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中问题情境创设的方法与策略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ggage8811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数学应围绕着问题来设计。一个好的问题离不开好的问题情境。数学情境的创设主要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贴近学生生活,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为目的合理的创设。
  关键词:问题情境创设 方法 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因此,创设问题情境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策略之一。
  下面就数学课中问题情境的创设谈一谈看法。
  一、数学课中问题创设的方法。
  1、立足趣味性,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受本领,而在于激励、鼓舞。因此,教师可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材料,不失时机地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需要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把握各部分的内在联系,运用综合、联系、分析、比较的方法,捕捉每个机会,创设一个个富有情趣的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进行有效的学习。
  2、立足层次性,面向全体。
  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发展上是存在差异的。因此,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根据特定的知识内容和教学目标,将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设置难易适度、科学的、有层次的问题链,考虑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或设台阶等方法提高问题的针对性,实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3、立足探究性,激活思维。
  教师应尽量给学生提供具有自主探究的感性材料,创设有助于学生形成“心求通而未得”的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这样的问题既构建着当前教学应当解决的问题,又蕴含着与当前问题有关但要让学生自己回味、思考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才会有探索,只有主动探索才会有创造。这样的问题情境营造出了一种完而未完、意味无穷的境界,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4、立足创造性,体验“再发现”。学生只有亲手“做数学”,才能亲身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首先要利于学生独立探究,要给学生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其次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最后还要给学生以思考性的指导、适时点拨,将机会留给学生,不要代替学生自己的思考。
  二、问题创设的策略要注重解决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1、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
  数学起源于生活,反过来又服务与生活。只要我们让学生注意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都蕴涵着数学。
  2、创设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有思考性的问题情境是说设置的问题要有思考性,要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思考空间的大小首先和问题设计有关,其次问题条件的呈现方式、解决问题步骤的多少、解题方法和结果的开放程度等也都会对思考空间产生影响。问题要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并不是说问题思考空间越大越好,如果超出学生的能力水平,就会使学生感到无所适从,甚至望而生畏,有悖问题情境设计的初衷。
  3、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
  就数学学科而言,创设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就是要紧扣有关数学学习内容设计问题情境。问题的设计的针对性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对教材的认真钻研,把握教材内容的“数学内涵”及其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抓住其核心和关键提出有关的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对学生一些数学知识的“原型”问题的把握,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4、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教学的本质特征在于技法。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看,问题必须有挑战性,教师要处理好问题的难易程度,要让让学生的思维经受来自问题的挑战。向学生提出由挑战性的问题,并不意味着要难倒学生,而是指应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智能发展水平,尽可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提出问题。要通过提出由挑战性的问题,刺激和激励学生积极探索,并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需要经过努力不断克服困难才能获得成功,既要让他们“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5、创设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
  问题总是源于某种情境,生动具体的情境是产生问题的肥沃土壤。将问题置于生动有趣的情境中,能够使学生的认知因素与情感因素共同参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轻松的发展。用什么样的情境来呈现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做出适当的选择。并呈现出问题的多样性和趣味性。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的投入和学习兴趣的激发,而有效的创设问题情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他们带到欲罢不能的境界,使他们去探究、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者,我们有着神圣的使命,要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
  参考文献:
  1、《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误区与思考》张建伟。
  2、《如何避免创设问题情境时走入误区》银川市兴庆区上前城小学 利娟。
  3、初中数学资源网《数学课需要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
其他文献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需要一个良好的课堂纪律。而信息技术学科因为自身的学科特点以及教学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它的课堂管理相对其他学科的课堂管理更难以控制。信息技术课堂纪律差是普遍的问题,且问题各式各样。引起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有教师方面的,也有学生方面的。但是,在诸多原因中,我认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教师方面的。  从事信息技术教学以来,为了改善课堂纪律,尝试过很多种方
【背景分析】  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十分丰富而精彩的内容。对于教师来说,只有反思性学习才会有效地促进有自我更新取向的教师专
刚参加工作时,根本想不通班里为什么会有后进生(那时候叫差下生),为什么会是那个样子,课上课下从来没拿正眼看过他们,等后来自己的孩子长大上学了之后才知道有部分学生听不懂老师所
摘要: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化学教师而言,进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建立科学的、现代的教学理念,并将自己新的理念自觉转化为教学行动;有助于提高教师自我教育意识,增强自我指导、自我批评的能力;有助于充分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对教学实践的判断、思考和分析能力。  关键词:高中化学 课堂 教学 反思  教学反思是学生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化学教
一、磷肥的增产效应 磷在花生生理功能上的重要性,已为许多研究所证实,但施用磷肥对花生产量的效应,在全世界范围内却存在着解释上的混乱,这除了因土壤、品种、气象及栽培条
摘要: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的提问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有效的提问直接影响着整个教学内容的开展,也会影响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初中英语课堂中的提问是一门艺术。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 提问艺术  一、问题的提出  《学习的革命》中有一句名言:人的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被点燃的火把。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的思维往往从问题开始。  在全社会呼唤要积极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践,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语文学科是滋养人文精神
摘要: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十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此,教师应强化对课堂再生资源的捕捉和利用,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有意识地促进这种资源的生成。本文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有效利用再生资源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物理;再生资源;开发利用  初中物理教学中,知识的接收与掌握是在每个学生的大脑中完成的,整个过程包含接收、识别、比较、概括、消化等多个环节,由于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认知水平
近几年,我一直从事初中英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碰到这样一些学生。他们的数理化成绩出类拔萃,而英语却老是拖后腿,这个现象确实令不少老师、家长和学生自己头疼。那么,究竟是何原因造成英语偏科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塞个问题谈一点自己肤浅的看法。究其原因:  一、教师原因。  我相信这句话“亲其师,则信其道”,学生偏好某—科,受教师影响极大。学生偏爱某一学科,往往是由于喜爱教任该科的教师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精心设计作业,要有启发性,分量要适当,不要让学生机械抄写,以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课程改革的目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改变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学风,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而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途径。  关键词:自主 创新 开放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