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要来到的时候,一定先有“冬”

来源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ling_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人们对于四季的感想大概颇不同。一般说来,大致为“游春”“消夏”“悲秋”。冬呢,我可想不出适当的字眼来了,总之,诗人们对于“冬”好像不大怀好感,于“秋”则已“悲”了,更何况“秋”后的“冬”!
  所以诗人在冬夜,只合围炉话旧,这就有点近于“蛰伏”了。幸而冬天有雪,给诗人们添了诗料。甚而至于踏雪寻梅,此时的诗人俨然又是活动家。不过,梅花开放的时候,其实“冬”已过完,早又是“春”了。
  我不是诗人,对于一年四季无所偏憎。但寒暑数十易而后,我也渐渐辨出了四季的味道。我就觉得冬天的味儿好像特别耐咀嚼。
  因为冬天曾经在三个不同的时期给我三种不同的印象。
  十一二岁的时候,我觉得冬天是又好又不好。大人们定要我穿了许多衣服,弄得我动作迟笨,这是我不满意冬天的地方。然而野外的茅草都已枯黄,正好“放野火”,我又得感谢“冬”了。
  在都市里生长的孩子是可怜的,他们只看见灰色的马路,从没见过整片的一望无际的大草地。他们即使到公园里看见了比较广大的草地,然而那是细曲得像狗毛一样的草皮,枯黄了时更加难看。不用说,他们万万想不到这是可以放起火来烧的。在乡下,可不同了。到了冬天,野外全是灰黄色的枯草,又高又密,脚踏下去簌簌地响,有时没到你的腿腕上。是这样的草——大草地,就可以放火烧。
  我们都脱了长衣,划一根火柴,那满地的枯草就毕剥毕剥烧起来了。狂风着地卷去,那些草就像发狂似的叫着,夹着白烟,一片红火焰就像一个大舌头似的会一下子把大片的枯草舐光。有时,我们站在上风头,那就跟着火头跑;有时故意站在下风处,看着那烈焰像潮水样涌过来。涌过来,我们就大声笑着、嚷着在火焰中间跳;一转眼,那火焰的波浪已经上前去了,于是我们就又追上去送它。这些草地中,往往有浮厝的棺木或者骨殖甏,火势逼近了那棺木时,我们的最紧张的时刻就来了。我们就来一个“包抄”,扑到火线里一阵滚,收熄了我们放的火。这时候,我们便感到了克服敌人那样的快乐。
  二十以后,我成了“都市人”,这“放野火”的趣味不能再有了,然而穿衣服的多少也不再受人干涉了。这时,我对于冬理应无憎亦无爱了吧?可是,冬天却开始给我一点好印象。二十几岁的我是只要睡眠四个钟头就够了的,我照例五点钟一定醒来。这时候,被窝是暖烘烘的,人是神清气爽的,而大家又都在梦乡,静得很,没有声音来打扰我,这时候,躲在那里让思想像野马一般飞跑,爱到哪里就到哪里;想够了时,顶天亮起身,我仿佛已经背着人,不声不响、自由自在做完了一件事,也感到一种愉快。
  那时候,我把“冬”和春、夏、秋比较起来,觉得“冬”是不干涉人的,她不像春天那样逼人困倦,也不像夏天那样使得我上床的时候弄堂里还有人高唱《孟姜女》,而在我起身以前却又是满弄堂的洗马桶的声音,没有片刻的安静。它也不同于秋天。秋天是苍蝇蚊虫的世界,也是疟疾光顾我的季节啊!
  然而,我对于“冬”有恶感,则始于最近。拥着热被窝让思想跑野马那样的事,已经不高兴再做了,而又沒有草地给我去“放野火”。何况近年来的冬天似乎一年比一年冷,我不得不自愿多穿点衣服,并且把窗门关紧。
  不过,我也理智地认识了“冬”。我知道“冬”毕竟是“冬”,摧残了许多嫩芽,在地面上造成恐怖;我又知道“冬”只不过是“冬”,北风和霜雪虽然凶猛,终不能永远地统治这大地。相反,冬天的寒冷愈甚,就是冬的命运快要告终,“春”已在叩门。
  “春”要来到的时候,一定先有“冬”。冷吧,更加冷吧,你这吓人的冬!
  1934年1月
  (摘自内蒙古人民出版社《茅盾文集》)
其他文献
我的经历,或者说我的学历,讲起来也简单,也不简单。说简单,就是三个字:靠自学。说不简单,就是一生中,遭受过许多次“劫难”。  1980年,外国又来邀请我去讲学。有的老朋友很关心,也有点担忧,他们说,这次华罗庚出国,可能要露底了。为什么呢?因为我十几年不上图书馆了,还能不落后吗?不但如此,大家都知道,那时候,我一方面是各处跑,搞统筹优选,是很忙的。但是,他们不知道,我有个上算的地方,就是“里通外国”
期刊
一天,一名模仿演员来到动物园,打算来一个即兴表演赚一些钱。  然而,他刚招来观众,动物管理员就出现在他面前,把他拉到了办公室。  动物管理员向模仿演员解释,动物园最受欢迎的一头大猩猩昨天突然死了,园长担心动物园的游客会因此而减少。他希望模仿演员能穿上伪装,假扮大猩猩,直到动物园找到新的大猩猩。当然,报酬很丰厚。模仿演员答应了。  第二天早上,在游客入园之前,模仿演员穿上大猩猩的伪装,进入笼子里。他
期刊
①  这是一个女司机的故事。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司机,她开的车也不是一辆普通的车。能开着车把自己开进历史的人不多,她算其中一个。  1888年8月5日,在德国西南部曼海姆到普福茨海姆的乡间小路上,人们目睹了令人惊恐的一幕:一辆马车样式的车,没有马拉着,却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飞驰,扬起一阵阵尘土。而在车斗里坐着且驾着这辆怪车的,不是车夫,而是一位穿着体面的贵妇,她还带着两个半大的小孩儿。  这位镇定自若的
期刊
一个人,活到了一定的年龄,就应该找一个安静的时间,把过去的事情拿出来,好好整理整理。把自己分身出来,坐到对面,好好看看自己。  正如需要勇气面对未来一样,我们也需要勇气来面对经历过的事,直面、反省和思考。  你的经历,早已是你身体的一部分。  在那些时候,你可能不会知道,在将来的某个时候,你会为此感叹。  你所经历的骄傲,快乐,伤心,叹息,振奋,失落,怀疑。  你会发现自己,竟然历经沧桑。你想微笑
期刊
美国日前宣布将逐步打开封存的月球样品,利用新技术手段展开研究。自1969年至1972年,美国先后成功进行了6次载人登月,并带回约382公斤月球样品。借助这些样品,人类对月球有了一個全新的认识。那么,几十年来,我们从月球的样品中得到了哪些信息呢?  日月安属?月球起源大撞击假说的提出  战国时楚国的诗人屈原在《天问》中写道:“日月安属?列星安陈?”向天发问日月从哪里来、日月星辰为什么这样排布?月球的
期刊
如果随便问一个人,地球上哪种动物最像恐龙,那么这个人的回答里很可能会有蜥蜴。尽管蜥蜴长着一副“凶恶”或者不太好看的外表,但它们一点也不凶猛,相反,它们甚至更怕人类。  蜥蜴除了在漫画或电影里充当大反派之外(如地底蜥蜴人或外星蜥蜴人等等),它们其实还具有各种各样的能力。而且,蜥蜴也早已跟人类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下面,我们将简单地了解一下蜥蜴一些不同寻常的能力,以及见识一下它们与人类的羁绊。  壁虎的爬
期刊
2013年11月19日,《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自然》杂志都登了同一条讣告。诺贝尔委员会官网也放上一张黑白照,以示悼念。这个普通的日子里,因他去世,世界显得格外灰暗。他叫弗雷德里克·桑格。  一个鲜为人知的名字,却缔造了一段几乎不可能的传奇。  ①  桑格,一开始不过是平平常常的英国富二代。1918年出生。父亲是当地知名医生,母亲是棉花制造商的千金,举家衣食无忧。桑格不愁吃穿,家里也变着法地培养
期刊
终于成行  艾琳·佩登终于赶上了飞往新西兰的飞机,但直到飞机降落前,她仍不确定自己能否继续前往南极,她的研究计划是否还未开始就要结束?  那是1970年,45岁的佩登参加了美国南极考察队。她踌躇满志,准备深入地球最南端,对南极冰的性质进行研究。如果成行,佩登将成为首位在南极内陆开展实地研究的女性。  但是,当时负责美国南极考察后勤工作的美国海军做了一个硬性规定:必须另外有位女士专门负责在现场陪同佩
期刊
《天体生物与空间科学研究》近日发表了一篇论文:《火星生命:鹰坑里的“蘑菇”在进行光合作用》,公布了美国“机遇号”火星探测器在火星“鹰坑”地区执行任务时拍摄的一组照片。  照片显示,一片岩层处长着数千个蘑菇状物体,它们不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显长大,还有集体趋光性。排除特殊地质构造的可能性,文章认为,这一“生物”很可能是一种石生地衣——羊角淡盘衣。如果这一发现被证实,将为火星生命的存在提供有力证据。 
期刊
在一次“智库建设”的会议上,我听到一位科学家说:“每个人都拥有两种智力:一种智力叫‘流动智力’,另一种智力叫‘结晶智力’。”顿时令我脑洞大开,浮想联翩。  “流动智力”指的是推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这种智力与过去的经验无关,在人生中相对较早达到顶峰,是一种很容易枯竭或丢失、自然销蚀的智力。  “结晶智力”指的是使用技能知识和经验的能力,这种智力不但不会枯竭、丢失和销蚀,相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直得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