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县石头城

来源 :陕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18t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几经周折,我终于在2008年初春的一个清晨,来到了陕西府谷县与内蒙古准格尔旗、山西河曲县交界的黄河岸边。此时,浮满了冰块的黄河水从鄂尔多斯高原淌下来,相互碰撞着,发出“嚓嚓”的声音。搁浅的浮冰积在岸边,结成厚厚的冰堆。晋陕黄河大峡谷从这里开始,向南一直延伸到壶口,最后在龙门收住,全长约400多公里。这个大峡谷是山西和陕西两省的天然分界。在黄河和它的支流佳芦河交汇处,著名的佳县石头城,就屹立在峡谷西岸海拔889米的高山之巅。冬季在石头城上往下俯瞰,能看到漂浮着冰块的黄河。
  
  山巅悬崖上的城池
  
  我到过不少的山城,却从没见过像佳县这般名副其实的!整座县城坐落在高高的山顶上,三面全是立陡的高崖,尤其是靠黄河的那一面,除了几窝鹰儿在山腰筑巢,连山鼠也难以立足。石块堆砌的老城墙已经残破,但石条铺设的老街依然随着山势爬高伏低。不用说石头盖的民居、石头垒的商店了,连县城的财政局、农林局、司法局等政府机关和办事机构,也多藏身在石板小巷的石头窑洞里,与寻常百姓家为邻。
  佳县在千年以前就有“铁葭州”之美称,扼据山陕水路通道,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晋陕大峡谷的军事要地。据说这座城市的建立跟北宋有关。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北宋王朝之后,派兵把陕北大部分州县收归北宋版图,并建立边防线。但西北少数民族政权吞并陕北的野心不死,依旧时常侵犯,使陕北人深受战火荼毒。到了北宋元丰五年(1082年),河东转运使孙览与众将商议,决定在黄河与佳芦河交汇处的石山上“磊石而上,山作根基”,建设一座山城,防范西夏王朝强渡黄河,威逼中原政权。这座山城最初命名为“葭芦寨”。以后朝代更迭,这座山城的名字却始终有一个“葭”字。1964年才由“葭”改为“佳”。
  山城佳县曾经在明朝时期得到了加固。由于惧怕蒙古铁骑,明朝统治者在加强所有州、府、县城的围墙的同时,对边关的城池更是极力维护。而佳县处于明朝与鄂尔多斯高原上的蒙古瓦剌部交接的前沿,又是拱卫榆林重镇的后盾,所以它的围城便修得更牢固。清末到1911年这段时间,又在城部外围建筑了6个逻城。这逻城很有意思,它们起到拱卫的作用,敌人要想攻上山来,必须得先对付逻城。即使攻破逻城进了县城,里面还有一道内城。这城外有城、城中套城的城防工事,真可谓“固若金汤”了!
  
  大炮利器无法攻陷的城墙
  
  佳县老县城原来并不大,南北长4公里,东西宽不过1公里。在一本关于佳县历史的旧书上,我发现一张清代的手绘佳县老城地图,图上显示的葭州城墙走向毫无规矩,完全是自然地顺着山势而建,城墙像扭曲的蟒蛇,以它浑厚的身躯,把小城内的民居圈到了自己的怀抱里。
  佳县摄影家协会的朋友老马告诉我,这城东有“前炭门”、“后炭门”,因为旧时没有公路,府谷的煤炭只有通过黄河用船运过来。山下河边的炭码头有两个,于是山上的城墙也就开设了两座“炭门”。当时山城没有自来水,城里人吃的都是佳芦河水,因而在城西边也开设了“前水门”和“后水门”;城门外小道盘旋而下,直通河边。再加上专门供人烧香磕头的“香炉寺门”和东、西、北正门三座,整整8座门。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军队打到了黄河东岸的山西,曾经用大炮轰过佳县。不料炮弹打在城墙上,只能炸出个浅坑。原来山城的东墙是以山体为依靠的,再用炮轰也不会塌。鬼子只好隔山打炮,去轰城池背后的民宅。却因为隔着山看不见,炮弹胡乱打过去,自然收效甚微。
  
  留存心底的建筑奇观
  
  当我这次深入佳县老城城区时,却发现昔日固若金汤的铁城,如今已经只剩下残躯断肢了。经历了社会动荡和纷扰之后,这座声名远播的石头城,如今只保留着3400多米的宋代和明代城墙,不过依赖着传统制式和高耸于山巅的自然风貌,佳县仍可算是陕西乃至全国存留不多的典型山城。曾经有一些建筑专家到佳县考察,一看古城的架势,马上惊呼,佳县是中国城市建筑史上的奇观。
  现在的佳县残存城墙,主要盘踞在最险要和最偏僻的地方,比如东面沿着黄河绝壁的一段,上面还残留着日本侵略军的弹痕。再就是城西靠公路一侧陡峭的山崖上及民宅密集不便于发展的拐弯抹角处,还可见到城墙的残段。
  我在佳县古城穿梭的时候,发现小巷中每家的门前屋后的院墙,包括鸡巢、猪圈、狗窝,其中都有一些旧时的城墙砖,充满了旧时的记忆。
  还有古老的香炉寺门,可能是全城保留得最完好的城门之一了。佳县不光以建于山巅的老城池出名,还有依山而建的黄河奇观“香炉寺”。我在佳县的时候,曾经专门拜访过香炉寺,这座位于佳县城东香炉峰顶的寺院,三面都是绝空的,只有东边临着黄河,凌空而起的香炉峰上面,惊险异常,其下就是滔滔黄河水。据说毛泽东转战陕北时曾在此一览胜景。今天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电影拍摄外景地。
  佳县石头城与对岸的山西隔河相望,古代从榆林东南行或从米脂东北行,或者渡黄河去河东岸的山西克虎寨,都走桃花古渡口。尽管现在佳县到克虎寨都已经修筑了公路桥,但习惯了走水路的人们还是喜欢在这里坐船来去。船行滚滚激流之中,远看像是一片片漂浮在水面上的树叶。
  
  名观古渡的演变
  
  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佳县也遗留了深厚的文化历史遗迹。
  传唱了半个多世纪的著名歌曲《东方红》,诞生地就在这里。1942年的一天,佳县农民李有源清晨登山,见红日跃出,便一句一句地编出了“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的词儿。当时的歌词很长,曲子则套用了陕北情歌“骑白马”的旋律。后来,延安的专业词曲作者又增添了内容,把原词中的“谋生存”也改成了“谋幸福”。
  在佳县停留的时候,我一大早起来,沿着冰雪覆盖的山道上山,想感受太阳跃出平野、挂在山城之上的壮观场景,远远地就看到金灿灿的朝晖,在黄河峡谷的河面上映射出一片耀眼的金黄。而在黄河岸边的一座古建筑,被阳光勾画出了一处“仙山琼阁”的剪影。我问了上山进城的路人,才知道那便是名震秦晋两省的白云山道观。
  每年的农历四月,白云山都有盛大的庙会。晋陕两省十多个县的信徒和香客,翻山越岭,沿着千百条小路,齐齐地涌到山上,求签问卦。此时的黄河水面,又像回到当年毛泽东统领大军东渡时场景,大大小小的船儿满载了蜂拥而至的山西香客,来来回回,从早到晚不得安闲。
  在佳县山城半山危崖之下的著名的“桃花渡”口,每到这个时候就充斥着繁忙的景象。桃花渡自古就是山西陕西两省之间的水路要道。在没有汽车、火车的年代,从榆林东南行或从米脂东北行,渡黄河去山西,都要经过这桃花渡。河东岸是山西省的克虎寨,由此继续东行,经过临县可以抵达太原。通常会见到的场景是,在白雪茫茫的黄河滩上,寒风没遮拦,呜呜地响着哨音。而渡口的船工们却忙得头上直冒热汗,运往山西的煤块刚卸到对岸,河这边,逛完佳县集市的山西人又聚成黑压压的一片,还大呼小叫地催着船夫。他们当中有的牵扯着羊羔,有的搂着生羊皮,有的扛着大红枣,看着让人心醉。
  不过,如今从山西克虎寨到佳县已经修筑了公路桥,这座忙碌逾千年的桃花古渡,今天几乎不再使用。那些踏冰履雪摆渡的艄公,我想也已经改行了。而与渡口相伴千年的古城,还依然矗立在那里,眺望着南去的黄河。■
其他文献
No:1李桦  去年在临潼兵马俑  我的朋友吹着口哨,扎着领带  一边幻想用打针来注入思想  当农妇拐到饭店兜售她的石榴  小男孩的铁环滚过马路  一头驴子竟自长鸣,而一车游客  走到高架广告牌前展开他们的地图  有风吹过树梢,众叶索索  我和朋友走路、咳嗽、辩论  他的新书第三天便会被捣烂再作纸  去年在临潼兵马俑,白人和黑人  偶尔挤到一张椅子上看皮影  而兵马俑在工艺店的橱窗里站着  笑的姐
期刊
【摘 要】 韩国影史上首部斩获戛纳金棕榈奖以及亚洲影史上首部斩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的电影《寄生虫》横空出世震慑整个世界影坛,影片以其对社会阶层秩序坍圮的黑色抒写以及精准架构且充斥全片的黑色隐喻,铸成一部风格独特的“喜剧惊悚”类型片。文章尝试运用符号学编码与解码、元语言、能指与所指等相关原理,通过镜像式修辞、符号式表达以及阶层式书写来读解文本,探究影片《寄生虫》中所蕴涵的符号式镜像所表达的内在意旨。 
期刊
前两三年,一度是我心情最为灰暗的时期,加上喝酒,整个一塌糊涂。在单位,我是一位下乡人员,游离之中,事业上如何突破是一种困惑,而精神振作实为我最强烈的需求。就在这个特殊的处境,得老领导张小明援手,我开始走进佳县。  走出去,走出蜗居一般的书斋,是解决郁闷和不切实际幻想的一条途径。2006年秋,我约了朋友们,上白云山拍摄壁画。在一周的时间,拍摄完成后,刚好打问到一个村子里有民俗活动——打醮,朋友们都去
期刊
“80后诗人”是上个世纪80年代前后出生的诗人的称谓,“80后诗群”大约是在本世纪初形成。本世纪初期,“80后诗人”层出不穷,佳作不断涌现,使“80后诗群”这个群体愈来愈壮观,在中国诗坛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成了新世纪文坛不可忽视的一个文学存在现象。“80后诗人”的写作,也是一次与“第三代诗歌”的有力接轨——承续并再造诗歌前行的运动。  陕西“80后诗人”在中国诗歌界非常活跃,很多的刊物相继推出了“陕
期刊
12月6日至8日,市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美术家协会、书法家协会、摄影家协会、戏剧家协会、舞蹈家协会和民间文艺家协会8个文艺家协会分别召开地改市后的第一次代表大会,选举出新一届理事会和主席团成员,研究确定今后一段时间各协会的发展思路和目标任务。  近年来,我市各文艺家协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弘扬主
期刊
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本刊特别策划了“30年,中国新诗歌回望展”。30年,中国现代诗经过了三次大浪潮。1、七、八十年代之交,“朦胧诗”打破了主流文化的一统局面,使中国诗出现了为期10多年的、史无前例的数量繁荣;2、八十年代中后期,“第三代”诗歌的出现,消解了朦胧诗的英雄主义倾向,使诗歌进入了广阔的日常生活领域;3、新世纪后,网络诗歌的出现,彻底地冲击了传统诗歌的审查、出版与批评模式——冲垮诗
期刊
担忧  时代在刷新  新理念已登陆  传统的我会不会被删除  正午  太阳坐在头顶上  将我38度的心事  烧成几行凌乱的病句  愿望  多想拎着我那包  半生不熟的文字  去纯青的炉火上烤烤  盆景  既然无法拥抱蓝天  那就孤寂成  倍受欣赏的花瓣  初夏的午后  风沙折叠了蔚蓝的天空  一枚忧郁的太阳  躲在季节背后哭春  思念  每天总要摸摸  你种下的那些故事  日子久了你绿化了  无题
期刊
“转九曲”,又叫“转灯”,是在陕北流传的古老的习俗。到正月十五下午,人们敲锣打鼓,喜开九曲门,浑厚的锣鼓,敲击着千百年来人们的希望,敲出了黄土地的气势,人们用高粱秆栽成一个四方形的图阵,最早是“四曲”后来发展成九曲的,上面再放上用泥做的油灯。“九曲”像个城廓又似一个迷宫,其回廓没有重复路径。有人把九曲称为“九曲黄河阵”。夜幕降临,360盏油灯同时点亮,锣鼓唢呐齐奏,秧歌队打头进入九曲连环阵。俗话说
期刊
佳县记忆  佳县是一座在晋陕峡谷间依山而建的石城,这里的城墙、街道、窑洞还有居民的房前屋后,无不与石头有关。建造在绝壁悬崖的佳县城墙,大都是因地就势而建,从高空俯瞰,气势连绵,而穿行其下的黄河河道,更是增添了许多壮丽。    讲到佳县,品牌最大的还数《东方红》。但是,《东方红》代表的是什么?代表的是这块土地的民间艺术,代表的是佳县作为陕北文化的一个缩影。佳县应该是陕北文化和红色文化的浓缩窗口,绘就
期刊
故乡初夏之恋    从小到大在故乡土地的滋养中渐渐成长成熟,却从未被故乡的景致所感染所感动所留恋,总想着挣脱故乡牵脚的丝线,到达理想的远方去把梦想放飞。但几经岁月的沉浮,几经人事的起落,让自己逐渐淡忘远方,把心灵渐渐贴回故乡纯朴而温暖的怀抱里。  或许人的心也像是酒的品质,越经时间的发酵就越加凝厚。当我带着无限的畅想,正准备满怀激情地向大山外奔赴时,我突然间跪倒在故乡这个初夏的清晨。没有理由,没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