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勾践的成功之道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w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勾践的成功之道主要有两点:其一是优秀的精神品质,包括坚强的意志,忍辱负重的精神,勇当责任的精神,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其二是正确的治国方略,包括抚慰百姓、医治创伤,鼓励生育、发展人口,重视人才、礼遇贤士,减轻赋税、关注民生。
  【关键词】勾践;人物形象;成功之道;精神品质;治国方略
  
  课文《勾践灭吴》选自于我国历史著作《国语》,具有历史真实性。课文叙述的故事是:越王勾践被吴国战败,困守会稽山,他只好向吴国求和,被迫到吴国当马夫,几年后吴王放了他,他又回到越国,采取了一系列休养生息的政策,使越国富足强大起来,终于灭了吴国。
  这个历史故事,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曾以此题材撰联自勉:“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可见其教育意义之显著。此文选在高一年级语文课中,高一年级正处于人生树立理想、培养意志的重要时期,语文老师如果能对这个故事中主人公勾践的成功之道进行深入分析,那么无疑对学生的培养是很有裨益的。笔者在上这篇课文时曾组织学生讨论,现将几点看法归纳于下,与同行交流。
  第一,优秀的精神品质。
  勾践故事所以流传至今,其精神品质所具有的教化意义无疑是其中决定性的因素。勾践的精神品质包括:
  其一,坚强的意志。勾践被吴国战败,退守会稽山时国力受到了极大的削弱,但他并不服输,仍然与谋士商量,向吴国求和,暂时保存了自己的国家。其二,忍辱负重的精神。勾践与吴国求得和解后,曾率众“卑事吴王夫差,其亲身为夫差前马”。对一个国王来说,这种忍辱负重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他却超乎常人地忍受下来了,甚至几年后感动了夫差,终于让他回国。其三,勇当责任。战败后他曾经向国人说:“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战后的勾践深刻地作了反省,认识到国力不足而与吴国开战的错误,这种认识既为他制定新的治国方略打下基础,也为他赢得了民心。其四,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在恢复国力的过程,勾践劳动亲身耕作。“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这种作风显然能起到表率性的作用。这几点都是勾践的优秀品质,对他治理越国并最终战胜吴国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勾践走向成功之路的先决条件。
  第二,正确的治国方略。
  行事能否从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是事物成败的关键。勾践深刻认识到自己和国家的不足之后,采取的是休养生息、富国强兵的策略,而不是急于报仇。具体说来:
  其一,抚慰百姓,医治创伤。“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安抚政策迅速地医治好了战争的创伤,使越国从战争阴影中走出来。其二,鼓励生育,发展人口。战后的越国人口稀少,积极的鼓励措施使越国人口得到了恢复与发展。其三,重视人才,礼遇贤士。“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而摩厉之于义”,自然贤士会为他出谋划策。其四,减轻赋税。采取了“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等减轻赋税的政策。以上政策的实施,使越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力得到了又好又快的恢复与发展。国家强大了老百姓便主动请战,要求报仇,于是越国顺利灭掉了吴国。这既是越国的成功也是勾践的成功。
  通过对勾践成功之道的分析,不仅能够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培养了深入理解课文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挥了语文的教育功能,使学生认识到成功来之不易和应该具备的优秀品质。成功是由种种因素促成的,特别是优良的精神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点滴小事中时刻注重培养自己的优良品质。
其他文献
【摘 要】多媒体教学手段以其直观、生动、形象等优势,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但在中学语文课中大量存在泛用甚至滥用的现象。只有转变观念,将多媒体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理论及传统教学手段结合起来,适度、灵活使用多媒体,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功能,才能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益。  【关键词】多媒体 辅助 适度 灵活 精当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多媒体计算机辅
【摘 要】在小说《雪白的木槿花》中,木槿花被作者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它不仅象征着女人公形象的美丽与人格的善良,同时也象征着神圣纯真的人性力量。  【关键词】木槿花 美丽 善良 纯真     河南作家张中民先生的短篇小说《雪白的木槿花》(见《广州文艺》2009年第二期),以爱情为题材,通过对男女主人公冯刘氏与春祥伯爱情悲剧的描写,触及了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
【摘 要】语文课堂应该诗意芬芳,语文教学进程也应充满艺术性。语文课堂应该让学生时刻处在诗意的氛围中,因为文学化的教育,才会脱离枯燥,才会远离平淡。本文从课堂导语设计、课堂教学进程、课堂教育过程等环节作了文学性的尝试。  【关键词】文学性 诗意化 教学进程 教育过程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版)》指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摘要】写议论文,不仅要强调“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证有力”,尤需情理结合,融情于理,方能臻于极境。感情与理性结合的常用方式有以情定调、以情选材、以情驭材、直陈衷情、以像显情等。  【关键词】议论文 写作技巧 议论 抒情    提到写议论文,人们往往言必称“论点鲜明、论据确凿、论证有力”,强调“晓之以理”的一面,忽视甚至无视“情融于理,运之以情”的一面。歌德说过:“感情愈和理性结合,就愈高贵,到了
【摘 要】课改区选考题,文学类文本阅读与实用类文本阅读平分秋色。全国课标卷以文学类文本中的小说阅读为重头戏,所以阅读教学的重点也就是引导学生质疑、探究,掌握小说阅读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方法,以提高小说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课标 高考 小说阅读 方法    宁夏、海南、山东、广东四省区2007年率先启用新课标高考考试大纲,高考试卷的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其中最能够体现新课标自主性、选择性精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采用情境熏陶、诵读感悟、辩论讨论、联系现实的方法,充分挖掘语文学科的有利资源,寓枯燥的道德教育于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活动中,使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真正达到“寓德于文,润物无声”的境界。  【关键词】情感态度 价值观 情境 诵读 辩论    语文新课标确定了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提高到与知识能力并重的地位。但
【摘 要】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采用音读、意读、情读、美读“四读法”,学生收获的是语言和精神的同构共生,享受的是人文诗化的课堂生活,它让诗歌教学更加诗意起来。  【关键词】诗歌鉴赏教学 “四读法” 同构共生 诗化课堂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首先要点燃学生朗读的欲望,探讨有效朗读的策略,把学生带到五彩斑斓的语言世界。采用音读、意读、情读、美读“四读法”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音读 
【摘要】教育是育人工程,作文教学更是育人的工作。进入新世纪,以人为本、以悟为法、以真为准、以新为则的弘扬个性的写作教学在创新教育中正呈现出勃勃生机。在课程改革倡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人的价值获得充分重视的新形势下,在鼓励创新、倡导个性的课堂演练中,我们要引导学生用真情去感知美、捕捉美、表现美,让极富生命活力的写作课堂充满快乐的信念,从而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他们生命的一种存在形式、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
【摘要】传统的“以教评学”的课堂评价机制存在着诸多弊端,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文章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以学评教”的课堂评价机制及评价标准。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教学效果 评价机制    教育评价是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课堂教学评价又是教育评价工作中的核心环节。在课堂教学评价工作中,我们通用的做法是“以教评教”,即重在考查:教师教了什么、教师怎么教的、教师为何这么教、教师教
【摘 要】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轻视审题、思维保守、盲目分列论点的现象。针对这些现象,解决的方案是:审清题意,加强对文题的理解;结合对题目的理解,看议论文材料的选择是否贴切;发表自己的新颖见解。  【关键词】作文教学 议论文写作 审清题意 贴切选    一、审清题意,加强对文题的理解  审题就是仔细地审查研究题目,揣摩命题者意图,从而确定写作要求、主题立意、选材范围、表现手法等。认真审题,明确题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