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切 真诚 朴素 集中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temaom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作者结合自身实践,总结了一些注意点:体验感悟要深入真切,绝不能走过场;评判要真诚深入,不可打水漂;形式要简洁朴素,回归言语的本真;目标要集中紧凑,选准突破口。
  关键词: 语文教学 有效课堂教学 注意点
  
  现在社会上减负提质的大环境要求我们不能再靠大量的重复劳动来提高学生的成绩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已经成了人们的普遍追求。那什么样的语文教学课堂是“有效”的呢?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如何确保学生学有所得呢?人们进行了很多探索,也走了不少的弯路,下面,我就把自己收集到的一些在实施语文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注意点整理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一、体验感悟要深入真切,绝不能走过场
  根据课程标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主体间对话的过程,二是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无论是阅读还是教学都是建立在以文本话题为内容的基础之上的。因此,文本才是对话的核心、对话的依据。只有以文本本身为内容的对话,才是最深刻最有效的对话。于漪老师曾说:“要让学生走进语文,不是只听客观介绍,隔墙看花。”
  语文课标也强调学生的自主感悟、自主体验的过程,它把过程和方法作为与知识和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列的三大目标之一,这应该是很明智的。但许多教师有时偏偏对这个过程重视不够,特别是在一些公开课上,有时为了抢时间赶进度,就尽量缩短这个时间,似乎让学生思索的时间长了,场面就冷清了。于是,我们经常可能会发现,在一些公开课上,叫学生想一想的,往往大部分学生还正在想时,就有一两个尖子生发言“代想”了;叫学生写一写的,大部分学生可能刚有了一点儿头绪就又被叫停了。长此以往,许多同学在课堂上似乎就成了看客,没能真正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我们一定不要忽略或缩短学生的自主感悟体验过程,要让各层次的学生都有机会思考与体验,不能让体验感悟成为少数尖子生的专利而让大部分同学成为课堂的看客。
  如一位教师在上《老王》时,上课伊始出示投影,展示丛飞、赵俊方等人的优秀事迹,说:“在这个世界上每天都有许多人、许多事在感动我们,我们今天要学的老王也是这样一个令人感动的人。”应该说,教师这样酝酿的氛围是很感人的,正好契合他要选择的“感动”的话题。但是,接着,在学生对课文没有充分阅读、感知的情况下,教师马上说,请同学们说说你被他的哪些感动了,并把他读出来。这位教师依据的就是一句话,在他问同学们预习过了没有,同学们说“预习过了”。然后,他就当同学们都已感知了、理解了,就让学生找他认为感动的地方并把它们读出来。应该说,有的学生可能真预习过,但有的学生可能只是敷衍一下教师,根本没好好预习。但即使是预习过了,他的理解也是懵懂的。此时,我们就要通过范读、默读等各种手段,让其充分感知体悟,这样,他们的理解才会深刻。果然,该教师这样匆忙教学的后果就出来了,有的学生找出了感动的地方,但让他读时却错字连篇,断断续续,又谈何“读出感动”呢?连最起码的通顺都还没达到。但学生错了吗?没有。错的是我们教师,是我们对学生的估计太高,忽略了学生的感悟过程,想揠苗助长,效果只能适得其反。
  当然,以上所举的完全没让学生感悟思考时间的做法可能是有些极端。我们常见的是,一些教师一看到少数尖子生举起了手,就叫起来回答了事,而根本不顾大部分还正在思索的同学,而这时大部分同学可能根本就没想好。长此以往,少数尖子生是“吃饱”了,感悟过了,也体验过了。但大部分学生却只是看客,这不符合教育的公平性要求,也是和课标的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背道而驰的。我们要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所感悟,有所收益。
  二、评判要真诚深入,不可打水漂
  新课程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个体差异,进行激励性评价,所以有的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内容苍白且不负责任的廉价表扬迅速泛滥成灾。有些教师常给学生乱戴“高帽”,“英雄”、“天才”满堂飞。尤其是在公开课上,更是难以听到“逆耳忠言”。学生即使读得不是很通顺且有少量的错别字,教师也会夸奖说:“你读得很好!”有时学生回答离题万里,错误百出,教师就默不作声,怕伤害学生脆弱的自尊心,以一句“坐下去再思考”模糊而过。如果教师不顾实际,一味夸大,就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假象,认为自己不必再深入探究。因此,教师的鼓励和赞赏一定要真诚。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的深处。”评价语切忌逢场作戏,而应言为心声,情真意切,同时也不可任意发挥。学生回答错误,可以赞赏其勇气,但对其错误之处不能姑息纵容;学生回答不全面,也不能一味肯定,而应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学生理解正确,应热情褒奖,但不可任意夸大。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只有对学生进行真诚合理的评判,才能让学生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问题,清楚自己的得失,进而不断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成就自我。所以,当学生的回答仅止于问题的表面时,我们不能说一“好”了之,如果这样的话,学生得到的只是虚荣的表扬,语文素养和能力就得不到提升。“好”声中,课堂教学走向浮夸,有效性根本就得不到体现。无原则的尊重与赏识,容易助长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一味地赏识和肯定,还容易模糊学生的认知和视听,甚至会成为其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所以,当学生的回答肤浅时,教师就有责任用自己的示范指引学生往深处开掘。而教师的示范也要尽可能地往深处挖,敢于坦露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克服羞怯心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打动学生,创造出感人氛围,让学生真正说出自己的心理话。
  如一教师在上《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生活中有没有遭到欺骗的情况及自己当时的心情怎样,学生都说了自己考试成绩不理想很烦恼,应该说这也是对的,但说得都比较肤浅。这时,教师也举了一个例子,说自己的理想是成为百万富翁,可现实是万元户也成不了,这也是生活对自己的欺骗。只一句话,就没了。很显然,教师所举的例子也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何况,现在万元户这个概念在学生心目中可能根本就不存在,教师也不可能成不了万元户,这样的套话怎能感动学生?所以,开始时我们对学生肤浅的回答不要一味表扬。只是一味表扬,学生的感悟就不会很深刻。我们示范时一定要说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如自己辛苦工作却没取得好成绩或没得到领导肯定之类。只有教师真正敞开了心扉,才能感动学生,并唤醒学生内心的感动。否则,师生的双边活动都像是打水漂,没能深入到内心,学生的感受又怎能深刻?这样的课堂教学又怎能算有效?
  三、形式要简洁朴素,回归言语的本真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些老师一味强调课堂气氛活跃,各种表演手段一齐上,一会儿朗读,一会儿唱歌,一会儿又模拟情景表演;一会儿小组辩论,一会儿又激情演讲;一会儿看片段视频,一会儿又进行音乐熏陶,把课堂弄得如同舞台,声、色、光、影,一应俱全,热闹活跃。多种感官的刺激其实淡化了对文本的品味,最终使语文课堂的人文味变少了,学生的想象力变弱了,语言的品味能力丧失了,教学的有效性也就差了。
  当然,这也不是说语文课完全就排斥各种活动,适当活动毕竟对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兴趣有好处,完全退守到从前,整天板着脸孔上课,不能吸引学生,走回到一个极端也是有失偏颇的。而是说,语文课一定要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为主,我们不应为了活动而活动,活动要少而精。每次活动不搞则已,一搞就应让学生有所收获,我们的着眼点不应是活动本身,而是要通过活动让学生更好地去品味文本。所以活动前要让学生精心准备,读透有关文本,活动的好坏也要以能否体现文本的意图为最大的评判标准。
  如一位教师在上《济南的冬天》时,在分析了几段写景的内容后,提出要学生画一下文中描绘的四幅图画。当学生画的结果不是很理想时,教师就说哪个画得好,哪个画得不好。其实画得好不好根本不是语文老师的事情,我们要关注的是学生学了这文本以后,能否理解的冬天美。画画完全没什么必要,用自己的语言把他描述出来省时省力,又体现语文味。如果一定要搞点活动调节气氛的话,要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根据,在画前要确定画面的主题,作好景物的取舍,然后才能得心应手地画上去。画后,不妨让学生说一下自己的设计意图,并让学生加以评价,看看有无达到目标,至于画画的技巧等都不是我们评判的重点。这样,通过画画、评画,把绘画的活动和文本的内容结合起来,语文课才不会“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课堂教学才是扎实有效而不是花哨的。
  四、目标要集中紧凑,选准突破口
  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一般每节课只有40—45分钟。一个学生在一堂课里的接受能力也是有限的,教师想在一堂课里把什么东西都教给学生,其出发点无疑是好的,但是,学生不是被动的容器,不会什么都照单全收,即使好学生全都记下了,也是很难消化的,所以,我们在设计课堂教学目标时,要根据大纲和教材的特点选择目标,要少而精,一堂课一两个目标能实现就不错了。记住,与其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东一榔头西一棒棰地想在一堂课把什么知识点都讲到,那绝对是吃力不讨好的事。
  在这方面我有深切的体验。在一次市里的优质课评比中,我选到了一个复习课《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很多,有看标题、看注解、看意象、看诗眼等,一时我很难抉择。后来,我就从文本入手,先不去管标题和注解,叫《读懂文本 把握感情》,这已经比开始时范围大为缩小了,但文本内涵还是太大,于是就选了一个切入口,从意象入手,叫《读懂意象 把握感情》,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用读意象的方法,简单明了地在一堂课内教会了学生一种实用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试想,如果是在一堂课内把各种把握作品思想感情的方法全讲到的话,那就不成专家的讲座了,学生怎么接受得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又体现在哪里?
  构建有效语文课堂的注意点应该还有很多,限于篇幅,本文就只赘述到这儿。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7.
  [2]王跃荣.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1.
  [3]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4]钱卫军.谈课堂教学有效性.教育理论研究,2008,(2).
  [5]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2008.1.
  [6]郭凝.怎样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河南教育(基教版),2008.1.
其他文献
教育的核心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因此,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合作者,不论是教语文、数学,还是其他科目的教师,都必须尊重学生,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受教育者做学习的主人,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和问题的解决过程。经历探索的过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和张扬。下面我就如何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一些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摘要: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19世纪重要的作家,其作品具有丰富的意蕴和广阔的阐释空间。本文对霍桑作品中的孤独主题进行了深入解读,剖析了作品中孤独人物的形象,揭示了霍桑对清教主义的矛盾思想,对信仰危机的关注,探讨了霍桑作品中孤独主题的现代意义。  关键词: 霍桑 清教主义 孤独主题 信仰危机  1.引言  19世纪美国文坛上呈现出以霍桑、爱伦·坡和梅尔维尔为代表的“三足鼎立”的态势。梅尔维尔曾这样评
摘 要: 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通俗读物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它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青少年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牵引作用,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的优秀作品对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有积极意义。因此教师应正视通俗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并争取有所作为。  关键词: 通俗读物 语文学习 影响    对于课外阅读,教师希望学生多多阅读一些经典名著,而对通俗读物往往采取抵制和禁止的态度。可是对青少年
摘 要: 语文教师应以真诚的态度、闪亮的双眼、满腔的热情来面对学生讲述,在有声语言的基础上配上自然、得体、准确的体态语使教学效果锦上添花。  关键词: 语文教学 体态语 教学交际 辅助作用    一  教学,是教师面对学生当众讲话。伴随有声语言,教师的音容笑貌、表情眼神、手势动作,一一表露在学生面前。所以体态语在教学交际中具有不容忽视的辅助作用。  什么是体态语呢?概言之,体态语是表现在体态上的表
摘 要: 本文通过《最后的常春藤叶》指出,语文教师应采用叶圣陶名言切入,梁漱溟话语突破,在反复阅读中彰显文字魅力,在点拨提升中体味生命意义,在精当取舍中体现精湛的教学艺术,最终体现旧文新教的理论。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旧文新教 切入点 突破点 取舍点    面对上过几遍的课文,我们应该怎么样来上呢?是按部就班、不张不弛,还是另辟蹊径、新颖独特呢?如果采用前者,老师固然驾轻就熟,但自己也会觉得
摘要: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英美文学名著的兴趣和爱好,加深对英美文学名著的理解,中学教材中有了名著欣赏的内容,这种欣赏式的阅读教学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文探讨了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中欣赏,在电影中欣赏,在表演中欣赏。  关键词: 名著欣赏 英语阅读课教学 圣诞颂歌  中学教材中所选的或选过的名著欣赏课大部分是短剧,如《百万英镑》、《项链》、《威尼斯商人》、《圣诞颂歌》等,人物对话是其语言的主要表
摘 要: 在电脑效果图飞速发展的今天,手绘表现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地位。手绘表现是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语言。作者在手绘设计表现技法课程中结合行业的需求和设计思维表达特点,不断调整教学方向和教学内容,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环艺专业 手绘设计表现技法课 教学重点 课程内容    一、手绘表现是环境艺术设计师的语言  在电脑效果图飞速发展的今天,手绘表现一直保持着自己独特的地位,
“每个人都有他的隐藏的精华,和任何别人的精华不同,它使人具有自己的气味。”罗曼·罗兰这里所说的“自己的气味”,其实就是指个性。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这一理念在阅读教学中已逐步得以体現。然而布置作业的时候,往往还是传统的一刀切,全班千篇一律,统一的格式,统一的内容,课文读多少遍,生字写多少遍都是
摘 要: 文章从两个情感案例入手,分析了中职学生的情感教育的现状、情感教育对教师的要求及进入学生情感世界的途径。  关键词: 中职学生 情感教育 引导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感情上似乎很麻木,对待父母、老师,一点“情”都不讲,尤其是对待父母,态度恶劣、脾气暴躁,总觉得父母对自己的付出是应该的,而对自己的管教则是多此一举。对待朋友,若是哥儿们,只要哥儿们一句话,杀人放火都愿做;若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论主张,认为“好生活是好教育,高尚的生活是高尚的教育,合理的生活是合理的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是有目的的教育”。因此,有道德的生活,就是有道德的教育;高尚的生活,就是高尚的教育。幼儿期作为人生发展的起始阶段,是一个人养成习惯的关键时期。幼儿的心灵像是一张洁白的画纸,可塑性极强。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很难有健康的体魄;没有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就没有崇高的道德品质;没有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