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从江边找回的高二男生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pwangke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教师通过家长及班主任提供的线索,准确判断出学校一名学生可能出现自杀行为,向校方及时提供了有效的现场危机干预建议和行动指导,成功地阻断了其自杀行为的实施。次日,在学生拒绝就医的情况下,心理教师主动登门进行心理干预,运用心理辅导技术帮助学生重新唤起求助意识,主动就医治疗。最后提醒,学校要根据危机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形决定工作的方式和力度,一方面尽到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自我保护;心理危机干预既要注重当时的工作效果,也要注意后期的工作成果维护。
  关键词:危机干预;自杀行为;高中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3-0036-04
  一、发现危机个案,理性分析判断
  4月18日晚20:42分,我打开手机QQ,发现高二年级Z老师20:30发来了四张J同学“QQ说说”的截图,还附有一段留言,大意为J同学连续两晚没有回家,昨天半夜3点钟才被同学在江边找到了,而今天晚上又跟家长说不回家,并且现在已经找不到人了。仔细看了看这些截图,再结合孩子今晚的不知行踪,我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意识到了情况的严重性。
  (一)对所获线索的细节分析
  第一幅图显示的时间为昨晚22:35,内容为“都别跟我联系了,过段时间我就会离开这个世界,在这之前我要向世界道个别”,这些文字中透露出明显的厌世情绪。
  第二幅图的时间为昨晚22:41,内容为“其实本来不想走,但是上帝可能心疼我了,我好开心,马上能去找他”,接着23:06又有一条,内容为“你会让我看完世界的美吗”。两段文字时间仅仅相隔6分钟,似乎是在强化自己的想法。
  第三幅截图时间为接下来的23:13,内容为“自焚饿死冻死跳楼服毒溺水上吊”。这些没有标点的并列词语,似乎是在进行罗列筛选,想从中找到一种最体面的离世方式。
  最后一幅时间为23:34,内容为“上帝在指引我”,配了一张江水的照片。学生在这里通过图文配合的方式,似乎指明了自己选择的方式——溺水。
  (二)对危机程度的判断及依据
  由上述四幅在时间上连续的截图来看,J同学在昨晚24点前,基本已经完成了自杀行动的整体策划,并以一种“直播”的方式来告知世界。昨晚发完这五条“说说”后再无更新,可能说明他决心已定,再无更新的必要了。
  根据我在华南师大心理学系学习的心理危机干预知识中对于自杀学生的判断条件的相关内容可以得知,当自杀计划“有完整之想法,清楚订出何时、何地及方法”,且满足“方式之致命性高”“没有人在附近”等条件时,可以判定自杀风险为“高”。
  更为刺目的是,每条“说说”的下面,居然都有十来个围观者的点赞!这些围观者,出于看热闹的起哄心理,不仅没有一个人出言安抚,反而还一个劲地点赞,这无疑又把J同学往实施自杀的道路上再推了一把。
  据我所知,自杀时如果支持资源——家庭、朋友采取“敌视、中伤或者冷漠之态度”,危机程度为“高”。综合以上的分析,我判断该学生的自杀企图非常明显,需要争分夺秒地进行危机干预。
  二、处理紧急事态,提供有效建议
  (一)给出明确的专业判断,告知相关人员事件的危急程度
  事态严重,不能再通过QQ联系了,我马上拨通了Z老师的电话。
  我明确告知Z老师,该学生有很大可能要采取自杀的行动,并且很有可能今晚已经在实施了,要清楚事件的严重程度。
  (二)第一时间通知家长,及时给出初步的干预建议
  接下来,我给出第一项建议,请Z老师马上电话通知学生家长,明确告知家长这一紧急状况,并想法发动力量,及时找到这名学生。如果学生已经回家,则要有人24小时陪伴,稳住学生。
  (三)建议及时采取报警措施,防止事态进一步恶化
  和Z老师通话结束后,我马上拨通了学工处L主任的电话,他已经知道了此事,也正准备跟我联系,咨询我如果找不到学生该怎么办。这是非常核心的问题,可能导致我们谁也承受不起的后果。
  我马上给出了第二项建议,建议他马上报警。L主任有些迟疑,说是不是“不到24小时不算失踪”。我明确告知他这属于紧急事件,不适用这一原则,不应该再迟疑,否则会误事。L主任立即向校级领导汇报了此事,听取了上级领导的意见。放下电话后,我也做好了去江边寻找学生的准备。
  (四)建议明确权责关系,合理维护学校利益
  幸运的是,仅仅隔了几分钟后,L主任又打来电话,告知学生已经被班主任Z老师找到了,母亲也已到场。但学生不愿理睬母亲,也不愿回家。
  L主任咨询我是否要派几个男老师过去帮忙。我给出了第三项建议,建议他应该充分考虑到事件的性质、程度以及所发生的时间和场所,先不要让学校涉入过多。可以由学生家长出面报警,或寻求社会公共力量的帮助,如拨打市长热线求助。之后,J同学母亲报警,J同学最终由警察护送回家。
  (五)提供周详建议,指导家长的行动
  学生回家后,我和学校领导沟通后,将自己的建议整理成文字,发给了J同学母亲。这是我给出的第四项建议,包括以下五点:(1)学生的自杀既有想法又有行动,家长一定要从思想上重视,千万别认为只是孩子闹别扭;(2)今晚一定要稳住学生的情绪,有什么要求都暂时答应下来,不要激惹他;(3)今天晚上要有家长轮流值班看住学生,切不可让学生再跑出去;(4)要注意关好家里的门窗,特别是在第二天凌晨3点到5点这段时间,家长要格外注意,防止学生早醒后實施高坠;(5)由于已经了解了学生的病史,建议明天一定带学生到医院去进行诊断治疗。
  至此,这个惊魂的夜晚就这样过去了。在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之下,这个17岁的青年人硬是被我们从江边的夜色中,从那一汪泛着波光的浅黄色的江水旁,从死神的手掌心里,重新拉了回来。心理危机干预知识在判断、发现、紧急处理现场状况和提供后续行动建议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专业人员,我深刻感受到了在这样的时刻,学校领导、班主任和学生家长对于专业人员的重视和信赖。   三、关注后续变化,主动心理介入
  (一)因应变化,制定后续心理干预方案
  第二天,我一上午都在等待学生家长带孩子去看病的结果。可中午J同学母亲打来电话,说孩子不愿去医院。
  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说明学生心理危机状况远没有解除,只是暂时被中止了。我马上向学校领导汇报,学校党委书记召开了包括L主任、我和Z老师在内的紧急会议,咨询我此时应该采取的做法。
  当前的情况是,学生必须去医院进行诊断和治疗。然而母亲说服不了他,社会力量一时也难以介入,这时能够提供帮助的只有学校。无论是从心理危机干预的要求,还是从一个教师的责任,都应该马上有所行动。于是,我在取得领导的同意后,和Z老师一起借家访的名义开展了心理干预工作。
  (二)收集家庭相关信息,及时发现环境隐患
  到达J同学的小区后,我们和母亲取得联系,询问了一些家庭情况。J同学的父母很早就离异了,孩子从小就没有见过父亲。离婚后,母亲一直不让孩子与父亲见面。这种情况已经有十几年了,所以孩子父亲那边已经没有任何联系。
  母亲是家里独女,也没有其他亲人能施以援手。她昨晚已经按照我的要求,特意关注了孩子清晨早醒的情况,由于休息不好,感觉快难以支撑了。我表示了对她的关心,希望她能够保持状态的稳定,我们一起度过困难时期。我又询问了一下家族病史,得知J同学的姑妈年轻时患过抑郁症。
  随后我们来到九楼的J同学家。在楼梯间里,我观察发现他们家没有安装防盗网,这是一个很大的安全隐患。我和母亲一起商量,看是否能够最近找个时机,借口“小区团购安装便宜”,尽快在不惊动孩子的情况下安装好防盗网,避免高坠的可能。
  (三)借家访之名,行心理辅导之实
  进屋后,我向J同学介绍了来意。由于在他们班上了一年半的心理课,J同学很熟悉我。我请Z老师陪着母亲去了外面,家里剩下我和J同学。
  出乎我意料的是,J同学看上去白白净净,一副阳光帅气的样子。他也愿意和我交流,这无疑比我预想的要好,于是我开始专注地倾听他的谈话。
  J同学说去江边是从小养成的习惯,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去那里放松一下。但最近半年越来越痛苦,曾瞒着母亲用零花钱去医院看病,也开了药,吃下去后感觉痛苦好一些。最近药吃完了,零花钱又不够再买药,特别难受,因而的确有想解脱的打算。昨晚这种想法特别强烈,如果不是学校介入,很有可能就“走”了。
  我听了后,既感到庆幸,又被他的痛苦感受深深触动,便询问他为什么会感到这样痛苦,这样排斥母亲。他说母亲从小对他充满期望,管得很紧,要求非常严格细致,一举一动都得有规矩。稍不如意,就会受到母亲的严厉斥责,只能照母亲说的做。慢慢地,他就形成了一种习惯,即总是压抑自己的真实意愿,努力配合母亲的要求,既不反抗,也不积极。
  我感觉他在倾诉的时候,一方面是很受委屈的,但另一方面又马上努力纠正自己,说自己现在已经不在乎了。两种矛盾的状态几乎是不断交替出现的,显得心理十分矛盾。从心理学上来看,学生的情况属于典型的“习得性无助”,会对其人格产生较大的影响。我和他讨论了这些内容,引起了他的共鸣,他说他就是这种情况。
  他说他表面上看起来对一切都妥协了,但其实十分痛苦。他觉得自己有两副面孔,一副在人前很乖很听话,也很阳光开朗,和谁都合得来,就像对付妈妈那样;但是他其实很不想和人多打交道,晚自习时会躲在学校里别人找不到的空教室里,独自学习或者写作业。晚上回到自己的房里,他就会觉得很累,需要放松,谁也不想理,也不知道为什么活得这么累。他为自己的这种两面性感到痛苦,就很关注哲学和心理学,特别是其中一些关于“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的内容,他特别看得进去。
  我借口想参观他的书柜,借机观察了一下他的卧室。卧室很小,左手边紧挨着墙的是一张床,床上方是一扇窗户,这非常危险。书柜里有很多书,多是名著、哲学书和教辅书,还有一本小开本的《圣经》。他拿给我最近喜欢看的三本书——两本哲学书和《圣经》。有一本哲学书书名中就有“死”字,书里密密麻麻划了很多波浪线,旁边还记了笔记。
  我问他怎么喜欢看《圣经》呢,却意外引出了新的情况。
  从初二开始,他接触到了基督教,喜欢上了看《圣经》。仿佛找到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样,他深受西方宗教中“原罪”观念的影响。他觉得自己充满了罪恶,生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为了赎罪。宗教里的天使非常纯洁,所以自己很想做一个像天使那样的人,用严苛的行为来约束自己变得“纯洁”。当他和别人发生冲突时,他总是事后责怪自己,没有做到像天使那样完美,然后就用各种方法来惩罚自己,让自己痛苦,从而来“净化”自己的灵魂,获得灵魂的解脱。他不断折磨自己,后来发展到只要有一点点对自己不满意的地方,就无法放过自己,整日陷入胡思乱想中,极为痛苦。既然一切都那么痛苦,他觉得死亡才能带来平静。
  我一边倾听着学生的述说,一边在头脑中梳理着这一切。看来,应该是因为母亲在离异后感到自己责任重大,又没有人能够帮助自己,安全感缺失,从而对孩子的管控过于严格,且一直采用高压方法,让孩子形成了“习得性无助”的消极人格。孩子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想努力改变,因此特别关注生命的意义这样的话题。一些偏激的哲学思想乘虚而入,迎合了孩子还没有成熟的价值观念,加剧了他对于人生意义的消极看法,从而最终患上了抑郁。
  在得出这样的分析结果后,我从激发他积极情绪的角度入手,问他有没有尝试过怎么改变这种痛苦的感受。他说曾想过做音乐,自学了B-box,还出去比赛得过奖。他很想延续自己的音乐梦想,感觉在做音乐的过程中才能找到一些乐趣和心灵的平静。
  我对他的想法表示很欣赏,鼓励他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再具体一点,落实到细节上。他循着我的思路,谈了几所理想中的高校及专业,也谈到了自己目前的学业水平和理想之间的差距,还具体分析了自己的优势和弱势。我发现他其实是很聪明的,对于自己的弱项很了解,只是近几年频繁地陷入两种极端的人格矛盾之中,痛苦的情绪占据了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时间,生活过得一团糟而已。他说很少有人陪伴、理解他,并能和他一起梳理生活和学习状态,母亲只管他吃饭穿衣,很少跟他交谈这些事。
  看来在这个年轻的心灵中,那已经有些晦暗的梦想的火焰并没有完全熄灭,只是缺了一个人把它拨得更亮而已。也许,这就是成长吧!
  不知不觉交流了快两个小时,他最终同意明天去医院看病。他打算一边服药,一边争取把最近的状态调整好,然后把学习成绩好好搞上去,争取能够上一个不错的学校。
  (四)学生就医治疗,危机干预成功
  晚上,J同学母亲打电话来,说孩子晚上情绪明显好转,没有再拒绝去医院,已经挂了第二天下午的专家号。第二天,母亲从医生处了解到,诊断结果除了原有的抑郁症状外,还有轻微人格分裂的情况,这和之前我的感觉基本相符。医生还告诉母亲,说如果下次再有自杀的情况,可以持诊断结果报警,让警察护送到医院来。
  我和母亲约定好,J同学来上学后,一定要第一时间到我这里来接受定期的心理辅导。可能的话,母亲也应该来一下。至此,我对于J同学的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可以说是告一段落了。
  四、体会与总结
  这次心理危机事件发生后,由于我们发现及时,干预得当,行动有效,从而防止了事件进一步恶化。同时,通过后续的第二阶段的心理辅导,成功疏导了学生的消极情绪,引导重新树立求助意识,主动求医治疗,达到了理想的干预目标。
  同时,也有一些地方值得总结反思:(1)遇到类似情况,千万不可以只用QQ或微信联系。如果万一当时我没有看到Z老师的QQ留言,很有可能会错过宝贵的时机。(2)要提醒所有家长,如发现孩子的类似问题,不能瞒着、拖着,要第一时间寻求专业人员的帮助。(3)遇到类似情况,不能拖延,要第一时间报警,这是危机干预的重要方面。(4)学校要根据危机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形,如时间和场合,决定工作的方式和力度。一方面尽到自己的责任,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自我保护。(5)心理危机干预既要注重当时的工作效果,也要注意后期的工作成果维护。
  编辑/张国宪 终校/卫 虹
其他文献
一一五0年(绍兴二十年)春,南宋理学家朱熹第一次返乡祭扫祖墓。朱熹虽然生于闽北,但他的祖籍却在徽州婺源。在婺源,他拜会了宗族长老,还写下了《祭远祖墓文》等。当时,县城五通庙香火旺盛,相传极为灵验。邑人出门,必带上香纸入庙祈求平安;士人到达婺源,也必以名纸入庙,自称门生叩拜以求吉祥。朱熹初来乍到,邻里族戚出于好意,也劝他前往拜谒,不料却遭到断然拒绝。当晚,族人宴请朱熹,因酒受了污染,饮后闹起肚子;翌
在同行眼里,他是成功的科学家:57岁就登上令人羡慕的诺贝尔化学奖颁奖台;在太太眼里,他是超级棒的丈夫:在她工作特别忙的那几年,他几乎承担了全部家务,但从不抱怨;在一对儿女眼里,他是最好的爸爸:小时候为了陪他俩玩,他甚至推掉了一些学术会议。2012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布莱恩·科比尔卡,这位近乎完美的“三好男人”,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2013年1月13日,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在清华大学见到了他和其华裔太
唐诗租借到北京国安后,又传出韦世豪租借到上海上港。在中超U23新政下,这个年龄段的留洋球员掀起了回国潮。在唐诗和韦世豪之前,1997年出生的黄闯和杨立瑜等国青队球员加盟天津泰达。U23新政没有让中超俱乐部重视自身的年轻球员培养,反而把目光投向了海外。现在,球迷都在等待一个消息,U23以下球员中最大的一条鱼何时上钩,他就是张玉宁。有关张玉宁回国踢球的事情,球迷的评论几乎一边倒,认为张玉宁回到中国就是
上世纪70年代,父亲在村里小学教书,我在村里小学读书。父亲没事时,喜欢给我讲故事。  有一天,父亲又给我讲故事。父亲说,我们湖南有个有名的大作家叫沈从文,特别有意思。沈从文本是“丘八爷”出身,在军队给长官当文书。沈从文没在学堂里读几天书,偏偏喜欢看书写文章,弃武从文,跑到北京投考北大。结果呢?没学过数理化的沈从文,当然没考上。沈从文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他投考北大的经过,写成一篇文章,投稿到报社发表
一九六一年五月三日,当年仅五十三岁的哲学家莫里斯·梅洛一庞蒂(MauriceMerleau-Ponty)在巴黎溘然长逝的消息传出后,法国文化界被震惊了。利科痛心疾首地悲呼:“他的死切断了一条通向真理之路”;萨特以其特有的激情和坦诚,当即挥笔为这位伙伴兼对头写下了洋洋洒洒近十万字的祭文:《活着的梅洛—庞蒂》,感情之深挚催人欲泣;列维一斯特劳斯则默默地在他刚刚脱手的名著《野性思维》的首页写上了这位相识
策划人语  人的欲望是否正当合理,直接关系到行为上的得失成败。  欲望没有天生的好坏,其特征类似于自然界的水:水有清、浊、洁、污之别;欲望有善、恶、美、丑之分。水汇而成势,欲望合而生强。地球上水水相连,人世间欲欲相关。水因深度的差别而对光线作出不同的反应,欲望因理性化程度的高低而对周边产生不同的影响。水有水道,无定道则滥;欲有欲规,无常规则狂。水和土木为伴方显自然,欲与情理相合才会正当。水能利物,
乾隆时期所建的清漪园大部分毁于一八六0年英法联军点燃的大火,光绪时期的重修和复建部分(后改为颐和园)主要集中在万寿山的前山前湖区,而后山的众多建筑群除谐趣园等个案外,多未复建。像花承阁建筑群仅保留一组琉璃塔建筑,而位于琉璃塔东侧的佛寺“莲座盘云”只保留下基地中的一块湖石以及一些牌楼残件。赅春园的建筑群中仅保留了面向北侧山路的三开间门殿。而像澹宁轩、苏州街等建筑群则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在遗址上重新恢
前不久,41岁的巴西球星里瓦尔多正式宣布结束职业生涯。至此,加上已经挂靴的“外星人”罗纳尔多,2002年韩日世界杯赛上叱咤风云的巴西3R组合已经有两人退役,只有罗纳尔迪尼奥还在巴西联赛中享受着足球的快乐,而他也已经35岁“高龄”。  3R,这个前场三人组(名字的第一个字母都是R)名头虽不及“德国三驾马车”、“荷兰三剑客”响亮,但书写的传奇并不比史上任何进攻组合逊色。在韩日世界杯赛上,巴西队7战打进
布雷默曾经提出“北京共识”,并在世界范围产生广泛影响;如今,他又推出了这本《零国集团时代——谁是新世界格局中的赢家和输家?》,探讨一种国际大势的演变趋向。那么,在这本书中,布雷默又将提出哪些值得我们重视、需要我们详加审视的创见说法呢?  布雷默分析框架中的“零国集团”(G-0)指的是这样一种世界秩序,在这种世界秩序中,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能够担当起领导世界共同应对全球挑战的角色。他认为,七国集团
认识瓦格纳教授是因为先结识了叶凯蒂。一九九一年十月,陈平原去上海参加以近代小说为主题的中国近代文学国际研讨会,与叶凯蒂相谈甚欢。待凯蒂十一月回到北京的旧居后,也曾来我们的小家做客,聊至夜深。应该就是转年吧,我们和瓦格纳教授见了面。  那天傍晚,我们应邀去位于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宿合楼,凯蒂父母在那里保留了一套住房。初见的印象是,相对于比较狭小的空间,瓦格纳教授显得特别高大。记得是由叶家的老保姆做了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