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出起始年级科学课的“科学味”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qw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以科学探究为重要的学习方式”、“科学课程具有开放性”的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帮助,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思考问题,用自己的双手解决问题……亲身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每一个环节中,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培养科学素养。
  曾宝俊老师认为,一堂精致的好课应该有三味:其中“科学味”是第一点,“科学味”是说在科学课上要像科学家那样真枪真刀地做科学,像模像样地做。不要让学生觉得今天是在做游戏,而是在做研究、写报告。
  科学课上的“科学味”落实在课堂上,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做科学”的习惯,这种习惯应该包括思维习惯、行为习惯、语言表达习惯等多个方面。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将对今后科学课直至中学阶段的理科课程的学习,甚至终身科学素养的养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明确方向,直指目标
  对刚进入科学课堂的三年级学生来说,科学课有很多材料,可以自己动手或自由与组内的同学交流,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很容易让他们将视线集中在科学课“趣味”的一面,而忽视了其同时应该具有的“科学味”。另一方面,年龄特点又决定了他们乐于将每一次实验活动当作游戏,随心所欲地利用已有材料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在实验过程中往往会忘记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用实验材料做与实验目的无关的事。
  在这一前提下,控制实验材料就成了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在课堂讨论阶段不出示材料,当问题的研究进展到需要实验验证想法的时候,由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再申领相应的材料和用具。这种处理方式一方面学生知道了这些领取来的材料是要用来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这个时候,学生对待实验材料的态度与一开始就将材料分发下去相比会比较不同。在有问题需要解决、有任务需要完成的前提下,再有趣再好玩的材料也会被当做科学用具而不是玩具。另一方面,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小组和个人往往会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法,那么,在材料的选择上也会有所不同,按需索取,同题异解,正体现了科学课的开放性。而即使是行不通的路,也给足走下去的空间和条件,尊重每一个学生探究的欲望,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手推翻一个错误之后,更容易构建起一个正确的认知。
  为了帮助学生目标明确地使用材料,我实验前在黑板上把现阶段要研究的问题出示,并提问:“我们在这个实验中要研究什么问题”,让学生在开始实验前齐声朗读实验目的,通过诵读自我提醒:手中的材料是为了完成科学研究而准备的,它们是科学用具、是探究活动的重要工具,而不是玩具。
  二、材料专业,创设情境
  实验材料是科学探究活动中的重要角色,材料的选择对科学课整体氛围的创设也起到关键作用。科学活动都应该有专业的科学仪器和设备,虽然有些生活中的日常物品也能够代替专业用具的作用,但在营造“科学味”方面起到的作用显然要弱于专业用具。例如,在上固体与液体单元时,进行液体混合的探究活动时,第一个班级使用筷子搅拌,学生拿着筷子在玻璃杯中使劲乱搅,不少液体飞溅出来,影响探究的效果。出现这种情况后,在之后的教学中,我就将筷子换成玻璃棒,将玻璃杯换成烧杯。学生在面对这些专业材料的时候,神情明显严肃很多,布置探究任务的时候也能够更加专心地倾听要求。在动手操作时,更加小心仔细,观察记录时更加认真投入,专注“做科学”的氛围浓厚,探究活动的效果与第一个班级相比有很大差异。
  在面对不熟悉的物品时,学生会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极其希望能够将其运用于实践活动中去。强烈的内驱力,给科学课堂奠定了很好的心理基础,而专业的科学用具和学习内容一起,共同创设了严谨、科学的情境,更加容易将有环境依赖特征的三年级学生引入科学探究的轨道中。
  三、过程开放,做有所得
  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开始的时候能够围绕一个问题进行活动和讨论,几分钟之后就开始跑偏,接着手里的实验材料被用来做其他事情的情况。这种跑偏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小组内有一些学生在做其他的事而带动了别的同学,这个时候实验材料变成了玩具,这种情况是要及时指出并制止的。当然也有可能是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了新的发现,进而想要把这个发现研究到底。对于这种情况,我的做法是:首先问清楚是不是把本次实验的问题解决了,然后追问现在在做的事情目的是什么、想要解决什么问题,以及准备如何操作。如果学生能够明确清晰地回答上来,则可以让他们在解决了实验任务之后动手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把结果记录下来,在交流讨论时留出一点时间让他们汇报自己的探究成果。
  如果只是对某个偶尔发现或想起的问题感兴趣,却没有解决方案,教师可以给予提示,帮助学生利用已有材料做出一个结果,解决或部分解决问题。这个时候,实验材料仍然扮演着科学工具的作用。学生也能够从活动中认识到科学探究都是有目的性的,不管是老师布置的任务,还是自己要研究的问题,经过探究的过程,都应该得到一个结果。
  四、关注语言,科学表达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结论的表述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科学表述可以做出初步的要求。在这个阶段,我要求学生在小组汇报交流时,完整地将实验目的和实验结果进行表述。措辞暂时不要求做到完全专业化,但语句要完整、条理要清晰。例如,汇报几种固体混合后质量的变化情况时,学生回答“不变”,我给出的反馈是“老师没听明白”;当有学生意识到问题,补充是“质量不变”时,我接着提问“什么质量不变”,经过几轮往来,学生说出“不同固体混合后质量不变”,这个回答达到了我对三年级学生的要求,对此进行表扬和强调。
  对于刚刚接触科学课的学生来说,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他们进行探究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加以保护,更重要的是通过外部环境和教学过程引导他们将这种天性转化为建构知识的态度和科学探究能力,为他们日后的科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他文献
开放式运动区域活动是针对传统的晨间锻炼模式所提出的一种新型的体育模式。顾名思义,它具有更开放的特点,如活动地点的开放性、活动材料的开放性、人际交往的开放性等等。但对于这一模式的有效组织,我园正处于一个尝试探索阶段,全园教师力求通过扎实的学习研讨过程,内化对其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使其更自信愉悦地投入新模式的组织实施中。   一、开展园本教研   我园位于苏州工业园区湖西CBD中心,占地面积2000
一、对小组评星制度的反思  在这些天的交流与讲座中,第一天上午一位老师给我们讲述的微研究的话题是我最感兴趣的,尤其是其中提及的关于教师课堂给学生评星的一系列制度令我印象深刻。  在之前我也看到过许多老师用过这一制度,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但大多数给我的感觉是比较空洞的,是不完整的。很多情况下学生开始的时候热情很高,很乐意与从老师那拿到奖励的星星,进而可以从老师那获取对应的
口语交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点,是我们当前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融合,呈现互动性、实践性和研究性。根据口语交际完整教学体系,开放系统的口语交际主要形式,创设多样的教育场景,深化口语交际教学,提高低年级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使学生口语交际长足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  一、“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作用  口语交际,是指在特定的交往语境中,听、说双方以沟通和交流为目的,借助有声
小学生辩论是一种灵活、生动,富有实践性的教学活动,不光能锻炼学生的口才,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而且能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用事实帮助学生明辨是非,引导成长的正确方向。笔者在上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单元练习六口语交际《辩论——小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时,就有过一次生动的尝试,给学生和自己的教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将自己的尝试总结如下,以期抛砖引玉:  一、充分准备,了解学生思想动态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一直是学科课程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在教师知道下进行的非学术活动,一般称之为活动,并没有把其看作是课程,所以以往的小学德育课程,往往都是专门的学科课程,或者渗透于其他学科当中。随着课程改革理念的不断深入,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人们已经将活动课程纳入到课程的范畴,并且也自觉地开发和实施活动课程。  第一节 调查过程及研究方法  我校所在区域属于广州市的番禺区,全区目前有公
小班化是社会城市化进程留给广大农村学校的现状,如何利用这一新形势提高各科教学效率,是一项值得研究的课题。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理念强调学生体验操作应用,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际问题,感悟数学的价值。本文结合教学实际,探讨了体验操作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体验操作就是在课程实施中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
小学科学课程主要是从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科学严谨性的一门学科,适当接触科学知识对于小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来说都是具有很大帮助的。但是小学科学课这一学科对于小学生来说好像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刚接触的时候常常会感觉到这些科学知识离自身的生活比较遥远,所以说目前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让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内容上强调联系生活实际,在方法上强调探索、实践、活动,实现课程生
笔者曾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位神秘的老人有点石成金的法术。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穷苦而聪明的孩子,心生怜悯的老人决定送他一件礼物。老人把一个小石子点成黄金交给了孩子,孩子摇头;老人又把一块大石头点成金子,孩子继续摇头;老人把一整块岩石点成了金子,孩子还是摇头。老人不解地问:“孩子你到底要什么?”孩子说:“我要你那根能点金的指头!”通过这个故事,我明白了授人于渔才是硬的道理。  在一次教研活动中,笔者
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生物的启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仿生过程:知道什么是仿生,尝试仿生设计,  了解人们在生物的启示下进行的发明创造。  2.过程与方法。  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器材作简单的观察实验;能制作简单科学模型;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愿意交流合
卢梭曾说过:“有了审美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能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各种美的观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和诸多事物。”幼儿阶段是审美能力形成及发展的敏感期,是对其终身审美态度、兴趣、能力等培养的良好契机。我们必须利用周围的环境,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通过一系列活动引导幼儿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从而提高幼儿的艺术审美能力。  一、用美包围儿童,培养敏锐审美感知能力  正如罗丹所说“美到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