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唯美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v06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朦胧的意境、一位甜美的侍女、一把中式的椅子和几束荷花构成了高玉国的新作——《红楼》系列。高玉国通过运用一种简单、概念化的色彩和细腻的线条描绘出了一幅唯美的图景。然而,高玉国在该系列中的追求并非仅仅局限在这些具象的构成,而更在于它们所共同建构起的高玉国心中的文化的理念:梦幻、含蓄又富有内涵。这也使得高玉国工笔画的新探索具有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气质。
  受访人:高玉国
  采访人:郝 斌
  时间:2012年2月12日
  地点:高玉国工作室
  SHMJ: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画的?
  高玉国:我学画比较早,小学就开始,那还是“文革”时期。最早临摹工农兵形象,后来发生“大地震”,我是被人从炕沿下面挖出来的。高中毕业后,我先考入唐山师范学校,后来又考进河北师范大学。
  SHMJ:从河北师大美术系走出了很多杰出艺术家,像老一代的李明久,后来的唐勇力、刘进安、白云乡等等,我记得当时唐勇力也在河北师大任教。
  高玉国:他是我上大三时从中央美院进修完,回河北师大给我们上了一段儿工笔人物课;还有带我们下乡写生的刘进安先生。两位老师对我们班、美术系乃至河北中国画发展影响深远。
  SHMJ:唐老师主要在那些方面影响了您呢?
  高玉国:主要是唐老师把卢沉先生关于教学的新思维带进河北师大。受先生影响,我开始认识到现代工笔人物画跟过去工笔仕女画已迥然不同,有了新的理念和新的表现方法。我也从那个时候开始对工笔人物产生浓厚兴趣,也激发了很多同学学工笔画的热情。
  SHMJ:您此后的学习和创作呢?
  高玉国:后来因刚参加工作,我有几年没有画画。1996年,我到中央美术学院助教班学习,胡明哲老师画面的构成和颜色,又使我眼界大开。你可以看到我后来的画,是很注重颜色关系的。
  SHMJ:是的。这才有了您早期比较有代表性的《夏日》系列?
  高玉国:《夏日》系列是在中央美院学习结束后,又受到当代艺术影响的产物。当时,我有些朋友在搞“艳俗艺术”。我也对当时社会现象中的某个点感兴趣:人们生活比较舒适、慵懒,于是选择了《午后、夏日、海滩》系列,画出了这一批画。
  SHMJ:那批画是挺激进和前卫的。
  高玉国:激进和前卫只是相对我来讲。我当时还关注刘庆和的画,虽然我没有跟他学过。他的作品,主要就是关注当下人的生存状态。
  SHMJ:在您的《夏日》系列中,色彩运用很特别。这些色彩都是很强烈的,但有的大量运用暖色,有的又大量运用冷色,您在处理这种色彩关系时是怎么考虑的?
  高玉国:关于色彩,很多东西是说不清楚的,就是一种感觉。我也一直在探索,画暖色画多了时就想使用冷调子,这样会不会出现新的感觉、新的效果呢?从这个角度来讲,我关注的是超越现实的颜色,而不是现实中的颜色。
  SHMJ:接续《夏日》系列,您还有没有一些新的探索?
  高玉国:1998年,我正在唐山师范学院任教,正赶上系领导换届,被选上了系主任,一干就是9年。这样,我的艺术创造就基本中断了,没怎么画画。但是从骨子里来讲,还是渴望画画的,并且也一直跟北京的这些老师和朋友们来往。2006年以后,我被调入天津工业大学,才又开始真正地画画。刚刚开始画,再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和感觉,是挺难的。
  SHMJ:那是因为环境、心境都已经改变了。但您的《夏日》系列作品的确非常出色,成功地将一种当代性的东西与中国画的表现语言融合在一起,非常有价值。
  高玉国:我一直想回去,但已回不去了,因为时代发生变化了。
  SHMJ:那么您现在着重追求的是什么呢?
  高玉国:从那之后,大概苦了三、四年。就在2011年去中央美院唐勇力老师工作室做访问学者的过程中,我对田黎明老师的画开始产生兴趣。那种把水墨重新组合、重新解构,是当代中国水墨画的全新表现。因为我本人也非常喜欢颜色,喜欢灰颜色的和谐,不喜欢对立性的,能用一种颜色表现,就不用两种,追求一种简单、概念的颜色,因此我又产生了新的感觉。恰巧在这个时候,电视正在播出《新红楼梦》。我对《新红楼梦》演的好坏暂不评论,但《红楼梦》恰是中国文化现象的一个点,也是中国文化一种概念的形象,而林黛玉也正是这一概念性的象征符号。所以我想将这些东西与我表现的技巧结合一下,从而就出现了这个《红楼》系列。这个系列是不是艺术性地表现了《红楼梦》,并不重要。它仅仅是中国文化的一个形象符号,既梦幻、含蓄,又富有内涵。所以我运用人们概念的红楼梦形象,远看似乎灰蒙蒙一片,但越近看就越有一些内容,一些很细腻又具有内涵的东西,从而让我们去回味。
  SHMJ:看了您的《红楼》系列,首先给人一种灰蒙蒙的感觉,类似于历史的烟尘,并都描绘了唯美的古代仕女。但有意思的是,其中有一幅作品似乎又经由这灰蒙蒙的历史烟尘,穿越到了当代。这幅作品所描绘的当代美女,似乎在神态上又与前面的“红楼”美女有某种相契之处,甚至他们穿的衣服,除了样式不同,衣服的质地和衣角的纹样都如出一辙。
  高玉国:我画《红楼》系列,其实是以现代人的眼光画了一个古代题材。现代人也大都喜欢女人柔美、含蓄、矜持,与古代人的审美意趣基本是一致的,只不过所处的年代和环境不同罢了。其实,这不在于画古代的人还是画现代的人,也不在于运用了什么时代的元素符号。重要的是从什么理念去表现,传达出你自己的感觉。每个时代的人们对《红楼梦》的理解都不一样,所以各个时代所产生的有关《红楼梦》的作品也是不一样的。中国画的材料和性能有其特殊性,我很喜欢中国画笔墨的韵味,而这种韵味就在于能够让我们欣赏里面更为细腻、厚重、神秘、含蓄又若有若无的东西。含蓄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特点。现在画画的人很多,但大都是在研究形式和技法。因此对于我而言,是想通过某种技法,来体现我心中的文化理念。
  SHMJ:看您的《红楼》系列,感觉除画面基本结构有细致描绘之外,还运用了大量晕染,从而呈现出很强的写意性。您的这种追求是否在有意遵循唐勇力老师“工笔画的写意性”的学术主张?   高玉国:“工笔画的写意性”是唐老师在我们访问学者班所提出的课题,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唐老师把以往工笔画技法性的东西,掠入现代或者说当代,使这古老画种快节奏了。虽然我画的比较慢,但也会给观者一种快节奏的感觉,有的是一大片,感觉很平、很空灵,但有些地方又很细腻、内容很多,这样画面就感觉比较活分、比较轻松……
  SHMJ:在《红楼》系列的画面构成中,似乎都具有一些相同的地方,都画有一位美女、一把略带变形的椅子、几束荷花以及朦胧的意境。这种相似的画面构成是否有您独特的考量?
  高玉国:我选择这样的造型元素,是因为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一种概念性的特征。这种概念性的特征其中又具有某种内涵。所以我选择了大众认可的概念符号。如《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的形象具体是怎样的,没人能够说清楚。但是林黛玉本身这一概念却是大众普遍认可的,这就成为了一个概念性的符号。由此,在构图上又要凸显那个时代女性的压抑性,她的生活空间是很窄的,不像现代女性这么宽泛和开放。所以我在构图上就压缩了她的空间,而其它的空间又有意放得很大,形成对比。其次,我选择荷花和椅子,也有其自身的蕴意,荷花本身的造型和形式跟画面也好结合。荷花也是一个符号,人物也是一个符号,椅子也是一个符号。是什么椅子?我们不知道,但是它肯定是中国的椅子。因此,这都是些符号,这些符号组合在一起又就形成了一个更大的符号。题材和内容并不新鲜,但是怎么取材,怎么构成,怎么表现,这是我要做的工作。
  SHMJ:我注意到您画的似乎都是女性形象,为什么不画男性?
  高玉国:我的画能够打动人的,并不是画的形,首先就是画面的感觉。你可以感觉到,我已经把人物的五官都淡化了,不特意突出某个局部,而局部是画面整体的一部分。让观者第一感觉画面很美。画男性,我也想过,但是我想画男性的话,目前的形式和技法可能都要改变了;再者,我从什么角度画男性,画男性什么等等,也都需要重新考虑。
  SHMJ:在您的创作中,传统与现代又是怎样的关系?
  高玉国:传统和现代的区别在于形式,而形式是因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但其内涵很多都是一样的。这种内涵首先是唯美的,既唯美,又舒适,让人赏心悦目,越看越有味道,只不过我改变了作品的形式表现而已。
  SHMJ:我们可以轻易地观察到“美”在您的作品表现中的重要性,我想问的一点是这种对于“美”的表现是否达到了您对于“感觉”的追求的目标?“美”和“感觉”之间又有什么区别?这个“美”是否有您特定的标准?
  高玉国:我们所听到的、看到的、体验到的美很多。绘画艺术有自己的“语言”,有其特殊性。所创作的作品让人赏心悦目,首先自己要喜欢,才能够给大家一种美的感觉。但美的标准很难说清楚。我个人喜欢典雅、和谐、简单的东西,我目前的作品还没能达到我感觉的美,所以还需要进一步探索研究、积累和吸取其它的营养,不断地完善。
  SHMJ:《红楼》系列之后,您还有什么创作计划?
  高玉国:画完这一批《红楼》系列,我还要回到现实中来,画些现实题材,不再拘泥于某种技法和形式,又能够充分体现出工笔画语言的特殊性。
其他文献
一  我之所以未能皈依于任何一门具体的宗教,大抵基于以下原因:第一,迄今为止,尚无一门宗教的有关世界本原及人生意义的界说,能够令我真正信服。第二,不是所有宗教的教义都在标榜爱与慈悲么?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些宗教的排他性居然可以导致仇恨与战争!第三,就个人秉性而言,我是波普尔所谓的“自由主义者”,这样的自由主义者“不是指一个同情任何政党的人,而是指一个珍视个人自由和懂得一切形式的权力和权威所蕴藏
期刊
SHMJ:这些作品是什么时候画的?  苏梓寒:去年我完成的这些作品都以黑白单色居多,这样会使所要表现的主题和画面的主体显得更单纯一些。如果加上色彩可能会干扰作品主题的突出性,在完成作品的时候会过分注重色彩的分析使用,变成黑白单色后就单纯的多了。  SHMJ:今年接下来的创作计划是什么?  苏梓寒:今年呢,要稍微变一变,画的是《色斑》系列,也是《私密空间》的延续和发展。人的皮肤有了色斑是身体内部出了
期刊
中央美院油画系一画室带给我的是一种全面而清新的感受,在对传统的认识与理解过程中,在对艺术真理不懈的追求中,我一直在努力寻找自己艺术创作的归属。  我的研究生导师胡建成教授曾说:“学发音,学语法,最终的目的还是要说话,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实践和创作。”的确,创作是艺术家思维的展现,是艺术家本人对自身和社会生活长期的观察与思考的结果,是对自己人生的每一阶段所做的总结性发言,这个发言就是作品。  对于我的创
期刊
本科的时候在一工作室就上过胡老师的课,转眼几年过去,我现在已经是胡老师的研究生了。  很难用几个词归纳胡老师的言传身教:率直,真诚,勇敢,睿智……。每一个词似乎都是那么贴切,但又不是那么完全准确。初识胡老师会给人肃然起敬的感觉,但相处时间长了会发现他是那么亲切,身上带着东北人特有的热情和豪爽。  大约五六岁的时候我被母亲带去学习儿童画,有着和同龄人很相似的经历,只不过在画班里我总是比其他同学小很多
期刊
SHMJ:这幅小稿是在描绘海军最先进潜艇系统吗?  秦文清:不是目前最先进的,这幅小稿反映的是1982第一次潜射导弹发射成功,它意味着我军陆地核力量被摧毁后,仍然保留海下核反击的能力,有了第二次还手的能力,战略上的威慑,迫使对方不能轻易出手。这次成功试射在西方引发的新闻震动不亚于中国第一次爆炸原子弹,属于当时重大新闻。现在军事博物馆新馆成立又要设一个军事艺术馆,我正加紧完成这幅作品。  SHMJ:
期刊
主持语:  此前数年,李向伟常以南京师大美院院长的身份出现在公众的视野,而他作为画家和学者的身份却鲜为人知。这固然由于行政工作占去了他的大量时间使他无暇作画,也与他甘于寂寞、不求闻达、整日沉湎于书斋有关。事实上,李向伟在艺术上是一位“多面手”,多年以来,他以坚实的造型、娴熟的技巧和深厚的素养驾驭着各种媒材,游弋于多个画种之间,创作了一系列富有力度的画作。其画风于装饰韵味中,呈现出一种静穆阔远的正大
期刊
工笔人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最早出现的画种,在先民的图画中已初现端倪,表现出人类对自身强烈的观注,而这种观注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从共同的狩猎、祭祀活动的题材,逐渐就集中到重要人物身上来,更具体深入的刻画使得工笔人物画名副其实的出现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历代帝王肖像到明代文人肖像,工笔人物画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内容更加多样,技法更为丰富,到了一个新的高峰。艺术本身就是精神内涵和技术技巧的结合,而表面
期刊
2011年11月底,我第一次来到德国。  柏林博物馆岛是我的重要目的地之一,其实在成行之前,对它并没有深入的了解,但听到“博物馆岛”这样的名字,就不禁心驰神往了。  博物馆岛在柏林市中心,因岛上的主要建筑基本上都是博物馆而得名。在乘车过来时,其实并没感到有个水中央的岛,只是一条施普雷河,把博物馆们环抱起来而已。也许要从上空俯瞰,才会有“岛”的感觉吧。现在岛上的五座博物馆组成了一个无可匹敌的博物馆群
期刊
————黄庆  厚厚的阴霾下,层层叠叠的灰色颗粒犹如时间的阻隔,向后推远着记忆中的映像……,从最早的纷繁的战争题材、““沉积系列””到臃肿松弛的“肌肤”再到清寂氤氲的“西湖系列”,直至现在的“远逝的风景”,这些表象主题在视觉直观上的变化,并没有因其外象的变更而背离其精神上的倚重。无论是从表现主题还是呈现方式等外象来看,静态的西湖、”肌肤系列”与混沌的战争题材、”沉积系列”、远逝的风景都相去甚远,但
期刊
主持语:许俊的画植根于传统,更植根于自己所生活的时代。他在继承传统的青绿山水画技法与精神的同时,又非刻意地使画面具有了色彩的现代气息。在颜色的运用上,他十分巧妙地把握着似与不似、具象与抽象的关系,注意汲取现代画家对色彩的符号功能的重视和对颜色纯度、明度的强调,在将色彩学的互为补色关系融入画面的同时,保持着响亮、饱满的大面积色彩效果,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  一个惠风拂面的午后,在经过了几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