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学伟语文工作室”成立于2008年。团队导师张学伟是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八年来,团队以“开放语文,语用课堂”为抓手进行语文教学整体改革,构建“开放的教材” “开放的阅读”“开放的表达”“开放的活动”等语文课程,进行语文教学实践。团队核心成员史仁忠、任金辉、江志伟、李一等在全国赛课中获一等奖,尹明旨等十几位成员在省级赛课获奖。培养学科带头人和特级教师后备人才多名。
【课前研讨】
一、是什么?——文本体裁之争
尹明旨:老师们对马朝虎的《水》的文体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人说是散文,有人说是小说,有人说是散文体小说,有人说是叙事散文……也有老师认为,小学语文姓“小”呀,现在就讲文体太早了吧,讲了学生也不会懂啊。
史仁忠:小学语文姓“小”是对的。但是课标说了,小学语文的语文知识还是要讲的,但是不作系统的讲授。我们用不著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文体,应该怎么学,所以要怎么写。而是应该通过多种语文手段、语文形式,如朗读、表演、师生对话等来彰显这种文体的特征,带领学生融进文本,到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对文本有一个立体丰富的感受。这就要求我们教者要拥有很强的文体意识才能做到。
任金辉:是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它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法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价值与语言文字魅力。
尹明旨:再回到这篇文章的文体问题。作者马朝虎是浙江人,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缺水”从何谈起?也就是说,《水》不是真实的散文,而是一篇小说。在《水》这篇文章里,也具备了小说的几个重要的要素:典型的环境描写——开篇就描写了村里人“排队挑水”的生活场景,这独特的“风景”,使得读者一下子就被它深深吸引和感染;第2自然段的“雨水洗澡”和第5自然段的“勺水冲凉”,则是将文章的人物和场景推向了清晰和高潮。环境、人物、三个类似情节的场景构成了这篇散文体小说的三要素。
陆国杰:但是散文重在抒情,而小说主要是叙事。这篇文章描述的是一个缺水的村庄里人们独特的生活场景,表达的是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人们对自然的艰难隐忍,对生活的积极热爱和对生命的崇尚敬重。作者马朝虎的文笔感情深沉,语言富有诗意,那充满节奏感的短句,那细腻如雕刻般的描写,让更多的老师都愿意把这篇文章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来与学生一起欣赏,一如朱自清的《背影》和琦君的《桂花雨》……
张学伟:针对你们所说的文体问题,曾经有人联系过作者本人,了解到这篇文章不是作者的童年故事,而是作者创作的一篇小小说。但是这篇小小说进入语文教材时,编者是有改动的。在原文《饿水》中,作者两次写到村里人会因干旱季节的缺水而发生摩擦,而这正是小说的矛盾冲突所在。改编为教材后,删去了这两处情节,着力体现了四兄弟极度盼水和得到“勺水冲凉”后的极度舒爽喜悦之情。所以就教材的编者而言,他们还是希望我们将教材里的这篇文章作为散文来教的。
二、该教什么?——教学内容取舍
张学伟:刚才我们探讨了对教材的理解,接下来,我们讨论这篇课文到底该教什么。一般来说,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起点,以及课标中年段的目标要求,而且也要充分考虑编者的意图。大家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反衬”
史仁忠:这篇课文从内容上说主要写了三个场景:远途挑水、雨天洗澡和勺水冲凉。在表达上,主要是“反衬”的写法,以及外在表现和内心感受,这两点都可归结到细节的描写上。在课后习题中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一般课后习题往往就是教学的目标,我们教学的重点应该就放在这些方面。
任金辉:对,作者运用“反衬”手法,通过“雨天洗澡”和“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来以乐写苦。愈是表现雨水洗澡的痛快,就愈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之苦;愈是表现村民尽情地享受雨水带给他们的抚摸与清凉、幸福与快乐,我们就愈是感受到他们的苦涩与无奈;愈是表现一勺水淋浴的舒服,就愈是反衬出缺水之苦。
陆国杰:是的。另外,这是五年级最后一篇课文。高年级学生重点要关注文本的“谋篇布局”。就这篇文本而言,要引导学生懂得全文就是用“反衬”来谋篇布局的。
张学伟:大家意见一致,那么,我们教学内容的重点要落在“远途挑水”“雨天洗澡”和“勺水冲凉”这三个场景上。要把“远途挑水”的“苦”教扎实,也要把“雨天洗澡”和“勺水冲凉”的“乐”教透彻。
尹明旨:“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我们就是要把这个“形式”教给学生。但形式总是依附内容存在的,我认为只有把内容教到位,“形式”自然而然也就能够体会到了。
史仁忠:当然,我们不能贴标签,不能只告诉学生术语,而应该让学生在认真体会“远途挑水”的“苦”,以及“雨天洗澡”和“勺水冲凉”的“乐”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也就是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掌握文本形式。
(二)“细节”
任金辉:我们的学生都身处江南水乡,从未缺过水,所以在教学“远途挑水”这部分时,让他们对“苦”感同身受还是有难度的,但是如果没有对“苦”的深刻认识,后面的“乐”的理解也会浮于表面。
张学伟:对。在教这部分的时候,就要扣住一些关键的语句与细节展开教学,比如“一个村子的人”“十公里之外”“一处很小的泉眼”“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这些数量词,以及“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样一些语言细节。
史仁忠:说到语言,我记得听过一位大学教授上这节课,他在课堂上就是抓住文中出现的三句话展开教学的……
尹明旨:这也太偏颇了吧!文中的人物语言虽然重要,但与教材的重点比较起来还轻了许多。“雨天洗澡”我们不教动作、神态的细节,“勺水冲凉”我们不教内心独特感受的细节,而只抓住文中三句话,剑走偏锋,不利于体现这篇文本的价值。 陆国杰:是的,具体来说,“雨天洗澡”中“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这些动作、神态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勺水冲凉”中“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这其中的“快”和“慢”值得玩味。
张学伟:是的。我们不但要扣住文本把这些细节教好,而且要扎实地开展训练,“语用课堂”,就是要运用。“勺水冲凉”这处细节写得尤为精彩,这真是特殊环境下的独特体验。文本中“滑过”等一些词句要品析,我们还可以再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写一写,练一练。
史仁忠:是的,而且这个练习所创设的情境最好是在文本意境之中,从而通过练习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三、怎么教?——用教材教语文
张学伟:《水》一课的“是什么”与“教什么”两个问题我们经过讨论,轮廓已逐渐明了,那这一课究竟如何展开教学呢?
尹明旨:结合《水》这一课的主题,我认为应该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实际,充分地去说自己的感悟,说自己独到的认识。
任金辉:对,我很赞同!读了文章,我觉得开头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水,应该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了。可是,有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个小村子,极端缺水。大家已经读过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请大家来谈一谈:因为缺水,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可以从小村庄出水的困难去说,也可以从人们雨中蹦跳、洗澡的情境去说,还可以从夏日冲凉的角度去说……学生的说话内容可以涵盖全文。说完之后,“小村庄缺水”这一主题在学生的脑海中就逐渐清晰了。
史仁忠:这一主题确立后,后面的说也水到渠成了。你们看这样说行不?“洗澡”这一段,在学生读完之后,先让学生抓住“就像过节一样”来说说:如果这是一个节日,你认为应该是什么节?让他们体会雨中人们的“狂”;之后再次让学生用心默读课文,用笔画一画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人们的狂,并做好批注。
张学伟:这主意不错!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一步步梳理出人们的“狂”:一“狂”——脱,二“狂”——跳,三“狂”——叫……一连可以概括出六“狂”。这样一来,雨中狂欢的场面在学生脑海中就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陆国杰:我觉得还应再让学生读读写缺水的段落——第1自然段,读完这段文字后,引导他们回过头来说说仅仅是感觉到他们狂欢的开心吗?此时学生又会向前走一步,感悟到狂欢背后缺水的艰难与苦涩。
史仁忠:这一段的设计很巧妙!受你们的启发,“冲凉”这一段让我想到一个“爽”字,可以让学生依照“洗澡”这一段的学法,概括出“冲凉之爽”,一“爽”——气息,二“爽”——清凉,三“爽”——滑动。
张学伟:我们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说自己的体验,已很不错!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是基础。我想语文课离不开一个“讀”字,第二步就应该指导学生读好,让学生通过读展示自己的收获,表达他们内心不同的情感体验。
任金辉:一堂课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默读,可以自由读,可以展示读。就本课而言,最重要的是“洗澡”与“冲凉”两段读的指导。在学生感悟到六“狂”之后,让学生有感而发,读出内心的狂喜;而在学生体验到这段中不仅仅有兴奋、喜悦,还有极端缺水的艰难与苦涩之后,应再次让学生用心读,体会这“狂欢”背后的“辛酸”。这段读至关重要,难度很大,也是考验教师的时候,因此,教师事先就得把这段读好,要亲自上阵,示范朗读哦!
尹明旨:同样的道理,后面一段“冲凉”的指导也是这样,只有读出两种不同的层次,才能进入到文本描写的情境,才能充分领悟到那极端环境下的极端体验!我先来试着读读,体会一下。(读五遍后)我认为教师应指导学生用稍快、兴奋的语气读“闻到气息”和“感觉清凉”的语句;用舒缓的语调读“水的滑动”,放慢感觉,更好地表现对水滑过每一寸肌肤的清晰的感觉;最后,用略带夸张的语气读“水的魔力”,表现作者几乎窒息的兴奋。
张学伟:尹老师读得真棒!这一段写得细腻,一步步闯进我们读者的内心,震撼着我们!第三步就是一个“写”字,语文课要有“用教材教语文”的意识,通过仿写把语文交到学生的手上。这一段就是我们用教材来教学生仿写的一个范例,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又是一个炎炎夏日,四根“狗尾巴草”几乎要晒蔫了。这时,母亲又心疼地轻轻一笑,打来了一瓢水,请四兄弟解渴。此情此景,你就是文中的小作者——其中一根狗尾巴草,你会怎样来描写自己这特别的感受呢?设想一下,可以有以下过程:先闻到水的气息,干裂的嘴唇感受到水的清凉,再写水的滑动,滑过舌头,滑过咽喉,滑过食管……最后写水带给你的兴奋。这样的仿写符合此情此景,写出了真情实感。
陆国杰:还有一点发现,这篇文章原名叫《饿水》,文中母亲也把“渴”说成“饿水”,可想而知,这地方多么艰苦,多么贫困!如果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他们就更能体会到缺水的痛苦。这个可以放到最后,让学生再次去说一说,体会一下,从而升华主题。
【课例呈现】
执教:李一
一、观照整体,概说“缺水”之“情”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水,应该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了。可是,有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个小村子,极端缺水。大家已经读过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请大家来谈一谈。(出示)
因为缺水, 。
师:(提供范例)因为缺水,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生:因为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的最多的话。
生:因为缺水,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生:因为缺水,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生:因为缺水,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
生:因为缺水,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生:因为缺水,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生:因为缺水,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
师: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就有一个字让我感到奇怪。你们猜猜是哪个字?
生:“饿水”的“饿”字。
师:对了。明明是缺水,很渴,怎么说是“饿”呢?这个问题,我们读了课文之后再来回答吧。
二、聚焦动作,感悟 “洗澡”之“狂”
师:同学们,文中“我”最难忘记的是两个场景:一个是——雨天“洗澡”,一个是——夏日“冲凉”。(板书:雨天“洗澡”,夏日“冲凉”。)我们先来看“雨天洗澡”——(出示)
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这一段,想一想,怎样读好这一段描写?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她读得怎样?谁来评价一下?
生:正确连贯,但是好像没有读出文章的感情。
生:没有读出文章描写的画面。
师:是啊,好不容易才盼到一次下雨。那是什么样的场面?
生:激动;兴奋;欢呼;幸福……
师:课文里说“就像过节一样”,如果这是一个节日,你认为是什么节?
生:狂欢节!
师:对了!下雨,对于小山村的大人和孩子来说,都是一次狂欢啊。请大家自己再用心读读这一段,从人们的哪些表现可以看出“狂欢”?拿起笔画一画,写一写。
(生自读批注。师巡视,指导学生抓住动作的词语来想象,画出动词,并按顺序标上序号。)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的看法。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们的狂欢?先来看看孩子们的表现吧。
生:孩子们“全身脱得光溜溜的”。
师:一个动作,是什么?
生:脱。
师:(板书:脱)这是狂欢的第一步——“一狂”。然后呢?
生:“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
师:奔跑跳跃。一个字是——
生:跳。
师:(板书:跳)這是第二“狂”。大呼小叫呢?一个字——
生:叫。
师:(板书:叫)第三“狂”。继续。
生:“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师:这句话里藏着三个“狂”呢!谁能找到?
生:三个“狂”是——仰起头的“仰”、“张大嘴巴”的“张”、“吃水”的“吃”。
师:(板书:仰、张、吃)对了,这就是第四“狂”、第五“狂”和第六“狂”。这样吧,我们再来读这段话,把他们的“狂欢、狂喜”读出来!
(学生自己练习读,然后教师指名读,师生交流。教师指导要用较快的语速读出前三“狂”,表现孩子们急不可耐地冲进雨里的兴奋心情;后面三“狂”要语气舒缓些,体会他们在雨中的陶醉、幸福、享受。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表演动作,表现“急切”和“狂喜”的情态。抓住“吃”字,让学生做动作——“吃”包含着“咀嚼、品味”之态,这是极端缺水才会有的举动啊,而且,“吃”字又正好对应着末段的“饿”字。)
师:读得真好!这是孩子们的举动,大人们呢?他们来不来洗澡?
生:来。
师:大人——有的会在雨中奔跑跳跃吗?
生:会。
师:有的会大呼小叫吗?
生:会。
师:会不会还有人“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生:会。
师:会“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吗?
生:(笑)不会。“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师:对啊,这是唯一的区别。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词语——只是。我们再来读出这一段的“狂欢”场景。
(生读全段内容,读出“狂欢”。)
师:大家读出了“狂欢”的气氛,但是,我觉得还缺点什么东西——下雨,给他们带来的是无比的喜悦,然而,读完这段文字,我们心里仅仅是感受到他们的开心吗?
生:我还读出他们的日子很苦,太缺水了。
生:他们竟然在雨中洗澡,不缺水的地方的人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生:他们盼很多天才可以痛快这一次,有点可怜啊。
师:不是“痛快”这一次,是哪个词语?程度更深的?
生:才可以“痛痛快快”这一次。
师:是啊,同学们读得真好!不只是开心,不只是痛快,不只是兴奋、幸福和狂欢啊,这背后是极端缺水的艰难和苦涩啊。听老师再来读一读,同学们用心听,体会这“狂欢”背后的“辛酸”。(师范读,读出“狂欢、兴奋”,语气中也有淡淡的“苦涩”。)
师:(总结)同学们,这一段文字,表面上是在写一场“狂欢”,其实是在写——极端缺水,表面上是在写“洗澡的畅快”,其实是在写——缺水的痛苦。这些动作,这些感觉,都只有“极端缺水”的人们才会有。(板书:极端环境 极端体验) 三、聚焦感受,品悟“冲凉”之“爽”
师:在“夏日冲凉”的回忆中,又有哪些极端缺水的不同表现呢?同学们自己读这两段——(出示)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师出示学习提示)
1.读这两段描写,如果说“雨天洗澡”给你的印象是“狂喜”,那么这一部分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我们”的哪些表现让你感受到这种感觉?拿起笔画一画,想一想。
(生自读课文并批注)
师:“夏日冲凉”的感觉也用一个词来说,是什么?
生:舒服。
生:过瘾。
生:享受。
师:这样吧,我们就用一个最给力的词语——“极爽”来表达!这是难以言表的感觉,但是作者用他的笔写出了他的感受。刚才的“雨天洗澡”我们体会了“六狂”,那么,“夏日冲凉”会是几爽呢?
生:“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这是第一“爽”。
师:对。这是刚刚闻到了水的——
生:气息。
(师板书:气息)
生:“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这是第二“爽”。
师:这是感觉到水的——
生:清凉。
(师板书:清凉)
师:最精彩的还在后面,谁来讲?
生:“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这是第三“爽”。
师:这是感觉到水的——
生:滑动。
(师板书:滑动)
生:“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这是第四“爽”。
师:仿佛毛孔都张开了,血流都加快了。这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的感受,水仿佛具有神奇的魔鬼般的力量。这是水的——
生:魔力。
(师板书:魔力)
师:我们来看这四“爽”。第一“爽”,是闻到水的——(生:气息。)第二“爽”,是感觉水的——(生:清凉。)第三“爽”,是感觉水的——(生:滑动。)第四“爽”,是感受水的——(生:魔力。)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作者冲凉的爽快和文字背后的“苦涩”读出来吧!
(学生先自己练读,然后朗读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这朗读里,不仅有舒服,有激动,有爽快,还有几乎令人窒息的兴奋!而这一切的背后却是那难言的“苦涩”!这正是——(指板书)极端环境下的极端体验!
师:此时此刻,我问你们,缺水,明明是“渴”,为什么说是“饿”呢?而且原文的题目就是《饿水》。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饿水,说明水像粮食一样重要,少了实在难以忍受啊。
生:从文章来看,他们太缺水了,已经极其“饥饿”,浑身的细胞都很饿啊,所以才会有吮吸的感觉。
师:是的。他们饥饿的、缺少的不是食物,是比食物还要平常还要低廉的水啊。连水都饿,可想而知,这里是多么艰苦,多么穷困!
四、拓展仿写,再现“饿水”之“苦”
师:同学们,又是一个炎炎夏日,四根“狗尾巴草”几乎要晒蔫了。这时,母亲又心疼地轻轻一笑,打来了一瓢水,请四兄弟解渴。此情此景,你就是文中的“我”——其中一根“狗尾巴草”,你会怎样来描写自己这特别的感受呢?
生:我会写“拿起水瓢,闻到水的气息”时的感觉。
师:对,先写“气息”。
生:还要写“用干裂的嘴唇感受水的清凉”。
师:好!水的“清凉”!
生:可以写“水的滑动”——滑过舌头、咽喉、肚子……
师:对。水的“滑动”。
生:要写“水的魔力”——带给自己的兴奋。
师:真好!气息、清凉、滑动、魔力,这就可以写出“极端的体验”了。请同学们下节课动笔来写。下课!
【百字精评】
评析:江志伟
阅读教学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即入文。入文方能得文本之妙,显阅读之效。不然,学生徘徊文外,懵懵懂懂,是难以从文本中汲取养料的。这篇《水》,文字浅显易懂,却细腻有味,倘若不静心沉思品读一番,难得其中的奥妙。我们且看李老师是如何引领学生走入这篇课文,品得其中的甘醴之味的。
1.概说中切入
一篇课文是一个浑然的整体,如何切入,体现教者的匠心独运。课始,李老师不提“说一说对课文的了解”这样宽泛的问题,而是通过“因为缺水,
”这个句式练习,让学生说说读文的收获。因其开放,学生个个有话可说,或长或短,或深或浅,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因其集中,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天马行空下,仍能有一个收束。
课文开篇即说:“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便点出了极端的环境。“缺水”既是行文的逻辑点,又是情感的触发点。教者紧扣文本开篇之妙,设计“因为缺水, ”的半开放句式,概说切入文本学习,一来能充分暴露学情;二来也为全文学习营造了一个心理场,奠定了文本学习的情感基调。
2.细读中融入
概说切入文本,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如何承接这微掀的情感波澜,带领学生进一步融入文本,体悟文本的奥妙呢?李老师围绕“雨天洗澡”“夏日冲凉”两个场景,通过细读分析,把洗澡之“狂”与冲凉之“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聚焦动作,细读出六“狂”;聚焦感受,分析出四“爽”。在细读分析之中,师生一起领略了作者将“极端环境”下的“极端体验”一步步细致描述出来的过程,而这正是文本表达细腻有致的妙处所在。
李老师通过合理细读、适度分析,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体验的细微之处和表述的详细之处,在文本中真真切切地走了一遭。在细读分析中,体悟到了文本表达的细腻之妙。
3.仿寫中化入
任何学习都贵在一个“化”字,入文的目的是为了让文本更好地化为学生语言与精神的滋养。李老师带领学生聚焦细读之后,没有满足于对文本之妙“知道”的层面,而是走向“运用”的层面,让学生把从文本阅读中体悟到的表述之妙,通过仿写练习、实践运用,真正得其“妙”。于是,李老师创设了一个与文本类似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这是文本表述之妙在运用中的化入,而运用是最好的内化。
当然,在这里我建议李老师可以把视角拓向更广阔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比如描述一段在极度饥饿、极度疲惫、极度紧张等情境下的体验,从而实现对文本仿写的超越。贴近学生生活的运用,才会有真切、细致的表达,才会把阅读文本与表达生活完美衔接。
这堂课,通过概说、细读、仿写的语言实践活动,李老师带领学生在“入乎其内”的品读、体悟、运用中,领略到了文本的妙处,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责任编辑 郭艳红
【课前研讨】
一、是什么?——文本体裁之争
尹明旨:老师们对马朝虎的《水》的文体一直存在着争议。有人说是散文,有人说是小说,有人说是散文体小说,有人说是叙事散文……也有老师认为,小学语文姓“小”呀,现在就讲文体太早了吧,讲了学生也不会懂啊。
史仁忠:小学语文姓“小”是对的。但是课标说了,小学语文的语文知识还是要讲的,但是不作系统的讲授。我们用不著告诉学生,这是什么文体,应该怎么学,所以要怎么写。而是应该通过多种语文手段、语文形式,如朗读、表演、师生对话等来彰显这种文体的特征,带领学生融进文本,到文本中走上几个来回,对文本有一个立体丰富的感受。这就要求我们教者要拥有很强的文体意识才能做到。
任金辉:是的。不同体裁的作品,它的结构、语言、表现手法都有自己的独特性,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法的时候,要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准确把握课文呈现出的价值与语言文字魅力。
尹明旨:再回到这篇文章的文体问题。作者马朝虎是浙江人,生在江南,长在江南,“缺水”从何谈起?也就是说,《水》不是真实的散文,而是一篇小说。在《水》这篇文章里,也具备了小说的几个重要的要素:典型的环境描写——开篇就描写了村里人“排队挑水”的生活场景,这独特的“风景”,使得读者一下子就被它深深吸引和感染;第2自然段的“雨水洗澡”和第5自然段的“勺水冲凉”,则是将文章的人物和场景推向了清晰和高潮。环境、人物、三个类似情节的场景构成了这篇散文体小说的三要素。
陆国杰:但是散文重在抒情,而小说主要是叙事。这篇文章描述的是一个缺水的村庄里人们独特的生活场景,表达的是生活在恶劣环境下的人们对自然的艰难隐忍,对生活的积极热爱和对生命的崇尚敬重。作者马朝虎的文笔感情深沉,语言富有诗意,那充满节奏感的短句,那细腻如雕刻般的描写,让更多的老师都愿意把这篇文章作为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来与学生一起欣赏,一如朱自清的《背影》和琦君的《桂花雨》……
张学伟:针对你们所说的文体问题,曾经有人联系过作者本人,了解到这篇文章不是作者的童年故事,而是作者创作的一篇小小说。但是这篇小小说进入语文教材时,编者是有改动的。在原文《饿水》中,作者两次写到村里人会因干旱季节的缺水而发生摩擦,而这正是小说的矛盾冲突所在。改编为教材后,删去了这两处情节,着力体现了四兄弟极度盼水和得到“勺水冲凉”后的极度舒爽喜悦之情。所以就教材的编者而言,他们还是希望我们将教材里的这篇文章作为散文来教的。
二、该教什么?——教学内容取舍
张学伟:刚才我们探讨了对教材的理解,接下来,我们讨论这篇课文到底该教什么。一般来说,确定一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起点,以及课标中年段的目标要求,而且也要充分考虑编者的意图。大家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反衬”
史仁忠:这篇课文从内容上说主要写了三个场景:远途挑水、雨天洗澡和勺水冲凉。在表达上,主要是“反衬”的写法,以及外在表现和内心感受,这两点都可归结到细节的描写上。在课后习题中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缺水给村里人带来了“苦”,可作者却具体生动地描述水给村里人带来的“乐”。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一般课后习题往往就是教学的目标,我们教学的重点应该就放在这些方面。
任金辉:对,作者运用“反衬”手法,通过“雨天洗澡”和“勺水冲凉”这两个场景来以乐写苦。愈是表现雨水洗澡的痛快,就愈反衬出平时不能洗澡之苦;愈是表现村民尽情地享受雨水带给他们的抚摸与清凉、幸福与快乐,我们就愈是感受到他们的苦涩与无奈;愈是表现一勺水淋浴的舒服,就愈是反衬出缺水之苦。
陆国杰:是的。另外,这是五年级最后一篇课文。高年级学生重点要关注文本的“谋篇布局”。就这篇文本而言,要引导学生懂得全文就是用“反衬”来谋篇布局的。
张学伟:大家意见一致,那么,我们教学内容的重点要落在“远途挑水”“雨天洗澡”和“勺水冲凉”这三个场景上。要把“远途挑水”的“苦”教扎实,也要把“雨天洗澡”和“勺水冲凉”的“乐”教透彻。
尹明旨:“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只有有心人得之,而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秘密。”我们就是要把这个“形式”教给学生。但形式总是依附内容存在的,我认为只有把内容教到位,“形式”自然而然也就能够体会到了。
史仁忠:当然,我们不能贴标签,不能只告诉学生术语,而应该让学生在认真体会“远途挑水”的“苦”,以及“雨天洗澡”和“勺水冲凉”的“乐”的基础上去体会作者的匠心独运,也就是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同时掌握文本形式。
(二)“细节”
任金辉:我们的学生都身处江南水乡,从未缺过水,所以在教学“远途挑水”这部分时,让他们对“苦”感同身受还是有难度的,但是如果没有对“苦”的深刻认识,后面的“乐”的理解也会浮于表面。
张学伟:对。在教这部分的时候,就要扣住一些关键的语句与细节展开教学,比如“一个村子的人”“十公里之外”“一处很小的泉眼”“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这些数量词,以及“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样一些语言细节。
史仁忠:说到语言,我记得听过一位大学教授上这节课,他在课堂上就是抓住文中出现的三句话展开教学的……
尹明旨:这也太偏颇了吧!文中的人物语言虽然重要,但与教材的重点比较起来还轻了许多。“雨天洗澡”我们不教动作、神态的细节,“勺水冲凉”我们不教内心独特感受的细节,而只抓住文中三句话,剑走偏锋,不利于体现这篇文本的价值。 陆国杰:是的,具体来说,“雨天洗澡”中“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这些动作、神态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勺水冲凉”中“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这其中的“快”和“慢”值得玩味。
张学伟:是的。我们不但要扣住文本把这些细节教好,而且要扎实地开展训练,“语用课堂”,就是要运用。“勺水冲凉”这处细节写得尤为精彩,这真是特殊环境下的独特体验。文本中“滑过”等一些词句要品析,我们还可以再创设一个情境,让他们写一写,练一练。
史仁忠:是的,而且这个练习所创设的情境最好是在文本意境之中,从而通过练习促进对文本的理解。
三、怎么教?——用教材教语文
张学伟:《水》一课的“是什么”与“教什么”两个问题我们经过讨论,轮廓已逐渐明了,那这一课究竟如何展开教学呢?
尹明旨:结合《水》这一课的主题,我认为应该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结合实际,充分地去说自己的感悟,说自己独到的认识。
任金辉:对,我很赞同!读了文章,我觉得开头可以这样创设情境:“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水,应该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了。可是,有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个小村子,极端缺水。大家已经读过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请大家来谈一谈:因为缺水, 。”对于这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感悟,可以从小村庄出水的困难去说,也可以从人们雨中蹦跳、洗澡的情境去说,还可以从夏日冲凉的角度去说……学生的说话内容可以涵盖全文。说完之后,“小村庄缺水”这一主题在学生的脑海中就逐渐清晰了。
史仁忠:这一主题确立后,后面的说也水到渠成了。你们看这样说行不?“洗澡”这一段,在学生读完之后,先让学生抓住“就像过节一样”来说说:如果这是一个节日,你认为应该是什么节?让他们体会雨中人们的“狂”;之后再次让学生用心默读课文,用笔画一画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人们的狂,并做好批注。
张学伟:这主意不错!我们可以抓住人物的动作,一步步梳理出人们的“狂”:一“狂”——脱,二“狂”——跳,三“狂”——叫……一连可以概括出六“狂”。这样一来,雨中狂欢的场面在学生脑海中就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陆国杰:我觉得还应再让学生读读写缺水的段落——第1自然段,读完这段文字后,引导他们回过头来说说仅仅是感觉到他们狂欢的开心吗?此时学生又会向前走一步,感悟到狂欢背后缺水的艰难与苦涩。
史仁忠:这一段的设计很巧妙!受你们的启发,“冲凉”这一段让我想到一个“爽”字,可以让学生依照“洗澡”这一段的学法,概括出“冲凉之爽”,一“爽”——气息,二“爽”——清凉,三“爽”——滑动。
张学伟:我们这样创设情境让学生充分说自己的体验,已很不错!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是基础。我想语文课离不开一个“讀”字,第二步就应该指导学生读好,让学生通过读展示自己的收获,表达他们内心不同的情感体验。
任金辉:一堂课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可以默读,可以自由读,可以展示读。就本课而言,最重要的是“洗澡”与“冲凉”两段读的指导。在学生感悟到六“狂”之后,让学生有感而发,读出内心的狂喜;而在学生体验到这段中不仅仅有兴奋、喜悦,还有极端缺水的艰难与苦涩之后,应再次让学生用心读,体会这“狂欢”背后的“辛酸”。这段读至关重要,难度很大,也是考验教师的时候,因此,教师事先就得把这段读好,要亲自上阵,示范朗读哦!
尹明旨:同样的道理,后面一段“冲凉”的指导也是这样,只有读出两种不同的层次,才能进入到文本描写的情境,才能充分领悟到那极端环境下的极端体验!我先来试着读读,体会一下。(读五遍后)我认为教师应指导学生用稍快、兴奋的语气读“闻到气息”和“感觉清凉”的语句;用舒缓的语调读“水的滑动”,放慢感觉,更好地表现对水滑过每一寸肌肤的清晰的感觉;最后,用略带夸张的语气读“水的魔力”,表现作者几乎窒息的兴奋。
张学伟:尹老师读得真棒!这一段写得细腻,一步步闯进我们读者的内心,震撼着我们!第三步就是一个“写”字,语文课要有“用教材教语文”的意识,通过仿写把语文交到学生的手上。这一段就是我们用教材来教学生仿写的一个范例,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又是一个炎炎夏日,四根“狗尾巴草”几乎要晒蔫了。这时,母亲又心疼地轻轻一笑,打来了一瓢水,请四兄弟解渴。此情此景,你就是文中的小作者——其中一根狗尾巴草,你会怎样来描写自己这特别的感受呢?设想一下,可以有以下过程:先闻到水的气息,干裂的嘴唇感受到水的清凉,再写水的滑动,滑过舌头,滑过咽喉,滑过食管……最后写水带给你的兴奋。这样的仿写符合此情此景,写出了真情实感。
陆国杰:还有一点发现,这篇文章原名叫《饿水》,文中母亲也把“渴”说成“饿水”,可想而知,这地方多么艰苦,多么贫困!如果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他们就更能体会到缺水的痛苦。这个可以放到最后,让学生再次去说一说,体会一下,从而升华主题。
【课例呈现】
执教:李一
一、观照整体,概说“缺水”之“情”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水,应该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了。可是,有这样一个地方,这样一个小村子,极端缺水。大家已经读过了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那么,请大家来谈一谈。(出示)
因为缺水, 。
师:(提供范例)因为缺水,我们一个村子的人吃水,都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回家。
生:因为缺水,水,成了村子里最珍贵的东西。“请我喝酒不如请我喝水”,这是村里人说的最多的话。
生:因为缺水,下雨天是村子里每个人都期盼的日子。 生:因为缺水,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
生:因为缺水,夏天,在骄阳下忙了一天之后,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
生:因为缺水,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我们都盼望着水窖打开的那一刻的到来。
生:因为缺水,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生:因为缺水,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
……
师:我第一次读到这篇文章,就有一个字让我感到奇怪。你们猜猜是哪个字?
生:“饿水”的“饿”字。
师:对了。明明是缺水,很渴,怎么说是“饿”呢?这个问题,我们读了课文之后再来回答吧。
二、聚焦动作,感悟 “洗澡”之“狂”
师:同学们,文中“我”最难忘记的是两个场景:一个是——雨天“洗澡”,一个是——夏日“冲凉”。(板书:雨天“洗澡”,夏日“冲凉”。)我们先来看“雨天洗澡”——(出示)
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先是像我们这样的孩子,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然后大人们也加入到了洗澡的行列里来,只是他们远没有我们这样的无遮无挡——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师:请同学们自己读这一段,想一想,怎样读好这一段描写?
(生自读课文)
师:谁来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师:她读得怎样?谁来评价一下?
生:正确连贯,但是好像没有读出文章的感情。
生:没有读出文章描写的画面。
师:是啊,好不容易才盼到一次下雨。那是什么样的场面?
生:激动;兴奋;欢呼;幸福……
师:课文里说“就像过节一样”,如果这是一个节日,你认为是什么节?
生:狂欢节!
师:对了!下雨,对于小山村的大人和孩子来说,都是一次狂欢啊。请大家自己再用心读读这一段,从人们的哪些表现可以看出“狂欢”?拿起笔画一画,写一写。
(生自读批注。师巡视,指导学生抓住动作的词语来想象,画出动词,并按顺序标上序号。)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大家的看法。哪些地方写出了人们的狂欢?先来看看孩子们的表现吧。
生:孩子们“全身脱得光溜溜的”。
师:一个动作,是什么?
生:脱。
师:(板书:脱)这是狂欢的第一步——“一狂”。然后呢?
生:“在雨中奔跑跳跃,大呼小叫,尽情地享受水带给我们的抚摸与清凉”。
师:奔跑跳跃。一个字是——
生:跳。
师:(板书:跳)這是第二“狂”。大呼小叫呢?一个字——
生:叫。
师:(板书:叫)第三“狂”。继续。
生:“还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师:这句话里藏着三个“狂”呢!谁能找到?
生:三个“狂”是——仰起头的“仰”、“张大嘴巴”的“张”、“吃水”的“吃”。
师:(板书:仰、张、吃)对了,这就是第四“狂”、第五“狂”和第六“狂”。这样吧,我们再来读这段话,把他们的“狂欢、狂喜”读出来!
(学生自己练习读,然后教师指名读,师生交流。教师指导要用较快的语速读出前三“狂”,表现孩子们急不可耐地冲进雨里的兴奋心情;后面三“狂”要语气舒缓些,体会他们在雨中的陶醉、幸福、享受。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表演动作,表现“急切”和“狂喜”的情态。抓住“吃”字,让学生做动作——“吃”包含着“咀嚼、品味”之态,这是极端缺水才会有的举动啊,而且,“吃”字又正好对应着末段的“饿”字。)
师:读得真好!这是孩子们的举动,大人们呢?他们来不来洗澡?
生:来。
师:大人——有的会在雨中奔跑跳跃吗?
生:会。
师:有的会大呼小叫吗?
生:会。
师:会不会还有人“仰起头,张大嘴巴,去吃来自天空的水”?
生:会。
师:会“全身脱得光溜溜的”吗?
生:(笑)不会。“男人们穿着短裤,女人们则穿着长衣长裤”。
师:对啊,这是唯一的区别。所以作者用了一个词语——只是。我们再来读出这一段的“狂欢”场景。
(生读全段内容,读出“狂欢”。)
师:大家读出了“狂欢”的气氛,但是,我觉得还缺点什么东西——下雨,给他们带来的是无比的喜悦,然而,读完这段文字,我们心里仅仅是感受到他们的开心吗?
生:我还读出他们的日子很苦,太缺水了。
生:他们竟然在雨中洗澡,不缺水的地方的人是不可能这样做的。
生:他们盼很多天才可以痛快这一次,有点可怜啊。
师:不是“痛快”这一次,是哪个词语?程度更深的?
生:才可以“痛痛快快”这一次。
师:是啊,同学们读得真好!不只是开心,不只是痛快,不只是兴奋、幸福和狂欢啊,这背后是极端缺水的艰难和苦涩啊。听老师再来读一读,同学们用心听,体会这“狂欢”背后的“辛酸”。(师范读,读出“狂欢、兴奋”,语气中也有淡淡的“苦涩”。)
师:(总结)同学们,这一段文字,表面上是在写一场“狂欢”,其实是在写——极端缺水,表面上是在写“洗澡的畅快”,其实是在写——缺水的痛苦。这些动作,这些感觉,都只有“极端缺水”的人们才会有。(板书:极端环境 极端体验) 三、聚焦感受,品悟“冲凉”之“爽”
师:在“夏日冲凉”的回忆中,又有哪些极端缺水的不同表现呢?同学们自己读这两段——(出示)
我们四兄弟,像四根将要被晒干的狗尾巴草一样,从小到大,排在了母亲的跟前。母亲轻轻一笑,从腰带上取下钥匙,打开了水窖。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然后,母亲一手从水窖中打起一勺水,从我们的头顶缓缓地倾注下来,一手拿着一把麦秆扇往我们身上扇风。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
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水,它不多不少,在抚摸过全身的每一寸皮肤后,刚好能够润湿脚板,地上几乎没有一滴被浪费掉的水。
(师出示学习提示)
1.读这两段描写,如果说“雨天洗澡”给你的印象是“狂喜”,那么这一部分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2.“我们”的哪些表现让你感受到这种感觉?拿起笔画一画,想一想。
(生自读课文并批注)
师:“夏日冲凉”的感觉也用一个词来说,是什么?
生:舒服。
生:过瘾。
生:享受。
师:这样吧,我们就用一个最给力的词语——“极爽”来表达!这是难以言表的感觉,但是作者用他的笔写出了他的感受。刚才的“雨天洗澡”我们体会了“六狂”,那么,“夏日冲凉”会是几爽呢?
生:“一缕水的气息扑面而来,我们都倒抽了一口凉气。”这是第一“爽”。
师:对。这是刚刚闻到了水的——
生:气息。
(师板书:气息)
生:“顿时,藏于地下的水的清凉,再加上缕缕轻风,让我们都舒服得‘啊啊’大叫了起来。”这是第二“爽”。
师:这是感觉到水的——
生:清凉。
(师板书:清凉)
师:最精彩的还在后面,谁来讲?
生:“从头顶倾注而下的水滑过了我们的脸,像一条小溪流,顺着脖子缓缓地滑过了我们的胸和背,然后又滑过了我们的大腿和膝盖……”这是第三“爽”。
师:这是感觉到水的——
生:滑动。
(师板书:滑动)
生:“在水的滑动中,我听得到每个毛孔张开嘴巴的吸吮声,我感觉得到血管里血的流动在加快。”这是第四“爽”。
师:仿佛毛孔都张开了,血流都加快了。这是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作者的感受,水仿佛具有神奇的魔鬼般的力量。这是水的——
生:魔力。
(师板书:魔力)
师:我们来看这四“爽”。第一“爽”,是闻到水的——(生:气息。)第二“爽”,是感觉水的——(生:清凉。)第三“爽”,是感觉水的——(生:滑动。)第四“爽”,是感受水的——(生:魔力。)
师:让我们把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作者冲凉的爽快和文字背后的“苦涩”读出来吧!
(学生先自己练读,然后朗读交流。教师指导学生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投入!这朗读里,不仅有舒服,有激动,有爽快,还有几乎令人窒息的兴奋!而这一切的背后却是那难言的“苦涩”!这正是——(指板书)极端环境下的极端体验!
师:此时此刻,我问你们,缺水,明明是“渴”,为什么说是“饿”呢?而且原文的题目就是《饿水》。谁来说说自己的理解?
生:饿水,说明水像粮食一样重要,少了实在难以忍受啊。
生:从文章来看,他们太缺水了,已经极其“饥饿”,浑身的细胞都很饿啊,所以才会有吮吸的感觉。
师:是的。他们饥饿的、缺少的不是食物,是比食物还要平常还要低廉的水啊。连水都饿,可想而知,这里是多么艰苦,多么穷困!
四、拓展仿写,再现“饿水”之“苦”
师:同学们,又是一个炎炎夏日,四根“狗尾巴草”几乎要晒蔫了。这时,母亲又心疼地轻轻一笑,打来了一瓢水,请四兄弟解渴。此情此景,你就是文中的“我”——其中一根“狗尾巴草”,你会怎样来描写自己这特别的感受呢?
生:我会写“拿起水瓢,闻到水的气息”时的感觉。
师:对,先写“气息”。
生:还要写“用干裂的嘴唇感受水的清凉”。
师:好!水的“清凉”!
生:可以写“水的滑动”——滑过舌头、咽喉、肚子……
师:对。水的“滑动”。
生:要写“水的魔力”——带给自己的兴奋。
师:真好!气息、清凉、滑动、魔力,这就可以写出“极端的体验”了。请同学们下节课动笔来写。下课!
【百字精评】
评析:江志伟
阅读教学须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即入文。入文方能得文本之妙,显阅读之效。不然,学生徘徊文外,懵懵懂懂,是难以从文本中汲取养料的。这篇《水》,文字浅显易懂,却细腻有味,倘若不静心沉思品读一番,难得其中的奥妙。我们且看李老师是如何引领学生走入这篇课文,品得其中的甘醴之味的。
1.概说中切入
一篇课文是一个浑然的整体,如何切入,体现教者的匠心独运。课始,李老师不提“说一说对课文的了解”这样宽泛的问题,而是通过“因为缺水,
”这个句式练习,让学生说说读文的收获。因其开放,学生个个有话可说,或长或短,或深或浅,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因其集中,在各抒己见、畅所欲言的天马行空下,仍能有一个收束。
课文开篇即说:“我出生在一个缺水的地方。”便点出了极端的环境。“缺水”既是行文的逻辑点,又是情感的触发点。教者紧扣文本开篇之妙,设计“因为缺水, ”的半开放句式,概说切入文本学习,一来能充分暴露学情;二来也为全文学习营造了一个心理场,奠定了文本学习的情感基调。
2.细读中融入
概说切入文本,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如何承接这微掀的情感波澜,带领学生进一步融入文本,体悟文本的奥妙呢?李老师围绕“雨天洗澡”“夏日冲凉”两个场景,通过细读分析,把洗澡之“狂”与冲凉之“爽”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聚焦动作,细读出六“狂”;聚焦感受,分析出四“爽”。在细读分析之中,师生一起领略了作者将“极端环境”下的“极端体验”一步步细致描述出来的过程,而这正是文本表达细腻有致的妙处所在。
李老师通过合理细读、适度分析,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体验的细微之处和表述的详细之处,在文本中真真切切地走了一遭。在细读分析中,体悟到了文本表达的细腻之妙。
3.仿寫中化入
任何学习都贵在一个“化”字,入文的目的是为了让文本更好地化为学生语言与精神的滋养。李老师带领学生聚焦细读之后,没有满足于对文本之妙“知道”的层面,而是走向“运用”的层面,让学生把从文本阅读中体悟到的表述之妙,通过仿写练习、实践运用,真正得其“妙”。于是,李老师创设了一个与文本类似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仿写练习,这是文本表述之妙在运用中的化入,而运用是最好的内化。
当然,在这里我建议李老师可以把视角拓向更广阔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比如描述一段在极度饥饿、极度疲惫、极度紧张等情境下的体验,从而实现对文本仿写的超越。贴近学生生活的运用,才会有真切、细致的表达,才会把阅读文本与表达生活完美衔接。
这堂课,通过概说、细读、仿写的语言实践活动,李老师带领学生在“入乎其内”的品读、体悟、运用中,领略到了文本的妙处,享受到了阅读的乐趣。
责任编辑 郭艳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