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学习的本质是学习语言文字的综合运用。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决定了文言文学习需要从晦涩难懂的文言知识走向学生语用的发展。在当下的文言文学习当中,简单机械的记忆背诵依然存在,这背离了文言文教学的原生价值,忘记了文言文教学出发的起点。因此,找到文言文教学之路,需要我们深入思考,搭建符合学生言语发展的运用平台,增强学生言语建构的能力,这样才能有效落实高中语文教材的编写意图,更好实现课程目标价值,也才能全面发展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一、基于文言文的文本价值分析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主题组织文本,是以课堂教学作为学习的主阵地。语文老师应该有义务、有责任担当起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教学使命。全面围绕文言文学习,帮助学生建构起多元的言语实践载体,让学生找到抵达文言文学习的有效路径。在本单元学习当中,五篇文本作者不同,表达的内容不同,情感不同,形式也不同,但单元主题是一致的,都指向了“人与自然”的主题,指向了学生运用言语的能力。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编者的视角,具有语篇的意识,去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得到发展。
首先,发现文本结构,寻找文言文的语篇价值。《登泰山记》是姚鼐登泰山后写的一篇散文。全文四百余字,但内容丰富,不仅详细介绍了登山经过,描绘了泰山日出的情景,还罗列了所见的名胜古迹,既复现了隆冬腊月泰山的银装素裹的壮丽场面,也抒发了作者对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帮助学生发现语篇意识,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与作者一次“同游”。从结构角度来说,这是一篇游记,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泰山的图景如同一幅画在读者的面前徐徐展开。从写法的角度,既有面的描写,也有点的刻画,还穿插了相关的地理知识,作者的观点看法。从线索角度,全文以游踪为线索,有时間的变化,有地点的转移。两条线索双线并进,前呼后应。其次,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内容安排。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游记,在游记的过程当中,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非常多。但作者重点介绍了泰山日出的场景,这样的安排详略得当,体现了泰山之美,美在日出。这样的“篇感”是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能够直观获得的。要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篇感”特点,我们还可以围绕桐城派的言语风格特点,进一步进行教学。最后,发现言语特点。这篇文章字字珠玑,短句纷呈,适当的穿插长句。这样读起来既朗朗上口,又韵味十足。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非常巧妙,状物摹形十分传神。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一句中,一个“负”字,不仅写出泰山的坡度、山峦的层次,积雪的厚重,还写出来以人作喻。“明烛天南”中,一个“烛”字,把雪的光亮透彻写得活灵活现。当文本没有被选入教材之前,它所承载的内容是丰富的。寒冬腊月,作者在风雪交加当中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登上泰山。作者放弃与家人除夕团圆的乐趣,独自登山。可见作者对泰山的情真意切,面对如此的路途遥远,他万分神往。但当一篇文本进入教材当中,就需要体现编者的意图。我们必须围绕本单元的教学价值,不断强化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在第七单元的五篇文章中,分别安排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赤壁赋》《登泰山记》。编者把这几篇课文放到一起,所要传递的教学重点与核心价值在于单元的人文主题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单元当中,有赤壁之上的江月摇曳,有泰山之顶的风雪交加,有荷塘夜晚的无边神韵,有地坛之内的生机盎然。这些景物中人与自然是相融共生的,和谐统一的。在这几篇课文当中,都包含了阅读与写作活动。这两个阅读写作活动中,一是“我仿佛第一次走过,你未曾留意的小天地”;二是“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或人们的活动”。这两个写作活动,主题与自然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就要把生活当中常见的自然物象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让自然与人的精神世界建立联系,在言语实践中表情达意。
二、搭建学生文言文内化的实践平台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加强学生文本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借助相关资料对作品进行评价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文言文所蕴含的写作要素尽情挖掘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基于《登泰山记》写作价值的分析,充分利用课文当中典型的语言结构,从学生言语素养发展来看,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读写交流,为学生建构起文言文学习的实践平台,才能让学生不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首先,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泰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写作的对象,无论是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是张养浩的“风云一举到天关,平生快意有此观”,都是不同时期的诗人墨客对泰山的赞颂。千百年来,大家对于泰山写作有着丰富的观察视角,那么如何才能进一步写好泰山呢?姚鼐另辟蹊径,他从雪中登泰山来写。泰山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写呢,我们还可以补充李雪健的《雨中登泰山》学习,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书上的一篇带出一组,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物象,获得不同的写作思路。其次,找到作者言语特点。作者的语言十分简练。往往是寥寥数语,就把山水走势交代清楚。连用动词,写清游览路线,让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迎山而上。作者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进行结合,在角度变化当中,获得对景物的丰富认知。再之,姚鼐是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注重理据,在本文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作者考证的角度去读懂 “古长城”“三谷”“环水”“东谷”“石刻”“天门”等历史痕迹。最后,要进行比较阅读。描写泰山的文章很多,同样描写的都是自然,但由于作者的生活不同,经历不同,观察的对象不同,因此他们的情感也不同。教师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比较本单元的五篇文本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哲学认知。通过对自然单元中文本描述对象的颜色、声响、动静、疏密的认知,获得审美愉悦。
在单元教学当中,我们既要关注不同文本的言意价值,从单元主题价值出发,发展品析文本语言的能力,又要在读写结合中拓展文言文学习的深度。文言文的读写结合,不是文言文的简单翻译,而是在读通、读顺、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作者的游览线路出发,感受清楚作者的见闻感受,补充完整作者省略的部分。如在学习完姚鼐登泰山的过程后,读写结合并没有停止,而是可以从写作迁移的角度,让学生说一说除了雪天登泰山,还可以什么样的天气下登泰山,什么样的心境下登泰山,什么样的环境下登泰山。在不同的情绪当中,泰山又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在老师的引领之下,学生就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写作的着力点。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就必须围绕教学本体的语篇意识,为学生寻找到切实有效的学习出发点,在读写结合当中,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获得言语能力的生长。
参考文献:
[1]曹茂昌.单篇文言文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以《登泰山记》为例.语文建设.2020(01):35-39页.
[2]董健.单篇文本的任务型教学尝试——以《登泰山记》为例.语文教学通讯. 2020年(04):43-46页.
高欢,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教师。
一、基于文言文的文本价值分析
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是以单元主题组织文本,是以课堂教学作为学习的主阵地。语文老师应该有义务、有责任担当起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教学使命。全面围绕文言文学习,帮助学生建构起多元的言语实践载体,让学生找到抵达文言文学习的有效路径。在本单元学习当中,五篇文本作者不同,表达的内容不同,情感不同,形式也不同,但单元主题是一致的,都指向了“人与自然”的主题,指向了学生运用言语的能力。因此,教师就应该基于编者的视角,具有语篇的意识,去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得到发展。
首先,发现文本结构,寻找文言文的语篇价值。《登泰山记》是姚鼐登泰山后写的一篇散文。全文四百余字,但内容丰富,不仅详细介绍了登山经过,描绘了泰山日出的情景,还罗列了所见的名胜古迹,既复现了隆冬腊月泰山的银装素裹的壮丽场面,也抒发了作者对壮丽河山的赞美之情。帮助学生发现语篇意识,就是要让学生经历与作者一次“同游”。从结构角度来说,这是一篇游记,作者是按照游览的顺序把泰山的图景如同一幅画在读者的面前徐徐展开。从写法的角度,既有面的描写,也有点的刻画,还穿插了相关的地理知识,作者的观点看法。从线索角度,全文以游踪为线索,有时間的变化,有地点的转移。两条线索双线并进,前呼后应。其次,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内容安排。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游记,在游记的过程当中,作者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非常多。但作者重点介绍了泰山日出的场景,这样的安排详略得当,体现了泰山之美,美在日出。这样的“篇感”是学生通过文本的阅读能够直观获得的。要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篇感”特点,我们还可以围绕桐城派的言语风格特点,进一步进行教学。最后,发现言语特点。这篇文章字字珠玑,短句纷呈,适当的穿插长句。这样读起来既朗朗上口,又韵味十足。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作者遣词造句非常巧妙,状物摹形十分传神。如“苍山负雪,明烛天南”一句中,一个“负”字,不仅写出泰山的坡度、山峦的层次,积雪的厚重,还写出来以人作喻。“明烛天南”中,一个“烛”字,把雪的光亮透彻写得活灵活现。当文本没有被选入教材之前,它所承载的内容是丰富的。寒冬腊月,作者在风雪交加当中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登上泰山。作者放弃与家人除夕团圆的乐趣,独自登山。可见作者对泰山的情真意切,面对如此的路途遥远,他万分神往。但当一篇文本进入教材当中,就需要体现编者的意图。我们必须围绕本单元的教学价值,不断强化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在第七单元的五篇文章中,分别安排了《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赤壁赋》《登泰山记》。编者把这几篇课文放到一起,所要传递的教学重点与核心价值在于单元的人文主题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一单元当中,有赤壁之上的江月摇曳,有泰山之顶的风雪交加,有荷塘夜晚的无边神韵,有地坛之内的生机盎然。这些景物中人与自然是相融共生的,和谐统一的。在这几篇课文当中,都包含了阅读与写作活动。这两个阅读写作活动中,一是“我仿佛第一次走过,你未曾留意的小天地”;二是“选择一个节气,观察此时的景物或人们的活动”。这两个写作活动,主题与自然密切联系。因此,在教学当中,我们就要把生活当中常见的自然物象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让自然与人的精神世界建立联系,在言语实践中表情达意。
二、搭建学生文言文内化的实践平台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加强学生文本阅读鉴赏能力,提高借助相关资料对作品进行评价的能力。让学生通过对文言文所蕴含的写作要素尽情挖掘是语文教学的必然追求。基于《登泰山记》写作价值的分析,充分利用课文当中典型的语言结构,从学生言语素养发展来看,设计出符合学生学习规律的读写交流,为学生建构起文言文学习的实践平台,才能让学生不断实现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首先,丰富学生的阅读体验。泰山,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写作的对象,无论是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还是张养浩的“风云一举到天关,平生快意有此观”,都是不同时期的诗人墨客对泰山的赞颂。千百年来,大家对于泰山写作有着丰富的观察视角,那么如何才能进一步写好泰山呢?姚鼐另辟蹊径,他从雪中登泰山来写。泰山还可以从什么角度来写呢,我们还可以补充李雪健的《雨中登泰山》学习,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书上的一篇带出一组,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物象,获得不同的写作思路。其次,找到作者言语特点。作者的语言十分简练。往往是寥寥数语,就把山水走势交代清楚。连用动词,写清游览路线,让读者能够跟随作者的脚步,迎山而上。作者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进行结合,在角度变化当中,获得对景物的丰富认知。再之,姚鼐是桐城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注重理据,在本文中,需要引导学生从作者考证的角度去读懂 “古长城”“三谷”“环水”“东谷”“石刻”“天门”等历史痕迹。最后,要进行比较阅读。描写泰山的文章很多,同样描写的都是自然,但由于作者的生活不同,经历不同,观察的对象不同,因此他们的情感也不同。教师可以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比较本单元的五篇文本当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获得人与自然协调统一的哲学认知。通过对自然单元中文本描述对象的颜色、声响、动静、疏密的认知,获得审美愉悦。
在单元教学当中,我们既要关注不同文本的言意价值,从单元主题价值出发,发展品析文本语言的能力,又要在读写结合中拓展文言文学习的深度。文言文的读写结合,不是文言文的简单翻译,而是在读通、读顺、读懂的基础上,让学生从作者的游览线路出发,感受清楚作者的见闻感受,补充完整作者省略的部分。如在学习完姚鼐登泰山的过程后,读写结合并没有停止,而是可以从写作迁移的角度,让学生说一说除了雪天登泰山,还可以什么样的天气下登泰山,什么样的心境下登泰山,什么样的环境下登泰山。在不同的情绪当中,泰山又会给人带来什么样的感受。这样,在老师的引领之下,学生就能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寻找写作的着力点。
高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就必须围绕教学本体的语篇意识,为学生寻找到切实有效的学习出发点,在读写结合当中,发展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让学生真正获得言语能力的生长。
参考文献:
[1]曹茂昌.单篇文言文教学中的任务设计——以《登泰山记》为例.语文建设.2020(01):35-39页.
[2]董健.单篇文本的任务型教学尝试——以《登泰山记》为例.语文教学通讯. 2020年(04):43-46页.
高欢,江苏省南京市溧水区第二高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