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蜀地本土音乐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为四川省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如何充分发掘本土音乐文化,使其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本土课程体系、营造校园文化、打造办学特色,既是四川省基础艺术教育的迫切需求,也是难点。成都温江区实验学校将羌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艺术教育深度融合,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通过对其思路、方法、成功的经验进行梳理、分析,对本土艺术教育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关 键 词] 本土音乐;学校艺术教育;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 J6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6-0114-02
当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多元文化教育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理念促发人们思考本土音乐文化的教育。“地方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延续文化记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蜀地本土音乐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同时呈现出地域性、丰富性、多元性、民族性的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从四川省的基础艺术教育整体情况来看,如何充分发掘本土音乐文化,使其与学校艺术教育深度融合,从而构建本土课程体系、营造校园文化、打造办学特色,既是中小学的迫切需求,也是难点。成都温江区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近年来学校以羌族传统音乐为切入点,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将羌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艺术教育深度融合,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先后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艺术文化传承基地”“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文明校园”“成都市优秀音乐教研组”,笔者对其思路、方法、成功的经验进行梳理、分析,对本土艺术教育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一、更新理念,形成共识
深厚、多元的蜀地优秀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本土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育活动总是
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的,因而有着一定的地域文化色彩,反映着地域文化的一些特征”。温江实验学校全体教师深入理解国家导向,了解学习前沿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充分认识到在我国坚持文化自信,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本土音乐文化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是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丰富艺术教育手段,凝练办学特色的需求,也是学校教育保护、传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从而自学校领导到全校师生形成了尊重、理解、學习本土优秀文化的共识与氛围。
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学校通过研究、筛选,确定以羌族传统歌舞形式——萨朗为切入点,逐步将羌族传统艺术与学校办学深度融合。羌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及歌舞音乐,其中“莎朗”是羌族独有的代表性文化,已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其歌舞一体的文化特征在小学阶段音乐教育中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学校通过艺术采风、文化浸润、课程渗透、活动实践、社团拓展等形式,不断用羌族特色艺术资源丰富校园文化,拓宽了校园民族文化传承性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了师生对羌族特色艺术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在艺术教育的实践当中,使学生对民族多元艺术文化的理解、接受、尊重和传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学校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深度调研,广泛学习
学校运用走出去请进来、总体规划分项实施以及文化建设与课程活动同步推进的措施开展工作。
(一)“走出去”
2015年以来,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分阶段深入茂县、北川、理县等羌族文化聚集的民族地区,与当地文广新局、文化馆,艺术团等地方文化主管部门、非遗传承人、代表性的民间艺人进行深入交流,学习研究萨朗、多声部民歌、羌笛等代表性艺术形式,系统、深入了解羌族传统文化,掌握了部分表演技能,从而在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保障民族特色艺术文化的原生性和传统性。
(二)“请进来”
邀请羌族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到校指导,进行培训。教师对学校羌族文化建设给出了建议,并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羌族舞蹈和羌鼓节目进行了指导与编排,使师生对以萨朗为代表的羌族文化特征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三)走访羌族文化特色学校
如理县杂谷脑小学、北川羌族自治县太平乡小学等。与当地艺术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考查学习羌族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社团活动和特色课间操等的成功经验。
通过广泛、深入、扎实的学习调研,学校逐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教师建立感性认识,深刻体验羌族文化的根和魂!收集了大量第一手宝贵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料,为羌族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充分实践,总结经验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将本土音乐文化与学校艺术教育深度融合,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充分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一)营造氛围
学校将艺术教育作为特色发展,通过课题研究,打造了羌族文化园区,筹建羌族美术特色陈列馆,学校各艺术功能室和教室的羌族特色氛围浓厚。编排和创作了羌族艺术作品,丰富了文化载体与表现形式,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促进了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与发展。
(二)开展艺术课程专题研究
开展不同的小专题研究,如“认识羌族口弦”“羌笛悠悠”“学跳羌族萨朗”等。各组成员分工合作展开教研,从课程、活动、论文等方面进行综合实践。多篇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获得全国、省市多个奖项。教师紧密结合小专题研究,根据年级特点自行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最佳教学方法,通过歌曲欣赏、歌曲演唱、器乐欣赏、舞蹈表演等教学内容的呈现,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羌族特色艺术形态。 (三)丰富艺术活动实践
1.五月艺术节
学校设定每年五月为艺术主题活动月。学生根据自己对羌族特色艺术文化的理解,自行选择表现形式,或个人、或组合,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校艺术表演的整体质量,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2.萨朗课间操
艺术组教师通过学习,掌握萨朗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和表现形式,经过集体研讨、编排,设计出一套适合师生表演的萨朗舞蹈,在全校普及了萨朗课间操,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固定社团日
学校根据实际,专项开设的羌族特色艺术社团有萨朗舞蹈、羌族合唱、皮鼓舞、泥塑等。社团活动主要由艺术组教师担任,同时聘请羌族文化传承人到学校进行专项指导。社团有严格的教学计划,由德育处进行督促考评,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每个社团都有专门的教师进行辅导,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四落实,有计划、有小结、有日志,从而保证社团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在社团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四)提升艺术精品质量
学校根据需要和学生实际,组织专家、艺人到学校进行精品节目的打造,经过精心的排练,《羌娃戏酒》、皮鼓舞蹈、合唱等节目的艺术水准得到了整体提升。
四、凝练特色,理论提升
学校充分认识到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基于此点认识,学校在本土音乐文化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在前期调研和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和效益。
2016年3月,学校艺术组在前期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多次召开课题研讨会,广泛听取省市区教研员、一线名师以及高校专家学者的指导性意见,最终确定以“羌族特色艺术资源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实践研究——以羌族萨朗为例”为研究内容申报成都市艺术课题,并立项。课题组针对专家的建议,不断修订研究方案,优化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手段,提炼研究方法,物化研究成果。
(一)填补羌族特色艺术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研究不足
通过文献检索和前期调查,发现中小学对羌族特色艺术文化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较薄弱。学校立足四川本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羌族特色艺术文化进行综合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先驱性和示范性,特别是对非民族地区学校如何有效传播民族特色艺术文化,具有一定的探索和借鉴意义。
(二)探寻民族特色艺术传承和实践的途径和方法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渠道构建与羌族地区学校的联系、与羌族民间艺术家结对、与羌族文化管理部门携手、与高校专家互通等方式,形成资源互补、素质共提、情感互动的良好局面,积极探寻民族特色艺术传承和实践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学校艺术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
(三)建设校园文化,形成办学特色
在学校趋于成熟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中,有机地融入羌族特色艺术文化,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拓展学校艺术社团,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整体水平,形成办学特色,得到师生与社会的认同。
(四)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选择性地将部分羌族特色艺术资源补充到
校本课程学习当中,转化为符合我校校情、小学生学情、学校设施设备状况、教师结构等方面现状的课程,在借鉴、提取、融合、渗透、去繁就简中探索一条小学校本课程之路。通过器乐欣赏、民歌聆听与演唱、皮鼓制作与表演、云云鞋的欣赏与制作、羌族民俗风情园的设计与打造等课程渗透,丰富和拓展了校本课程建设,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
(五)拓宽了学生艺术实践的途径
通过羌族特色艺术资源的研究,开设了皮鼓、民歌、泥塑等艺术社团,指导学生以编创羌族主题节目参加市、区、校各级艺术节,让学生有了更多参与艺术的途径和方法。
(六)编辑校本教材
积极物化成果,编辑科普读本。已经完成课题相关的校本教材《有趣的民间艺术》《有趣的民间艺术教案集》《吹起我的小口琴》,已经完成的艺术读本活页资料有《云朵上的斑斓》(美术)《跳起快乐的萨朗》(音乐)《古老神秘的羌族民间乐器》(音乐)《走进茂县——羌族文化采风》(综合)。
(七)培养师资队伍
学校教师通过对羌族传统艺术的学习到投入教育教学实践直至理论研究,其专业素质得到了整体提升,形成了一支既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师资队伍,为学校艺术教育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成都温江区实验学校将羌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
艺术教育深度融合,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既为保护、传承本土优秀文化做出了贡献,同时又为学校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师资队伍、营造校园文化、打造办学特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柴世敏.本土音樂进课堂研究的意义探讨[J].音乐时空,2014(23):98,106.
[2]宝日乐.地方课程: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J].民族教育研究,2006,2(73):61.
编辑 陈鲜艳
[关 键 词] 本土音乐;学校艺术教育;深度融合
[中图分类号] J63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6-0114-02
当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多元文化教育和以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理念促发人们思考本土音乐文化的教育。“地方本土音乐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文化认同感,延续文化记忆的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蜀地本土音乐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同时呈现出地域性、丰富性、多元性、民族性的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从四川省的基础艺术教育整体情况来看,如何充分发掘本土音乐文化,使其与学校艺术教育深度融合,从而构建本土课程体系、营造校园文化、打造办学特色,既是中小学的迫切需求,也是难点。成都温江区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学校)是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近年来学校以羌族传统音乐为切入点,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将羌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艺术教育深度融合,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成果,先后被评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羌族艺术文化传承基地”“四川省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四川省文明校园”“成都市优秀音乐教研组”,笔者对其思路、方法、成功的经验进行梳理、分析,对本土艺术教育有一定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一、更新理念,形成共识
深厚、多元的蜀地优秀音乐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本土艺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育活动总是
在一定的地域中进行的,因而有着一定的地域文化色彩,反映着地域文化的一些特征”。温江实验学校全体教师深入理解国家导向,了解学习前沿的教育理念与方法,充分认识到在我国坚持文化自信,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的背景下,本土音乐文化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既是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丰富艺术教育手段,凝练办学特色的需求,也是学校教育保护、传承、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从而自学校领导到全校师生形成了尊重、理解、學习本土优秀文化的共识与氛围。
在这样的理念引领下,学校通过研究、筛选,确定以羌族传统歌舞形式——萨朗为切入点,逐步将羌族传统艺术与学校办学深度融合。羌族的民间音乐主要是民间歌曲及歌舞音乐,其中“莎朗”是羌族独有的代表性文化,已列入四川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重要的传承价值,其歌舞一体的文化特征在小学阶段音乐教育中具有一定的适应性。
学校通过艺术采风、文化浸润、课程渗透、活动实践、社团拓展等形式,不断用羌族特色艺术资源丰富校园文化,拓宽了校园民族文化传承性研究的途径和方法,促进了师生对羌族特色艺术文化的了解与认知,在艺术教育的实践当中,使学生对民族多元艺术文化的理解、接受、尊重和传承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学校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深度调研,广泛学习
学校运用走出去请进来、总体规划分项实施以及文化建设与课程活动同步推进的措施开展工作。
(一)“走出去”
2015年以来,学校组织相关人员分阶段深入茂县、北川、理县等羌族文化聚集的民族地区,与当地文广新局、文化馆,艺术团等地方文化主管部门、非遗传承人、代表性的民间艺人进行深入交流,学习研究萨朗、多声部民歌、羌笛等代表性艺术形式,系统、深入了解羌族传统文化,掌握了部分表演技能,从而在教育教学中尽可能地保障民族特色艺术文化的原生性和传统性。
(二)“请进来”
邀请羌族具有代表性的非遗传承人和民间艺术家到校指导,进行培训。教师对学校羌族文化建设给出了建议,并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羌族舞蹈和羌鼓节目进行了指导与编排,使师生对以萨朗为代表的羌族文化特征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
(三)走访羌族文化特色学校
如理县杂谷脑小学、北川羌族自治县太平乡小学等。与当地艺术教师进行了座谈交流,考查学习羌族特色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社团活动和特色课间操等的成功经验。
通过广泛、深入、扎实的学习调研,学校逐步理清思路,明确目标,教师建立感性认识,深刻体验羌族文化的根和魂!收集了大量第一手宝贵的图片、文字、影像资料,为羌族艺术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充分实践,总结经验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将本土音乐文化与学校艺术教育深度融合,在学校艺术教育中充分实践,取得了丰富的经验。
(一)营造氛围
学校将艺术教育作为特色发展,通过课题研究,打造了羌族文化园区,筹建羌族美术特色陈列馆,学校各艺术功能室和教室的羌族特色氛围浓厚。编排和创作了羌族艺术作品,丰富了文化载体与表现形式,提升了学校文化品位,促进了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与发展。
(二)开展艺术课程专题研究
开展不同的小专题研究,如“认识羌族口弦”“羌笛悠悠”“学跳羌族萨朗”等。各组成员分工合作展开教研,从课程、活动、论文等方面进行综合实践。多篇论文在各级刊物发表,获得全国、省市多个奖项。教师紧密结合小专题研究,根据年级特点自行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最佳教学方法,通过歌曲欣赏、歌曲演唱、器乐欣赏、舞蹈表演等教学内容的呈现,让学生感受到丰富多彩的羌族特色艺术形态。 (三)丰富艺术活动实践
1.五月艺术节
学校设定每年五月为艺术主题活动月。学生根据自己对羌族特色艺术文化的理解,自行选择表现形式,或个人、或组合,充分保证了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同时也提高了学校艺术表演的整体质量,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
2.萨朗课间操
艺术组教师通过学习,掌握萨朗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和表现形式,经过集体研讨、编排,设计出一套适合师生表演的萨朗舞蹈,在全校普及了萨朗课间操,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固定社团日
学校根据实际,专项开设的羌族特色艺术社团有萨朗舞蹈、羌族合唱、皮鼓舞、泥塑等。社团活动主要由艺术组教师担任,同时聘请羌族文化传承人到学校进行专项指导。社团有严格的教学计划,由德育处进行督促考评,每个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项目。每个社团都有专门的教师进行辅导,时间、地点、内容、人员四落实,有计划、有小结、有日志,从而保证社团活动的有效性。学生在社团中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特长,提高了自己的艺术修养。
(四)提升艺术精品质量
学校根据需要和学生实际,组织专家、艺人到学校进行精品节目的打造,经过精心的排练,《羌娃戏酒》、皮鼓舞蹈、合唱等节目的艺术水准得到了整体提升。
四、凝练特色,理论提升
学校充分认识到理论研究的重要性,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基于此点认识,学校在本土音乐文化与学校艺术教育的深度融合过程中,在前期调研和大量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和效益。
2016年3月,学校艺术组在前期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多次召开课题研讨会,广泛听取省市区教研员、一线名师以及高校专家学者的指导性意见,最终确定以“羌族特色艺术资源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实践研究——以羌族萨朗为例”为研究内容申报成都市艺术课题,并立项。课题组针对专家的建议,不断修订研究方案,优化研究内容,丰富研究手段,提炼研究方法,物化研究成果。
(一)填补羌族特色艺术与校园文化建设融合的研究不足
通过文献检索和前期调查,发现中小学对羌族特色艺术文化
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较薄弱。学校立足四川本土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羌族特色艺术文化进行综合性研究,具有一定的先驱性和示范性,特别是对非民族地区学校如何有效传播民族特色艺术文化,具有一定的探索和借鉴意义。
(二)探寻民族特色艺术传承和实践的途径和方法
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多渠道构建与羌族地区学校的联系、与羌族民间艺术家结对、与羌族文化管理部门携手、与高校专家互通等方式,形成资源互补、素质共提、情感互动的良好局面,积极探寻民族特色艺术传承和实践的途径和方法,丰富学校艺术活动,促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
(三)建设校园文化,形成办学特色
在学校趋于成熟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中,有机地融入羌族特色艺术文化,促进学校文化建设、丰富学校课程体系、拓展学校艺术社团,提升学校艺术教育整体水平,形成办学特色,得到师生与社会的认同。
(四)构建校本课程体系
在实施过程中,选择性地将部分羌族特色艺术资源补充到
校本课程学习当中,转化为符合我校校情、小学生学情、学校设施设备状况、教师结构等方面现状的课程,在借鉴、提取、融合、渗透、去繁就简中探索一条小学校本课程之路。通过器乐欣赏、民歌聆听与演唱、皮鼓制作与表演、云云鞋的欣赏与制作、羌族民俗风情园的设计与打造等课程渗透,丰富和拓展了校本课程建设,构建了校本课程体系。
(五)拓宽了学生艺术实践的途径
通过羌族特色艺术资源的研究,开设了皮鼓、民歌、泥塑等艺术社团,指导学生以编创羌族主题节目参加市、区、校各级艺术节,让学生有了更多参与艺术的途径和方法。
(六)编辑校本教材
积极物化成果,编辑科普读本。已经完成课题相关的校本教材《有趣的民间艺术》《有趣的民间艺术教案集》《吹起我的小口琴》,已经完成的艺术读本活页资料有《云朵上的斑斓》(美术)《跳起快乐的萨朗》(音乐)《古老神秘的羌族民间乐器》(音乐)《走进茂县——羌族文化采风》(综合)。
(七)培养师资队伍
学校教师通过对羌族传统艺术的学习到投入教育教学实践直至理论研究,其专业素质得到了整体提升,形成了一支既有较强实践能力,又有一定理论研究能力的师资队伍,为学校艺术教育长远发展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成都温江区实验学校将羌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
艺术教育深度融合,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既为保护、传承本土优秀文化做出了贡献,同时又为学校构建校本课程体系、培养师资队伍、营造校园文化、打造办学特色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其成功的做法与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参考文献:
[1]柴世敏.本土音樂进课堂研究的意义探讨[J].音乐时空,2014(23):98,106.
[2]宝日乐.地方课程:少数民族地区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载体[J].民族教育研究,2006,2(73):61.
编辑 陈鲜艳