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数:基于思维可视化的分数教学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m30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思维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育的关键诉求,将思维可视化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可以实现零散知识系统化、隐性思维显性化、知识建构模型化。将大脑中的思维“画”出来(“画数”),可以让数学知识更容易被理解、被记忆,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动性。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 画数 图示及图示组合 分数教学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发展思维是核心素养背景下数学教育的关键诉求。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多重感知,让学生参与思维发生、发展与表达的全过程,让思维“看得见”。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将思维可视化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可以实现零散知识系统化、隐性思维显性化、知识建构模型化。数学学习中,将大脑中的思维“画”出来(“画数”),可以让数学知识更容易被理解、被记忆,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提升数学学习的能动性。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认识分数》单元中的一课。之前学生已经积累了一个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分数知识,后续还将学习分数的意义等知识,从而构建完整的分数知识体系。在两次执教的过程中,笔者改变设计初衷,利用思维可视化的理念,将关注点从“知识层”迈入到“思维层”,教与学的目标从“学会”升华到“会学”。
  【第一次试教】
  (一)教学例题1
  提问:把一个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个桃的几分之几?猴妈妈带来一盘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呢?
  追问:如果这盘桃有6个桃子,怎样表示这盘桃的二分之一呢?有4个桃呢?8个桃呢?
  比较:每盘桃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小结:虽然每盘桃个数不同,但只要把一盘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这盘桃的二分之一。
  (二)教学例题2
  提问:猴妈妈带来的这盘桃有6个,平均分给3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指出:把6个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盘桃的三分之一。
  与例1比较:都是把6个桃平均分,为什么前面每份用二分之一表示,这里用三分之一表示?
  说明:一盘桃,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平均分成3份,每份就是它的三分之一。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
  (三)教学“试一试”
  提问:这里有一盘桃12个,你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比较:都是把12个桃平均分,为什么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不同?
  观察:平均分的份数和表示每份的分数,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把一盘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问题发现】
  第一次试教,教师试图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学生在精准引导之下逐步掌握知识,一切显得顺理成章。然而,“为什么要把这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的认知需要,“怎样用简洁的数学语言来描述平均分的过程”的学习重点没有突破。
  (一)学生被动地思考,思维未真正发生
  无论是把6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还是把4个桃、8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都是既定的教学内容,学生被动地思考、被动地接受,生成性资源较少,思维未得到真正的发生。
  (二)学生低阶地思考,更何谈高阶思维
  学生尚未对“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一知识进行结构化的梳理,知识呈散点状,知识间的联系未形成。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思考而思考,思维含量不高,思维效能不明显。
  【第二次试教】
  (一)问题引领,引发思考
  出示:1/2。提问:谁来介绍这个数?
  提问:1/2是分数,是在平均分的过程中得到的。我们可以把什么平均分得到1/2呢?
  生1: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苹果的二分之一。
  生2: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个长方形的二分之一。
  生3:把一根1米长的彩带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根彩带的二分之一。
  指出:把一个物体、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二)主动探究,自主建构
  1.首次建构
  (1)直观感受
  引导:猴妈妈上山摘桃子。这篮桃子(用布蒙住)要分给2只小猴,每个小猴分得多少?谁来猜一猜,这篮桃子有几个?
  生1:4个。
  生2:10个。
  生3:双数个。
  出示:6个桃。提问:篮子里有6个桃,把这篮桃平均分给2只小猴,每人分得几个,是这篮桃的幾分之几呢?
  用“○”代替桃子圈一圈、分一分。
  说明:把6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篮桃的二分之一。
  ……
  (2)举一反三
  提问:猴妈妈继续摘桃子。这篮桃子(用布蒙住)还是平均分给2只小猴。这篮桃还可能有几个?每只小猴分得几分之几呢?请你动手试一试。
  呈现学生思考结果并形成思维图(见图1)。
  第一次比较:每篮桃子的个数不同,为什么都可以用二分之一来表示?
  指出:每篮桃的个数不同,只要把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份都是这篮桃的二分之一。
  2.再次建构
  (1)积累表象
  引导:还是这篮桃子(用布蒙住)我们还能平均分给几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篮桃的几分之一呢?
  呈现学生交流结果并形成鱼骨图(见图2)。
  (2)分析抽象   观察并讨论(第二次比较):
  ①都是把6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为什么有时用1/2表示,有时又用1/3表示?
  ②都是12个桃,表示每一份的分数为什么不同?
  交流得出结论: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
  (3)演绎深化
  引导: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4;平均分成6份,每份是1/6。12个桃你还可以平均分成几份?又能得到什么分数呢?
  生1: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1/3。
  生2:把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12份,每份是这个整体的1/12。
  ……
  呈現树状图(图3),第三次比较:观察平均分的过程,你有什么发现?
  小结:把一篮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追问:我们还可以把什么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
  (三)回顾反思,小结学法(略)
  【教学反思】
  学生所需要的不是定义的分数,而是“行为的分数”,即通过大量的操作活动如分一分、画一画、说一说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画数”,用直观的图示表征抽象的思维,在动手操作、合作交流中展现思维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语言表达中外化数学思维。“画数”,成为学生理解数学、表达数学的“锚”。
  (一)以“发展思维”为深层目标,让学生“画”出学习过程
  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高级认识活动。如何让内隐的思维过程外显化,画数是简洁、易行的方法之一,有助于学生表征思维、教师“观察”思维。教学时,首先给出已识的1/2,用画数的方式表示一个整体的1/2,让学生明确2个桃、4个桃、6个桃……都可以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1/2。接着,给出一个“蒙着布”的篮子,让学生充分想象具体表征,用画数的方式表示不同的整体平均分后得到的不同的几分之一,了解“平均分的份数不同,得到的分数也不同”。最后,利用生成性资源继续思考“12个桃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后还能得到几分之一”这一问题,用画数的方式表示出12个桃1/2、1/3、1/4……让学生明确“把一篮桃看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二)以“设计图示”为效能手段,让学生“画”懂学习重点
  图示是学生思维的窗口。图示的直观性与思维的结构性、严密性、概括性结合起来,就能让抽象复杂的思维过程一目了然,同时给简明直观的图示赋予丰富的思维与灵魂。教学时,结合三个核心问题的教学,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成性资源,呈现了三张图示及图示组合(思维导图、鱼骨图、树状图),让学生经历了知识从具体到抽象、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从而促进知识的网络化形成、思维的结构化推进。
  (三)以“合作探究”为课堂形式,让学生“画”清学习方法
  合作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基于思维可视化的“画数”,还能为合作探究提供有效支持:师生、生生、小组内、小组间都可以借助图示进行思维交流与思维碰撞。教学中,结合三个核心问题的教学,设计以独立思考、画数为前提的交流活动,让学生完整建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这一知识,同时合作探究也超越了数学学科本位,能让这种有效的学习策略,经过多次强化(实践运用),成为可被内化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学与教的思维可视化策略,是能够实现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思维可视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情感走向积极、学习方式走向合作探究、图示能力走向创造,思维方法也从单向走向多元,从而使思维能力有效发展、思维品质有效提升、思维力体系逐步完善。
其他文献
支架4:尝试一餐两点由幼儿自主完成,老师只是自助餐的服务生之一。  要求:打破“安全”的束缚,用“怎么让孩子更具有自主安全意识”去代替“孩子不安全怎么办”,用课程的思路去解决生活问题,尽量减少教师干预,支持儿童制订自己需要的规则,让儿童尝试自我服务、自我管理。  一日生活的每个环节都有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契机  过去教师在实施课程的過程中,或是重视教学活动的设计和指导,仅把进餐作为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来
家长工作的终极目标就是为幼儿创设一个高质量的成长环境,增强积极因素的影响,把不利影响降到最低。因此,家长工作的第一原则应是幼儿利益至上,家长工作的目的、过程和结果都应以保护幼儿的权益和身心健康为本,永远将幼儿的利益放在成人的视线范围之内,一切以不伤害幼儿的利益为前提。  在家长工作中,做到幼儿利益至上,就要努力避免不良因素对幼儿造成的影响。尤其是当家园之间,甚至家长与家长之间发生冲突时,这一原则显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喜欢独自玩耍,注意力极容易分散,自我保护意识弱,情绪不稳定。本学期初,通过一周的观察,我们发现,一部分小班幼儿适应较快,玩大型户外器材时,经常挑战“新玩法”,着实让老师们“胆战心惊”。而少部分幼儿仍有或轻或重的分离焦虑现象,个别根本无法正常参与游戏。在准备开展户外活动前,教师会抓住“短暂的安静时间”提一些简短要求,调动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但在活动中,有的幼儿会离开活动场地,玩旁边的
职业的特性决定我们这群幼师在工作中不离孩子左右。但能否看见、看懂孩子,却并不是每名幼儿教师都擅长的。我所理解的观察一定是基于爱,基于和孩子“在一起”。  和孩子们“在一起”绝不仅仅是指身体相邻,更多应该是从心底理解、接纳每个孩子的独特与不同,鼓励、支持他们的奇思妙想与无限创意,用等待与包容陪伴他们的成长!  只有建立了心与心的连接,才能真正和孩子们“在一起”,一起开心,一起伤心,一起游戏,一起挑战
下午四点。  日光。蝉扰。  茶几上,有一部手机。  她点开屏幕按下女医师的电话号码,感觉自己离死神只剩下几秒钟的距离。  窗外,是燥热的盛夏,光影穿过茂密的梧桐树叶,照耀在公寓二樓的窗户玻璃上,反射出灼目的光,蝉鸣不绝于耳,窗台上,有一株盛开的罂粟花。  她掐住自己的喉咙,爬向沙发,蝉鸣淹没了她的恐惧,她倒在了茶几下面,透过沙发底部的空隙,她看见那罐腌制橄榄突然滚动起来,咕噜噜滚到了客厅墙角的玻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颁布以来,我们开始正视幼儿的“学习问题”,在《指南》的引领下我们学会了转换视角看待儿童的学习,转变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变成以儿童为主体的“学”。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与研究,我们逐渐发现了不同幼儿都具有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或快、或慢、或模仿、或创造,但是他们都在沿着自己的路线摸索着、前进着。所以我们坚信:幼儿能在生活、游戏中尝试自主学习建
“教育诊断”栏目:  您好!  最近遇到让我很困惑的一件事。  事情是这样的。园内评优课,J老师设计组织了大班节奏活动“玛丽波尔卡”,其中有幼儿自主探索为乐曲配相应打击乐器的环节。第一次试上课后,她对我说:“配乐器时有断顿的那几个乐句预设配圆舞板,可是小朋友觉得配小铃、铃鼓都可以,又不能否定他们的想法,我怎么把他们引导过来呢?”又说:“我怎么觉得我们的探索都是假探索,弄到最后还是得听老师的。”  
【摘要】本文基于儿童的研究,拟从儿童的立场给学生想要的卡通板块拓展阅读。首先基于前测,了解学生学习的起始点,其次基于后测,把握学生发展的需求点,并以此不断改进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学习前测  学习后测  学习的起始点发展的需求点  一、研究设想  所谓主题拓展阅读,就是围绕单元某一方面拓展延伸的阅读。此次课例研究主题是五年级下册Unit7 Chinese festiv
2016年10月29日~30日,近2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齐聚广州,充分研讨“童年与教师”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为350名与会者献上了高品质的学术盛宴。在共7个时段的研讨中,有近30位专家学者参与,呈现了多样的方法和多维视角,反映了专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教育关怀。我们也欣喜地发现,理论研究和交流已经不再是曲高和寡,实践工作者也急需理论的滋养和指引,我们可以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交流。下面将这次论坛的
【摘要】简便运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也是小学数学运算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由于运算方法的多样化和题型的千变万化导致教学时困难重重。本文以“乘法分配律”为例,从模型建构的角度探讨如何化解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找到简便运算教学的基本方法模型。  【关键词】乘法分配律 模型建构 简便运算  简算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也是整个小学运算教学的重中之重。新课标要求学生面对数学问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