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个性阅读能力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__yong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是个性化阅读能力?个性化阅读能力,即学生把认识评价的中心从文本、作者的情感体验转移到自己的身上,在自己的独特理解把握的基础上,超越文本,赋予文本的语言形式、文章内涵等以自己特定的理解,或加深补充,或引申发挥,或质疑创新等的阅读能力。个性化阅读在阅读结构中居于最高层次,是阅读活动的最高级形式。《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逐步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转变教育理念,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前提
  观念的更新是关键。“没有新的观念,即使是高喊改革创新的口号,也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程标准给老师重新定位:“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即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服务者、指导者,而非“灌输者”;学生是发展之人,是学习的主体,而非学习的“被动者”。这就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寻找一切机会,给学生以主动权、发展权,让学生在自由自主的时空里去学习知识、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因此,教师要改变过去以己为中心,包揽过多,甚至越俎代庖的做法,要树立新的教育理念,转变自己在教学中的角色,让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人。
  二、尊重学生阅读体会,是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关键
  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等的不同,学生对阅读的体会也不尽相同。好的文学作品往往是形象大于思想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正是语文学习的一大特点。《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以自己的思考去代替学生的思考,用教参“标准化”的解读去统一学生的思维结果。教师以自己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会禁锢学生的头脑,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要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能力,教师必须尊重学生阅读的个人体验,肯定学生的个人感受。我在阅读教学中,就非常重视这一点。如教《广国富民》一文时,我放开让学生讨论:“假如你是秦惠王,你会选择哪个策略,为什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以文本为依据,从不同的角度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些同学认同司马错,也有些同学认为张仪的策略更好,认为是一役永劳之策。学生各抒己见。面对不同的见解,只要学生能讲出自己的道理,我都给以充分的肯定。这就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保护了学生的创造热情,让学生们大胆想、大胆说,自由表达。
  事实也证明,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是不能统一的。“失落了体验的语文教学,其实是失落了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本身的情感,也就失落了缘于情意而非理性的语文魅力。”如果铁板一块,一定要学生与预设好的传统观点合拍的话,那实在是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浇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
  三、转变课堂模式,是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要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必须从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模式着手,使课堂教学模式适宜于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能力,而不是过去的教师“口传”学生“心授”的单向传授模式。课堂教学模式如何改变呢?我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实践:
  1.从“灌输式”向“指导式”转变 我认为,成功的课堂教学,不是教师教得精彩,而是学生学得漂亮。因此,我一直坚持“显示目标、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每节课都让学生明白学什么,怎样学,达到什么要求,然后让学生根据目标自己学习。教师在课堂中指导学法,与学生一起解答疑问,并通过设计练习来检查学生学习的效果。教师备的不再是“教案”,而是“学案”,重在指导学生学,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如在教学《荷塘月色》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读一两遍课文,然后请学生说一说学习这篇课文应掌握什么知识和技能。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并统一各方意见定下学习的目标。这样,学生根据自己制定的目标去学习文章,心里更有底,学习兴趣更浓。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创造性火花不时闪现。
  2.从传授式向互动式课堂教学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点,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目标过程的新观念。”传统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要教学目的。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重在传授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而忽略学生在阅读中独特感受,因而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把课堂作为一个自主探究、相互讨论的平台,让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我常把全班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教师有意识编排或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组合)进行分组讨论学习,然后交流学习的结果和心得。如在教学《囚绿记》一文时,我从题目入手,引出学生心中一系列的疑问:“作者为什么囚绿呢?怎样囚绿呢?从囚绿中作者得到什么感悟呢?通过写囚绿表现什么主题呢?”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记下讨论的结果,然后相互交流。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充分的激发。同学们思维活跃、畅所欲言,课堂气氛既融洽又热烈,促进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形成和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
  3.从教师引导学生解难向引导学生质疑转变
  学贵有疑。叶圣陶认为阅读时“自己提出些问题来自己解答,是有效办法之一。”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教师要把质疑的权力交回给学生,引导学生大胆质疑,放手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分析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学生一旦敢于质疑,主动探索,必能除旧布新、破旧立新,在阅读中获得新的见解,新的感悟。
  四、授之以法,是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的保障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毫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启迪我们,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怎样学”,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教法和学法必须同步,相互协调,使学生不仅“学会”,更重要“会学”。因此,在具体阅读教学中,我十分重视学习方法的示范、学习过程的指点、学习规律的揭示、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视指导学会思考,鼓励学生“求异”。不仅引导、强调学生正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更要引导学生对作者的观点态度要有自己的理解评价,要引导学生的阅读进入到更高的境界,使自己的情感体验得到扩充,思想感情得到升华。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就能充分发挥其个体才能,个性化阅读能力的培养就有了保障。
  个性化阅读是阅读活动的最高级形式,培养个性化阅读能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依靠教师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我相信,只要我们认真执行新课程标准,树立现代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个性体验,转变教学模式,授之以法,那么,学生终会有超越作者、超越文本的一天。
其他文献
钻爆法目前仍是我国隧道施工中开挖的主要方法。与机械开挖相比,钻爆法适用地质条件广、费用低、设备简单,但对围岩的扰动大、开挖面成形质量差,主要表现在超欠挖量上,所以提
期刊
新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提出要改变以往学生的被动接收与机械运用,要引导学生以主体身份展开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让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被动接受到主动构建、学会到会学的转变,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与发展过程,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掌握基本的思想与方法,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学习,学会学习,实现有效教学。现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开展自主探究浅谈如下几点体会。  一、巧妙导入,激发学生探究热
从ARMA模型出发,对传统的误差实时修正方法进行改进,用服从正态分布的纯随机序列代替,延长了时间序列预测时域.用这两种方法对黄河潼关水文站水沙序列进行了预测,经计算表明,
使用只读不写的繁体字和会读会写的简体字材料,以默读为实验任务,探讨"会读会写"与"只读不写"文字的加工脑区。8名在校大学生在磁共振扫描过程中默读呈现的繁体字或简体字,采
自从设计美学在设计领域广泛采用以来,科学与美学、技术与艺术得以充分结合,服装设计随之蕴涵了特定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本文,笔者从设计美的本质出发,通过对服装设计审美所
语文是一门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最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人文学科。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和通过在课堂上设疑答疑的方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一个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中把握课本知识点的同时,向更宽更深的层次进行思考。但任何事物都有长短利弊,课堂教学手段也不例外。在这里,笔者就结合自己近些年的教学经验来谈谈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的两点教学体会。  一、如何合理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  多
近几十年来,专家提倡师生平等的合作研讨学习,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阅读活动为主线的课堂教学模式。主体性,就是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活动中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主导性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教育者、组织者、领导者的地位,包括引领、示范、调整、评价等行为。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是生本、师生、生生之间主客体对话的过程。阅读过程是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美国根本不能避免意识形态.由于社会阶层的差异,特别是近年来社会的分裂,美国意识形态之间的对垒日益明显.本文主要考察了美国新自由主义、新左派、新右派、保守主义、社群主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更新。新的教学方式走进了课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心中,使课堂内容更为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化。但是多样化的课堂使我们感觉到语文教学似乎缺少了点什么——多样化的背后缺乏了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多样化的课堂中,学生所缺乏的是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对重要内容与段落的细心品读。语文是记录语言文字的符号,它是一门充满了活力的课程,
人教版教材中,课程总共分为三大版块:品味与赏析、思索与领悟、沟通与运用。从这三大版块的设置的内容来看,全部课文其实都可以分为两大类:阅读、写作。此外,从近几年的辽宁省语文高考试题来看,试题总共可以分为论述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文学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语言文字应用和写作七大类。这七大类试题其实也可能用阅读和写作这两个类别来概括。如此看来,我们对学生进行以高考为目的的教学,目标应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