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福建泉州发现一方清康熙年间临济高僧的墓志铭。该墓志铭高36厘米、宽47.5厘米、厚2.5厘米,黑叶岩质地。墓志最上一行为篆额(从右到左),篆文字径1.7×2.8厘米,正文部分为楷书,字体端庄秀丽,计33行,每行最多27字,直径0.8×0.8厘米,最少8字,总计858字。
粗看该石刻似乎是明末清初闽南一带再普通不过的一方墓志铭。然而,经过研读志文后,笔者立刻发现墓志主人锐锋禅师竟是位不世出的一代高僧。因为,为该墓志篆额的是内阁大学士、礼部侍郎李光地,书丹的是前广西河池州知州黄志璋,撰文的是湖广永州府总镇左都督李日。作为一位不问世事的僧人,竟能烦劳三位朝廷大员,且皆屈尊以“法弟”来自称。那么,墓志中的主人锐锋和尚生平如何,为何能获如此的礼遇呢?
墓志主人为锐锋禅师。根据墓志内容锐锋禅师少有慧根,超卓不群,既而觉世相无常,遂剃染佛门,后从福清黄檗寺慧门和尚座下得受大戒。而明末清初黄檗寺为临济宗中兴之地慧门为临济隐元禅师的法嗣,而隐元法承费隐通容,费隐则师承宗匠密云圆悟。隐元东渡日本弘法创立后日本黄檗宗。而唐山祖庭黄檗一脉则在依仗慧门的经营并得以发扬光大。而锐锋禅师《安溪县志仙释》也有记载:“僧锐锋,俗姓杨少业儒,后披缁居化龙岩。深通禅理,饶有勇略,著有语录杂作,李文贞公为之传。”寥寥数语,结合上面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出,锐锋禅师是南禅临济宗黄檗派的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禅师。
墓志中有“余髫年追随父兄游于吴山寺中”,这里的“吴山寺”即志书中的“化龙岩”,又名吾岩寺。《安溪县志·寺观》载:吾岩寺,在桃洲乡(今桃舟乡),昔名“化龙岩”,左有万叶庵、半月池。这里“茂林修竹,岩各窈深,为蓝溪一胜概”,邑令王植匾曰:“人间第一”。寺肇始不详。有明确记载为明正德七年,为南岳僧月镜募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明清之地桃舟地处漳平、永春、安溪交通要冲,地理位置独特,史料记载,旺时这里即置有桃舟隘和桃舟驿,吾岩寺也因之成为龙岩、永春、大田等周围远近闻名的临济宗黄檗派的一大道场。
至今,仍保存有大量的寺庙建筑遗存。
墓志中也保存下来许多反映吾山寺与李光地家族历史渊源的文字。安溪湖头李氏是泉州乃至整个闽南的高门大族。从明正统年间的慈善大商人李森起,无论是清前中期李光地一门“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的传奇,还是民国至今日皆人才辈出的盛况,无不述说着这个显赫家族的辉煌。明清时期湖头李氏家族总计出进士23位(明:李懋桧、李栻、李仕亨、李凤鸣、李日烨、李光龙,清:李光地、李钟侨、李天宠、李光墺、李清植、李钟俾、李清载、李光型、李清芳、李玉鸣、李复发、李清时、李济泰、李宗文、李本昕、李景嵩、李绿淇),特别是清康熙年间的理学名宦李光地官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之位,位极人臣,成为康熙皇帝重要的肱骨之臣。人才辈出的盛况、严格善教的家风,让这个家族成为泉州乃至福建闻名显赫的门第经几百年的风雨长盛不衰。而这个显赫的家族都与吾岩寺有极其深厚的缘分。
譬如,墓志中有两段内容,“癸亥重兴泰山禅寺,檀护敦请出世开堂”“至于上堂示众法语,檀护捐资累请梓行,尤加钳闷”。这里的“檀护”即檀樾主,是一个寺省开基创建时给予资助的大施主。那么他是谁,墓志中没有言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他其实就是李光地先祖李先春。李先春不只是出资重修泰山寺,还是吾岩寺的檀樾主。一本来自安溪本地的族谱《达山萧氏族谱》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念次李公以吾岩寺佛灵僧慧,祈雨疾疗功德匪浅而香火乏费即将契卖杨山施入吾岩寺。”综合史料记载可知,到康熙丁巳年(1677)锐锋和尚在吾岩寺复兴时前内岩的选址及重建即得到李先春的大力资助。而这也在墓志中的一段文字呼应:“余髫车追随父兄游于吴山寺中,僧固众,吾父与兄所交谈者惟师”。說明当时锐锋和尚是在念次李公(李先春)的延请之下来主持吾岩寺的,并在后来又大力资助重修了吾岩寺。那么,李光地先祖为何对锐锋和尚和吾岩寺如此厚待,除了族谱中讲的“佛灵僧慧”的原因外,还有一点就是与墓志后面所记载李光地幼年的一段蒙难事件密切相关了。
墓志中文中提道:“乙未年夏,李氏及侄陷于贼。先大夫心如焚,乃病且逝。”正好与其他文献中记载的李光地一家在乙未年(1655)遭山贼林日胜绑架,仅其父李兆庆一人逃脱,随后其伯父李日燝在次年(农历丙申年,1656年)招揽武林义士从山贼手中救出李光地等人的事相呼应。
明末清初,安溪、永春地区动荡不安,山匪盗寇横行,其中最大一股是盘踞帽顶寨的林日胜,清乾隆版《安溪县志》载:“康熙甲午、乙未间,山寇林某聚众永春帽顶山,劫掠居民,锐锋与李日燝令其徒晦谭同乡众破贼巢远近宁静。”
对于这次事件,《李光地年谱》是这样描述的“清顺治十二年乙未年(1655)……山贼林日胜乘乱窃发……尽劫老稚儿女十二人以去,独赠公(李光地父李兆庆)走脱,贼挟质索赎。公祖念次公,财竭意懑,至十一月,竟以忧殒。清顺治十三年丙申年(1656)……渔仲(李光地伯父李日燝的号)……乃募乡壮,先后破贼寨十数,举家十二口,以次拔归。”
李光地的先祖曾在永春小横一带买下一片山林、田产,甚至雇工炼铁,世代经营,成为一方豪富之来源。这个炼铁场,就叫羌埕。到顺治十二年,其父李兆庆带子侄们也在羌埕炼铁。聚众永春横口起事的林日胜带山贼连夜包围羌埕,把李光地一家十二口掳到帽顶寨,唯有其父李兆庆走脱。此次事件不仅导致李光地及其家人深陷“贼挟质索赎”危险境地,还致其祖父李先春“竟以忧殒”。 作为李光地伯父的李日燝在家族主心骨的李先春去世后,当仁不让地扛起这个危机四伏家族的重担。首先他为父亲举行丧礼,后为解救家人,繼续用钱赎买亲人。乾隆版《泉州府志》载“日燝远出,奔归;既痛父、又悲弟侄之在羁也,遂衰麻诣贼垒,声泪甚哀,引义慷慨。渠魁亦感动。”但显然匪人林日胜并不满足“邀赂”,所以“终不释”。
在此情况下,李日燝一边“募乡壮”,另一边联系锐锋和尚,求助吾岩寺僧人帮助救出被绑亲人。而该方墓志文字反映:“惟与师言师素劣于仲,乃禅子有声曰:无进取,难为守。仲心动,与计事决策,竟护李氏与侄而归。实嗃矢于弹子一语也。”可见,锐锋和尚在成功解救李家人质的行动中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印证史志所载不虚。
关于锐锋和尚与李日燝的救援破贼经过,《泉州府志》也有相关细节的记载:“丙申四月九日夜,冒大露雨,扪藤以登;度天已晓,即鸣螺直逼贼帐。贼出不意,又雾重,不辨众寡,狼狈奔窜,坠崖死者无算;出弟侄二人,余又絷入他垒。魁既走脱,遂大澄合远近部贼将万余人,昼夜攻夺故垒;日燝用百人者拒之,日与贼战,以一当百。自夏涉秋,小大百斗;贼散亡略尽,势蹙,归命于官。”于是李光地等人在吾岩寺僧人的帮助下得以安然归家。
也许正是遭遇此次变故,李氏族人对吾岩寺僧众们便有着别样的感情,特别是李光地与锐锋和尚的情缘,在日后的交往与问道中,日渐深笃。在一部新近发现的锐锋禅师所收录的本门派僧众的《西山法谱》载有李光地亲自作序的一段关于禅师的温情回忆文字:“偶邂逅溪亭与余(李光地)语,余问人与禽兽环复转生信有是乎?僧曰不问也,佛法所以观天地者用心法观而巳矣,夫人晨暮逡巡间变灭万念,为人者屡为禽兽者屡矣。又问悟与修孰要者?僧曰发大省力为要,大省既坚,悟与修精进乃可语尔。又问佛说所谓了心性者,如何?曰除善恶无记。问其指?曰心不存恶亦不存善,又非昏昏不省觉这是除善恶无记。是后居余乡之南山,闽乱时,危苦无聊,数登山访之,或竟日。语所言皆能发人心意,计度世事成败,人所以处置患难,甚有中机者。”
此段记叙有对锐锋和尚生活的点滴记录,平实的言语反映出二人深厚的情感。可真切反映出锐锋和尚对李光地的点悟,可见,李光地之所以日后成为一代理学名宦除了自身天姿聪慧外,还与锐锋禅师的点化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李光地既是政治家又是大学者,遍读群经,除儒学经传外,诸子百家无不旁设会通,为学广征博览批判吸收与时俱进,对古今圣哲之成说,以及东渐之西学既不照搬,又结合时务之需,吸取精华加以发扬光大。可以这样理解,没有锐锋和尚的指点迷津,就没有后来如此成就的“一代宗人”的李光地,故《西峰法谱》中言道“锐锋和尚之学问渊深,志行清修,李安溪先生始终敬之不衰”“锐锋开堂湖山李相君矜式不忘”。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情缘,使得在锐锋禅师八十五岁寿龄归道山之后,李光地能在繁冗的政务之余,不忘再生之恩,大师一世功德娓娓道来,其涓涓深情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墓志原文:
传临济正宗三十四世八十五龄锐锋塔铭
赐进士出身、直隶巡抚部院前翰林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法弟李光地顿首拜篆额。
前广西河池州知州法弟黄志璋顿首拜书丹
湖广永州府总镇左都督法弟李日呈顿首并拜撰文
师讳德林,字锐锋,晋江杨氏子,名族也。生而超卓不群,幼攻书,开卷如见故物,辄能诵,讲塾师奇之。既而觉世相无常,舍书而投桃源若海耆德为师。剃染后即禀戒于黄檗,遂依堂头慧门和尚座下。朝参暮叩,至忘饮食。庚子冬,安西堂;辛丑解制,慧和尚付以衣法。师仍归旧隐,不露圭角。果熟香飘,癸亥重兴泰山禅寺,檀护敦请出世开堂,座下围绕数百指,人皆荣之。师盖淡如,似不得已。其所作诗文,概不许传录;至于上堂示众法语,檀护捐资累请梓行,尤加钳闷。盖慨今时法道之混滥,欲持古风以挽颓靡也。余髫年后追随父兄游于吴山寺中,僧固众,吾父与兄所交谈者惟师。师经禅之暇,能诗能弈,亦复论文论事,为游戏三味。穉子志在山花野鸟,不问其为浪仙也。其时山海未靖,四郊多垒。师不羁于绿林豪客,略不疑忌。乙未夏,李氏及侄陷于贼。先大夫心如焚及病且逝。惟与师言:先大夫未尝刻意内典者,贼有所惮,家倾赀,故不能赎。仲方与师弈,师素劣于仲,乃弹子有声曰:无进取,难为守。仲心动,与计事决策,竟护李氏与侄而归。实嗃矢于弹子一语也。至道镜中,微言意表,辟邪匡正。其法宏,其功伟哉。同众生速坏之身,具诸佛长存之性。师生于万历丙辰年正月十七日巳时,示寂于庚辰年九月十七日申时,世寿八十有五,僧腊六十六。以康熙庚辰年十二月初二日巳时。塔于桃源望仙岩之大鹏山,坐辛揖乙。志而铭之曰:
何生何灭,且壑且舟。欲钢不牵,爱河不流。甘露凝石,智泉入丘。驾仙槎而直上,跨大鹏以远游。
嗣法门人:心悆弘辨智周仝稽颡
徒孙:满轮、满性、满程、满惠
心开、心华、心泰、心安
心谕、心正、心持、心专
心孚、弘道、弘悟、弘空
弘位、弘音、弘贤、弘愿
弘远、弘定、弘观、弘祐
传灯、传熖、传光、传赋
正悟仝稽首勒石!
粗看该石刻似乎是明末清初闽南一带再普通不过的一方墓志铭。然而,经过研读志文后,笔者立刻发现墓志主人锐锋禅师竟是位不世出的一代高僧。因为,为该墓志篆额的是内阁大学士、礼部侍郎李光地,书丹的是前广西河池州知州黄志璋,撰文的是湖广永州府总镇左都督李日。作为一位不问世事的僧人,竟能烦劳三位朝廷大员,且皆屈尊以“法弟”来自称。那么,墓志中的主人锐锋和尚生平如何,为何能获如此的礼遇呢?
墓志主人为锐锋禅师。根据墓志内容锐锋禅师少有慧根,超卓不群,既而觉世相无常,遂剃染佛门,后从福清黄檗寺慧门和尚座下得受大戒。而明末清初黄檗寺为临济宗中兴之地慧门为临济隐元禅师的法嗣,而隐元法承费隐通容,费隐则师承宗匠密云圆悟。隐元东渡日本弘法创立后日本黄檗宗。而唐山祖庭黄檗一脉则在依仗慧门的经营并得以发扬光大。而锐锋禅师《安溪县志仙释》也有记载:“僧锐锋,俗姓杨少业儒,后披缁居化龙岩。深通禅理,饶有勇略,著有语录杂作,李文贞公为之传。”寥寥数语,结合上面内容我们就可以看出,锐锋禅师是南禅临济宗黄檗派的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禅师。
墓志中有“余髫年追随父兄游于吴山寺中”,这里的“吴山寺”即志书中的“化龙岩”,又名吾岩寺。《安溪县志·寺观》载:吾岩寺,在桃洲乡(今桃舟乡),昔名“化龙岩”,左有万叶庵、半月池。这里“茂林修竹,岩各窈深,为蓝溪一胜概”,邑令王植匾曰:“人间第一”。寺肇始不详。有明确记载为明正德七年,为南岳僧月镜募建,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
明清之地桃舟地处漳平、永春、安溪交通要冲,地理位置独特,史料记载,旺时这里即置有桃舟隘和桃舟驿,吾岩寺也因之成为龙岩、永春、大田等周围远近闻名的临济宗黄檗派的一大道场。
至今,仍保存有大量的寺庙建筑遗存。
墓志中也保存下来许多反映吾山寺与李光地家族历史渊源的文字。安溪湖头李氏是泉州乃至整个闽南的高门大族。从明正统年间的慈善大商人李森起,无论是清前中期李光地一门“四世十进士七翰林”的传奇,还是民国至今日皆人才辈出的盛况,无不述说着这个显赫家族的辉煌。明清时期湖头李氏家族总计出进士23位(明:李懋桧、李栻、李仕亨、李凤鸣、李日烨、李光龙,清:李光地、李钟侨、李天宠、李光墺、李清植、李钟俾、李清载、李光型、李清芳、李玉鸣、李复发、李清时、李济泰、李宗文、李本昕、李景嵩、李绿淇),特别是清康熙年间的理学名宦李光地官居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之位,位极人臣,成为康熙皇帝重要的肱骨之臣。人才辈出的盛况、严格善教的家风,让这个家族成为泉州乃至福建闻名显赫的门第经几百年的风雨长盛不衰。而这个显赫的家族都与吾岩寺有极其深厚的缘分。
譬如,墓志中有两段内容,“癸亥重兴泰山禅寺,檀护敦请出世开堂”“至于上堂示众法语,檀护捐资累请梓行,尤加钳闷”。这里的“檀护”即檀樾主,是一个寺省开基创建时给予资助的大施主。那么他是谁,墓志中没有言明。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他其实就是李光地先祖李先春。李先春不只是出资重修泰山寺,还是吾岩寺的檀樾主。一本来自安溪本地的族谱《达山萧氏族谱》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念次李公以吾岩寺佛灵僧慧,祈雨疾疗功德匪浅而香火乏费即将契卖杨山施入吾岩寺。”综合史料记载可知,到康熙丁巳年(1677)锐锋和尚在吾岩寺复兴时前内岩的选址及重建即得到李先春的大力资助。而这也在墓志中的一段文字呼应:“余髫车追随父兄游于吴山寺中,僧固众,吾父与兄所交谈者惟师”。說明当时锐锋和尚是在念次李公(李先春)的延请之下来主持吾岩寺的,并在后来又大力资助重修了吾岩寺。那么,李光地先祖为何对锐锋和尚和吾岩寺如此厚待,除了族谱中讲的“佛灵僧慧”的原因外,还有一点就是与墓志后面所记载李光地幼年的一段蒙难事件密切相关了。
墓志中文中提道:“乙未年夏,李氏及侄陷于贼。先大夫心如焚,乃病且逝。”正好与其他文献中记载的李光地一家在乙未年(1655)遭山贼林日胜绑架,仅其父李兆庆一人逃脱,随后其伯父李日燝在次年(农历丙申年,1656年)招揽武林义士从山贼手中救出李光地等人的事相呼应。
明末清初,安溪、永春地区动荡不安,山匪盗寇横行,其中最大一股是盘踞帽顶寨的林日胜,清乾隆版《安溪县志》载:“康熙甲午、乙未间,山寇林某聚众永春帽顶山,劫掠居民,锐锋与李日燝令其徒晦谭同乡众破贼巢远近宁静。”
对于这次事件,《李光地年谱》是这样描述的“清顺治十二年乙未年(1655)……山贼林日胜乘乱窃发……尽劫老稚儿女十二人以去,独赠公(李光地父李兆庆)走脱,贼挟质索赎。公祖念次公,财竭意懑,至十一月,竟以忧殒。清顺治十三年丙申年(1656)……渔仲(李光地伯父李日燝的号)……乃募乡壮,先后破贼寨十数,举家十二口,以次拔归。”
李光地的先祖曾在永春小横一带买下一片山林、田产,甚至雇工炼铁,世代经营,成为一方豪富之来源。这个炼铁场,就叫羌埕。到顺治十二年,其父李兆庆带子侄们也在羌埕炼铁。聚众永春横口起事的林日胜带山贼连夜包围羌埕,把李光地一家十二口掳到帽顶寨,唯有其父李兆庆走脱。此次事件不仅导致李光地及其家人深陷“贼挟质索赎”危险境地,还致其祖父李先春“竟以忧殒”。 作为李光地伯父的李日燝在家族主心骨的李先春去世后,当仁不让地扛起这个危机四伏家族的重担。首先他为父亲举行丧礼,后为解救家人,繼续用钱赎买亲人。乾隆版《泉州府志》载“日燝远出,奔归;既痛父、又悲弟侄之在羁也,遂衰麻诣贼垒,声泪甚哀,引义慷慨。渠魁亦感动。”但显然匪人林日胜并不满足“邀赂”,所以“终不释”。
在此情况下,李日燝一边“募乡壮”,另一边联系锐锋和尚,求助吾岩寺僧人帮助救出被绑亲人。而该方墓志文字反映:“惟与师言师素劣于仲,乃禅子有声曰:无进取,难为守。仲心动,与计事决策,竟护李氏与侄而归。实嗃矢于弹子一语也。”可见,锐锋和尚在成功解救李家人质的行动中发挥了极其关键的作用,印证史志所载不虚。
关于锐锋和尚与李日燝的救援破贼经过,《泉州府志》也有相关细节的记载:“丙申四月九日夜,冒大露雨,扪藤以登;度天已晓,即鸣螺直逼贼帐。贼出不意,又雾重,不辨众寡,狼狈奔窜,坠崖死者无算;出弟侄二人,余又絷入他垒。魁既走脱,遂大澄合远近部贼将万余人,昼夜攻夺故垒;日燝用百人者拒之,日与贼战,以一当百。自夏涉秋,小大百斗;贼散亡略尽,势蹙,归命于官。”于是李光地等人在吾岩寺僧人的帮助下得以安然归家。
也许正是遭遇此次变故,李氏族人对吾岩寺僧众们便有着别样的感情,特别是李光地与锐锋和尚的情缘,在日后的交往与问道中,日渐深笃。在一部新近发现的锐锋禅师所收录的本门派僧众的《西山法谱》载有李光地亲自作序的一段关于禅师的温情回忆文字:“偶邂逅溪亭与余(李光地)语,余问人与禽兽环复转生信有是乎?僧曰不问也,佛法所以观天地者用心法观而巳矣,夫人晨暮逡巡间变灭万念,为人者屡为禽兽者屡矣。又问悟与修孰要者?僧曰发大省力为要,大省既坚,悟与修精进乃可语尔。又问佛说所谓了心性者,如何?曰除善恶无记。问其指?曰心不存恶亦不存善,又非昏昏不省觉这是除善恶无记。是后居余乡之南山,闽乱时,危苦无聊,数登山访之,或竟日。语所言皆能发人心意,计度世事成败,人所以处置患难,甚有中机者。”
此段记叙有对锐锋和尚生活的点滴记录,平实的言语反映出二人深厚的情感。可真切反映出锐锋和尚对李光地的点悟,可见,李光地之所以日后成为一代理学名宦除了自身天姿聪慧外,还与锐锋禅师的点化有着分不开的关系。李光地既是政治家又是大学者,遍读群经,除儒学经传外,诸子百家无不旁设会通,为学广征博览批判吸收与时俱进,对古今圣哲之成说,以及东渐之西学既不照搬,又结合时务之需,吸取精华加以发扬光大。可以这样理解,没有锐锋和尚的指点迷津,就没有后来如此成就的“一代宗人”的李光地,故《西峰法谱》中言道“锐锋和尚之学问渊深,志行清修,李安溪先生始终敬之不衰”“锐锋开堂湖山李相君矜式不忘”。也许正是由于这样的情缘,使得在锐锋禅师八十五岁寿龄归道山之后,李光地能在繁冗的政务之余,不忘再生之恩,大师一世功德娓娓道来,其涓涓深情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墓志原文:
传临济正宗三十四世八十五龄锐锋塔铭
赐进士出身、直隶巡抚部院前翰林院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法弟李光地顿首拜篆额。
前广西河池州知州法弟黄志璋顿首拜书丹
湖广永州府总镇左都督法弟李日呈顿首并拜撰文
师讳德林,字锐锋,晋江杨氏子,名族也。生而超卓不群,幼攻书,开卷如见故物,辄能诵,讲塾师奇之。既而觉世相无常,舍书而投桃源若海耆德为师。剃染后即禀戒于黄檗,遂依堂头慧门和尚座下。朝参暮叩,至忘饮食。庚子冬,安西堂;辛丑解制,慧和尚付以衣法。师仍归旧隐,不露圭角。果熟香飘,癸亥重兴泰山禅寺,檀护敦请出世开堂,座下围绕数百指,人皆荣之。师盖淡如,似不得已。其所作诗文,概不许传录;至于上堂示众法语,檀护捐资累请梓行,尤加钳闷。盖慨今时法道之混滥,欲持古风以挽颓靡也。余髫年后追随父兄游于吴山寺中,僧固众,吾父与兄所交谈者惟师。师经禅之暇,能诗能弈,亦复论文论事,为游戏三味。穉子志在山花野鸟,不问其为浪仙也。其时山海未靖,四郊多垒。师不羁于绿林豪客,略不疑忌。乙未夏,李氏及侄陷于贼。先大夫心如焚及病且逝。惟与师言:先大夫未尝刻意内典者,贼有所惮,家倾赀,故不能赎。仲方与师弈,师素劣于仲,乃弹子有声曰:无进取,难为守。仲心动,与计事决策,竟护李氏与侄而归。实嗃矢于弹子一语也。至道镜中,微言意表,辟邪匡正。其法宏,其功伟哉。同众生速坏之身,具诸佛长存之性。师生于万历丙辰年正月十七日巳时,示寂于庚辰年九月十七日申时,世寿八十有五,僧腊六十六。以康熙庚辰年十二月初二日巳时。塔于桃源望仙岩之大鹏山,坐辛揖乙。志而铭之曰:
何生何灭,且壑且舟。欲钢不牵,爱河不流。甘露凝石,智泉入丘。驾仙槎而直上,跨大鹏以远游。
嗣法门人:心悆弘辨智周仝稽颡
徒孙:满轮、满性、满程、满惠
心开、心华、心泰、心安
心谕、心正、心持、心专
心孚、弘道、弘悟、弘空
弘位、弘音、弘贤、弘愿
弘远、弘定、弘观、弘祐
传灯、传熖、传光、传赋
正悟仝稽首勒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