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习惯是在学习过程中经过反复练习形成的,并发展成为个体需要的自动化的学习行为方式。好的习惯应该是从小逐步训练养成的。 小学生由于身心发展的特点, 可塑性很强, 因此这一阶段也成为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然而,习惯的培养是个艰巨而繁琐的过程。小学生年龄小,要培养他们的良好习惯尤其需要注意尊重科学规律。
一、学习习惯的构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而不良的习惯则相反,往往导致事倍功半。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大致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学习活动的一般性习惯;二是具体的学习习惯。
(一)一般性学习习惯
一般性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的计划性习惯。小学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后,以前零散、自由、放任的活动被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所取代,学习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时间的有限性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如何通过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统筹兼顾学习、娱乐,高效地进行时间管理,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计划,并形成习惯,这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督促和指导。
2.学习的坚持性习惯。指的是能按照制定的计划长期坚持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由于教育的教化特性,小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通常超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因此会碰到大量的学习问题,只有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的斗志与意识、负责任的态度,才能够取得学习的成功。这些品质对人的成长同样重要。
3.学习的独立性习惯。小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杜绝抄袭别人答案的习惯对于培养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至关重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通常与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独立思考包括遇到事情总喜欢问个为什么,运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和认识世界。
(二)具体的学习习惯
具体的学习习惯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而言的,包括向教师和他人学习的习惯,向书本学习的习惯,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的学习习惯,认真学习的习惯等等。
二、学习习惯的形成阶段
根据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可以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自觉行为阶段,是在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下完成的,主要是在小学低年级进行这个阶段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小学生由于年幼无知,缺乏自制力,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稳定的,需要外力的强制作用。比如,低年级小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和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习惯的形成主要是靠外力的作用,很少出于自觉的行动;第二阶段是较自觉的行为阶段,它不需要过多的外部监督,但还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是在小学低年级形成的比较简单的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是自觉行为阶段,它不需要外部的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是一种定型的动作习惯。在这个阶段,习惯已成自然。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一般都需经过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学生需要较强的外部监督,这种监督主要来自家长和教师。通过教师之间的配合、家长和教师的配合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等各方面力量的配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养成认真预习、上课专心听讲、遇事积极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和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万事开头难,一旦度过了第一阶段,在家长和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就会很轻松地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再经过持之以恒地强化训练,第三阶段的自觉行为就会水到渠成。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式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和教师应在掌握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与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做耐心细致的工作,需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外部监督到自我控制和从不稳定行为到自发行为模式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把握的方式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阅历少,对未知的世界有着很强的兴趣。教师通过讲授先贤、名家大师的学习态度和成功故事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使学生感到榜样的无穷力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教育相辅相成。小学生的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往往和学习习惯互相关联。比如,做事拖拉,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等。因此,学校和家庭教育协同,有助于小学生克服行为中的困难,加快和巩固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3.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渐进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有计划地慢慢进行,这需要教师具有极大的耐心和恒心。经过若干时间的训练,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渐形成,再经过家长在课外的进一步督促,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巩固下来。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奖励和处罚都是外部强制的压力。只有学生能够自我反省、自我控制之后,才算真正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因此此时教师、家长的指导和督促显得格外重要。
(责编黄桂坚)
一、学习习惯的构成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与小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和学习规律相适应的最佳行为模式,能使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而不良的习惯则相反,往往导致事倍功半。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大致包含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学习活动的一般性习惯;二是具体的学习习惯。
(一)一般性学习习惯
一般性学习习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的计划性习惯。小学生由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后,以前零散、自由、放任的活动被有组织、有计划的活动所取代,学习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和时间的有限性之间形成了巨大的矛盾。如何通过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统筹兼顾学习、娱乐,高效地进行时间管理,制定详细的可操作的计划,并形成习惯,这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督促和指导。
2.学习的坚持性习惯。指的是能按照制定的计划长期坚持完成学习任务的习惯。由于教育的教化特性,小学生的学习任务和学习目标通常超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成为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学生因此会碰到大量的学习问题,只有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的斗志与意识、负责任的态度,才能够取得学习的成功。这些品质对人的成长同样重要。
3.学习的独立性习惯。小学生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杜绝抄袭别人答案的习惯对于培养应对复杂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适应性至关重要。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习惯通常与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创新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独立思考包括遇到事情总喜欢问个为什么,运用自己的头脑去分析和认识世界。
(二)具体的学习习惯
具体的学习习惯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学习任务和学习活动而言的,包括向教师和他人学习的习惯,向书本学习的习惯,从自己的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的学习习惯,认真学习的习惯等等。
二、学习习惯的形成阶段
根据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形成过程,可以将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自觉行为阶段,是在教师和家长的要求下完成的,主要是在小学低年级进行这个阶段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小学生由于年幼无知,缺乏自制力,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不稳定的,需要外力的强制作用。比如,低年级小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积极思考问题和按时完成作业等良好习惯的形成主要是靠外力的作用,很少出于自觉的行动;第二阶段是较自觉的行为阶段,它不需要过多的外部监督,但还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这是在小学低年级形成的比较简单的学习习惯;第三阶段是自觉行为阶段,它不需要外部的监督,也不需要自己的意志努力,而是一种定型的动作习惯。在这个阶段,习惯已成自然。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一般都需经过这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小学生尤其是新入学的学生需要较强的外部监督,这种监督主要来自家长和教师。通过教师之间的配合、家长和教师的配合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等各方面力量的配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养成认真预习、上课专心听讲、遇事积极思考、按时完成作业和合理安排好作息时间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万事开头难,一旦度过了第一阶段,在家长和教师的关心和帮助下,就会很轻松地进入到第二个阶段,再经过持之以恒地强化训练,第三阶段的自觉行为就会水到渠成。
三、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方式
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和教师应在掌握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与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做耐心细致的工作,需要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外部监督到自我控制和从不稳定行为到自发行为模式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把握的方式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阅历少,对未知的世界有着很强的兴趣。教师通过讲授先贤、名家大师的学习态度和成功故事来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使学生感到榜样的无穷力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教育相辅相成。小学生的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往往和学习习惯互相关联。比如,做事拖拉,日常生活中粗心大意等。因此,学校和家庭教育协同,有助于小学生克服行为中的困难,加快和巩固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
3.学习习惯的形成是渐进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逐步提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措施,有计划地慢慢进行,这需要教师具有极大的耐心和恒心。经过若干时间的训练,小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渐形成,再经过家长在课外的进一步督促,良好的学习习惯就会巩固下来。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奖励和处罚都是外部强制的压力。只有学生能够自我反省、自我控制之后,才算真正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欠缺,因此此时教师、家长的指导和督促显得格外重要。
(责编黄桂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