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更容易“恋爱脑”吗

来源 :意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恋爱脑”是怎么回事?


  虽然“恋爱脑”是一个近几年才流行起来的词,但为爱勇敢牺牲的故事自古有之,不是还有人高喊“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嘛!
  那么,恋爱中的人,头脑到底是被注入了一股怎样的神奇魔法?
  如果从科学的人体生物学角度来解释,“恋爱脑”就是一套有条不紊的生物化学反应流程,而爱情之所以让人神魂颠倒,其实就是一堆化学物质的变化导致的。
  人类在对抗自然环境的漫长过程中,进化出“大脑奖励系统”。当我们获得有利于生存、繁衍的物质或进行相关活动时,大脑就会分泌令我们感到愉悦的激素作为奖赏。
  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大脑的中心——丘脑掌管着多种“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苯乙胺、内啡肽、去甲肾上腺素、后叶催产素等。
  当人陷入恋爱时,上述激素就会成为我们的“丘比特之箭”,它们支配着我们品尝到的“爱情的滋味”。
  恋爱时那种怦然心动、欲罢不能的体验,面对意中人时心跳加快、兴奋不已、出汗脸红的反应,其实是因为大脑给身体下了道指令,导致去甲肾上腺素直线上升。
  内啡肽的增加又给热恋中的情侣增加如痴如醉的感觉,这种激素的精神作用类似于吗啡,具有减轻痛苦、抗抑郁的功效——
  或许谈恋爱太上头就类似于嗑药吧。
  后叶催产素被称为“忠贞激素”。科学家发现,如果给田鼠注入阻断后叶催产素分泌的化学物质,原本有固定伴侣的田鼠就会开始胡乱交配。



  相反,如果给它们注入后叶催产素,它们就会对伴侣忠心耿耿。
  情侣之间难舍难分的亲密感、信任感,得益于后叶催产素的作用。
  当恋爱发生时,大脑进入秩序井然的工作状态,我们在心理、生理上感受到的一切都是在激素水平波动下的条件反射。
  “恋爱中的人智商低”也是大脑在这套机制下的工作成果,是有迹可循的。
  热恋时大量分泌的苯乙胺具有很强的副作用,它能使人丧失客观思维,产生幻觉、妄想。
  伴侣的一个愚蠢举动,在情人眼中变成傻里傻气的“可爱”。对方的优点被无限放大,缺点被选择性忽略,正是苯乙胺导致这种“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现象出现。
  美国Scripps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恋爱时源源不断分泌的多巴胺,会短暂地抑制我们的记忆检索,导致一些原本的常识判断变得模糊。
  当这段恋爱关系结束时,随着多巴胺分泌减少,理智将重新上线。
  关于“恋爱让人变傻”,伦敦大学神经学教授安德鲁·巴特拉、萨米尔·扎基也做过一组实验。
  他们发现,在爱的情绪下,大脑皮层的很大一部分处于不活跃状态,而在憎恨的情绪下则相反。大脑皮层控制着人的高级思维活动,恋爱时活跃度低则说明思维活动并不那么敏捷。
  由此可见,恋爱中的情侣,他们的所思所想对应着一套严谨的化学公式。

女生更容易“恋爱脑”吗?


  以脑神经科学解读“恋爱脑”,爱情变成了一堆物质反应,没有那么多的浪漫炽热。其实,弗洛伊德早就一语道破——
  “爱情就是以社会可以接纳的方式来满足本能的欲望。”
  在本能驱使下寻找、培养爱情,但为什么被打上“恋爱脑”记号的往往是女明星?
  女生更容易在恋爱中感情用事,做出一些情绪化的决定吗?这可能跟她们的大脑结构有关。
  加利福尼亚州阿门诊所的科学家通过脑成像研究发现,女性大脑的活跃程度明显高于男性,在大脑情感区域尤其如此。
  在女性的大脑里,控制情感的部分更容易兴奋,因此她们感情用事的概率更大。
  瑞士巴塞尔大学的一个团队进行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个说法,认为女性大脑中情感区域的活跃程度远远超过逻辑推理区域。
  因此,女性在应对外界各种状况时,首先启动的往往是大脑的情感区域,而非逻辑推理区域。
  研究还表明,男性大脑中主管视觉的区域更加活跃,所以说“男人是视觉动物”并非毫无根据。
  网上流传的各种吐槽情侣关系的段子中,少不了这种情景:一对刚刚吵完架的恋人,男生若无其事地睡觉、打游戏;而女生还在郑重其事地生气,她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对方毫不在乎?
  这与人体内的一种神经傳递物质——血清素有关,有了它,我们的神经细胞才能互相交谈,把信息传递出去。
  男性的血清素制造速度比女性快52%,所以他们的情绪恢复速度也比女性快一倍。当女生还在纠结谁对谁错时,男生早就翻篇了。
  不但在生理上存在差异,女性恋爱时更容易沉浸于感情当中,而且在传统的家庭结构、社会观念影响之下,很多女性也比较重视婚姻家庭。
  阿斯顿大学教授吉娜·里彭认为,社会期待、社会态度会影响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在受教育机会、经济独立能力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男女之间大脑的行为特征、认知能力会发生变化。
  随着女性受教育机会增加、经济实力提升,相比谈恋爱,热衷于搞事业的女性越来越多。
  搞事业的回馈是具体可感的,物质基础、社会地位、见识阅历都是实实在在的、别人拿不走的优势。
  把时间、精力更多地专注在自己身上,变得足够优秀、强大,或许才是解锁好好恋爱的密码。
其他文献
1  以前问一个姑娘,你是怎么放下上一段感情的?  她说,很久以前,有一个人坐船,走到河中心的时候,她的剑不小心掉进了河里,撑船的人问她,要不要跳进河里去找?她说,没关系。然后,在船上做了一个记号。等到船靠岸了,她顺着记号去找剑,可是怎么也找不到。  那时候,我还不明白,看着故事,笑那个人好傻啊。直到有一天,朋友说,那个人在朋友圈说要结婚了。我愣了很久,大哭了一场。  原来大家对分手的理解是不一样
期刊
生命的形象实在是千奇百怪:活蹦乱跳的,死气沉沉的,凌空飞越的,缓慢爬行的……例如老虎与乌龟,同样是动物,一个威风凛凛,奔腾呼啸;一个老气横秋,缩在硬壳里。然而健壮腾跃的老虎,只能活上二三十年,可死气沉沉的乌龟竟能活上一百多年,这简直就是黑色幽默。看起来上天把生命分成三六九等,有的当年生当年死,有的竟然过了一个世纪还依然如故地活着。刚刚说过乌龟,据动物学家调查,基本年龄可活达一百五十多岁。哈,大千世
期刊
三月三,燕子来;九月九,燕子走。三奶奶至今仍住在五间老屋里。老屋砖抱角,坯填芯,屋顶垂一尺厚的秫秸。上面搭麦秸泥,挂小青瓦。  堂屋烟熏火燎黑黑的脊檩上,有一个燕子窝。这个燕子窝又长又宽又深,做得好漂亮。  燕子秋天往南飞走,开春飞回来。只不过在旧巢之上,再啄一圈新泥。同时呼朋引类,在屋檐下,厢房里,又增新居,形成一种小气候。  三奶奶的大儿子叫大燕,二儿子叫二燕。他们出学校门进机关门,都在外地工
期刊
【摘要】 本文以塞尚作品中那令人迷惑的画面入手,着眼于其“变形”技法的运用。进而分析塞尚的“变形”技法其实含有两方面的指向:视觉真实与古典秩序,而且它们被塞尚以更为清晰的形式加以展现和提纯,并行不悖地综合在了画作中,从而达成了塞尚特有的未定和模糊,所以他的“变形”其实是“以清晰摧毁清晰”的结果。最后,本文尝试分析塞尚“变形”技法背后的社会文化因素:西方19世纪中期工业革命的高潮与古典传统的留存。 
期刊
有个文学青年请教作家二月河先生,怎样才能写出好作品,有无诀窍。二月河则简单回答一句话:杀鸡要用牛刀。看那青年一脸茫然的表情,他又具体解释说,一个作家要想创作出佳作,就得付出超过常人十倍的努力,打起十二分精神,心无旁骛,全力以赴,拿出杀牛的劲头,用杀牛的刀来杀鸡。  古今中外,好作品的问世,不外乎两条路子。一是杀牛用鸡刀,靠天才吃饭。少数诗人作家,天赋过人,才华横溢,出口成章,涉笔成趣,随随便便就能
期刊
下午,我坐在熟悉的印度摊位上放空自己,却遇上了吃咖喱的鸽子。我对面的餐桌,一名男子吃得杯盘狼藉,他显然不是“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信徒。以自助餐的标准估量,他留剩的白饭与菜肴可以开罚。我感兴趣的是,他一离座,五六只鸽子像超音速战机似的飞降到桌面补位,完全不顾礼仪,争先恐后贪婪地啄食起来,虽胃口奇佳,但吃相难看。  我心生好奇,面对白米饭和泡在浓稠咖喱汁里的菜肴,鸟群是否只吃谷粮?果然,群鸟熟练
期刊
你注意到沒有,现在我们用微信聊天,已经发展出了一套相当精妙的、基于文字和符号的社交礼仪。人们已经很久不打电话了。打电话是逼着对方立即跟你说话,这太没礼貌。有事应该发微信,而且最好是文字,不要发语音。文字是最方便接收的信息形式。因为文字发得多,就形成了专门的文字礼仪。  比如,现在人们一般都不用“微笑”这个表情,因为微笑是一种不怀好意的笑。如果你想表达真诚、友好、生活中的那种微笑,请使用“龇牙地笑”
期刊
“好孩子”的危险  在我的童年时代,成年人世界对于“好孩子”的标准只有三个:第一,成绩好;第二,听话;第三,不谈恋爱。  英国心理学家唐纳德·伍兹·温尼科特认为,一个孩子要想长大并发现自身本性中最深刻的部分,他的人生中必须有一个人能够包纳他所有的攻击性而仍然爱他。“童年的意义就在于能表达很多坏的情绪而不至于有什么恶果和报应。”  所以,温尼科特很怕“好孩子”,因为他们做一切大人认为他们应该做的事情
期刊
球迷:有人欢喜有人忧  在王子公园球场近5万名球迷山呼海啸般的呐喊中,梅西登场了。和先于他亮相的几位新援一样,梅西身穿印有“我们是巴黎”字样的白色T恤,面带微笑地一路跑进球场。自西甲老东家巴塞罗那俱乐部掷出“不会续约”的爆炸性消息,到梅西出现在法甲豪门大巴黎的主场,短短一周多的时间,有的球迷在情感上还没能完全消化此事,今夏最重磅的转会已经尘埃落定。  和大巴黎球迷的热情一起暴涨的还有球衣销量和社交
期刊
一次,去新疆旅游,住在一户牧民家。牧民家养了一峰骆驼,骆驼前放着一大堆干草。我问牧民,为什么骆驼不吃鲜润的青草而吃苦涩的干草。牧民说,骆驼是种忧患心理很强的动物,它害怕主人第二天就讓它穿越沙漠,而胃中的干草要比青草耐饥,一峰成年骆驼一晚可以慢慢咽下几十斤干草。  平时,我们只看到骆驼穿越沙漠时那惊人的耐力,却很少知道骆驼为此付出的艰辛和所作的准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