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惑与“发现”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c12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都市报财经新闻报道与生俱来的四大困惑及其缘由
  
  在都市报风光红火的背后,一大“软肋”与生俱来,至今依然——那就是在财经新闻报道上普遍存在着诸多困惑,没能找寻到属于都市报系自己的叙述方式,报道的力度和宽度与都市报的影响力不相匹配。
  困惑首先表现在财经新闻与广告经营的碰撞上。众所周知,像《大河报》这样的都市类报纸,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不能不直面残酷的市场竞争。竞争就是如何经营和生存,如何投入最小产出最大。而财经新闻的载体即报道对象多为企业或个人,如果报道“过实”,就会与广告经营发生碰撞,新闻抢了广告的饭碗,所以,大多数都市报自始至今都严格限制对“一品一店一人一企”的报道。如何避免“过实”,如何不与经营发生碰撞成为财经新闻的一大难题、一大困惑。但新闻毕竟是新闻,企业名称、人物、事实等这些新闻的基本要素又不可回避,因此财经新闻动辄被视为“广告嫌疑”便成了家常便饭——除非是“揭露性”的报道。因此,不少都市报干脆对读者普遍关心的甚至是具有实用信息的财经新闻、商界新闻采取不理不报的策略,因而它在都市报系成为一大“软肋”——报道面窄,版面稀少,影响乏力。
  针对如此困惑,不少都市报进行了新的尝试,在版眉上打上“百姓财经”的字样,即围绕普通百姓的经济生活做文章。这样做尽管在形式上有了一定的贴近性,但是由于“百姓财经”的定位异常狭窄,且到底什么是“百姓财经”也过于模糊,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遮蔽了记者的新闻视野,也让记者无所适从,于是体现在版面上大多是过于空泛的“行业扫描”、“市场观察”等,即所谓的“马后炮”,百姓财经的服务性也无从谈起。这样一来,不仅新闻不新,信息乏味,与市场律动难以合拍,又与“家电、IT、旅游、汽车、房产”等各类以盈利为目的的经济专刊发生了碰撞,抢了经济专刊的“饭碗”,因此,在都市报系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财经新闻边角料,有它没它一样过。经济社会少经济,都市报系好困惑。”此为困惑之二。
  发展经济是当今社会的主旋律,都市报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而都市报的财经新闻报道却像没头苍蝇到处乱撞,这与主色调的经济社会不合拍,也与都市报的地位不匹配。为此,不少都市报又在尝试一条财经新闻之路,那就是“抓大放小”,即围绕中央、省委和省政府的重大经济政策或“落地”或“跟踪”。如此一来,大而不当,言之无物,与普通读者的经济生活没有切近性,没有服务性,也与都市报的市场定位相左。同时,与党报相比,这类报道由于没有找到很好的制高点和切入点,且常常为了抢新闻,仓促刊发,其深度、高度和权威也逊一筹。此为困惑之三。
  困惑之四则是叙述方式的困惑。如何把财经新闻写得好看好读,一直是财经新闻记者的不懈追求。但是,由于财经新闻专业性较强,众多情况下很多普通读者难以读懂的财经专业术语不可回避也难以变通,又由于财经新闻不像“社会新闻”那样具有显现性、可读性、通俗性、趣味性,如何把“生硬”的财经新闻“写软”、“写活”成为一大难题;如何摆脱财经新闻经济界人士嫌浅不看、普通读者看不懂的尴尬成为又一困惑。
  显而易见,财经新闻成为都市报的最大困惑和“软肋”,与财经新闻的固有属性有关,与报业市场化对财经新闻的挤压有关,但笔者认为归根结底是由于都市报在财经新闻报道上没有形成统一、成熟的新闻价值理念造成的。那么,都市报该如何调整新闻理念使这块“软肋”坚挺起来呢?
  
  以开放的心态整合财经新闻资源,以发现的眼光挖掘财经新闻
  
  目前,全国都市报在版面构建上大都采用“财经副刊”与“财经新闻”分而置之的做法,这样设置自然有其道理——可以把经营与新闻严格分开。但是,其弊端也显而易见——分叠杂乱,淡化了报纸的新闻性。在此,笔者认为,通过这么多年的磨合,都市报应该以更加开放的胸襟以新闻为龙头对财经报道的各种资源——包括版面资源、人力资源、新闻源进行重新整合,每天以财经新闻为轴心将各类经济专刊统领起来,形成相对独立的单元,这样才能提升都市报财经新闻报道的品位和力度,从而也能提升都市报的整体分量和厚度。
  至于以发现的眼光挖掘财经新闻,笔者在此先提出一个概念——财经新闻乃“发现新闻”。财经新闻的发生往往是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其阶段性意味着财经新闻是“快餐”,又不应该仅仅是“快餐”,这是因为,经济生活是一汪深湖瀚海,没有发现与勘破,没有以历史的、人文的、经济学的价值判断为圭臬,财经新闻就会迷失航向,甚至会扭曲新闻本身。所以,不能透过“快餐”看到其阶段性背后更深的蕴涵,财经新闻就会丢失理性,就不能切近新闻本源的真实。发现,可以说是财经新闻的基本功,也是财经新闻的生命力。
  另外,经济学在今天是个“显学”,也是一门五花八门的学问,以不同流派的视角对同一经济现象进行观照,自然会得到不同的看法。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社会转型期,以什么样的经济学视野对已经发生或即将发生的财经新闻进行多方位的勘察更是一种“发现”。这种发现,源于经济学的丰满与张力,更源于财经新闻的丰满与张力,所以,发现与挖掘乃财经新闻之魂。
  综上所述,财经新闻的诸多困惑表面看是财经新闻的固有属性和市场挤压所致,实际上是理念禁锢之果。只要都市报能够以开放的胸襟、以发现的眼光、以全新的视角对五彩纷呈的经济生活进行观察与叙述,就能够走出一条特色之路——深、活、软、灵。
  (作者单位:大河报)
  编校:张红玲
其他文献
河南武陟县城东南十多公里的黄河边上,有一座始建于清雍正二年的规模宏大的嘉应观。康熙年间和雍正初年这一带曾数次决口,以后塞决筑堤取得成效,遂建立庙宇,雍正皇帝曾在这里祭祀黄河河神,并在嘉应观东院设置河道衙署,是当时清廷治理黄河的指挥中心,在西院设置道台衙署,是地方管理河务的机构。笔者在嘉应观中参观,特别惊奇和感动的不是那酷似皇冠的御碑亭,也不是红墙碧瓦仿故宫太和殿样式的建筑物及宫、庙、衙署三体合一的
期刊
上世纪60年代初期,“文化大革命”之前,全国的形势可以说是百业兴隆,国泰民安。  走上记者岗位之后,为了开阔视野,体验各地风情,我曾到三晋大地、呼伦贝尔草原和大小兴安岭采访,与当地的护林人、伐木工人、牧民促膝攀谈。那些日子里的采访见闻,就仿佛一幅幅风格迥异的风景画,镌刻在了我的记忆中。  1963年秋季的一天,我与新华社山西分社记者莎荫一道,从太原出发,来到辽阔富饶的晋南平原。在闻喜县东镇公社,采
期刊
吴晓霞,武警河南总队政治部新闻工作站副站长、人民武警报特约记者,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全军、武警部队和河南省大型摄影艺术展。1994年,其作品《小花》荣获河南省摄影艺术展二等奖;1998年,作品《兵贵神速》荣获河南省摄影艺术展一等奖;2004年,作品《裁判》参加纪念建国55周年全军摄影艺术展;2005年,作品《对弈》荣获全军摄影艺术展二等奖,并在中国军事博物馆展出。她不仅是2006年河南省十大女杰之
期刊
2001年9月11日,美国世贸中心和五角大楼遭到恐怖分子袭击此次袭击所造成的伤亡人数之多损失之大,在美国历史上都是空前的对9·11事件的报道也立刻成为美国各大媒体关注的焦点作为美国乃至世界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周刊之一,《时代周刊》(《TIME》)在9·11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即9月14日,出版了9·11恐怖袭击事件特刊,全面地再现了灾难现场在之后的几乎每一期《时代周刊》中,我们都可以看到9·11事件的
期刊
一、选材标准:从“唯政治性”向“多元化”的转变    受时代政治、文化发展的局限,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封闭,在很长的一段时间中,对典型人物报道中人物的选择标准只有一个,即政治标准,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强烈的时代特征,二是鲜明的党性原则,三是坚定的人民性原则。“预定”报道的人物身上是否具有这三个特点是决定其最终能否成为报道对象的关键。①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文化多元化的渐进和新闻事业的发展,人们对事
期刊
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出现,有人大胆预言:传统媒介——报纸将被取代甚至消亡。如今,更多的新的传播媒介出现,如博客、手机、MSN、QQ,可报纸却依然很精彩。  究其深层次原因,还是内容为王。但从传播手段、传播效果来说,作为平面媒体的报纸,在新技术变革到来之时,借鉴、嫁接新媒介,则会如虎添翼。    报网互动,成就最美女记者    2006年7月10日下午,13岁女孩王孟珂不慎落入郑州黄河公路大桥西30
期刊
从2003年非典爆发,2004年禽流感事件,2005年四川猪链球菌事件、松花江河水污染事件,到2006年一次比一次强劲的台风的侵袭,一次又一次的矿难,仿佛都象征着我国已经进入了突发公共事件的高发期。突发公共事件的频频发生既考验政府的应急反应能力,同样也向各大媒体提出了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那么,媒体怎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受众对媒体过去在报道突发公共事件中的表现有何评价和看法呢?带着以上
期刊
当下的新闻传播业界有一种怪现象:一方面是长期脱离新闻一线采访实践的编辑在指导记者采访与写作,对记者的稿件也大加斧砍,常常使原本有较大新闻价值的新闻丧失价值与鲜活性。一些新闻媒体高管把这种做法名曰“大编辑,小记者”,且说现在新闻传播已经进入“编辑时代”,即编辑是新闻报道采访策划的中心,记者要无条件服从,编辑可以不到现场,但却可以“运筹帷幄,指挥记者进行采写”。笔者对这种“大编辑,小记者”的激进做法不
期刊
刊登在《人民铁道报》2005年5月3日上的消息《海拔4161米:总理跟我们合影》一稿,在第16届“中国新闻奖”的评选中,荣获消息一等奖。这是一篇充分展现国家总理与铁路工人之间深情厚谊的佳作。文中字字句句反映了总理亲民爱民为民的工作作风和务实形象,如文中写的:“来,我们一起合个影。”“和大家在工地上过节,心里感到非常高兴。”“建设这条世界上海拔最高、难度最大的铁路,非常不容易。”“我向大家表示致敬和
期刊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讲就是做人的工作,是团结广大职工自觉投身经济建设和战胜各种困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当前改革和发展的新形势下,思想多样化成为新时代赋予的新特色。如何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更好地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是摆在企业党组织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因此,将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做活、做实、做新显得尤为重要。    努力拓展领域,把思想政治工作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