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炼油格局重心偏东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 从2007至2011年,全球原油提炼产量的80%将发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以外的国家。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将从中获得80%的利润
  ● 很多西方发达国家对所谓的“石油产量峰值”充满了恐惧,他们认为世界正在接近或已经过了原油生产的高峰时期,石油资源不可避免地在逐渐减少。事实上,在世界石油殆尽之前,西方国家可能就已经在炼油量上“吃紧”了
  ●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过去几年里,几乎每次原油价格上涨之时,美国的炼油业利润都会升至新高,而不会因为高油价的压力而下降
  ● 一些西方炼油商在欧美裹足不前的同时,却在其他地方尤其是苏伊士运河以东的中东和亚洲地区参与了很多重大炼油项目的开发
  ● 未来的世界炼油商,比如那些在中国迅速涌现的企业,将会成为三方合作的合资公司,将原油生产商(例如沙特阿美)、西方石油巨头(如埃克森-美孚)和新兴经济体内的国有石油公司(如中石化)以更复杂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全球炼油的格局正在改变中。昔日推动石油冶炼业迅速发展的动力源泉——美国和欧洲的影响力正在日益衰退。虽然这两个地区的炼油量以缓慢的步伐仍在提高,但过去的10年里,这种增长速度不能满足市场增长的需求,而且未来几年内,人们预测欧美的炼油量也不会明显提高。相反,在世界其他地方,例如亚洲和中东,炼油量却呈“井喷”式增长,并给这些地方带来了可观的利润。可以看出,全球炼油格局的重心在向亚洲和中东——“东苏伊士运河”地区转移,由此带来的全球石油市场变化以及世界安全问题将不容我们忽视。
  根据国际能源署今年2月在巴黎发布的《中期石油市场报告》,从2007至2011年,全球原油提炼产量的80%将发生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成员国以外的国家。东苏伊士运河地区从中获得的利润率达到80%,其中来自中东地区每天将近180万桶,中国170万桶,来自印度和其他非经合组织的亚洲国家为130万桶。这些数字仍然很保守,不足以反映真实的产量。相比较世界其他地区,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的炼油量很可能更大。
  当然,全球正在经历一个政治、外交以及经济的大融合,面对中国正在日益成为全球制造中心,印度作为全球服务提供者正在日益扩大影响,以及中东地区的人口膨胀和波斯湾地区由于油价上涨带来的经济增长等等证明亚洲经济腾飞的事实,人们就不会为这些地区炼油量的增长而感到吃惊了。尤其是中国、印度炼油产量的增加,体现了这些国家迅速扩大的中产阶级队伍消费需求的增长以及这些国家原油进口的大幅度提高。
  面对亚洲经济的迅速提升以及石油需求增大,西方国家有时会感到恐惧。他们大可不必如此。这些地区作为全球炼油新重心的崛起,正可以很好地解决目前西方世界存在的问题。亚洲和中东地区的炼油产量的迅速扩张,不仅仅局限于满足本地区的内部需求,它们也面向国外市场出口。
  位于印度贾姆纳加尔的石油业私营巨头——信实炼油公司是世界最大的炼油公司之一。这个公司已经实现了大部分产品的出口,它目前的目标是将产量翻倍。印度的国有石油公司也在追随信实的脚步。以爱萨石油公司为例,已经请来了当年帮助信实公司上市的承销商,希望能够遵循同样的模式扩大产量。沙特阿拉伯2005年颁布了“战略能源计划”,这一计划不仅会带来新的原油生产,而且还催生了大型的炼油计划,这其中就包括建设两个日产量40万吨并以出口为导向的生产基地,一个位于波斯湾,另一个位于红海。科威特和伊朗也分别制定了自己的石油冶炼扩张计划。伊拉克一旦结束了国内的政治纷争,其石油业的重建必将带来新的冶炼能力。中国的计划则看起来更注重于满足国内的需求,但中国大部分炼油产量的增加来自于其东海岸,不论是出口剩余产能还是为了抓住市场机会而出口,在地理位置上看这里都是比较容易做到的。事实上,由于中国各省制定的目标宏大,很容易造成中国炼油能力的过剩。这种冲动很有可能使中国今后成为全球重要的炼油产品出口国。
  与之截然相反,西方国家正面临着广泛的炼油量下滑问题。以全球石油需求量最大的美国为例,12年前,石油进口仅占美国国内需求量的3%,2006年,这一数字突增到12%,在东海岸几个重要市场上这一数字更高。6月初,美国石油日进口量增至150万—160万桶。欧洲市场同样越来越在天然气和飞机燃料方面依赖于进口——他们从俄罗斯获得天然气,从中东获得飞机燃料。
  很多西方观察家对所谓的“石油产量峰值”充满了恐惧,惊呼“石油的终结”,他们认为世界正在接近或已经过了原油生产的高峰时期,石油资源不可避免地在逐渐减少(可参阅保罗·罗伯茨《石油的终结》一书,中信出版社2005年出版)。事实上,在世界石油殆尽之前,西方国家可能就已经在炼油量上“吃紧”了。美国炼油厂的数量和生产能力早在1981年前后就告别了它的顶峰。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高涨的油价使得需求持续降低,美国324家炼油厂中有一半被永久地关闭。
  虽然西方消费者喜欢将石油价格的高涨归咎于欧佩克以及中国对稀缺原油资源的争夺这两个原因,但事实上,近期石油市场价格的飞涨,应更多归因于西方世界炼油量的“吃紧”。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过去几年里,几乎每次原油价格上涨之时,美国的成品油利润都会升至新高,而不会因为高油价的压力而下降。最近,成品油价格和原油价格差别进一步加大,根据所谓的“3:2:1裂缝扩大”(3桶原油价格、2桶石油和一桶取暖油混合后的价格)的计算,这一“裂缝”扩大到30美元,炼油业的利润率前所未有的高。这表示,石油市场是产品驱动,而不是原油驱动的。
  但正如石油生产商由于高涨的价格和需求产生了资源民族主义情绪而减缓产能增长,石油公司为了利润最大化采取紧缩的财务政策,炼油商同样会以减少原料运营成本、减少投资、缩紧产量以及扩大加工利润等来回应炼油市场的这种变化。
  严格控制产能的政策可能通过两个方面起作用:其一,降低每桶石油的冶炼产出,其二,扩大生产基地维护和保养的范围和期限。今年,美国和欧洲因为维护而关闭的炼油厂占到了很大比重,这导致了石油存储水平下降到了前所未有的低点,虽然大量使用石油产品的使用高峰季节——夏天就要到来了。
  奇怪的是,虽然西方炼油业利润可观,但他们的炼油量却不太可能恢复了。首先,缩紧的炼油产量是符合炼油商利益的。鉴于美国炼油业的高度垄断——5家炼油企业控制着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这些炼油业的“操盘手”不仅有能力,而且也很愿意限制产量增长。而让炼油商们花费大量的钱和时间扩大产能,從经济角度来说也不划算,炼油商不仅可能要花费几十亿美元和耗费几年的时间,他们同时可能还要承担产能提升但利润下降的风险。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 这些西方炼油商在欧美裹足不前的同时,却在其他地方,尤其是在中东和亚洲,参与了很多重大炼油项目。埃克森—美孚在美国炼油市场已无甚大动作,它把“重注”押在了中国需求的增长上,它与中石化和沙特阿美公司合作在中国建立了一个大型炼油厂。雪佛龙在减少投资美国炼油市场的同时瞄准的是印度市场,它与信实公司合作进行产量扩张。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和法国道达尔公司是沙特阿美的合资伙伴,他们一起合作开发沙特阿拉伯的炼油基地。对于这些西方石油巨头来说,来自新兴市场的诱惑有很多层面:除了可预见的需求增长之外,在这里建设成本低廉而且获取许可证的程序也更为灵活。
  从这个角度看,西方炼油商的举动,无非是像其他产业一样,将生产转移到成本低廉的新兴国家。它与由于炼油量减少而带来的国家安全问题看似毫无关系,但其实不然,中东和亚洲地区的低成本炼油产能的增长,给这个地区带来了无数贸易机会,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确实可能增加那些依赖石油进口的经济体的经济安全风险。
  事实上,对于能源的抢夺涉及两个层面的“冲突”——一方面,它代表了发达石油消费国家和依赖原油出口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另一方面,它或许也代表了与既得利益的经合组织国家经济体和那些新近加入的竞争者争夺有限资源的“升级版”战斗。在这两个层面的冲突中,正给炼油中间商留下了施展的空间——这正是亚洲和中东新兴的炼油商们需要扮演的角色。
  全球化的市场和一个“越来越平”的世界,不应该因为能源的问题而停滞发展的脚步。石油市场不全是有关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问题。实际上,市场的参与者正在编制一个越来越复杂的三角关系网——将原油生产商、炼油商以及消费者以一种复杂的形式联系在一起。一些未来的世界炼油商,比如那些在中国迅速涌现的企业,将会成为三方合作的合资公司,即原油生产商(例如沙特阿美)、西方石油巨头(如埃克森-美孚)和新兴经济体内的国有石油公司(如中石化)以更复杂的方式联系在一起。
  西方国家从苏伊士运河以东地区炼油量的增加可以获得很多好处。 首先,无论是来自哪里的产量增加,都会帮助松缓目前给所有市场带来负面影响的全球炼油“吃紧”形势;其次,它会缓解一部分石油产品价格上涨的压力。
  最终,我相信,亚洲和中东地区炼油产量的增加将使得世界变得更加安全和和平。当产油国持续扩大下游生产能力,并多样化自己的经济发展时,他们将在经济上变得愈发成熟,在政治上也会更为稳定。在崛起的亚洲地区,炼油产量的增加将帮助中国和印度这样的大国融入全球能源版图,这些国家可以从单向的进口原油转变成双向甚至三向的产品交易。全球炼油格局的重整和重心转移,将能够帮助分散原油供应的危险、扩大全球产品的供给、减少成本压力以及提高产品能效。全球炼油版图的变化是在朝向更美好的明天。(翻译/袁瑛)
其他文献
接手SAP中国业务的李文俐试图给这家德国公司更多的色彩    从1997年的清华大学南门小楼,到2007年的嘉里中心,10年间,通晓中国市场规则并且颇受全球CEO孔翰宁欣赏的SAP大中华区总裁西曼,时常提及的字眼是“快速成长,客户满意”。现在,快速成长既是西曼任职的起点,也终于成为西曼在该职位上的结果。    5月,SAP公司公布其中国区本年第一财季实现45%的业务增长,并在保险、消费品、工程建筑
期刊
生活中的弗兰克·汉兹里克喜欢登山和骑自行车。2005年秋天,他在珠穆朗玛峰脚下到达了海拔5200米的高度。“这是我生命中到达的最高海拔。”弗兰克·汉兹里克讲述自己在珠峰南坡露营地的经历,满脸都是难以抑制的兴奋。  当然,作为Wi-Fi联盟(WFA)的董事总经理他更乐于讲述在空旷的野外随时用嵌有Wi-Fi技术的笔记本电脑处理电子邮件的乐趣,而在露营地与同事进行远程视频沟通,使他更加坚信Wi-Fi的美
期刊
无论是英语、粤语还是普通话,无论是物质、心理还是精神上的需求,一起组成了一个港人的“本我”身份。局外人担心这会让他人格分裂,但其实人家自己却把它当作一种丰富感,甘之若饴,并成长得更为健康    香港回归祖国十周年,不仅600万港人和13亿国人关注,西方媒体的报道和评论也蜂拥而至。见仁见智之中,对回归10年后的香港现状和这颗东方明珠的未来,都很有些一言难尽的味道。  最典型的莫过于《时代》周刊亚洲版
期刊
一家纯软件公司借助外部资源杀入电子商务市场    “简单就是力量!”  5月21日,纳斯达克上市公司九城网络技术集团的CEO王双,指着会议室墙壁上的几个大字对《商务周刊》记者说。  被王双称为“简单”的,是九城最近针对电子商务市场推出的“垂直搜索+增值服务”新商业模式。    该商业模式建立在九城旗下的B2B国际贸易平台沱沱网之上。4月底,九城斥资2700万美元收购了国内B2B电子商务垂直搜索网站
期刊
10年前的那次“行政调控”,确实曾套牢了一部分当时来自海外的“热钱”,由此诱发、至少也是加剧了1997-1998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10年前的1997年,是农历“牛年”,也是令人难以忘记的一年。  1996年末,股市遭遇“12·16(《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事件”,大盘三天之内开出三个跌停板。整体而言,与12月的最高点相比,深市最高跌幅达到38%,沪市最高跌幅达到31%,两市市值较11月跌去2
期刊
中国核电用三十年的时间走过了“三轮引进”之路:中国核电在1980年代的第一轮发展中确立了以“引进+国产化”为主的路线;1990年代,又经历了以纯粹购买电容为目的第二轮引进;虽然与引进并存的自主发展走了20年,它却被进入21世纪之后的新一轮核电发展计划彻底放弃了,2D02年末至2003年初所确定的新一轮核电发展路线。再一次是依靠对外引进,而且是比前两轮引进更彻底的全盘引进。  国外核电巨头鲸吞着中国
期刊
● 国际投机者们认为或希望人民币升值,期待着不用生产一个螺丝就获得巨额利润。这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 我建议中国企业不仅可以从巴西进口商品,将生产线安置在巴西可能会更节省成本  ● 美国曾经提出过构建美洲自由贸易协定的设想,但大多数南美国家对其提出的条款根本不满意。直到现在,美洲自由贸易协定没有任何进展  ● 我们一直认为自由贸易协定将为我们的经济发展拓宽领域。我们很清楚,作为发展中国家,首要任
期刊
首席财务官(CFO)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这是一项针对欧洲、美国和亚洲的741名CFO进行的最新调查发掘出来的“公开秘密”。由《CFO Europe》杂志、鹿特丹管理学院和北卡罗来纳州杜克大学合作进行的这项调查发现,CFO们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职——他们抱怨说,自己一方面正承受着来自CEO和董事会越来越大改善业绩的压力,另一方面,滿足监管机构不断增加的要求也令人厌烦无比。    CFO们的悲观在中
期刊
交易成本过高,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劣币驱逐良币”,真正的守法者“玩不起”了    5月30日,财政部宣布自当日起上调证券(股票)交易印花税税率,由0.1%调整为0.3%。市场随之震荡,跌势异常凶猛。  中国股市终于开始调整了,建议大家慎重地对待年内的行情,当政策面发生突变,市场剧烈震荡的时候,最好的办法是关注风险,防范市场“过度调整”。  从5月30日到6月1日,A股市场“惨烈”收场,大盘跌幅8%
期刊
这家以建设性贷款为主要优势的国有商业银行终于赶上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利好      “去年我们公司的业绩很难让人不满意。我们被评为亚洲最赚钱的银行,当然也是中国最赚钱的银行。”4月16日,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郭树清轻松自信地出现在香港的投资者面前。2006年,中国建设银行税前利润471亿元,同比增长了18%。  “我个人认为,这个数字足够快了,再快就是过热了!”郭树清说。在解释了一番业绩之后,郭树清向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