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在现代信息传播迅猛发展的今后,其地位仍是重要的。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条重要途径。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自行读书,能依据作者书面语言,分析构成段落,辨别文章主旨,领会作者思想,找出观点立场和作出问题的答案。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能力 培养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在现代信息传播迅猛发展的今后,其地位仍是重要的。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条重要途径。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自行读书,能依据作者书面语言,分析构成段落,辨别文章主旨,领会作者思想,找出观点立场和作出问题的答案。这也就正像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教”只是手段,“不教”才是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善于引导学生“学”,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可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范文,值得学习、借鉴和研究的内容很多。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则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来实现。而入选的课文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它自身的特点,如文体特点、文章结构特点、文章语言特点等。因此,教师应做到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阅读教学内容,落实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教师应通读全册教材
学期伊始,最好能通读所教全册课文,明确它的编顺序和各单元、各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全册的教学要求及各单元、各课文在全册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心中有数,前后贯通,形成一个整体。如初中语文第四册30篇课文中,说明文占17篇之多,编者的意图,是在于联系文体特点,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写作上,主要也是写说明文,意在让学生学习和借鉴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表达的方法。还用了4篇知识短文介绍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这些都是配合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说明文能力而安排的。由此可见,说明文阅读教学在第四册中是占主要地位的。只有明确了教材的地位,把握了教材的特点,才能落实好阅读说明文能力的培养目标。
2.教師应吃透每一篇教材
教课前,教师要花大力气钻研每一篇教材,确定它在一册课文和单元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学目标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教学过程,根据课文的体类和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在本册说明文教学中占主要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单元的教学,在落实好有关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的同时,又要落实好培养阅读说明文一般规律的能力。《苏州园林》是本册的开篇教读课文之一,教学时首先应从文体特点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对象;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又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这个特征的。其次这一单元的课文结构顺序规范,文段也比较规范,可结合课后知识短文,教给学生分析结构顺序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辨别文段中心句的方法,培养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取材料信息、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教师应精心设计阅读教学内容
这是落实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阅读过程是一个边感知、边加工、边评价、边贮存的过程,这几个过程往往又是在同一时间纵横交错地进行、完成的。如果阅读材料是信息,那么在阅读过程中,人脑不但要反应材料信息,还要从多方面进行联想,作出合乎情理的推断。显然,阅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一活动要通过获取信息者去完成。面对知识、经验还较缺乏的初中生,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简单地采取包办代替的方法,而是教之以方法,精心设计好让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如?《秃鹰之死》(初中语文第四册)这是一篇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事理说明文。这对农村初中学生来说是个比较陌生的问题。为此,可以设计一组思考题和填空题,如:①“秃鹰之死”的侩子手是谁?什么是“光化学烟雾”?②水俣病是一种什么病?它是怎样产生的?③在核能利用中,存在什么问题?④海洋浮游生物会受到毁灭性损害的原因是什么?就这一组问题,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思考,获取材料信息,然后请中等程度的学生作答,视其情况再由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补充。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这几个题目的设计便于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取主要的材料信息,既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条理,又培养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臭名昭著”、“等闲视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必须重视环境污染问题。进而启发:同学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环境污染的现象?产生过哪些后果?你对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建议或措施?从而引导了学生会联想,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应认真研读提示(如单元、预习、自读)和课后练习
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宏观的,也是最基本的或最低的。这些宏观的目标逐层分解到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单元乃至每一篇课文的每一节课教学中。教材的编写人员与教材的审定人员都是经过认真研读大纲或课程标准后才进行教材编写和审定的教材中的每一项设定,都是为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服务的。而课后练习则是为达这些目标,培养训练学生语言素养、运用知识与技能而设计的,只有实现了这些目标才能算是用好了教材。
5.教师应重示范轻包办,化静为动
阅读教学要摆脱哪种由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包办代替满堂灌的传统方法,应该在着重示范,授予阅读方法技巧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主动地自主地阅读并发现问题,这就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教材,试着让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解决问题,只要不是原则性或知识性的错误,教师应予肯定,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示范教学中,教师还应授予多种阅读方法,如比较阅读法、问题阅读法、欣赏阅读法等,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达到即使不要老师讲解和指导,学生也能很好地去阅读的目标。
总之,在信息社会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掌握好现代化教育手段;另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的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好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那才是终身受益的。
【关键词】阅读教学 初中语文 能力 培养
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就是在现代信息传播迅猛发展的今后,其地位仍是重要的。这是语文学习中的一条重要途径。而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自行读书,能依据作者书面语言,分析构成段落,辨别文章主旨,领会作者思想,找出观点立场和作出问题的答案。这也就正像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教。”“教”只是手段,“不教”才是目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善于引导学生“学”,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文章,可以说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范文,值得学习、借鉴和研究的内容很多。而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则是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来实现。而入选的课文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它自身的特点,如文体特点、文章结构特点、文章语言特点等。因此,教师应做到熟悉教材,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特点,精心设计好阅读教学内容,落实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1.教师应通读全册教材
学期伊始,最好能通读所教全册课文,明确它的编顺序和各单元、各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明确全册的教学要求及各单元、各课文在全册中的地位和作用,做到心中有数,前后贯通,形成一个整体。如初中语文第四册30篇课文中,说明文占17篇之多,编者的意图,是在于联系文体特点,着重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写作上,主要也是写说明文,意在让学生学习和借鉴课文作者对生活的观察、分析和表达的方法。还用了4篇知识短文介绍了说明文的有关知识。这些都是配合培养学生阅读和写作说明文能力而安排的。由此可见,说明文阅读教学在第四册中是占主要地位的。只有明确了教材的地位,把握了教材的特点,才能落实好阅读说明文能力的培养目标。
2.教師应吃透每一篇教材
教课前,教师要花大力气钻研每一篇教材,确定它在一册课文和单元课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教学目标要求,确定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从教材和学生实际出发,确定教学过程,根据课文的体类和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如初中语文第四册第一单元,在本册说明文教学中占主要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单元的教学,在落实好有关说明文的基本知识的同时,又要落实好培养阅读说明文一般规律的能力。《苏州园林》是本册的开篇教读课文之一,教学时首先应从文体特点入手,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说明文,什么是说明对象;结合课文内容,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又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这个特征的。其次这一单元的课文结构顺序规范,文段也比较规范,可结合课后知识短文,教给学生分析结构顺序的方法,说明的方法辨别文段中心句的方法,培养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取材料信息、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教师应精心设计阅读教学内容
这是落实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关键。阅读过程是一个边感知、边加工、边评价、边贮存的过程,这几个过程往往又是在同一时间纵横交错地进行、完成的。如果阅读材料是信息,那么在阅读过程中,人脑不但要反应材料信息,还要从多方面进行联想,作出合乎情理的推断。显然,阅读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这一活动要通过获取信息者去完成。面对知识、经验还较缺乏的初中生,教师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不能简单地采取包办代替的方法,而是教之以方法,精心设计好让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如?《秃鹰之死》(初中语文第四册)这是一篇关于环境污染问题的事理说明文。这对农村初中学生来说是个比较陌生的问题。为此,可以设计一组思考题和填空题,如:①“秃鹰之死”的侩子手是谁?什么是“光化学烟雾”?②水俣病是一种什么病?它是怎样产生的?③在核能利用中,存在什么问题?④海洋浮游生物会受到毁灭性损害的原因是什么?就这一组问题,先让学生边看课文,边思考,获取材料信息,然后请中等程度的学生作答,视其情况再由中等以上程度的学生补充。实践表明大多数学生能完成。这几个题目的设计便于学生在阅读活动中获取主要的材料信息,既有利于学生梳理文章的条理,又培养了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在这一基础上,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臭名昭著”、“等闲视之”,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认识——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必须重视环境污染问题。进而启发:同学们生活的周围有哪些环境污染的现象?产生过哪些后果?你对环境保护方面有什么建议或措施?从而引导了学生会联想,培养学生联想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教师应认真研读提示(如单元、预习、自读)和课后练习
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的要求是宏观的,也是最基本的或最低的。这些宏观的目标逐层分解到每一个年级、每一个单元乃至每一篇课文的每一节课教学中。教材的编写人员与教材的审定人员都是经过认真研读大纲或课程标准后才进行教材编写和审定的教材中的每一项设定,都是为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服务的。而课后练习则是为达这些目标,培养训练学生语言素养、运用知识与技能而设计的,只有实现了这些目标才能算是用好了教材。
5.教师应重示范轻包办,化静为动
阅读教学要摆脱哪种由老师讲学生听、老师包办代替满堂灌的传统方法,应该在着重示范,授予阅读方法技巧的前提下,放手让学生主动地自主地阅读并发现问题,这就可以充分利用阅读教材,试着让学生独立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解决问题,只要不是原则性或知识性的错误,教师应予肯定,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训练了学生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示范教学中,教师还应授予多种阅读方法,如比较阅读法、问题阅读法、欣赏阅读法等,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方法,达到即使不要老师讲解和指导,学生也能很好地去阅读的目标。
总之,在信息社会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掌握好现代化教育手段;另一方面,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浩如烟海的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落实好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俗话说,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的方法,那才是终身受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