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处寄乡愁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ng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侄女在电话里告诉我:“姑姑,老家的房子拆了。拆之前,我拍了些照片存在空间留作纪念,我想,您会喜欢的。”
  看着照片中的老宅,心不由得疼痛着,思绪漫随着眼前的相片,回到了我日夜思念的故乡。
  ……推开爷爷用上等的坚木制作而成的大门,呈现在眼前的是回字形厅堂。
  三十多年前的夜晚,在爷爷房里的床上、椅子上、樟木箱子上到处坐满了孩子。哥哥、姐姐与我围在爷爷身边,有你追我赶打闹的,有打瞌睡的,有哭的,有笑的,也有缠着爷爷讲故事的,房间里乱成了一团。面对调皮的孩子们,爷爷总是笑容可掬,厚厚的老花镜的背后,闪烁着慈爱的目光。亲爱的爷爷总是呵呵地笑着,从来没有生气的时候,而且非常享受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此时,奶奶已做好了晚饭,又在“木头,木头”地催着爷爷去吃饭。每次奶奶叫爷爷,我总会奶声奶气地说:“奶奶,爷爷不是木头,不是木头。”这时,爷爷笑了,奶奶也笑了。
  父亲又在房里听音乐了。自从他的琵琶让淘气的小哥劈成柴后,从此忧伤的琵琶不再响起,也听不到悠扬的口琴声。父亲从什么时候迷上电唱机的?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我只知道,每天干完活回到家,父亲就躲在自己的房里,坐在他那张略显古老的柚木太师椅上,闭着眼睛反复地听着《大海啊,故乡》《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小城故事》等歌曲。而母亲,像久经沙场的将军,在厨房指挥着大哥温洗澡水,吆喝着大姐为弟妹们洗澡,自己忙着张罗一家人简单的晚餐。小小的我,扎着两根羊角辫,穿着小小吊带裙,一蹦一跳地走在楼梯上、阁楼上,尾随着繁忙的母亲进进出出,期待母亲像魔术师一样为我变出一颗糖来。
  当大人们出工去了,哥哥姐姐们也已上学,孤独的我倚栏翘望头顶的蓝天,或看着家中的那只老猫慵懒地趴在瓦脊上,惬意地享受着闲适的时光。那时的天空是洁净的、湛蓝的,白云是悠然的,天边的云卷云舒,勾勒出我童年那意境悠远的想象。
  正当我出神的时候,爷爷笑眯眯地站在阁楼下,努力地想要直起他那弯曲了多年的背,挥动着那干瘦的手,示意让我下楼。当我乖巧地偎依在爷爷身边时,他总是会用一颗糖或一块饼干慰藉我从母亲那未能得到满足的惆怅。爷爷和奶奶不一样,奶奶收藏的零食,是用来等额交换哥哥姐姐们的劳动力。而爷爷,有好吃的总是会惦记着我。于是在不经意间,我也偏愛爷爷多一些。
  在那个贫困的年代,我们家算得上是富有人家了吧。爷爷年轻的时候,也做些药材买卖,也置过不少的土地。在那个缺少粮食的年代里,爷爷曾经接济过许多穷苦的亲朋与好友,乐善好施与上善若水的厚重,深受大家的爱戴与尊敬。在还没有碾米机时候,爷爷购买了全村第一部手工碾米器,还有石磨,还在自家的天井上挖了全村第一口抽水井,足不出户,不必到河里挑水,便可喝上清甜的井水。逢年过节的时候,家总会特别的热闹,乡亲们四处汇聚而来,男的磨粉、碾米,妇女们洗菜、浆衣,孩子们房前屋后奔跑、嬉戏,那种热闹场景,如今看来,已是过眼烟云。
  屋子后面,是我们家的后花园。自我懂事起,花园已经不种任何花草,却是种上了柠檬、石榴、柿子、枇杷、桃、李、梅、桑葚等果树,俨然是一个满园飘香的果园。每到春天,园里的果树便开满了粉红的桃花、雪白的梨花、红艳艳的石榴花、奶白色的柿子花、毛茸茸的枇杷花,它们争奇斗艳,姹紫嫣红。花开时节,后花园引来了成千上万的蜜蜂,春季过后,我们总能吃上纯天然的蜂蜜。如今,想起父亲收割蜂蜜的样子,还是崇拜不已。密密匝匝的蜜蜂聚集在父亲的身上,可是他一点也不畏惧,只需小心翼翼地把蜂巢取出,然后给它们留一小部分在巢内即可,待来年春花开尽,又是一个丰收的季节。
  后花园的边沿连接着自家那片树林子,林子里树木繁盛,种植的是几十年甚至是百年的风栗树。后山土质肥沃,树木长势喜人。最大的那棵“树王”,必需三个小孩子拉起手才能绕抱过来。它们枝叶繁茂,站在树下,抬头不见天日。树上常年寄宿着各种鸟类,也有蛇兽出没,我从小对那片林子有着一种说不出的敬畏还是恐惧,以致我从来不敢单独进入林子。父亲在林子边上种植各类的竹子,春天,可以采些鲜笋做美味的佳肴;夏天,可以砍些竹子编织些用品,竹篓、箩筐、簸箕等;冬天,也可以伐些干枯的竹子代替柴火用来烹茶煮饭。每到晚上,林子深处便会传出奇怪的叫声,那声音让人听后毛骨悚然。每当在夜晚哭闹时,疲劳的母亲便会吓唬我:“再不听话,可要把你扔到林子里去,你听听,那怪物在唤你呢!”直到长大后,我才知道,原来怪物就是猫头鹰。
  我最喜爱的,也便是家门前的那口池塘了。池塘边上,有一堵约半米高的小矮墙,墙外留有一米宽的地。三月,父亲播下种子,一个月后,瓜苗、豆蔓顺着父亲编织的竹篱笆向上攀援,并很快开出美丽的小花,结下果实。而我,在同样的季节,喜欢在池塘边上洒上指甲花、牵牛花、五角星花的种子。池塘边上的土地比较潮湿且肥沃,花苗长势特别的好。初夏时分,池塘边上开满了五彩缤纷的花儿。后来,我从县城买回几株蔷薇栽下,第二年春天,池塘边上便开满了美丽的红蔷薇,那花蔓如瀑布般倾泻而下,朵朵蔷薇泛起娇艳的笑脸,如在画中。
  后来,爷爷奶奶相继去世,哥哥姐姐们也到珠三角寻梦去了。多年后,小有成就的大哥在镇上买了地,在临街盖了小楼,把父母接到镇上生活。从此,老屋便空置了,每年的清明或是重阳,父亲会回到老屋,给爷爷奶奶添些香火,顺便抽空修葺老屋及周遭的一切。过年了,父亲会交代河那边的小姑,嘱咐她在除夕之夜贴上对联、点上一响鞭炮、点亮房中的每一盏灯,这个习惯,一直延续到如今。只是,房前屋后的东西,小姑已无力管理。
  ……老宅不复存在,我像一个找不到家的孩子,该往何处寄乡愁呀?
其他文献
父亲特别像一位将军,运筹帷幄,戎马半生。父亲指挥着他的“兵士们”,运粮草,抢阵地,车马劳顿,转战南北。我每次去父亲的大本营,总是见他调兵遣将,各方兼顾,就连床头的那台收音机,也不知疲倦,似乎永远都在播放,哪怕是广告或杂音,内容无所谓,只要它发出响,就传递出热闹和喜庆。而这,是父亲所看重的。  这样的印象,我一直以为是兴隆和红火,如今再看,却应该是父亲的颠簸和挣扎。父亲的职业生涯,本来非常安逸,且让
期刊
夏日的午后,空气闷热而躁动。阳光舞动着它刺眼的白爪嚣张地扫遍每一个角落,没有一处的阴暗,即便是树荫下,也难逃它的追逐。在这样一个周日,我无比烦躁,漫步来到公园的河边。  几天不来,想不到这里竟变成花海了。微风过处,阵阵馨香扑鼻而来。我喜欢这样的紫,大气脱俗婉约而又不失清丽。  母校操场一角的那棵紫薇也会如期开放了吧?很多美丽的时光都是那棵紫薇陪伴我度过,如今,站在这怒放的紫薇花下,我不觉浮想联翩。
期刊
一进家门,三岁的稚孙扑向我,“奶奶真漂亮!”他和刚上学的姐姐盯着我的红外套又说,“奶奶的衣服真漂亮,红摄(色)的!”刚会说话的他,姿次色是,带着童音奶味拎不清。  我穿上与平日反致的亮色想与近冬节气的萧索找些颜色,且由近千公里的山东济南赶至江苏水城贻孙,本身也是件忙中有乐的欢愉事。  “究竟奶奶漂亮,还是衣服漂亮?”“都漂亮!”小个子孙儿开心地跳着,右脚和着左脚蹦向左,左脚随着右脚蹦向右。半年未见
期刊
在动身去丹巴前,几个战友把我领到一幅四川地图前,说是走“成都——四姑娘山——丹巴——新都桥——康定——成都”的环线。我忍俊不禁,那指点江山的架势,像红军研究战略部署。  车程有些漫长,随着海拔渐高,我有了高原反应——嗜睡,连翻越四千多米的巴郎雪山也浑然不觉,朦胧中只感觉冰冷,赶紧翻出毛衣套上。恍惚间车停了,司机说“方便一哈”,我正憋得难受,一跃而起,慌张找了个地儿,“解决”后一抬头,才发现几步外竟
期刊
上个世纪的70年代,我入伍到部队才8个多月,就获得了回家休假的机会。  那天一大早,我背上行囊告别了军营,来到了南京长途客运站。  客车开动了。我坐在座位上,靠着椅背,望着不够明亮的窗外,不时地有近处的灯光和远处的楼房灯光闪过……渐渐地,东方露出鱼肚白,几颗星星在晴朗的天空中慢慢不见了。面对这次回家,虽然我兴奋得几乎一夜没有合眼,但却不知疲倦,不感困乏。相反,那颗心儿早已飞向了生我、养我,让我想念
期刊
“我踏遍沙漠/再垦绿洲/……遇见你/作一股清泉/把我的心灵渗透……”分别了一个星期之后,我终于忍不住情感的迸发,写下了这首诗,并把它呈现在你的面前。  你拿着这首诗认真地读完,说:“你的诗写得不错啊!”  “知道写给谁的吗?”  “写给谁的?”  “写给你的。”  “那到你成名的时候,我就拿着这首诗找你。你别装作不认识呀!”说完,你笑着跑了。  我心里犯了嘀咕,心想:你一定要等到我成名的时候才找我
期刊
那时候,一条长长的桃花岭和桃花岭两头延绵的四五十里路,阻断了我进城的梦想,好几次我只能借上山砍柴割草的間隙爬上村后高高的天灵岩,向东远眺群山外依稀可见的白茫茫一片的县城。  小学四年级时,学校组织春游才第一次去县城,天还漆黑漆黑时,父母就叫醒我,吃了东西到学校集中,一个年级二十几个同学排着整齐的队伍在老师手电筒的指引下,走路去县城春游。  一路蛙声,一路流水伴着我们向县城进发,记不得那时的心里在想
期刊
山叫天马山,堡叫马鞍寨。  枫树比较敏感,已接收到秋的信息,五角形的叶子,被微凉的山风逼出金黄的颜色,在绿色铺就的大山里独占鳌头,十分骄傲地迎风挺立;有些叶子,与风共舞,竟忘了收势,旋转着扑入大地的怀抱。生命总是那么奇特,一些在消亡,一些却在疯狂地生长,它们娇嫩的生命似乎有着无所畏惧的力量,敢于面对,敢于接受严冬寒霜的挑战。树木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们大多数都高大伟岸,努力向上,争取得到阳光更多的青睐
期刊
2016年6月26日是个好日子。舅舅提前半个月就来电话说:“26日是你表侄娶媳妇的日子,你们几个都过来喝喜酒,咱们一家人好好热闹热闹。”  我是在姥姥家长大的。姥姥家在相隔几里地外的两间房村,从小泡在姥姥家,不光因为我爱吃姥姥家那两只大白鹅下的鹅蛋,主要是因为舅舅家有两个和我般儿上般儿下的表哥表妹。我白天在舅舅家和表哥表妹一起玩儿,晚上才回到姥姥家睡觉,那几年,舅舅疼我胜过疼我的表哥和表妹。  舅
期刊
我乡下老家屋后有一片竹林,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只是,原来的一片,现在只剩下了半片。因为那一大片里,隔有一条林间小道,小道的西边竹林是属于二叔家的。二叔家前几年盖房子,夷平了西半边的竹林。从此,竹林就剩下东半片了。  我对竹林是有感情的。童年到少年时代在其中嬉戏的那些过往,自不必说了。春天的竹林里,我们挖一些春笋回家打个蛋汤,那种鲜美没齿难忘。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