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市场体制的逐渐完善,极大的促进我国教育行业的发展和繁荣。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任务是素质教育的推进,而在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广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的环节的就是基础课程的改革工作,而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教育课程,经过改革之后,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知识的传授,采取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生活中,从而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现本文就课程改革中的语文教学进行探究,仅供交流借鉴。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教学模式;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X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220-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促使其符合课程改的标准和需求。为了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进行广泛关注,并从语文教材入手,对教学内容总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讲解对学生日后发展有用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有就是转换教学模式降低知识点的难度,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知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对其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曾经有一位学者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中国孩子为什么领先于起跑线却在重点输了》,这篇文章也充分说出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也就是对孩子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所忽略,这也能让我们清楚知道孩子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应该多进行的一些研究性的学习,比如在一篇探险类文章《登上地球之巅》以及《荒岛余生》等相关文章的时候,教师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让学生先利用课余实践去收集相关的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将要用到的素材,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对收集来的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整理好,最后得出自己特有的结论,然后写下读后感、小论文,或者是将整理好资料绘制成画册张贴出去公开展览。这样的教学不光是研究出什么重要的成果,而是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收获更多的知识,并对研究问题的办法有所掌握,从而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得到培养。
2、打破权威化以及绝对化的教材观。我国新课程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认识教材的实质性也有了更新的转向,其转向的特征就在于范例性,也就是将教材给当成引导学生生活学习、认知发展以及人格建构等的范例,这并不是要求学生对其内容和对象完全接收,而是激发出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事物的能力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判,以此当作范例或者是案例。新课程改革之后对教材实质理念有了更新的要求,为了贯彻这些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先选择优秀的文章,先让学生自行阅读并进行集体讨论,教师在其中只起到点播的作用,依据教学实际内容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到课本上的知识,真正进入到研究性学习阶段,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教学作业。通过对这种教学方式的使用,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其对知识的渴望,从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不感到疲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稳定发展,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精神状态会比较好,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文章感悟能力的增强,还能够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新教材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注重以人为本,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构建新的语文能力实践性,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静态、封闭的模式,改善其支离破碎、缺乏连贯性的教学方式,走向一种开放的、整体的、不断建构的课堂结构,树立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体系。基于这些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两点做了调整和改善:
3.1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过去的语文课喜欢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其实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只是就课讲课,把一篇整体的美文大卸八块,搞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原有的美,使学生学来感到枯燥厌烦,这正是过去我们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体现。其实,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然后再请他把这一段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这样既达到了课标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又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3.2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时,采用按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把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小组的每个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对文章进行分析、探究,对小组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组长提出来进行班级集体探究。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不提供答案,只起引导、点拨、评价的作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的撞击,以及学生之间的思维撞击都是在思考中闪现的智慧的火花。按四人小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
4、变革教学设计内容,坚持“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构建开放的课堂。一般来说,教师备课,向来是非常详细的,且不说内容的环环相扣,即使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回答,所用的教学时间都在教案中有所体现,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没有“学”的行为,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也有“学”的设计,有“教”的行为,也有“学”的行为,如果遇到实际教学时间、环节与设计的时间、环节不一致时,我们要忍痛割爱,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渐完善和课改深入推进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加强,从而提升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需要围绕学生来进行,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较大的提高,促使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 冯铁山.试论语文教学论改革的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2004(07)
[2] 殷晓静.师范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01)
[3] 孙元涛,赵明阁.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探索、经验与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 2004(01)
[4] 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2003(Z1)
[5] 林润之.高师语文教学论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 2002(05)
[关键词]课程改革;语文教学;教学模式;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X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7-0220-01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行,语文课程的教学模式也需要进行改革和创新,促使其符合课程改的标准和需求。为了有效的提升语文教学效率和质量,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特点进行广泛关注,并从语文教材入手,对教学内容总量进行有效的控制,讲解对学生日后发展有用的知识内容,有利于学生掌握全面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有就是转换教学模式降低知识点的难度,促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把握知识内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对其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曾经有一位学者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中国孩子为什么领先于起跑线却在重点输了》,这篇文章也充分说出我国传统教育的弊端,也就是对孩子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有所忽略,这也能让我们清楚知道孩子具有较好的创新能力以及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的时候也应该多进行的一些研究性的学习,比如在一篇探险类文章《登上地球之巅》以及《荒岛余生》等相关文章的时候,教师为了对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进行培养,在课堂教学之前就让学生先利用课余实践去收集相关的资料,通过各种途径去寻找将要用到的素材,然后教师要求学生对收集来的所有资料进行分析和研究,并整理好,最后得出自己特有的结论,然后写下读后感、小论文,或者是将整理好资料绘制成画册张贴出去公开展览。这样的教学不光是研究出什么重要的成果,而是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能收获更多的知识,并对研究问题的办法有所掌握,从而让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意识都得到培养。
2、打破权威化以及绝对化的教材观。我国新课程改革力度在不断加大,人们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大,认识教材的实质性也有了更新的转向,其转向的特征就在于范例性,也就是将教材给当成引导学生生活学习、认知发展以及人格建构等的范例,这并不是要求学生对其内容和对象完全接收,而是激发出学生的认知能力、理解事物的能力以及分析事物的能力,并进行自我反思、自我批判,以此当作范例或者是案例。新课程改革之后对教材实质理念有了更新的要求,为了贯彻这些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应该先选择优秀的文章,先让学生自行阅读并进行集体讨论,教师在其中只起到点播的作用,依据教学实际内容可以将学生带出课堂,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到课本上的知识,真正进入到研究性学习阶段,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教学作业。通过对这种教学方式的使用,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其对知识的渴望,从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不感到疲倦,有利于学生的健康稳定发展,学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精神状态会比较好,学生的自信心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有利于学生文字表达能力和文章感悟能力的增强,还能够促使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3、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新教材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注重以人为本,努力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构建新的语文能力实践性,为学生终身学习、生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打破了传统语文教学的静态、封闭的模式,改善其支离破碎、缺乏连贯性的教学方式,走向一种开放的、整体的、不断建构的课堂结构,树立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其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的体系。基于这些要求,我主要从以下两点做了调整和改善:
3.1通过朗读让学生整体感悟。过去的语文课喜欢逐段串讲,然后归纳中心,并认为这是语文教学的一条规律。其实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只是就课讲课,把一篇整体的美文大卸八块,搞得支离破碎,破坏了文本原有的美,使学生学来感到枯燥厌烦,这正是过去我们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体现。其实,语文教学中应当注重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然后再请他把这一段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这样既达到了课标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又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从而受到情感的熏陶,进而感知美、体味美。
3.2在对课文内容进行具体探究时,采用按小组进行“合作探究,互问互答”的形式。这种形式就是把学生按四人一组分成若干个小组,然后小组的每个成员之间互相配合对文章进行分析、探究,对小组内部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由组长提出来进行班级集体探究。教师在整个探究过程中不提供答案,只起引导、点拨、评价的作用。这样学生在课堂上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文本的撞击,以及学生之间的思维撞击都是在思考中闪现的智慧的火花。按四人小组所进行的“合作探究,互问互答”,学生的积极发问和答问,老师的适当点拨和评价等互动互助的形式,课堂不再是枯燥的了。
4、变革教学设计内容,坚持“教”的设计和“学”的设计,构建开放的课堂。一般来说,教师备课,向来是非常详细的,且不说内容的环环相扣,即使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可能出现的回答,所用的教学时间都在教案中有所体现,但“教是为了不教”,“教”是为了“学”,宗旨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如果一堂课只有“教”的行为没有“学”的行为,那么学生的“学”就不是真正的“学”,学生的“发展”也谈不上真正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坚持既有“教”的设计,也有“学”的设计,有“教”的行为,也有“学”的行为,如果遇到实际教学时间、环节与设计的时间、环节不一致时,我们要忍痛割爱,将精彩留给学生,让“学”的环节充分发展。
5、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教育体制的逐渐完善和课改深入推进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视,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在具体语文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课堂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加强,从而提升语文教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通过对语文教学的改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同时语文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需要围绕学生来进行,只有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较大的提高,促使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得到实现。
参考文献
[1] 冯铁山.试论语文教学论改革的价值取向[J].教育探索.2004(07)
[2] 殷晓静.师范教育实践性课程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2004(01)
[3] 孙元涛,赵明阁.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探索、经验与启示[J].教师教育研究. 2004(01)
[4] 钟启泉.“教师专业化”的误区及其批判[J].教育发展研究.2003(Z1)
[5] 林润之.高师语文教学论课程研究性教学的实践探索[J].高教论坛. 20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