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谈话录》中有关《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谈话分析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senboss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歌德谈话录》中关于《少年维特之烦恼》(以下简称《维特》)的谈话主要表现在1824年1月2日与1830年3月17日中。书中的《维特》是否真的与时代无关,以及英国主教骂《维特》不道德的反击的问题可以看出当时社会封建势力泯灭人性的本性。书中对有关《维特》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可以深切地体会到歌德所推崇的现实主义文艺观,但他的艺术探究由于受到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影响而显示出很大的局限性。
  关键词:歌德 《歌德谈话录》 《维特》 现实主义文艺观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歌德谈话录》中的1824年1月2日与1830年3月17日是有关对作品《少年维特之烦恼》的评论与争议,爱克曼记录了关于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与时代,以及歌德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和这部作品所受到的种种非议。笔者初步查阅了近十年来,特别是2012年关于研究《歌德谈话录》的一些文献,查阅了三个不同的译本,分别是朱光潜译本、周学普译本和文燕译本,通过三者的比较分析,在字词上面的不同进行斟酌,最终确立了自己对于文本的理解与观点。本文写作目的是针对《歌德谈话录》中的有关作品《维特》的章节进行探讨,从字词到段落,弄清歌德所要表达的观点之后,对其观点进行总结并加以评析,从作品中得出歌德关于现实主义的文艺观,即艺术研究与创作应从客观现实出发。但同时,针对《维特》是否与时代有关这个问题上,也显露出了他自身的局限性。
  一 歌德的现实主义文艺观
  主攻歌德研究的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武能先生在2012年发表了一篇论文:《歌德的立体全身塑像——论艾克曼〈歌德谈话录〉》,从文学史和思想史的角度评价了这部作品。杨武能在文章中对文艺观有了一定的体现,是在他的生死观。歌德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生命本身,在于个体的奋发有为和努力创新。歌德主张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由于他早年对于自然科学有过深入的研究,所以他重视客观实际,反对理想化的东西。在作品中就可以看出他的观点:“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多姿多彩,你不会缺乏作诗的动因。但是写出来的必须全是应景即兴的诗,即现实生活必须既提供诗的机缘,又提供诗的材料,一个特殊具体的情境通过诗人的处理就变成带有普遍性和诗意的东西,我的全部诗都是应景即兴的诗,来自现实生活,从现实生活中获得坚实的基础,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
  从1824年1月2日与1830年3月17日的谈话中,体现出来了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具体如下:
  1 1824年1月2日
  艾克曼记录了歌德这一天所说的话:“我决心一方面听任我内在的自然的特殊个性自由活动;另一方面,继续感受外在世界中具有特征的影响。这样,我就进入了构思和写作《维特》的奇妙的气氛之中”。歌德除了重视外界的现实观察,反对理想化的主观叙述,他还认为,培养艺术家要靠适宜的文化氛围与丰富的知识,在对莎士比亚的才能进行推崇的同时,他觉得莎士比亚之所以有这样的成绩,也归功于他那个伟大而又雄强的时代。
  2 1830年3月17日
  虽然在1830年3月17日这次的谈话没有直接写明他的文艺观,但是通篇所体现出的核心与灵魂却是与现实主义分不开的。歌德对英国主教骂《维特》不道德的反击,字里行间透露出他的现实主义文艺观。
  (1)英国主教对《维特》的态度
  这里提到了歌德与英国德比郡主教勃里斯托勋爵的一次遭遇。勃里斯托勋爵所代表的就是封建势力,形形色色的卫道士,他们通常都具有浓厚的封建观念。他们对《维特》的态度是非常恶劣的,骂它是一部极不道德的该受天谴的书。他在与歌德的谈话中提到了《维特》,就开始说教起来,想刺痛歌德的良心,不该让人走向自杀。在歌德痛斥了他之后,他的态度变得像绵羊一样驯良,声调也和蔼了。歌德通过自己的激烈言辞反击了英国主教,痛斥了封建势力,这次谈话一直令维特很得意,多次在他的作品中提到过。
  (2)歌德的反击与现实主义文艺观
  “……这部作品至多也不过使这个世界甩脱十来个毫无用处的蠢人,他们没有更好的事可做,只好自己吹熄生命的残焰。我自以为这是替人类立了一个大功,值得你感谢。”这是歌德对英国主教的反击言辞,从中可以看出,在创作方面,歌德以自然与实践为第一性,遵从内心的意志,强调个性的解放与自由,歌德说:“我们都不应把画家的笔墨或诗人的语言看的太死,太窄狭。”“世界是那样广阔丰富,生活是那样丰富多彩,你不会缺乏作诗的动因。但是写出来的必须全是应景即兴的诗,也就是说,现实生活必须提供诗的机缘,又提供诗的材料。我一向瞧不起空中楼阁的诗。”正是由于这样的观点,才塑造了维特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反应当时那个时代的青年人物的厌世感伤,歌德说维特与时代无关,他的观点不是否认现实主义文艺观,而是说维特这个人物在任何一个时代都适用,而创作这个人物,却是要注重现实,这里的现实不完全指的是客观环境与政治背景,更多的则是一种自然的创作态度。而这种态度对任何时代的文学创作者来说都是一种重要的创作技巧,值得借鉴与学习。
  从对《维特》的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歌德对于文学创作的基本观念,即现实主义文艺观,他从自然科学着手,认为文学作品是对于自然的模仿,这是歌德的最重要的文学创作准则。歌德认为,“我像鹈鹕一样,用自己的心血把那部作品哺育出来,其中有大量的出自我自己心胸中的东西、大量的情感和思想”,正是由于对于自然的客观洞察与模仿,再加上作者像鹈鹕般的主观因素的大量融合,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就这样产生了。
  二 《歌德谈话录》中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1824年1月2日这次的谈话,上面有关《少年维特之烦恼》是否与时代有关的问题。要从当时的时代背景着手,在19世纪20年代,德国是一个封建社会,人性受到压抑,个性没有解放,恋爱没有自由,青年人受到各种封建观念的束缚。种种热情得不到满足,根本不可能从外部受到鼓舞去干一番事业,只能在精神空虚的市民生活中彷徨、感伤、厌世。这部小说受到有时代精神苦闷的青年的热烈欢迎,甚至与维特有同样遭遇的青年读者竟然步维特的后尘,穿上蓝上衣、蓝背心,仿效维特而轻生自杀。歌德觉得维特这个人物与时代无关,是受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影响,倡导个人中心论,所以才导致了这样狭隘的看法。爱克曼是从个别人物来看待《维特》是否与时代有关,他说即便《维特》在今天第一次出现,也还是划时代的,因为每个时代都有那么多的不期然而然的愁苦,那么多的隐藏的不满和对人生的厌恶,这些在任何时代都是存在的。歌德赞同他的说法,他说:“你说得很对,所以《维特》这本书直到现在还和当初一样对一定年龄的青年人发生影响。我自己也没有必要把自己青年时代的阴郁心情归咎于当时世界一般影响以及我阅读过的几部英国作家的著作。”   笔者认为《维特》与时代有关,《维特》中的主人公维特的阴郁心情涉及个人的特殊遭遇,这当然不假,但是个人的种种行为与思想却是无疑受到时代的影响,或许作者个人感觉不到。歌德认为这部作品在任何时代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与时代有密切关系的作品也不能说明就不会在任何时代都有巨大影响。个人不能脱离一定的时代、社会和阶级而超然悬在真空里。歌德的想法,是代表着西方资产阶级上升时期正开始流行的个人至上的自我中心观点,并且还是与时代背景分不开的,在现在看来,这个观点无疑是大错特错的,可是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青年一代受到了强烈的个性压抑,很多市民都出现了厌世感伤的情绪,这时候就需要激进的个人之上的自我中心观点来提高士气,壮大自己的阶级力量。在当时,维特被认为是“垮掉的一代”,而不同于当代社会的“垮掉的一代”,现在就很少有人为维特发狂了,仿效维特轻生自杀更是不可能的事,谁也不会为了这样一个人而自寻短见,因为时代变了,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人们再也无法体会当时封建社会的桎梏与束缚,所以在这个时代,已经不受用了。所以,《维特》并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种种烦恼与问题,而是具有时代印记的,是无论如何也抹不去的,和现在的读者也不会有生活中的共鸣,有的只是从当时情境出发,从主人公角度出发,来换位思考所得出的研究结论。至于语言技巧的学习,则不是我们要探讨的问题了。
  三 《维特》所表现出的个人自我中心主义
  个人自我中心主义在歌德的作品与观点中大量体现,在当时的时代确是能够顺应当时民众的心理,使人们的思想得以解放和自由,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资产阶级人道主义与个人中心主义的观点越来越被众多评论家所批判,脱离了历史环境和客观实践的作品,就显得格格不入。文学创作中掺杂了一些对于人道主义思潮的呼应与感悟,肯定了人的最基本的生存权利,这是一个相当曲折而困难的过程。文学创作中的人性独立与人性解放在这个时代得到了呈现,表现了文学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但是却不能过分夸大了个人,忽视了时代的意义,造成了文艺理论和创作上的局限性,是我们应该重视的问题。
  在1824年1月2日的那次谈话中,也就是在说到《维特》与时代是否有关的问题上,歌德坚持它与时代无关。因为当时青年一代人多由于“维特热”而弄得神魂颠倒,穿维特式的服装,过维特式的生活,甚至仿效维特自杀。歌德也因此而受到当时保守派、特别是天主教会的痛恨和攻击。在这种情况下,歌德表示,《维特》与时代无关,维特的阴郁心情只涉及个人的特殊遭遇。这无疑是错误的。笔者认为,这一部分是来自于当时客观环境的压力,迫使歌德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是说他迫于压力而得出的;还有一部分是受到了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影响,像书中说的只涉及到每个个别的人,直接关系到个人的情况。但每个个别的人都是与时代背景、与当时的社会紧密联系的,个体不可能脱离整个社会而存在,这是歌德的错误。笔者认为,两者因素都有,而且前者占得比重要多一些。因为根据歌德的现实主义观点,他不仅要求创作要遵从内心思想解放与自由,也要从外界环境中获得启示,就算两者的探讨范畴不是一回事,但相互之间也是有密切联系的,因为歌德深知周围环境对于创作的影响,所以他的创作与时代无关的观点,仅仅是从一个方面来阐述的,而且也不是绝对化的。
  四 结语
  歌德的观点在本文笔者看来,虽然不是绝对化的,但是毕竟他提出了这样一个与时代无关的阐述,那么局限性是不言而喻的。在当时那个年代,歌德的做法无疑是具有着时代的合理性的,引得大多数青年效仿其观点。而放到现在来评论,则给了我们文学理论研究者和文学创作者以启示与借鉴:不忽视时代背景的创作才是好的创作,警惕个人至上的自我中心观点,坚持歌德的现实主义的文艺观念,这样才能与时俱进,研究出有价值的文学理论,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参考文献:
  [1] 杨武能:《歌德的立体全身塑像——论艾克曼〈歌德谈话录〉》,《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2期。
  [2] 贺骥:《神力、自然和人工——从〈歌德谈话录〉看晚年歌德的天才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2年第12期。
  [3] 张晓琴:《〈少年维特之烦恼〉叙事艺术探析》,《兰州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分期。
  [4] 庄泽伟:《人文主义的本质及其现时代的意义》,《无锡商业职业就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
  (艾萍娥,黄冈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荆棘鸟》是澳大利亚女作家考林·麦卡洛以荒蛮广漠、苍凉悲壮、充满澳大利亚风情的德罗海达牧场为背景创作的一部长篇爱情小说,其恢宏的场景、凄美的爱情令全世界读者为之
森鴎外の『舞姫』は二葉亭四迷の『浮雲』と並んで、日本近代文学の出発点における記念碑的な作品である。『舞姫』は1890年、『国民之友』に発表されたもので、森鴎外が1884
目的:寻找有效的多药耐药联合逆转剂。方法:用MTT法、联合效应分析和流式细胞仪测定技术研究奎宁(Quin)分别与环孢菌素A(CsA)、他莫西酚(Tam)、潘生丁(DPM)联合逆转耐药细胞系K562/HHT对柔红霉素(DNR)和高三尖杉酯碱(HHT)耐
目的:研制出抗癌性缓释性栓塞制剂并初步观察临床疗效。方法:采用乙基纤维素包裹顺铂及硫酸钡制成微球。测定微球形态及缓释率。动物实验对顺铂微球的栓塞、缓释作用及毒性进行
目的体外高效扩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为进一步开展基因治疗肿瘤奠定基础。②方法采用机械分离、酶消化和不连续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提取TIL前体细胞;以IL-2作为诱导剂,采用液相三步扩增方
1937年12月13日,古城南京成了人间地狱,一队队杀人如麻的日军像成群嗜血的野兽涌入这座历史名城。在一个半月的时间内,这些丧尽天良的侵略者在南京疯狂屠杀30万手无寸铁的中
本期主题:我和妈妈的故事  主持人:肖玲  参赛学校:湖南省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飞山小学  打擂选手:杨茜茹(四年级)  妈妈在晾衣服,我走过去帮忙。我取出衣服,拧干水,抖一抖,再往竹竿上一搭。嘿,晾好了。  准备收工时,妈妈忽然大叫了一声:“哎呀!”我转过头去,只见她右手抓着左手,脸上露出一丝痛苦的表情。妈妈的手指被竹竿上的刺儿给戳痛了。  爸爸闻声而来,赶紧给妈妈挑刺儿。  爸爸有点儿笨手笨脚,
GP2是从人胃癌组织中提取的硫粘蛋白相关的糖蛋白抗原,本研究以抗GP2单克隆抗体AH5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检测GP2在胃癌、结肠癌、直肠癌、肝癌、肺癌及其它肿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显示,GP2在胃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能力对正处在具有可塑性中的中学生的发展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既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同时对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是引起和维持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内部因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