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xi0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听到一些教师议论:学生怎么就不爱问呢?为什么上课问他们也不爱答呢?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问题是探究的源头。如果一个人不能敏锐地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就不能深入地分析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自然也就无法进行探究活动。由此可见,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提出问题值得每个教师关注。学生不爱问问题,老师上课时对他们提问也不答是教师在教学上面临的最大问题。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提问过于急于求成;提问没有新意,雷同的提问过多;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后进生,挫伤后进生的积极性。这些提问方式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教师还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我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尝试。
  
  一、创设轻松良好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大胆提问。
  
  要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影响学生提问动机的原因主要有:1.紧张、自卑的心理,害怕提问不当或提出的问题不得要领而受到老师、同学的讥笑。2.满足于一知半解,认为对知识已经完全掌握,缺乏提出问题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品质,不愿质疑。3.受知识年龄限制,难于掌握知识要点,难于质疑。因此,教师必须创造条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激发学生提问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相信所有的学生都能学习,都会学习并且都能学好。其次,教师的态度要亲切自然,尊重学生的意见,积极鼓励、启发引导学生,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多给学生以微笑,多些鼓励学生的语言,防止学生产生紧张、急促不安的心态,让他们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学生提问题的信心源于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的反应是决定学生能否继续提问的关键。如果你对提问的学生不给予鼓励,或对学生的问题不加理睬,或你在学生提问题时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那么,你给学生传递的信息就是问题不好,不该问。这样做的结果是使学生失去提问的信心,进而排斥学习。再者,教师应当让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发言,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健康的集体心理氛围中轻松地学习。
  
  二、抓住契机,拓展渠道,设置矛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为此,我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寻找时传祥》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时传祥是什么样的人?为什么要寻找?最后找到了吗?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写人的文章却因为几个简单的问题就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又如教学《孔乙己》一文时,我特别注意发问的技巧。我开篇就提问:“孔乙己姓甚名谁?”“他真的姓孔吗?”这样两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诱导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在此基础上,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文本的教学难点。但必须注意一点,教师提出的问题不能脱离教材,漫无边际地提问,应该根据阅读教学任务完成,要有艺术性。如教学《愚公移山》这课时,有的老师就列了这么几个问题:(1)愚公移山成功主要靠什么?(2)河曲智叟无以应,他真的没话说呢吗?(3)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与愚公移山有何不同?(4)如何评价愚公等问题,这些问题细看和教学任务没有多大关系。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地提问,学生会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因为一个问题就扼杀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三、创设学生提问的情景,激发学生发现问题,教会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学生能否提出问题?能否提出好问题?关键在于引导,教师要给学生各种行之有效的提问方法。教育家波利亚说:“教师的作用在于系统地教给学生发现事物的机会,并给予恰当的帮助,让学生在情景中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
  
  1.从课题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题犹如文章的“眼睛”,启发学生通过“眼睛”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能使阅读带来深厚的趣味性,从而培养学生从课题入手阅读课文的能力。例如,教学《永久的悔》,教师出示课题后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问:(1)悔什么?(2)为什么悔?(3)悔的表现是什么?引导学生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边阅读边做标记,然后同桌互议,师生交流。学生的思维活动在释疑解难中开始了,这样借助问题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又现了学生的主导作用。
  
  2.从关键词句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文中的关键性的语句在文中的作用不容忽视,而把握了关键,就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容。例如,教学《孔乙己》,第四段里有一句“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经过前面几段的说明我们知道来酒店喝酒顾客的不同特征:“长衫”和“短衣”、“坐吃”和“站喝”、“房里”和“柜外”,而这句话就体现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教师可以就这句话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站着喝酒”说明什么?“穿长衫”说明什么?“唯一的”说明什么?学生就会根据前面的介绍说出这句话写出了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地位、性格特点。因此,教师应抛砖引玉,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探索,从而提出问题和最终获得问题的解决。
  
  3.从课文疑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文的疑点往往是学生质疑问难的突破口,是将教学引向纵深处的突破口。例如,在教学《一厘米》时,学生可能就会想:(1)陶影为什么为不足一米一的小也买票?(2)为什么不让小也把西瓜皮啃得太苦?(3)在寺院门口,陶影为什么面对查票员的刻薄无礼强压怒火不与他吵?(4)她为什么拒绝赔偿和赠票,只让来人向小也说明“妈妈没错儿”等问题。学生就会带着这些疑点去质疑问难。教师在课文内容的疑点处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能通过联系当时情况解决问题,疑点就能迎刃而解,使学生的知识再深一步,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从理解难点入手,启发学生质疑问难。
  课文的疑难部分,往往文字含蓄,余味无穷,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教师不宜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应该让学生去尝试、探究、解结。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更有利于学生探索精神的培养与形成。例如,教学《周庄水韵》一文,品味周庄水乡的动人情韵是这课的难点,作者三次游览周庄的所见和感受,重点写第三次游览,就是文章第五段,作者领略到的是水乡周庄怎样的韵味和情趣呢?作者又是怎样描绘的呢?这是难点,作者运用了清新、优美、生动的语言来展示节日周庄的韵味和情趣。如:“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彩的焰火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最奇妙的,当然是我身畔的河水,天上的辉煌和璀璨,全多落到了水里,平静幽深的河水,顿时变成了一条摇曳声辉,光华四射的彩带。”春河上七彩斑斓的礼花,河中摇曳生辉的彩带,从视觉的角度描绘了周庄水乡的绚丽多姿,充满了水乡的韵味和情趣。通过设置问题,学生会顺着教师指导的方向积极思考,并通过自己的分析,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最后豁然开朗,疑团冰释,进而思维结果上升为理性的认识。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质疑。首先,要布置课前预习;其次,要学生确立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根据师生共同确定的目的并结合自己的学习目的去学习,学生的兴趣会更浓;最后,要告诉学生“疑”一般“设在何处”,质疑方式如何。
  
  四、提问还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更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我就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我就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再如学习了《水稻之父——袁隆平》中袁隆平甘为人类奉献的精神后,我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总之,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培养学生学会提问,让学生多动、多说、多看、多问、多表现、多思考,让他们自己“跳起来摘果子吃,而不是老师拿果子给他们吃”,尽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空间,把提问题的方法交给学生,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因此,教师课前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共同的进步。
其他文献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的教育;是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灵魂、美化人们生活的德育。在现代化教育中,以美去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情感、审美意识,并使之获得高尚的审美情趣,已成为造就一代新人的重要手段。学校美育,除了发挥音乐、体育、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外,还应通过各种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美是客观存
摘要: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代中职生中,存在着感恩意识缺失的现象,加强感恩教育刻不容缓。语文是人文学科,在感恩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老师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要善于把感恩教育寓于各种情境之中,要积极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语文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感恩,拥有一颗感恩的心。  关键词: 感恩教育语文教学心存感激    “感恩”是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传统美德。然而当代中
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读”的重要性。阅读能使人获得古今中外涉及各门学科、各种领域的知识、信息,开拓视野;阅读能启迪人生、使人受到美的熏陶;阅读能提高人的写作、会话能力,开发智力。因此,阅读能力是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的一种重要能力,也是学习、工作必不可少的能力。尤其是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终身教育的提出,对人们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朗读又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我在语文
为了了解各级党组织对党校学员毕业后的使用情况;调查学员回到工作岗位后,对当前四化建设和改革形势的适应状况;从中总结干部培训工作的经验教训,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党校正规
摘要: 中职语文对于中职学生基本素质的提高和职业发展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而随着中职语文教改的不断深入,作为中职教育基础课之一的语文课,必须以学生语文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本位,为提高学生的现代经济社会的适应能力和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关键词: 中职语文综合能力培养    对于职业教育的发展,教育部曾经提出了明确的思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相结合的改革发展之路,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
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是“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开始形成的观点是:一是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有效教学的根本体现;二是有效教学必须合乎教学规律;三是有效教学要能满足特定的社会和个体的教育需求;四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在此基础上,有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对它的再界定,即: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
该课题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临床实践,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探讨了从脾虚瘀毒论治中晚期肝癌的理论基础、临床配伍应用及作用机制.理论部分通过总结分析古代文献,结合现代医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是识字的主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的能力。而目前在农村中小学,由于受办学条件的影响,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导致作文能力低,阅读兴趣不高,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我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谈几点做法。    一、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
“摘抄”本是语文学习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可是一提到摘抄,很多同学都感到头痛,认为既浪费时间又起不到什么作用。有的同学即使进行摘抄了,也只是把摘抄当作完成老师布置的一项任务,纯粹是为了应付老师的检查才去摘抄,根本不会主动摘抄,更谈不上理解、揣摩、仿效、运用了。这样就导致摘抄不但起不到它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为无谓地浪费学生时间和精力的事。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进行摘抄,让摘抄真正收到实效呢?根据平常积累的一
摘要: 本文对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运用“阅读期待”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关键词: 教师阅读期待阅读教学作用    我们的语文教学在应试教育下,容不得学生的任何自由和创新,一切以标准答案为依据,学生的阅读受到严重的束缚和压抑,对语文课兴趣全无。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我深感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之弊,也常常为之困惑、苦恼,为此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以期寻求阅读教学的新境界。我在教学实践中,真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