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多年的教育教学探索中,我认识到,对理想的追求是初中青少年成长的原动力。理想在成长的各个因素中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理想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来自于人的心理发展需求。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人的某一级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一个人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最高层次。
我们现在面对的孩子,多数享受着家人充盈甚至是过剩的爱。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从来没有缺乏过。上学之后,他们从家庭走向大集体,角色从“被关注的焦点”转变为“集体中的一员”,这时候,外在环境的变化会冲击很多孩子已有的心理定势和自我形象定位。尤其是孩子升入中学以后,后面的几项需求逐渐凸显。此时正是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的恰当时机。通过对理想自我的憧憬、定位和追求,使他们开始“实现自我”的人生之旅。
帮助孩子真正“实现自我”的成长需要三个方面和层次的理想。
首先是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人们对社会整体发展的总趋势和最终目标的憧憬和追求,是个体理想的总和,代表了多数人的理想。作为教育者,首先应该让每个孩子明白现阶段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帮助孩子了解个人理想成长的大环境,清楚在社会大气候之中如何做顺应时代的人。这对于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其次是集体理想。集体理想也可以称为集体目标,是一个班集体追求的发展方向。校园里常常会有争创“英雄人物班”的活动,认真实践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很好的形成集体凝聚力的方法。如中关村中学以“周恩来班”作为全校的奋斗目标,在全校形成了一种无形而有力量的精神财富。他们把周总理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挖掘到极致,让孩子们通过对伟人的了解和熟悉,汲取他身上的大智慧和好品质,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奠基。很多学校没有规定统一的人物,而是让每一个班级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英雄人物作为指路明灯。当一个集体拥有一个共同理想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正向气场,这个气场不仅会使集体在遇到任何挫折的时候都不屈服,更会让其中的个体尽可能少违背集体意愿,去做出格的事情。久而久之,集体中的强者更强,弱者渐强,个体之间形成了无形而有力的纽带。
再次,是孩子的人生理想。家庭经济条件良好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孩子前十几年的生活罩上幸福衣衫的同时,也逐渐地磨掉了孩子们的吃苦精神、意志力、与人合作的良好意识和置身于集体时的群体观念。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把孩子送到了半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制学校,期望能让孩子在三年的集体生活中得到相应的锻炼,把丢失的东西捡回来,同时,能够在最重要的青春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12~20岁的孩子,开始需要强烈的被认同感,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把自己和社会中的某个职业联系起来。罗素解释愿望为:“当人们觉得自己有不很满意的地方,而又不能立即获得满意的时候,想象就会在他们意识中产生一种思想,即想起一些他们认为能使自己获得幸福的事情。”从大众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类一切的行为都源于自身的某种需求下所做出的行动。冲动与愿望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源。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高,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心中的愿望。
进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在明白了大的“社会理想”后,正是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和自己理想的未来生活的时候。
对人生理想的追求首先应唤醒孩子的内在追求。当孩子把自己的理想和职业联系起来后,通过了解和熟悉典型的优秀职业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优秀品质,逐渐唤起了人格的自我觉醒。当他们认识到自己和榜样人物的差距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反复的刺激和激励的过程,即是孩子内心修养和外在好习惯逐渐优化的过程。这种个人潜能的不断提升和挖掘,不仅对现代大都市孩子所缺失的学习兴趣、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有很好的再生和补充作用,而且在个体成长的同时,最终能让个体融入社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以我最近带过的两届初中学生为例。2008届,我们没有选择哪一位英雄,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伟大的“群体”——红军,这个敬业、精业、有着崇高理想的团队,成为我们精神力量的源泉,借着全国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的各种活动的东风,使“红军精神”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催化剂。三年奋斗,我们最终获得“海淀区优秀团支部”光荣称号。2011届,我们选择的是“西点品质班”。西点军校这个历史悠久而又时尚的团队对现在的孩子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我们针对“西点法则和军规”形成自己的班级独特精神,举办招聘“东方女孩”、“西点男孩”等活动,以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三年努力,这个班最终荣获“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光荣称号。
最后,每个老师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拥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三个理想的作用。教师首先练就自己的内在修养和气质,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促进青少年最大限度成长。
要相信,神奇的理想合力一定能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永不枯竭的原动力。■
□编辑 江泓
理想所产生的巨大力量来自于人的心理发展需求。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的理论》一书中提出了需要层次论。人要生存,他的需要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要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要不能充当激励工具;人的需要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人的某一级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要,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一个人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最高层次。
我们现在面对的孩子,多数享受着家人充盈甚至是过剩的爱。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从来没有缺乏过。上学之后,他们从家庭走向大集体,角色从“被关注的焦点”转变为“集体中的一员”,这时候,外在环境的变化会冲击很多孩子已有的心理定势和自我形象定位。尤其是孩子升入中学以后,后面的几项需求逐渐凸显。此时正是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的恰当时机。通过对理想自我的憧憬、定位和追求,使他们开始“实现自我”的人生之旅。
帮助孩子真正“实现自我”的成长需要三个方面和层次的理想。
首先是社会理想。社会理想是人们对社会整体发展的总趋势和最终目标的憧憬和追求,是个体理想的总和,代表了多数人的理想。作为教育者,首先应该让每个孩子明白现阶段中国社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帮助孩子了解个人理想成长的大环境,清楚在社会大气候之中如何做顺应时代的人。这对于青少年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和引导作用。
其次是集体理想。集体理想也可以称为集体目标,是一个班集体追求的发展方向。校园里常常会有争创“英雄人物班”的活动,认真实践过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很好的形成集体凝聚力的方法。如中关村中学以“周恩来班”作为全校的奋斗目标,在全校形成了一种无形而有力量的精神财富。他们把周总理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挖掘到极致,让孩子们通过对伟人的了解和熟悉,汲取他身上的大智慧和好品质,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奠基。很多学校没有规定统一的人物,而是让每一个班级自己寻找一个合适的英雄人物作为指路明灯。当一个集体拥有一个共同理想的时候,就会形成一个正向气场,这个气场不仅会使集体在遇到任何挫折的时候都不屈服,更会让其中的个体尽可能少违背集体意愿,去做出格的事情。久而久之,集体中的强者更强,弱者渐强,个体之间形成了无形而有力的纽带。
再次,是孩子的人生理想。家庭经济条件良好也是一把双刃剑,在给孩子前十几年的生活罩上幸福衣衫的同时,也逐渐地磨掉了孩子们的吃苦精神、意志力、与人合作的良好意识和置身于集体时的群体观念。很多家长也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们把孩子送到了半军事化管理的寄宿制学校,期望能让孩子在三年的集体生活中得到相应的锻炼,把丢失的东西捡回来,同时,能够在最重要的青春期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12~20岁的孩子,开始需要强烈的被认同感,在这个阶段他们开始把自己和社会中的某个职业联系起来。罗素解释愿望为:“当人们觉得自己有不很满意的地方,而又不能立即获得满意的时候,想象就会在他们意识中产生一种思想,即想起一些他们认为能使自己获得幸福的事情。”从大众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类一切的行为都源于自身的某种需求下所做出的行动。冲动与愿望是人类一切行为的根源。那么,我们也可以这样说:理想和行动的关系就如同引线和风筝的关系。这个风筝能飞多高,关键在于你手中的线。而这条线,就是你心中的愿望。
进入初中阶段的孩子,在明白了大的“社会理想”后,正是开始思索自己的人生发展方向和自己理想的未来生活的时候。
对人生理想的追求首先应唤醒孩子的内在追求。当孩子把自己的理想和职业联系起来后,通过了解和熟悉典型的优秀职业人物的生平事迹和优秀品质,逐渐唤起了人格的自我觉醒。当他们认识到自己和榜样人物的差距之后,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反复的刺激和激励的过程,即是孩子内心修养和外在好习惯逐渐优化的过程。这种个人潜能的不断提升和挖掘,不仅对现代大都市孩子所缺失的学习兴趣、独立性和社会责任感有很好的再生和补充作用,而且在个体成长的同时,最终能让个体融入社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以我最近带过的两届初中学生为例。2008届,我们没有选择哪一位英雄,而是将目光聚焦于一个伟大的“群体”——红军,这个敬业、精业、有着崇高理想的团队,成为我们精神力量的源泉,借着全国纪念红军长征70周年的各种活动的东风,使“红军精神”成为孩子们成长的催化剂。三年奋斗,我们最终获得“海淀区优秀团支部”光荣称号。2011届,我们选择的是“西点品质班”。西点军校这个历史悠久而又时尚的团队对现在的孩子有着极强的吸引力。我们针对“西点法则和军规”形成自己的班级独特精神,举办招聘“东方女孩”、“西点男孩”等活动,以促进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三年努力,这个班最终荣获“北京市优秀班集体”光荣称号。
最后,每个老师都应该拥有自己的教育理想。拥有教育理想的教师才会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三个理想的作用。教师首先练就自己的内在修养和气质,丰富自己的阅历和知识,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促进青少年最大限度成长。
要相信,神奇的理想合力一定能为孩子们的成长提供永不枯竭的原动力。■
□编辑 江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