并达到很好的效果。只要我们创造性地去思考和行动。在初一下学期的一个星期三,值日组长小A和保洁值日生小B因为做卫生,发生冲突,近而大打出手,小B用拖把打了小A的头,双方都不肯认输,各执其理……原因很简单:都是为了值日,组长要求不耽搁早读,任务完成要快,值日生要细致作彻底……而且他还急于完成早读任务。
  事情原委清楚后,我突发奇想:让班级家教协会来处理这个问题。时间紧迫,为了及时处理妥善并杜绝孩子们寻仇、报复的后患。我拿起电话,拨通了三位会员的电话,说明了事情的详细情况,并阐明我对此事的观点:化解矛盾,引导孩子放弃前嫌……商讨了此事解决的策略,最终决定由這三位会员与小B及家长一起去小A家里探望并化解此事,最终达到两个孩子放弃各自的种种争执,重归于好,并专心学习的目的。
  当天下午放学,三位会员及一行一起出发了,我等到了晚上七点钟,终于电话响了:事情进展顺利。事实上,两个孩子一见面,就坐到了一起,拉着手,互相道歉……家长和会员们很快达成共识,更多的时间使他们在一起交换育儿心得和愉快的聊天……“他们执意要留我们吃饭呢……”哈哈的笑声中,我挂了电话。就这样我没有正面和孩子谈起这件事,两个孩子没有互相吵着要对方赔医药费,也没再寻仇,谁也没因为这耽误学习和影响同学间的友谊……这件事无声的平息了,但留给我的思考却很多很多……
  三、新型主题班会
  2007年,一年一度的家教论坛年会后,我班在报告厅里,召开了主题为“爸爸,妈妈您辛苦了!”的主题班会。这次活动在赵校长和学校团总支书记张翅燕老师的帮助下,突出一个“新”字,突出“亲情感互动”:第一,会场布置:成“凹”字形状,家长与子女并肩同坐,零距离接触;第二背景音乐:歌曲《感谢》《烛光里的妈妈》,在感人肺腑的音乐声里进入会场,催人泪下的歌声里亲子间互诉心声;第三,会议环节设置:一是为父母献茶:一杯热茶,一声“爸爸,妈妈您辛苦了!”突显主题,渲染气氛,把亲子距离拉近;二是班主任老师解读DV:会场大屏幕显示家长们忙碌工作的录像时,听到我解读: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时,会场异常的安静……三是写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当孩子们把写给爸爸、妈妈的信交到父母手中,父母读信,学生代表宣读书信,这个环节把会议和情感推向了高潮;四是学生表演《感恩的心》:在极具感染力的歌声与表演中,班主任老师总结,会议在高潮迭起后迅速收笔结束,给與会的家长和学生留下了充分的思考空间。第四,会后的反馈:会后,我及时收集家长意见,学生意见,以及此次活动取得的实效: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实际的影响,如学生是否能更好的理解父母,是否对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教育和激励作用等。
  我发现家长们对班级的工作热心了。有许多家长都主动跟我联系,不仅反映自己孩子的情况,还反映整个班级的情况和出现的问题,并且为我出谋划策。学生、班主任不仅是班级的主人,家长也成为了班级中的一员、班级的主人。家长真正参与到学校和班级管理中来了。
  家长参与意识和能力逐渐增强,由过去的被动参与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支持;由过去的旁观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由过去只关注自家孩子,逐渐转变为关注班里的所有孩子;由过去只关注孩子的学习,转变为关注孩子的全面发展。
  PTA,家长教师协会能够发挥的作用和潜力很大,在这个组织中,家长和教师是平等的地位,是合作伙伴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家长既是教育者(如执委会的家长成员,邀请来给与指导的家长),也是被教育者.但是家长的主体地位是明确的,和教师一起做好班级,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因此,家长是学校工作的管理者,志愿者,教育者,甚至可以是决策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需有目的,有计划的和家长接触,沟通,共同商量班级的建设,教育教学等的策略和事宜.从而改变家长的从属和配合的角色,这非常有利于挖掘家长资源,更好地协同学校做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其实,只要我们肯于动脑思考,肯于实践,把PTA创造性地与班级日常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相结合。那么,家长教师协会将成为家庭与学校之间交流与合作的新平台;成为颇具潜力的教育新资源;并且成为班主任老师和学校教育的得力助手。
其他文献
今年四月笔者做了一节区级公开课——《乙烯》,这一节公开课彻底改变了我十多年来的有机化学的教学思维方式,让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静。笔者深切地认识到自己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需要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学科素养,原来教育的青春是可以不断延续的,这不取决于你的年龄与教龄,取决于有一颗积极进取的、想要改变的心。说实在的,如果是常态课,笔者不会花那么多时间看教材,往往随着教学经验的增长更会把教材束之高阁。而当笔
期刊
一、激发情感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它在人的实际活动中产生,对人的活动许多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列宁曾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由于学生处世甚浅,其思想品德的可塑性,模仿性较强,所以老师在思品课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可以把无声的文字情境,转化为生动可感的具体情境,提供了学习、模仿的极好机会。  多媒体运用,以情境激发情感。道德情感具有情境
期刊
“与自然和谐发展”成为当下世界性的话题,在教育领域,早在十八世纪中叶,卢梭就在他的教育小说《爱弥尔》中把主人公置于大自然中,让他在劳动和实践中增长才干,努力将他培养成具有自由、平等、博爱思想,具有民主意识的新人。歌德接过卢梭“返回自然”的口号,提倡投入自然的怀抱,反对违反自然的东西,向往合乎自然的社会制度。本文拟从小说中的自然描写、人物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这部小说中体现出来的自然观对当下教育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由此深层次地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创造性活动,是一个个体运用已知探究未知并重构认知结构的过程。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学生在阅读学习上
期刊
2010年,自从县教育局提出“文化育人”理念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纵观分析后发现影响我镇教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是全镇教师总体水平呈老龄化、学历低,教育教学能力较差,而且每年新分配的年轻教师虽有学历,但缺乏教学经验。经过多年的摸爬滚打我镇终于探寻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教研之路——开展“青蓝工程”活动,即:选拔骨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其传、帮、带的积极作用,带领青年教师快速入门,促进他们快速成长,以达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信息的飞速发展,与外界交流、考察、研讨的机会越来越多,许多专家、  学者以及教育人士们都会不约而同的将国内、外的教育和学生发展水平状况进行比较。结论是:现今我国的教育不论是从教育理念上,还是从软硬件的配备上,都不输于国外,而明显感觉不足的就是学生的体质和体能与国外学生相差甚远。我国也多次在体育方面进行了大面积、多形式的改革举措,效果都不显著。随着学校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们
期刊
有这样的一段话: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鼓励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一个孩子生活在爱中,他就学会了爱别人。在教育中,后进生的转化可以说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师爱也作为推动教育教学的一种巨大力量,并成为决定素质教育成效因素之一。对后进生转化更是至关重要的教育因素,苏霍姆林斯基说:“心地善良的人,首先一点就是爱人”。实践证明,爱是教育的前提,只
期刊
一、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教师自己的气质可以熏陶学生,教师自己的人格魅力可以感染影响学生。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教师的形象和人格魅力都是一个不可低估的榜样教育资源。因此,作为教师的我不断地塑造自己的良好形象。首先,我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党的教育事业,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在工作岗位上敬敬业业、勤勤恳恳,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其次,作为一个合格的教育者,我有一颗爱学生的心。手伸
期刊
从教育心里学角度讲,学生的学习方式有接受和发现两种。在接受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生进行学习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同化,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在发现学习中,学习内容是以问题形式间接呈现出来,学生进行的心理机制或途径是顺应,学生是知识发现者。两种学习方式都有存在的价值,彼此是相辅相成的。但是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贬低发现和探索,导致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纯粹被动接受、记忆的过程
期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指出:“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务、游戏和偶然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实际、积极引导。关注幼儿在活动中表现。”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健康领域的教育建议中指出:“注意观察幼儿在新环境中的饮食、睡眠、游戏等方面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新环境。”  在这两个学前教育指导性文件中均提到“关注”和“观察”幼儿,这里的“关注”和“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