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通过比较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临床表现,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临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30例女性患者,均急诊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对比分析女性AMI患者的临床表现、造影结果、既往疾病史和不良嗜好等。明确影响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因素。结果:女性AMI患者中,冠脉多支病变者多见,可达67.8%。糖尿病是影响冠脉病变程度的重要易患因素。结论:女性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一般较重,糖尿病是导致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
关键词 女性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目前,普遍认为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较男性低,但预后相对较差[1]。随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增高,60岁以后男女发病率相近。为探讨女性AMI患者的特点,我们对临床诊断为AMI的女性患者(30例),均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0月入院确诊为AMI并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性30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63.4±9.14岁,60岁以上者24例。并存有高血压病者17例,糖尿病(2型)者10例,既往诊断为冠心病者12例,规律治疗者1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单支病变9例,平均年龄60.4±10.37岁;双支病变及以上者21例,平均年龄64.7±8.52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比较见附表。
讨 论
急性心梗为冠心病严重类型。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这些情况是:①管腔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溃,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②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降低,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③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
心肌梗死发生比较突然,症状危重是中年人猝死的原因之一。但如能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一般心肌梗死前都有先兆症状,应密切观察。初发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逐渐频繁,或休息时也发作,发作的持续时间延长或突然加重,休息与药物治疗不如原先有效。剧烈胸痛的同时伴有出冷汗、烦躁不安、恐惧、面色苍白等往往是心肌梗死的先兆。没有明显原因的气喘,突然不能平卧,脉搏过快、过慢或不齐,血压下降,出汗,四肢发冷,“胃痛”呕吐或意识不清,也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金标准”。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由于发病率偏低,长期以来重视不够。但是女性AMI患者预后不佳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长期以来普遍认为AMI患者女性住院死亡率高于男性,其主要原因有:①女性与男性相比,发病年龄较大。年龄增大,全身各器官的功能降低,伴有高血脂、高血糖者多见。本组结果即显示100%的患者具有血脂异常。另外高血压病患者亦较为多见。女性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者亦多见。但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平均年龄无显著差异性。②糖尿病是引起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本身就是导致卒中和冠心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甚至有学者认为糖尿病本身就属于“代谢性血管病”[2]。绝经期后女性合并糖尿病者增多,与雌激素水平下降相关。雌激素可减轻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生糖尿病者存在心肌纤维化,常使AMI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AMI预后。③本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近一步揭示了女性AMI预后欠佳的解剖因素。30例女性AMI患者中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者较多,占70%,冠脉多支病变者易发生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另外本组病例中存在前降支病变者亦较多,占83.3%。前降支是左冠状动脉主干的延续,分布于左、右心室前壁的一部分和室间隔的前2/3部分,是对心功能有重要意义的血管。存在前降支病变患者的预后较存在其他血管病变的预后更差。④另外社会因素、习惯因素、相对而言女性患者典型心绞痛者少见等因素,导致临床重视不够,未能尽早规律干预治疗,也是女性AMI患者冠脉病变严重、预后差的原因之一。⑤吸烟是心血管疾病所有可逆的危险因子中,对女性最具有危险性的因子[3]。但本组结果示吸烟并不是导致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能与本组病例中吸烟者数量少有关,经大样本研究其结果可能会不一致。
本组结果提示女性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降低女性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做好冠心病的一级预
防极为重要。应多加宣教,使广大群众掌握冠心病早期的一些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的防治,尽早干预治疗,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改善远期预后。
参考文献
1 张凤如,顾刚,沈卫峰,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女性高于男性原因探讨.中国心血管杂志,1997,6.
2 杨文英.重视糖尿病患者的综合心血管危险.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164-1166.
3 韩雅玲,栾波.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4-规范化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29.
关键词 女性 急性心肌梗死 冠状动脉造影
目前,普遍认为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病率较男性低,但预后相对较差[1]。随年龄的增加,其发病率增高,60岁以后男女发病率相近。为探讨女性AMI患者的特点,我们对临床诊断为AMI的女性患者(30例),均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对我院2004年1月~2007年10月入院确诊为AMI并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女性30例,年龄41~74岁,平均年龄63.4±9.14岁,60岁以上者24例。并存有高血压病者17例,糖尿病(2型)者10例,既往诊断为冠心病者12例,规律治疗者1例。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者单支病变9例,平均年龄60.4±10.37岁;双支病变及以上者21例,平均年龄64.7±8.52岁。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和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比较见附表。
讨 论
急性心梗为冠心病严重类型。基本病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血供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小时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这些情况是:①管腔内血栓形成,粥样斑块破溃,粥样斑块内或其下发生出血或血管持续痉挛,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塞。②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降低,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③重体力活动、情绪过分激动或血压剧升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加重,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
心肌梗死发生比较突然,症状危重是中年人猝死的原因之一。但如能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一般心肌梗死前都有先兆症状,应密切观察。初发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逐渐频繁,或休息时也发作,发作的持续时间延长或突然加重,休息与药物治疗不如原先有效。剧烈胸痛的同时伴有出冷汗、烦躁不安、恐惧、面色苍白等往往是心肌梗死的先兆。没有明显原因的气喘,突然不能平卧,脉搏过快、过慢或不齐,血压下降,出汗,四肢发冷,“胃痛”呕吐或意识不清,也应警惕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
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金标准”。女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由于发病率偏低,长期以来重视不够。但是女性AMI患者预后不佳是大家公认的事实。
长期以来普遍认为AMI患者女性住院死亡率高于男性,其主要原因有:①女性与男性相比,发病年龄较大。年龄增大,全身各器官的功能降低,伴有高血脂、高血糖者多见。本组结果即显示100%的患者具有血脂异常。另外高血压病患者亦较为多见。女性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心源性休克、恶性心律失常者亦多见。但是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平均年龄无显著差异性。②糖尿病是引起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糖尿病本身就是导致卒中和冠心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甚至有学者认为糖尿病本身就属于“代谢性血管病”[2]。绝经期后女性合并糖尿病者增多,与雌激素水平下降相关。雌激素可减轻胰岛素抵抗的发生。发生糖尿病者存在心肌纤维化,常使AMI后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增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AMI预后。③本组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近一步揭示了女性AMI预后欠佳的解剖因素。30例女性AMI患者中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者较多,占70%,冠脉多支病变者易发生心源性休克和心力衰竭。另外本组病例中存在前降支病变者亦较多,占83.3%。前降支是左冠状动脉主干的延续,分布于左、右心室前壁的一部分和室间隔的前2/3部分,是对心功能有重要意义的血管。存在前降支病变患者的预后较存在其他血管病变的预后更差。④另外社会因素、习惯因素、相对而言女性患者典型心绞痛者少见等因素,导致临床重视不够,未能尽早规律干预治疗,也是女性AMI患者冠脉病变严重、预后差的原因之一。⑤吸烟是心血管疾病所有可逆的危险因子中,对女性最具有危险性的因子[3]。但本组结果示吸烟并不是导致冠状动脉多支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可能与本组病例中吸烟者数量少有关,经大样本研究其结果可能会不一致。
本组结果提示女性AMI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降低女性AMI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做好冠心病的一级预
防极为重要。应多加宣教,使广大群众掌握冠心病早期的一些临床表现和危险因素的防治,尽早干预治疗,以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和改善远期预后。
参考文献
1 张凤如,顾刚,沈卫峰,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女性高于男性原因探讨.中国心血管杂志,1997,6.
2 杨文英.重视糖尿病患者的综合心血管危险.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12):1164-1166.
3 韩雅玲,栾波.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胡大一,马长生.心脏病学实践2004-规范化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