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到农历的岁末,全中国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执念——回家过年。不管千山万水,都一定要赶回家,和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着春晚,吃一顿年夜饭。这顿年夜饭,足以慰藉在过去的一年中所有的艰辛,也足以洗去在漫漫归家路上的疲惫。只要能赶上这顿年夜饭,哪怕吃完这顿饭又得背井离乡,那心里也会觉得幸福满足!
萬水千山,也要回家过年,是因为中国人心中“根”的情节。那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而回家过年则是中国人对亲情的依恋。无论人生际遇多么坎坷,或是生活何等漂泊,哪怕是陋室破壁,只要有家人在,有二三菜,除夕之夜就是一顿年夜饭,就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
过完今年这个年,我就三十有二了,如今夫妻和睦,稚子可爱,父母康健,姊妹和谐。回想起这三十余年的年夜饭,就像是回顾了我的前半生,从漂泊逐步走向安稳。
我出生在四川省甘孜州的一个小县城——丹巴,那里有我认为世界上最美的乡村,是传说中的东女国,西夏王族后裔的栖居之所。这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小县城,它真的很小,小到只有一条街,从城这头走到那头只需要半小时。而我觉得,正因为它的小,才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紧密而温暖。东家有事,西家有喜,即便平时有矛盾的两个人,也会不遗余力地前去帮忙。
我母亲在防疫站工作,单位里有很多藏族同事,大家都住在一个院子里。在藏族的传统里是不过春节的,但受汉族同事们的影响,大家也都被春节喜庆的气氛所感染。每到春节,汉族家庭要过年,准备年夜饭,也会邀请藏族同事们来家里吃饭。久而久之,每年过年,在我们院子就形成了过年吃“转转饭”的传统。所谓的“转转饭”就是指从除夕开始,到正月十五,每一天都由一个家庭组织聚会,大家就都去这家吃。女人们在厨房忙碌,孩子们聚在一起玩新玩具,老人们围着火炉喝茶,男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好不热闹。菜肴也是汇聚了汉藏的经典菜式,开饭的时候会由一人牵头,大家齐唱祝酒歌,歌毕,互道“扎西德勒,新年快乐”,然后举杯共饮,才能正式开饭。后来,我母亲和同事们都相继退休,去到大城市养老,孩子们也长大离乡,遍布四海。偶尔会在婚礼或葬礼上遇到这些老朋友,每每说到此事,大家都倍感怀恋。是啊,邻里间的和睦,民族间的团结,那些欢声笑语,怎能让人忘怀。
除了在自己家过年,小时候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回我父亲的老家过年。说痛苦,是因为当年还是孩童的我,并不能理解父亲作为一个游子对家的眷恋,也就无从体会他不远千里也要回家过年的执念。父亲是四川巴中人,在那个基础建设还不够发达的年代,这个川北小城,距离川西高原的距离等于1天的汽车加上1天的火车再加上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即便如此舟车劳顿,父亲也要带着我们一家四口回家过年。每次到爷爷奶奶家,都是深夜了,但推开门迎接我们的,一定是红彤彤的炉火和丰盛的晚餐。我记忆中的老房子永远是昏暗的,唯独对除夕夜年夜饭的印象是明亮的,因为在这一天,我那节俭的奶奶一定会换上新的灯泡,照亮整个堂屋。前些年,老房子被大水冲毁了,爷爷和奶奶因为需要人照顾住进疗养院,他们年纪大了也不愿意离开故乡,我们每年过年之前都会赶回去在姑姑家和两个老人吃顿团圆饭。有道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若不是为了生活,即便有方,谁又愿意背井离乡,离开生养自己的父母呢。尤其是父母年年岁岁终将老去,身为儿女即便给予经济的回馈,也是种不能弥补内心的遗憾。所以过年回家,和父母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年饭,陪父母在家享受几日天伦之乐,对游子和父母来说都是一种内心的弥补。
再后来,由于我父亲的工作调动,我们一家来到了乐山市。在这里的第一顿年夜饭就让我终身难忘。我们来此地不久,就遭遇了重大的家庭变故。父亲失业,母亲不得不回甘孜上班。巨大的经济开销,让我和妹妹新学年的学费都成了问题。那一个春节,显得格外冷清。我们没有回老家,一家四口就在父亲单位分的房子里过年,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父亲仍给我们姐妹俩买了新衣新鞋,母亲也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和糖果。这也正如那句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中国人的传统里,不管有钱没钱,都要热热闹闹过年。在这一天,父亲决定去青海打拼,母亲带着妹妹回甘孜工作,而我独自留在乐山读书。一家人在团圆的这一天,决定要各奔东西。现在回想起来,对于我父母来说,这一定是个艰难的决定吧。但在后来,我们一家想起这顿年夜饭都会感慨,幸好我们一起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幸好我们一家人都愿意各自做出自己的牺牲,从而维系了整个家的和谐。
再往后,我和妹妹都成年,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回家过年,变成了在我家和去先生家轮流制。在我家过年的时候,每年爸爸和妹妹都会准备12道菜,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吃饭前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前,拍一张全家福。这张全家福里面的人越来越多,美好的回忆也越来越满。我先生是西安人,北方过年吃饺子,这让我这个南方人感到新奇,过年回家,我便和公公婆婆学包饺子。几年下来,我不仅学会了包饺子,还学会了擀饺子皮。公公婆婆待我像女儿一样,每年回家都早早地给我换好新床单,专门给我准备的拖鞋也要洗干净拿出来。这样的家庭,让我不会因为不在父母身边过年而感到失落。
年夜饭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对家人的眷恋都融入了这一食一味中。
萬水千山,也要回家过年,是因为中国人心中“根”的情节。那是对故乡深深的眷恋,而回家过年则是中国人对亲情的依恋。无论人生际遇多么坎坷,或是生活何等漂泊,哪怕是陋室破壁,只要有家人在,有二三菜,除夕之夜就是一顿年夜饭,就是人世间最大的幸福。
过完今年这个年,我就三十有二了,如今夫妻和睦,稚子可爱,父母康健,姊妹和谐。回想起这三十余年的年夜饭,就像是回顾了我的前半生,从漂泊逐步走向安稳。
我出生在四川省甘孜州的一个小县城——丹巴,那里有我认为世界上最美的乡村,是传说中的东女国,西夏王族后裔的栖居之所。这是一座多民族聚居的小县城,它真的很小,小到只有一条街,从城这头走到那头只需要半小时。而我觉得,正因为它的小,才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紧密而温暖。东家有事,西家有喜,即便平时有矛盾的两个人,也会不遗余力地前去帮忙。
我母亲在防疫站工作,单位里有很多藏族同事,大家都住在一个院子里。在藏族的传统里是不过春节的,但受汉族同事们的影响,大家也都被春节喜庆的气氛所感染。每到春节,汉族家庭要过年,准备年夜饭,也会邀请藏族同事们来家里吃饭。久而久之,每年过年,在我们院子就形成了过年吃“转转饭”的传统。所谓的“转转饭”就是指从除夕开始,到正月十五,每一天都由一个家庭组织聚会,大家就都去这家吃。女人们在厨房忙碌,孩子们聚在一起玩新玩具,老人们围着火炉喝茶,男人们坐在一起聊天,好不热闹。菜肴也是汇聚了汉藏的经典菜式,开饭的时候会由一人牵头,大家齐唱祝酒歌,歌毕,互道“扎西德勒,新年快乐”,然后举杯共饮,才能正式开饭。后来,我母亲和同事们都相继退休,去到大城市养老,孩子们也长大离乡,遍布四海。偶尔会在婚礼或葬礼上遇到这些老朋友,每每说到此事,大家都倍感怀恋。是啊,邻里间的和睦,民族间的团结,那些欢声笑语,怎能让人忘怀。
除了在自己家过年,小时候最痛苦的事莫过于回我父亲的老家过年。说痛苦,是因为当年还是孩童的我,并不能理解父亲作为一个游子对家的眷恋,也就无从体会他不远千里也要回家过年的执念。父亲是四川巴中人,在那个基础建设还不够发达的年代,这个川北小城,距离川西高原的距离等于1天的汽车加上1天的火车再加上几个小时的长途汽车。即便如此舟车劳顿,父亲也要带着我们一家四口回家过年。每次到爷爷奶奶家,都是深夜了,但推开门迎接我们的,一定是红彤彤的炉火和丰盛的晚餐。我记忆中的老房子永远是昏暗的,唯独对除夕夜年夜饭的印象是明亮的,因为在这一天,我那节俭的奶奶一定会换上新的灯泡,照亮整个堂屋。前些年,老房子被大水冲毁了,爷爷和奶奶因为需要人照顾住进疗养院,他们年纪大了也不愿意离开故乡,我们每年过年之前都会赶回去在姑姑家和两个老人吃顿团圆饭。有道是“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可若不是为了生活,即便有方,谁又愿意背井离乡,离开生养自己的父母呢。尤其是父母年年岁岁终将老去,身为儿女即便给予经济的回馈,也是种不能弥补内心的遗憾。所以过年回家,和父母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年饭,陪父母在家享受几日天伦之乐,对游子和父母来说都是一种内心的弥补。
再后来,由于我父亲的工作调动,我们一家来到了乐山市。在这里的第一顿年夜饭就让我终身难忘。我们来此地不久,就遭遇了重大的家庭变故。父亲失业,母亲不得不回甘孜上班。巨大的经济开销,让我和妹妹新学年的学费都成了问题。那一个春节,显得格外冷清。我们没有回老家,一家四口就在父亲单位分的房子里过年,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父亲仍给我们姐妹俩买了新衣新鞋,母亲也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和糖果。这也正如那句话“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在中国人的传统里,不管有钱没钱,都要热热闹闹过年。在这一天,父亲决定去青海打拼,母亲带着妹妹回甘孜工作,而我独自留在乐山读书。一家人在团圆的这一天,决定要各奔东西。现在回想起来,对于我父母来说,这一定是个艰难的决定吧。但在后来,我们一家想起这顿年夜饭都会感慨,幸好我们一起熬过了那段艰难的日子,幸好我们一家人都愿意各自做出自己的牺牲,从而维系了整个家的和谐。
再往后,我和妹妹都成年,我有了自己的家庭。回家过年,变成了在我家和去先生家轮流制。在我家过年的时候,每年爸爸和妹妹都会准备12道菜,寓意和和美美,团团圆圆。吃饭前一家人围坐在桌子前,拍一张全家福。这张全家福里面的人越来越多,美好的回忆也越来越满。我先生是西安人,北方过年吃饺子,这让我这个南方人感到新奇,过年回家,我便和公公婆婆学包饺子。几年下来,我不仅学会了包饺子,还学会了擀饺子皮。公公婆婆待我像女儿一样,每年回家都早早地给我换好新床单,专门给我准备的拖鞋也要洗干净拿出来。这样的家庭,让我不会因为不在父母身边过年而感到失落。
年夜饭对我来说意义非凡,对家人的眷恋都融入了这一食一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